民族的美感:台湾原住民艺术与西洋艺术的对话

民族的美感:台湾原住民艺术与西洋艺术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原住民艺术
  • 原住民文化
  • 艺术史
  • 文化对话
  • 西洋艺术
  • 美学
  • 台湾艺术
  • 文化研究
  • 视觉艺术
  • 艺术比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族的美感──台湾原住民艺术与西洋艺术的对话》是依本首度探讨台湾原住民艺术与西洋艺术相比较的思考实录。长期关怀原住民的林建成,以十余年的时间,上山下海,深入台湾各个台湾原住民部落,以田野调查工作者的热诚和文化人类学的背景,探寻原住民生活中蕴含的美感与文化内涵,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与照片,纪录下原住民的文化与艺术。

  除了对于原住民艺术文化的深刻体认之外,林建成更把视野拉大,将他所长期观察的原住民艺术文化与西洋艺术并列思考,分别从「神话与宗教之美」、「生活与历史」、「体质与运动」、「植物与医药」、「物质与工艺」、「创作与艺术」等六个面向切入,涵盖了排湾、鲁凯、卑南、雅美、布农、阿美、泰雅、赛夏、邹、噶玛兰、邵、太鲁阁等不同原住民族群,以及从希腊古典雕塑到二十世纪的经典大师名作,以四十五个篇章、横跨东西的跨领域思考方式,提供了读者一种看待艺术的全新角度。

  作者在每一个篇章的最后,都辟了一个「对话」的单元,比较原住民文化与西洋艺术的异同——鲁凯族的抢婚习俗vs.波隆纳〈被掠夺的萨宾人〉、邹族的战祭vs.毕卡索的〈格尔尼卡〉、卑南族的妇女节vs.克林姆的〈女人的三阶段〉、布农族的巫医vs.林布兰特的〈杜普尔医生的解剖课〉、排湾族的兽骨勋章vs.欧姬芙的〈牛头骨与白玫瑰〉、阿美族的舞者vs.马谛斯的〈舞者〉……等,不论是人类的共通性,或者异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皆引人省思,更体会到原住民文化艺术的特色与丰富内涵。

作者简介

林建成

  1959年生于台湾东海岸。

  毕业于国立台湾艺专美术科西画组(1980)、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2002),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系博士班五年级(2009)。

  1992年出版《云水故乡》,着作包括《头目出巡》、《小米酒的故乡》、《牧羊人的冰棒》、《九族原住民风情彩墨画集》、《后山原住民之歌》、《后山老厝彩墨集》、《后山族群之歌》、《台湾原住民艺术田野笔记》、《台湾美术大系—原始、朴素专辑》、《画说后山情》等十一种。

  2002年起国立台东大学美教系兼任讲师。

  2003年获行政院新闻局一般图书艺术生活类作者金鼎奖、教育部原住民语教文着作甲等奖等。

  2004年服务于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助理。

  2008年任史前文化博物馆公共服务组组长、兼代展示教育组主任。

现代都市生存指南:在钢筋水泥中寻找心灵绿洲 内容简介 《现代都市生存指南:在钢筋水泥中寻找心灵绿洲》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城市人精神困境与生活哲学的实用手册。本书旨在为那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感到迷失、焦虑和疲惫的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富有洞察力的自我调适与生活重塑方案。我们不再探讨宏大的社会变革,而是聚焦于个体如何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宁静与美感。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城市异化与自我认知重塑”、“空间感知与微观环境的构建”,以及“时间管理与精神韧性的培养”。 第一部分:城市异化与自我认知重塑 现代城市以其高效和便利性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人口,但这种高效往往是以牺牲个体的深度体验和精神连结为代价的。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城市异化”的本质。我们分析了符号消费、信息过载和“表演性生活”如何侵蚀个体的真实自我。在海量信息和无休止的比较中,我们如何定义成功?我们又如何感知到自身的价值?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内省。我们借鉴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设计了一系列自我诊断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出“被植入”的城市价值观与“内在驱动力”之间的冲突点。 “屏幕内外的我”:数字身份与真实存在的张力。 我们将探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对我们时间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供“数字排毒”的渐进式策略,强调重建面对面交流的质感。 工作倦怠的根源:意义的缺失。 深入剖析“996”文化背后的心理机制,区分“忙碌”与“高效”,并阐述如何通过工作任务的“微观意义化”来恢复对职业的掌控感。 重塑“我”的叙事: 鼓励读者重新梳理个人历史,不再被城市的“成功模板”所定义,而是从童年记忆、非主流兴趣和日常的细微感受中,提炼出核心的生命主题。 第二部分:空间感知与微观环境的构建 都市生活意味着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无论是通勤的地铁车厢,还是标准化的写字楼隔间。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如何夺回对“物理空间”的控制权,将冰冷的钢筋水泥转化为滋养精神的“绿洲”。 我们认为,环境对情绪的影响远超直觉判断。本书引入了“环境心理学”和“居住美学”的实用原则,教授读者如何在受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维护,实现心理上的舒展。 “五感优化”:重构你的居住体验。 详细指导如何运用光线(自然光与色温)、声音(白噪音与降噪艺术)、气味(芳疗与自然元素的引入)来主动塑造空间氛围,对抗城市的噪音污染和光污染。 极简主义的误区与“有意义的堆积”: 批判了脱离实际的绝对极简,提倡“情感化收纳”。如何筛选和保留那些具有强烈个人记忆和美学价值的物品,让居所真正反映居住者的灵魂,而非仅仅是空旷。 “城市野外求生”:寻找公共空间的庇护所。 本章将指导读者识别并利用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无论是隐藏的社区花园、清晨的图书馆、还是具有历史感的咖啡馆。学习如何将这些公共空间“私有化”为临时的、安全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部分:时间管理与精神韧性的培养 在永不停歇的城市节奏中,对时间的焦虑是最大的消耗源之一。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从“追赶时间”的心态,转变为“驾驭时间”的能力,并建立足以抵御城市冲击的精神防火墙。 我们摈弃了那种“挤压一切时间”的效率至上论,推崇“有质量的留白”。 “深度专注”的艺术:对抗多任务陷阱。 介绍源自神经科学的“单任务恢复法”,以及如何通过设定明确的“认知边界”,保护大脑的执行功能免于持续分心。 “慢时间”的仪式感: 强调日常仪式在稳定情绪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建立每日、每周的“非生产性活动”——比如冥想、手工制作、或单纯的散步——来重新校准内在的生物钟,对抗被城市节奏强行拉快的生命流速。 情绪缓冲带的建立: 探讨压力累积的生理过程,并提供即时的情绪调节技巧。这包括呼吸法、渐进式肌肉放松,以及最重要的——学习如何设定清晰、坚定的“人际边界”,避免将同事、熟人的情绪压力带入自己的核心生活圈。 重拾“闲暇”的权利: 最后的章节将城市生活的终极目标定义为“有目的的闲暇”。闲暇并非浪费时间,而是自我更新和创造力的源泉。本书鼓励读者将周末的规划,从“完成待办事项”转变为“体验生活的美好瞬间”。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富有同理心,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陪伴读者一步步在喧嚣的都市丛林中,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坚实而宁静的心灵绿洲。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跑得更快、赚得更多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站稳脚跟、听见自己心跳声的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一、内心的召唤——神话与宗教之美
1.蛇的传人
2.晚餐的号召
3.英雄不死
4.出草
5.太阳王
6.飞鱼王与美人鱼
7.吃?子拜树头

二、祖先的荣耀——生活与历史
1.国王的雕像
2.集会所与教室
3.抢新娘
4.公主的生活
5.头目与皇帝的加冕
6.活水泉源
7.新旧的阶级
8.战祭与战神

三、生命力的追寻——体质与运动
1.盾牌的力量
2.权力新贵的婚礼
3.船筏人生
4.盪秋千
5.渔人与舟
6.相扑的世界
7.女人的节日

四、自然的颂歌——植物与医药
1.神与人的花环
2.奇特的帽子
3.医生与药草
4.衣服的奥秘
5.健康的肤色
6.小米与小麦
7.百合花与圣母

五、器物的光华——物质与工艺
1.银盔与战甲
2.琉璃珠与珍珠项鍊
3.女子乐队
4.爱的表白
5.刀剑传奇
6.唿唤乡愁的乐声
7.兽骨勋章

六、多元的容貌——创作与艺术
1.脸上的证书
2.艺术殿堂
3.人头纹与时尚
4.异国公主
5.歌声绕山谷
6.吶喊的威力
7.自然的舞姿
8.织女
9.朽木可雕

后记

图书序言

后记

  雅美拚板舟下水的仪式上,老人家慎重地穿着传统服、丁字裤出席,两手紧握拳头在胸前抖动,口里短促有力的唿喝,一种高亢的气息与张力,不时鼓动着一旁观看的群众情绪,跟着沸腾起来,彷彿进入一个特别的情境里。借着这种称为manhawey(曼哈威)的肢体语言,彼此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情绪与波动,那是没有界限的美感经验在当中交流与传递。

  在其他的场合上,我也看过表演团体,将「曼哈威」编入传统雅美舞蹈来演出,结合原始与力量的震撼感,让人感受到雅美舞蹈内涵的特殊与深邃,「勇士舞」似乎仅仅是一个舞蹈的代名词而已。

  「那不是表演!」老辈族人认真地提醒,十分在意独特的文化特质,被外界简化称为「勇士舞」或「驱魔舞」,在部落里这种肢体活动稀松平常,它也不专为表演而存在,耆老们不断地澄清,曼哈威在不同的场合有它各自表述意涵,代表着认同、支持或安慰的情感传达。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复杂的情绪与经验,透过部落内部文化发展的探索,比较容易掌握它的特性。其实民族艺术的发展核心,关键应该也在于此,艺术活动可以具体而微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失去了部落的文化脉络,我们无法亲炙丰富的内涵,发挥不了重要的意义,民族艺术与文化人类学之间,似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线连结彼此。

  2002年,我在台东大学开了一门「原住民与西洋艺术的对话」课程,尝试开了一扇门,将原住民文化与西洋艺术直接放在同一天秤上,实践对话的空间,一方面是针对大学通识课程而设计,以跨领域方式为思考基础,除了挑选西洋艺术经典作品介绍外,特别将原住民题材平均分布于各民族文化艺术及创作之上,让文化人类学与艺术之间有了交流。在我思维的背后,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梦想,企图借着比较找出属于原住民本身的美感经验。

  《民族的美感──台湾原住民艺术与西洋艺术的对话》这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内容文字,基本上是近5、6年一边持续纪录原住民艺术的田野资料,一边为课程所准备的教材,重新整理编写而成,同时它也是继《台湾原住民艺术田野笔记》后,进一步想完成的另一个目标。

  感谢政大民族系、东华大学族群所的师长们这些年来的教诲,无论在学术知识与研究方法上,让我获益匪浅,也谢谢台东大学、艺术家出版社提供的机会,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我的家人长期以来无怨无悔的支持,供我在田野、学校等场域安心受教与成长,是背后最大的助力。

  20多年来无论在原住民或史前馆的工作场域,遇上了很多扶持的贵人与原住民朋友的帮忙,少了这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恐怕这本书都难以呈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台湾原住民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并邀请我们将其与西方艺术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进行对话。我尤其被书中对原住民祭祀用品、服饰以及生活用具的艺术化解读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这些物品的外形,更是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和精神寄托。例如,在分析某个部落的图腾柱时,作者将其与西方艺术中宗教题材的雕塑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在象征意义、叙事功能以及与社会仪式相结合的层面上,有哪些异同。这种比较非常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的生存主题时,所产生的不同艺术表达。书中一些关于色彩哲学和空间观念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那些看似粗犷的线条和朴拙的色彩,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哲学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拓展了我对艺术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共通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艺术史研究中常见的“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作者没有将西洋艺术视为唯一的标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将台湾原住民艺术推到了与西方艺术并驾齐驱的对话平台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原住民艺术中“动态”和“节奏”的处理,作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看似静态的雕塑或图案中蕴含的能量和流动感,并将其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对运动感的捕捉和表现进行对比。例如,他对某部落舞者的服饰纹样进行分析,指出其色彩搭配和图案组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与立体主义或未来主义中对速度和动态的探索相呼应。这种联系的建立,不是牵强的附会,而是建立在对两种艺术形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人类学研究以及考古发现,使得他的观点具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往往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而对“他者”艺术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反过来丰富我们对自身艺术传统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史比较感兴趣,但更多的是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西方大师和流派。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被它的主题吸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台湾原住民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某些层面,竟然能够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趋势产生共鸣。我一开始还有些怀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说服了。书中对一些原住民器物上图案的解读,以及对其色彩运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们在探索视觉语言时所共有的某些内在逻辑。例如,书中在分析某原住民部落的面具艺术时,将其与表现主义艺术中的夸张手法、情感释放进行了类比,确实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通的审美追求。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不是简单地找相似点,而是深入到艺术的本质,挖掘其背后的人类情感、精神需求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美是多元的,不应该被局限于某种固定的范式,而应该拥抱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以往我总觉得西洋艺术是主流,是美的标杆,而原住民艺术则显得“原始”或“地方性”。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的视角。作者通过对台湾原住民艺术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以及其对生命循环的敬畏之情的表达,展现了一种与西方理性主义截然不同的、更加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书中关于雕刻作品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动物形象,以及编织纹样中几何图形的和谐组合,都散发着一种朴拙而又深刻的生命力。当我看到书中将这些与西方古典艺术中的自然主义描绘、抑或是后来的野兽派对自然的变形处理进行对比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对话”的意义。这种对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模仿或取代,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考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作者并非一味地赞美原住民艺术,而是能够以一种客观的、比较的眼光来审视,指出其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也能理解其与西洋艺术在某些观念上的共通之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论证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的,充满了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几天,越读越觉得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不仅仅是把台湾原住民的艺术和西洋艺术并列,而是巧妙地将两者置于一个对话的语境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原住民神话纹饰的时候,竟然能从中看到某种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那种粗犷的线条、块面的运用,以及那种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确实与我们熟知的西方抽象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作者对不同部落的艺术风格有着细致入微的辨析,从排湾族精美的琉璃珠串到泰雅族的精湛织布工艺,他都能够结合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背景进行解读,让我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冲击,而是深入到其精神内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图腾象征意义的阐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符号,而是追溯了这些图腾在部落历史、宗教信仰乃至社会结构中的演变过程,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非常震撼,也让我看到了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活化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艺术品时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