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农族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为不断的迁徙,在工艺的表现显得比较弱些,而在器物以实用性为主。布农族的歌唱和音为台湾岛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扬全球音乐界。其社会型态行使父系氏族大家庭制度,居住的石板屋为大型建筑物,族内产生许多神话与传说故事,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经瓦解,基督教与天主教取而代之。
本书特色
史上最详细介绍布农族的一本书,从历史到近代丰富的布农族图片尽收书里。
作者简介
田哲益
籍贯:
.台湾省南投县信义乡人
族籍:
.布农族峦社群卡豆诺兰人
族名:
.达西乌拉弯.毕马
出 生 年:
.1955年4月20日
学历:
.省立屏东师专史地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
经历:
.曾任国立水里商工训育组长、国文科专任教师,南投县政府国语指导员,常民文化通讯轮值主编,原舞者布农乐舞顾问,南投县史馆谘询委员,南投县原住民事务委员会委员。
现任:
.台湾布农文化艺术团团长、南投县布农文化学会顾问、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协会《台湾源流》杂志编辑‧理事、大陆少数民族研究。
学术研究:
.台湾原住民文化、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宗教及其神话与传说、中国佛寺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等。
作者序
布农族民族源流
布农族迁徙史
布农族历史发展与演进
布农族宗教与信仰
布农族祭祀与庆典
布农族社会制度
布农族人口族名与分布
布农族农耕经济与贸易
以物易物的传统交换经济贸易
布农族饮食文化
布农族生命礼仪
布农族乐舞
黑泽隆朝台湾原住民音乐之採录与研究
布农族服饰
布农族建筑文化艺术
必须是有饮水条件且向阳山坡地
布农族器物文明
布农族教育与训练
布农族交通与运输
布农族採集与饲养生活
布农族狩猎与渔捞活动
狩猎是一种生命学习
狩猎是文化的根源
考古与布农族
作者序
布农族文化在台湾原住民族群中,亦系极丰盈美丽,渊源流长,因此孕育出布农族人达观、进取、共享、助人的人格特质。
从古时代,布农族就在台湾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员,大自然母亲的子孙。
台湾的中央山脉是孕育布农族的摇篮,布农人世居在中央山脉中段一带,是南岛语系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族群,平均在1000至2300公尺的高山地区。长年以狩猎及粟耕为生,塑造了乐天、英勇、豪迈的性格。
由于布农族人笃信大自然的定律,因此对于每颗树、每朵花、溪流、山岳及走兽飞禽等等,都赋予它们一个完整的生命,朝夕生活在一起,在浩瀚的大自然中融合为一体,生生不息。
不过,如今有些布农族的文化,渐被淡忘,例如着名的布农族八部和音(祈祷小米丰收歌),我真怀疑,我们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亲耳聆听?是否要等到完全迷失了,才称颂她的美?还是希望她充满山区,源源不断地演唱流传?当然我们不能让她变成历史,而是希望她继续在山岚漫游,从远远的天边传来肃穆和谐的天籁之声。
任何一个民族实践了千百年的礼俗,必定充满了祖先的经验和生活的智慧,当我们再重复或回忆这些布农族的传统礼俗时,对于珍贵民族文化的吸收维护和传承再生应该也有一份责任吧!
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是布农族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生活之道,布农族的老祖宗给后代留下了许多生活的智慧,但是子孙不爱惜,如今面临了传承的困境,几乎达到了缺乏自信而有尊严的生活。
值此之际,必须加强族人的历史观,从教育中抓回被淡忘的历史,使他们能够认识自己,并且有兴趣了解更深入的文化。
我们必须学习容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及生活习惯,人类唯有透过多元文化的相互刺激,整个人类文明才会持续进步。
原住民布农族有许多非常好的生活哲学,如分享的观忿、保育的作法、族群互助与和谐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及学习的。
布农族的文化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已经慢慢消失,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自信心建立在对自己文化的肯定。
近年来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声浪,致力于全面提昇均衡的教育素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成为国家建设中重要的指标。因此,对于族群文化的尊重和宏观的胸襟与视野,照顾少数民族,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自然是现阶段努力的方向。而社会的变迁,乡土文化日益流失的危机,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有其必要性和适切性。
迈入21世纪的时刻,新世纪的族人应具备那些关键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如何培育具有乡土情、世界观的族人?如何唤起族人潜藏心灵深处的族群意识、肯定自己、认同自己的文化,去芜存菁,并为自己创造历史,发挥传统的刻苦耐劳与开创新局之精神,全力以赴,让21世纪的布农族原住民,走出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这些均是当务之急。
为促进台湾原住民族之经济发展,提昇原住民生活水平,恢弘志气,复兴光荣传统,落实布农族的文化耕耘,唤起社区本土文化之觉醒及行动力量,对于原住民布农族的历史、地理、自然、语言、农耕、产业和艺术等,透过全面性的文化调查方案,导引新生代族人认同与爱护本族群之文化,使具有生机与活力。
台湾布农族原住民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其特殊的文物、制度等,亦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期望布农文化更闪烁与更具价值与意义。
笔者不是一位杰出的人,更不是一位温文儒雅的一介文人,阅历不丰富,经验不多元,也不具有透析精微的观察力与感触,但是对于原住民文化之日渐凋零与萎缩,深感徬徨与忧心,乃不揣浅陋以为复振布农族传统优良文化的基础。
由于原住民族缺少文字记载,口传便是延续其历史文化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深入了解布农族历史、文化,实地访问是不可缺少的。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社会科学蒐集实际资料最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为直接而有效地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方法。
撰者才识鲁莽,定多疏漏,冀望本书能够对布农族人有所贡献,则无负吾平生之志矣!并祈请国内外学者专家斧正。
田哲益 序于南投水里山水居
2008年11月
书架上,《玉山的守护者:布农族》这本书,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玉山,台湾的最高峰,象征着崇高与壮丽;而“守护者”,则赋予了这个民族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无限遐想。我推测,这本书不会是一本枯燥的民族志,而更可能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史诗。书中一定会生动地描绘布农族人如何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勤劳和智慧书写自己的生活篇章。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他们如何与玉山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如何在风雨变幻中,依靠彼此的信任与支持,克服重重困难。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展现布农族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信仰体系,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以及他们代代相传的价值观。或许,书中还会穿插着一些关于玉山的传说,那些与布农族人息息相关的神话故事,将为这本书增添更浓厚的神秘色彩。对我而言,“守护者”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对家园、对文化、对传统的深深眷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布农族人如何传承这份守护精神的答案,感受他们身上那份与土地融为一体的生命力量,以及那份超越物质的,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评分在众多书籍中,《玉山的守护者:布农族》以其独特的名字和充满地域特色的意象,成功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景,以及在这片山景中,一个民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守护者。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展现布农族人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在一片充满挑战的山林中,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又是如何凭借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我期待书中会讲述那些关于勇气、智慧和社群凝聚力的故事,例如他们如何狩猎,如何耕种,以及在祭祀活动中,如何体现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感恩。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诠释“守护者”这个身份。布农族人守护的是什么?是玉山本身,是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还是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与传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布农族人如何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并传承给下一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民族文化的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在书店的角落里,我被一本封面设计充满民族风情的书吸引住了。《玉山的守护者:布农族》。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对那片神秘土地和古老民族的好奇心。封面上的玉山雄姿,搭配着布农族图腾的线条,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自然、文化与守护的故事即将展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这个世代居住在台湾中央山脉的族群,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他们与高耸入云的玉山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羁绊。我很好奇,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布农族的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他们又如何守护着这片被誉为“神山”的土地?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一一解答这些疑问。我猜想,书中定然描绘了布农族人精湛的打猎技巧,以及他们对山林万物的敬畏之心。也许还会讲述他们独特的社会结构,比如小米收割祭(Pangcah)所蕴含的社群凝聚力,或是他们传承下来的口传历史,那些代代相传的歌谣和传说,一定充满了智慧与哲思。同时,我深切关注他们与玉山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毗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布农族人是否将玉山视为神祇,与她对话,祈求庇佑?在书中,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关于勇气、智慧和坚韧的故事,感受布农族人民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他们身上那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生命力。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深藏于历史角落的民族故事都情有独钟。当《玉山的守护者:布农族》这本书映入我的眼帘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驻足。《玉山》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崇高的意味,而“守护者”这个词,则暗示了其背后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使命与传承。我深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布农族生活习俗的简单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他们与这片土地,特别是与玉山之间那份息息相关的深层联系。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细腻的笔触,描绘布农族人如何适应玉山的严酷气候,如何利用山中的资源生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高耸入云的山脉中,孕育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也许,书中会穿插着一些令人惊叹的传说故事,讲述他们与山神、精灵的互动,或者是在艰难时刻,依靠信仰和社群力量克服困难的经历。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布农族人对于“守护”这个概念的诠释。他们守护的,仅仅是物理的领地,还是更深层的文化基因,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亦或是他们作为“玉山的孩子”的身份认同?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聆听来自远古的回响,感受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哲学,以及那份源自土地深处的坚韧与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布农族,在我心中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我在书架上发现《玉山的守护者:布农族》时,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听到玉山风声呼啸,看到布农族人坚毅的身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大山深处生存繁衍,如何与险峻的地形搏斗,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我推测,书中一定涵盖了丰富的民族志内容,从他们的社会组织、婚姻习俗,到宗教信仰、祭祀仪式,都将一一呈现。尤其令我期待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布农族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毕竟,玉山不仅是台湾最高峰,更是许多原住民部落的家园。他们是否发展出了独特的生态智慧,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我非常好奇布农族人对于“守护”的理解,他们究竟守护着什么?是山林,是水源,是传统,还是他们的身份认同?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布农族人的窗户,让我有机会窥探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身上那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以及他们世代传承的族群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