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一门寂寞的学问。然而,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笔记却时常以其朴素生动的面貌深深吸引读者,让我们面会人类的文明,也让我们与田野村落相连。《飘泊中的永恆》是人类学家乔健教授的人类学笔记。书名出自他对人类学的特殊理解:人类学者虽然因为田野调查的地点以及研究兴趣的变化而「飘泊不定」,却也始终不懈地寻求一种「恆久的东西」---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基本规律与结构。本书结集了作者将近二十篇的人类学调查笔记,讨论印第安文明、瑶族文化,以及作者的人类学旅程,本书曾由巨流文化与山东画报陆续出版,但重要性并未随着时间消减,读来依旧扣人心弦。
作者简介
乔健
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系哲学博士。曾任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世新大学讲座教授。专长于文化人类学、社会结构与政治行为、宗教与祭仪、文化谘询等领域。专研族群包括台湾卑南族、美国拿瓦侯族 (Navajo) 、华南瑶族、福建惠东渔民、山西乐户。
寂寞的人类学生涯(代序) / 李亦园
初版自序
增订版自序
戚罗奇国:一个消失在廿世纪的印第安文明
美森危地:印第安人的崖居遗址
普埃布洛人:太阳神型人格的代表
拿瓦侯族:北美洲最大的印第安族群
在拿瓦侯保留区展开田野调查
犬的传人
千家峒:瑶族的桃花源
飘泊中的永恆:瑶族对远祖居地的思恋情结
女书:在湖南江永县发现的一种只流行于妇女间的古文字
火狗舞:广东龙门县蓝田瑶族的中秋祭典
废墟中的生命:访粤北瑶族的火烧排旧址
排瑶的妇女
坳瑶的婚姻制度
飘遥过海
滇南行
广东与福建的畬族
惠东女子不落夫家
附载:
冷门的大学生活
人类学家与原住民研究:一些个人的经历与反思
引用书目
初次听说《飘泊中的永恆: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这个书名,就觉得它极具吸引力。这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反而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飘泊”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在不同文化间穿梭的体验,这正是人类学研究最迷人的部分。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极具耐心和观察力的学者,她深入到不同的社会肌理之中,去体验、去理解,而非仅仅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理论构建。那些“田野调查笔记”,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生活。我会期待书中描绘的生动场景,那些可能与我自身文化截然不同的习俗、信仰、以及人际关系。我想象着作者可能记录下的关于某个部落的祭祀仪式,或是某个古老民族的口头传说,以及她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所产生的细腻情感。而“永恆”这个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哲学的深度。它似乎暗示着,尽管个体生命短暂,文化形态千变万化,但人类精神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的,是跨越时空的。或许,这本书会探讨在人类的普遍情感、社会结构,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是否存在某种永恒的基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对人类文明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之美,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个体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定位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了解到了一本名为《飘泊中的永恆: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的书,尽管我还没有时间深入阅读,但这个书名已经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本书所传达出的信息,似乎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位旅人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深情记录。我尝试去想象书中的内容,它大概会带我走进那些我从未涉足过的遥远国度,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那些在现代文明边缘挣扎的社群。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异乡的夜空下,静静倾听虫鸣鸟叫,同时也在脑海中梳理着一天中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那些“田野调查笔记”会是怎样的形式?是细腻的文字描述?是生动的访谈记录?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手绘图?我期待它能够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文化肌理,那些人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维系家庭,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永恆”这个词,则让我感到一丝震撼。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什么才能称之为永恆?是某种精神的传承?是人类共通的生存智慧?还是说,永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变化但又始终存在的核心?我猜想,作者或许通过她的观察,试图捕捉那些虽然形式各异,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主题。我渴望通过这本书,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理解人类的多样性,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存在的、超越时代的启示。
评分当我看到《飘泊中的永恆: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人类学家,背着行囊,在世界各地风餐露宿,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文化片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术研究的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一次对人类自身丰富多彩的探索之旅。我猜想,书中的“田野调查笔记”会是那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承载着最真切的观察和最深入的思考。我渴望通过这些笔记,去了解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文化,去感受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或许被遗忘的古老仪式,那些关于爱与失落的民间故事,以及她在与被研究对象互动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顿悟与共鸣。而“永恆”这个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哲学上的魅力。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在文化交融与冲突的洪流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能够称得上是“永恆”?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还是说,永恆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流动性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我希望这本书能引领我,去感受人类文明的厚重,去理解个体与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生命视角,或许也能因此对“永恆”这一概念,有更具象的体悟。
评分《飘泊中的永恆: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这个书名,让我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它不像是一般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充满个人色彩的探索日志。我想象着,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不畏艰辛,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行走在广阔大地上的智者。她所记录的“田野调查笔记”,我想象中是充满温度和真实感的,是她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碎片,被细心地收集、整理,并付诸笔端。我期待在书中看到她如何以一种近乎沉浸的方式,去理解那些遥远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社会组织,他们的精神信仰。或许,书中会有关于某种濒临失传的语言的记录,关于某个独特习俗的细致描述,关于她与当地居民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的触动。而“永恆”这个词,则为这趟“飘泊”之旅赋予了更深沉的意义。我好奇作者是否在观察中,发现了那些尽管形式各异,但在人类群体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价值观或生存模式。是在爱、是恨、是对社群的归属感、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还是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超越日常的局限,去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去思考那些超越物质和时代限制的、属于人类精神深处的永恆之光,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更为宏大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被一本书深深吸引,它的名字就带着一种诗意和辽远:《飘泊中的永恆: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细细品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尽的好奇与遐想。首先,"飘泊"这个词,它所蕴含的旅途、漂泊不定、甚至可能带着些许孤独的意味,与人类学的核心——深入不同社群、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行走在世界各地的灵魂,用她的脚步丈量大地,用她的眼睛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文化细节。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笔记”,想必是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是未经修饰的原始思考,是研究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与被研究对象真诚交流的产物。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陌生土地的风俗人情,关于那些我闻所未闻的仪礼仪式,关于那些在现代社会浪潮中依然坚守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永恆”一词,它又为这“飘泊”增添了一层深邃的哲学意味。在变迁的世界里,在文化的潮起潮落中,究竟有哪些东西是永恆不变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某种普世的价值?还是说,永恆本身就是一种对流动的感知和理解?这本书是否试图去揭示那些隐藏在短暂现象背后的、跨越时空的精神连接?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寻找那些关于人类命运、关于文化本质的答案,哪怕这些答案只是更深层次的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