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第一手的文本研究为主,深入进行丁若镛(茶山,1762-1836)四书学的细部诠释,及其整体理论架构的讨论。为了使研究具有东亚的宽?视野,除了将丁若镛的四书诠释与中国学者作对比研究外,亦以日本古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及荻生徂徕(1666-1728)的四书解释作为对照,以突显丁若镛意见的特殊之处。
朱子四书学在东亚的转折,可以明清交替为界。十七世纪后日本、朝鲜学者多有反朱子学的论述,丁若镛的四书学在过去亦多被归入反朱子学的阵营中。然而,本书经过研究后发现:丁若镛虽然反对朱子的理气架构,但并不反对其「人心、道心」的区分,对四书在儒学上的贡献也大致遵从朱子的判断。故其四书学不应被归入「气学」或「反朱子学」的阵营,而应以「后朱子学」立场视之。本书除了从理论型态上,论证丁若镛四书学与朱子学及日本古学派的异同外,亦兼及丁若镛对西学的受容情形、丁若镛思想中的近代意识及其所形成的朝鲜中华主义等问题。
作者简介
蔡振丰
1962年生,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以魏晋玄学、佛学及儒、道二家思想为研究领域,兼及东亚儒学研究。主要着作有《王弼的言意理论与玄学方法》、《魏晋名士与玄学清谈》、《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以道安为中心的研究》、《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等。
黄序i
第一章 问题与方法1
第一节 四书学的方法概念1
第二节 时代的转折与朱熹四书学在东亚的变化12
第三节 丁若镛在东亚学术上的意义及本书的章节安排31
第二章 丁若镛与朱熹四书诠释取向之异41
第一节 注解的内容与诠释的进路41
第二节 朱熹与丁若镛的诠释之异:以《论语》中对管仲的评价为例45
第三节 义理取向的诠释系统与意义取向的诠释系统62
第四节 四书的文本结构内含两类诠释的系统72
第三章 丁若镛人性论与洙泗学、朱子学及西学间的距离79
第一节 对丁若镛学术定位的二种看法79
第二节 丁若镛性嗜好说的来源及特色84
第三节 丁若镛的心性论及其上帝一词的使用92
第四节 性三品说在丁若镛四书学中的理论位置99
第五节 丁若镛的人性论为对孟子心性论的回归108
第四章 人性论的延伸:丁若镛四书诠释中「仁」、「心」、「性」、「天」的理论意义113
第一节 围绕在孔子仁说中的重要概念113
第二节 丁若镛「仁说」中「交互主体」的动、静二态义114
第三节 由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嗜好之性」与「可仁之理」129
第四节 「性、道、教」解释架构下的「天」、「人」关系与「天」在丁若镛思想中的理论地位138
第五节 「仁说」及「事天?」为对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与超越性的追求149
第五章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开展:丁若镛的文质论153
第一节 以王者的礼乐刑政为主之儒学解释与丁若镛论说的倾向153
第二节 朝鲜学者对文质问题的三种解释倾向157
第三节 星湖李瀷对「忠、质、文」的考辨及其影响168
第四节 丁若镛文质论的要义178
第五节 丁若镛文质论的价值186
第六章 丁若镛《中庸》诠释之特色:与日本古学派的对比193
第一节 对《中庸》的质疑及定位193
第二节 日本古学派对《中庸》的诠释199
第三节 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中庸》诠释的思想史意涵215
第四节 从比较的观点论丁若镛的《中庸》诠释222
第五节 丁若镛与日本古学派在诠释上的差异238
第六节 丁若镛对日本古学派的态度249
第七章 丁若镛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学架构253
第一节 《大学》的价值与日本古学派的看法253
第二节 丁若镛的《大学》诠释257
第三节 由丁若镛《大学》诠释论其四书架构279
第四节 丁若镛对四书学的整体构想286
第八章 结论297
第一节 从东亚儒学的发展论丁若镛四书学的发生意义297
第二节 丁若镛四书学在东亚儒学中的意义307
第三节 从东亚秩序的变革论丁若镛四书学的时代意义313
参考书目321
人名索引339
名词索引345
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它将朝鲜的著名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东亚”视野下进行探讨,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深度的研究方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丁若镛的思想如何在与中国、日本等地的儒学传统进行交流、借鉴甚至对话的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学术风格和思想体系。特别是“四书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都有不同的解读和发展,丁若镛的解读是否会打破传统的窠臼,提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我对书中关于丁若镛如何从“经世致用”的实学立场出发,来重新解读《大学》、《中庸》等经典,并将其中的思想转化为应对朝鲜社会现实的方案,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古代学者的思想梳理,更是对儒学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承、演变和发挥现实作用的一次深刻考察。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丁若镛的四书学”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对象,而“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让我联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思想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着复杂的互动与融合。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此书中展现丁若镛的思想如何与中国、日本等地的儒学传统产生对话,甚至是思想的碰撞。尤其是在“四书学”这一核心议题上,丁若镛的解读是否会与中国传统的朱子学、陆王心学等产生差异,甚至是一种革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丁若镛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儒学经典,并在其基础上形成具有朝鲜特色的儒学体系?我对书中关于丁若镛如何将儒学精神融入到其政治、经济、教育等实践层面的论述尤其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四书学理论并非只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和实践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东亚思想史的交流与互鉴很感兴趣,而丁若镛作为朝鲜王朝中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实学家,他的思想无疑在这一交流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本书以“东亚为视野”来审视其“四书学”,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研究尺度上的宏大与深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丁若镛的四书学是如何在吸收中国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又融入朝鲜本土的文化土壤,并可能对东亚其他地区的儒学发展产生回响。特别是“四书学”本身,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历代都有着丰富的诠释传统,丁若镛的解读必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贡献。我想知道,他是否会对传统四书的某些概念提出新的理解,或者是在体系上进行某种重构?书中对于丁若镛如何将他的四书学理论与他所倡导的“实学”相结合的论述,也让我倍感期待,这或许能揭示出一种儒学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鲜活案例。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弥补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丁若镛四书学研究的空白,也为我们理解朝鲜王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东亚”为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内部的学术传承,而是将丁若镛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儒学交流网络中进行考察。这让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丁若镛与中国、日本等地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的互动与影响。尤其是“四书学”这一核心主题,四书在中国儒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都有不同的解读和发展,朝鲜的儒者如何消化、吸收并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问题。而丁若镛作为朝鲜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其在四书学的解读上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或许会挑战我们对传统四书诠释的固有认知。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丁若镛的“实”学理念如何体现在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解读中,这些经典本身就充满形而上的探讨,如何与强调实践、关注民生的实学相结合,这是让我最为好奇的部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一定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作者选择“东亚”作为讨论的视野,这本身就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局限于孤立地研究丁若镛,而是会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在东亚儒学史上,朝鲜王朝无疑是儒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丁若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对书中关于丁若镛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国儒学思想,以及其思想对周边地区可能产生的辐射作用的部分尤为感兴趣。特别是“四书学”这一板块,四书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历代解读层出不穷,而丁若镛的解读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丁若镛对四书的字义、概念、思想体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他如何借由对四书的阐释来回应朝鲜王朝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解丁若镛的四书学,不仅是对一位古代思想家的致敬,更是对东亚儒学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深入探索,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把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