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的思想世界,错综复杂,其变迁转易的历程,具体展现了深具自我反省能力的知识分子,如何困心衡虑,始终求索无止。最能看出殷海光的这种「变迁转易历程」,莫过于本书---「殷海光全集」第五册《光明前之黑暗∕中国共产党之观察》。
本书包括殷海光着之《光明前之黑暗》与《中国共产党之观察》两部书。如此合併收录为一卷,主要是因为两部书的主题类似,且内容略有重覆,呈现出殷海光青年时期为抗拒共产主义潮流的思想纪录。
《光明前之黑暗》完成于1945年重庆,当时殷海光在国民党中宣部工作,还是国民党与蒋介石的支持者。这本小书,除了前言,全书一气呵成不分章节。一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他的看法,也流露出对蒋介石的崇拜。《中国共产党之观察》则完成于1946年(1948年出版),此时的殷海光,已开始思考如何以自由民主的理路,为「反共论述」另辟新渠的可能方向。这个阶段的殷海光,尚未与国民党政权决裂,却已透露了他朝向自由主义道路前进的趋向。
想要了解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建构「反共论述」,这两部书正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史料;想要探悉殷海光迈向自由主义之路的思想转折,这两部书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资料。
作者简介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
湖北黄冈人。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战结束后踏入出版界时採用的笔名。他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1949年赴台后于台大哲学系任教,先后开设课程有:逻辑、逻辑经验论、罗素哲学、理论语意学、科学的哲学、现代符号逻辑、历史与科学等。他亦曾任《中央日报》、《自由中国》主笔。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知识份子之一。他深受罗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学大师的影响,所写文章以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启蒙精神为基准,极力宣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思想,并坚持以笔的力量来对抗言论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伦敦《中国季刊》推崇为"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者。
时至今日,殷先生已成为台湾某一世代的象征人物。谈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或台湾的自由主义,必然会谈到殷先生及他着作。而殷先生的着作,以思想深刻、逻辑层次缜密、文句充满情感着称,有一种极为独特的感染力。其着作,数十年来影响了海内外的无数读者,早已成为华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遗产。
【关于殷海光全集】
近二十年来,「殷海光研究」的丰富成果。涉足于该研究领域的学者,发掘了殷先生的大量佚文,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在中国大陆时期所写的文字。这些文章,既有助于了解殷先生在来台前后思想转变的轨迹,也是「殷海光研究」不可或缺的素材。二○○九年,时值殷先生逝世四十周年,重编《殷海光全集》,正是要把殷海光的着述,以更完整的面貌贡献于世。
殷海光的专书仍印成单行本。单篇文章以「政治与社会」、「学术与思想」、「书评与书序」及「杂忆与随笔」四大分类,集结成册。
原先缺漏的文章,依其类别及写作时间,编入原先的架构之内。增补的文章,以政论文字居多,因而「政治与社会」一类的篇幅增加最多,册数也随之增多。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殷海光的精神,那应是:争取自由民主,反抗管制政府。因而,封面设计上以这句话为主轴,用黑色做底色,并且若隐若现的压住了殷先生手稿文字。殷先生本人,则被挤到角落,但仍手撑下额,沉思凝视。封面上「殷海光全集」的「殷海光」三个字,是从数组殷先生的签名中挑选出来的,是那篇〈我被迫离开台湾大学的经过〉一文的署名。
序 殷夏君璐
编者的话
编辑凡例
《光明前之黑暗》
前言
光明前之黑暗
《中国共产党之观察》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史略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底特性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政治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底副产物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
第七章 怎样解决中国共产党问题?
《光明前之黑暗》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思想的对话。殷海光先生以其特有的理性与批判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审视。我惊叹于他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更折服于他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能力。书中的逻辑缜密,层层递进,仿佛一座精密的思维迷宫,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我特别关注他对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扮演角色的探讨,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在变革洪流中抉择的身影,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对于政治现实的分析,不回避矛盾,不美化曲折,而是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阅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冲击,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某些问题的固有认知,也激发了我对历史事件背后驱动力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我并非历史学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和逻辑清晰易懂,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启迪。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眼光,而这本书,正是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绝佳的工具。
评分在阅读《光明前之黑暗》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其独到的视角所吸引。殷海光先生并非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评价,而是以一种深度介入的姿态,去理解和阐释。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分析,着重于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治斗争。我被书中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剖析所打动。那些曾经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行者,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做出抉择,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这些都被作者细致地展现出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背后,那些复杂的人性挣扎和道德困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行动、如何思考的深刻写照。它引发了我对“光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真正的光明,往往需要经历最深邃的黑暗,而这种经历,也必然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更具历史厚度和哲学深度的思考。
评分读完《光明前之黑暗》的某些篇章,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考冲动,仿佛大脑被激活了一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殷海光先生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梳理,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演变,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我被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思想转变的细腻描摹所吸引,那些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的熔炉中淬炼,最终走向了何方,这种蜕变过程的书写,充满了张力。同时,作者对于“光明”的定义,也引发了我对“进步”本身的思考。是否存在一种绝对的光明?而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总是伴随着某种隐性的黑暗?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对历史的解读充满了深度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面是被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复杂人性所交织出的斑驳图景。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哲学的高度探索。它教会我,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叙事,而要追问更深层次的动因和影响。
评分《光明前之黑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殷海光先生的文字,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煽情的渲染,却能不动声色地揭示出历史进程中的微妙之处和潜在危机。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轨迹的分析,尤其侧重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整个历史走向的关键。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群众”与“领袖”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探讨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复杂的互动和演变。书中对于意识形态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理解到,在任何社会变革中,思想的传播与塑造,以及随之而来的群体认知变化,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思想或运动的兴起,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土壤、文化背景以及人性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评分初读《光明前之黑暗》,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却又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想要拨开层层迷障,探寻深藏的真相。书中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史实陈述,而是浸透着作者深刻的反思与独到的洞察。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事件,在殷海光的笔下,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他如同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细致地剖析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勾勒出复杂的人性图谱。我尤其被他对于“光明”与“黑暗”辩证关系的思考所打动,这种思考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揭示了革命进程中,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残酷如何交织,进步的曙光如何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牺牲与代价。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观点所触动,时而赞同,时而质疑,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引领去独立思考的兴奋感。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去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和复杂成因。这本书无疑是我理解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它带来的启发,远不止于对某个政党的认识,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刻叩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