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是颱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徙,在工藝的錶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布農族的歌唱和音為颱灣島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揚全球音樂界。其社會型態行使父係氏族大傢庭製度,居住的石闆屋為大型建築物,族內産生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經瓦解,基督教與天主教取而代之。
本書特色
史上最詳細介紹布農族的一本書,從曆史到近代豐富的布農族圖片盡收書裏。
作者簡介
田哲益
籍貫:
.颱灣省南投縣信義鄉人
族籍:
.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
族名:
.達西烏拉彎.畢馬
齣 生 年:
.1955年4月20日
學曆:
.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經曆:
.曾任國立水裏商工訓育組長、國文科專任教師,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
現任:
.颱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颱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協會《颱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大陸少數民族研究。
學術研究:
.颱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曆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
作者序
布農族民族源流
布農族遷徙史
布農族曆史發展與演進
布農族宗教與信仰
布農族祭祀與慶典
布農族社會製度
布農族人口族名與分布
布農族農耕經濟與貿易
以物易物的傳統交換經濟貿易
布農族飲食文化
布農族生命禮儀
布農族樂舞
黑澤隆朝颱灣原住民音樂之採錄與研究
布農族服飾
布農族建築文化藝術
必須是有飲水條件且嚮陽山坡地
布農族器物文明
布農族教育與訓練
布農族交通與運輸
布農族採集與飼養生活
布農族狩獵與漁撈活動
狩獵是一種生命學習
狩獵是文化的根源
考古與布農族
作者序
布農族文化在颱灣原住民族群中,亦係極豐盈美麗,淵源流長,因此孕育齣布農族人達觀、進取、共享、助人的人格特質。
從古時代,布農族就在颱灣與大自然融閤為一體,是宇宙萬物中的一員,大自然母親的子孫。
颱灣的中央山脈是孕育布農族的搖籃,布農人世居在中央山脈中段一帶,是南島語係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族群,平均在1000至2300公尺的高山地區。長年以狩獵及粟耕為生,塑造瞭樂天、英勇、豪邁的性格。
由於布農族人篤信大自然的定律,因此對於每顆樹、每朵花、溪流、山嶽及走獸飛禽等等,都賦予它們一個完整的生命,朝夕生活在一起,在浩瀚的大自然中融閤為一體,生生不息。
不過,如今有些布農族的文化,漸被淡忘,例如著名的布農族八部和音(祈禱小米豐收歌),我真懷疑,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夠親耳聆聽?是否要等到完全迷失瞭,纔稱頌她的美?還是希望她充滿山區,源源不斷地演唱流傳?當然我們不能讓她變成曆史,而是希望她繼續在山嵐漫遊,從遠遠的天邊傳來肅穆和諧的天籟之聲。
任何一個民族實踐瞭韆百年的禮俗,必定充滿瞭祖先的經驗和生活的智慧,當我們再重復或迴憶這些布農族的傳統禮俗時,對於珍貴民族文化的吸收維護和傳承再生應該也有一份責任吧!
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布農族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之道,布農族的老祖宗給後代留下瞭許多生活的智慧,但是子孫不愛惜,如今麵臨瞭傳承的睏境,幾乎達到瞭缺乏自信而有尊嚴的生活。
值此之際,必須加強族人的曆史觀,從教育中抓迴被淡忘的曆史,使他們能夠認識自己,並且有興趣瞭解更深入的文化。
我們必須學習容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習慣,人類唯有透過多元文化的相互刺激,整個人類文明纔會持續進步。
原住民布農族有許多非常好的生活哲學,如分享的觀忿、保育的作法、族群互助與和諧等,都是值得我們去欣賞及學習的。
布農族的文化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已經慢慢消失,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自信心建立在對自己文化的肯定。
近年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聲浪,緻力於全麵提昇均衡的教育素質,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已成為國傢建設中重要的指標。因此,對於族群文化的尊重和宏觀的胸襟與視野,照顧少數民族,推動教育文化的發展,自然是現階段努力的方嚮。而社會的變遷,鄉土文化日益流失的危機,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有其必要性和適切性。
邁入21世紀的時刻,新世紀的族人應具備那些關鍵能力,以適應新時代?如何培育具有鄉土情、世界觀的族人?如何喚起族人潛藏心靈深處的族群意識、肯定自己、認同自己的文化,去蕪存菁,並為自己創造曆史,發揮傳統的刻苦耐勞與開創新局之精神,全力以赴,讓21世紀的布農族原住民,走齣一條嶄新的康莊大道。這些均是當務之急。
為促進颱灣原住民族之經濟發展,提昇原住民生活水平,恢弘誌氣,復興光榮傳統,落實布農族的文化耕耘,喚起社區本土文化之覺醒及行動力量,對於原住民布農族的曆史、地理、自然、語言、農耕、産業和藝術等,透過全麵性的文化調查方案,導引新生代族人認同與愛護本族群之文化,使具有生機與活力。
颱灣布農族原住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其特殊的文物、製度等,亦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期望布農文化更閃爍與更具價值與意義。
筆者不是一位傑齣的人,更不是一位溫文儒雅的一介文人,閱曆不豐富,經驗不多元,也不具有透析精微的觀察力與感觸,但是對於原住民文化之日漸凋零與萎縮,深感徬徨與憂心,乃不揣淺陋以為復振布農族傳統優良文化的基礎。
由於原住民族缺少文字記載,口傳便是延續其曆史文化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深入瞭解布農族曆史、文化,實地訪問是不可缺少的。田野調查又稱為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社會科學蒐集實際資料最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為直接而有效地取得第一手資料的最直接方法。
撰者纔識魯莽,定多疏漏,冀望本書能夠對布農族人有所貢獻,則無負吾平生之誌矣!並祈請國內外學者專傢斧正。
田哲益 序於南投水裏山水居
2008年11月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深藏於曆史角落的民族故事都情有獨鍾。當《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這本書映入我的眼簾時,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駐足。《玉山》這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崇高的意味,而“守護者”這個詞,則暗示瞭其背後蘊藏著一段不平凡的使命與傳承。我深信,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布農族生活習俗的簡單介紹,而是會深入挖掘他們與這片土地,特彆是與玉山之間那份息息相關的深層聯係。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細膩的筆觸,描繪布農族人如何適應玉山的嚴酷氣候,如何利用山中的資源生存,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高聳入雲的山脈中,孕育齣獨特而豐富的文化。也許,書中會穿插著一些令人驚嘆的傳說故事,講述他們與山神、精靈的互動,或者是在艱難時刻,依靠信仰和社群力量剋服睏難的經曆。我特彆期待能看到布農族人對於“守護”這個概念的詮釋。他們守護的,僅僅是物理的領地,還是更深層的文化基因,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亦或是他們作為“玉山的孩子”的身份認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有機會聆聽來自遠古的迴響,感受那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哲學,以及那份源自土地深處的堅韌與力量。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原住民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布農族,在我心中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當我在書架上發現《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時,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瞭。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極具畫麵感,仿佛能聽到玉山風聲呼嘯,看到布農族人堅毅的身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大山深處生存繁衍,如何與險峻的地形搏鬥,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創造齣獨具特色的文明。我推測,書中一定涵蓋瞭豐富的民族誌內容,從他們的社會組織、婚姻習俗,到宗教信仰、祭祀儀式,都將一一呈現。尤其令我期待的是,書中會如何描繪布農族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畢竟,玉山不僅是颱灣最高峰,更是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傢園。他們是否發展齣瞭獨特的生態智慧,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實現可持續的生活?我非常好奇布農族人對於“守護”的理解,他們究竟守護著什麼?是山林,是水源,是傳統,還是他們的身份認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布農族人的窗戶,讓我有機會窺探他們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身上那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以及他們世代傳承的族群記憶。
评分在眾多書籍中,《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以其獨特的名字和充滿地域特色的意象,成功地吸引瞭我的目光。書名本身就勾勒齣一幅壯麗的山景,以及在這片山景中,一個民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守護者。這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去展現布農族人的生活。他們是如何在一片充滿挑戰的山林中,建立起自己的傢園,又是如何憑藉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我期待書中會講述那些關於勇氣、智慧和社群凝聚力的故事,例如他們如何狩獵,如何耕種,以及在祭祀活動中,如何體現齣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感恩。更讓我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詮釋“守護者”這個身份。布農族人守護的是什麼?是玉山本身,是這片土地的生態環境,還是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文化與傳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布農族人如何將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緊密結閤,如何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並傳承給下一代。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民族文化的讀物,更是一次關於人與自然關係,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
评分書架上,《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這本書,以其簡潔而富有力量的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玉山,颱灣的最高峰,象徵著崇高與壯麗;而“守護者”,則賦予瞭這個民族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這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敘事充滿瞭無限遐想。我推測,這本書不會是一本枯燥的民族誌,而更可能是一部充滿溫情與智慧的史詩。書中一定會生動地描繪布農族人如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用勤勞和智慧書寫自己的生活篇章。我期待能夠瞭解到他們如何與玉山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係,如何在風雨變幻中,依靠彼此的信任與支持,剋服重重睏難。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如何展現布農族人獨特的精神世界,他們的信仰體係,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以及他們代代相傳的價值觀。或許,書中還會穿插著一些關於玉山的傳說,那些與布農族人息息相關的神話故事,將為這本書增添更濃厚的神秘色彩。對我而言,“守護者”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代錶著一種責任,一種對傢園、對文化、對傳統的深深眷戀。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布農族人如何傳承這份守護精神的答案,感受他們身上那份與土地融為一體的生命力量,以及那份超越物質的,對精神傢園的堅守。
评分在書店的角落裏,我被一本封麵設計充滿民族風情的書吸引住瞭。《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對那片神秘土地和古老民族的好奇心。封麵上的玉山雄姿,搭配著布農族圖騰的綫條,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自然、文化與守護的故事即將展開。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期待著能夠深入瞭解這個世代居住在颱灣中央山脈的族群,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以及他們與高聳入雲的玉山之間那份深厚的情感羈絆。我很好奇,在現代化的浪潮下,布農族的文化如何得以傳承?他們又如何守護著這片被譽為“神山”的土地?這本書,或許能為我一一解答這些疑問。我猜想,書中定然描繪瞭布農族人精湛的打獵技巧,以及他們對山林萬物的敬畏之心。也許還會講述他們獨特的社會結構,比如小米收割祭(Pangcah)所蘊含的社群凝聚力,或是他們傳承下來的口傳曆史,那些代代相傳的歌謠和傳說,一定充滿瞭智慧與哲思。同時,我深切關注他們與玉山的關係,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毗鄰,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布農族人是否將玉山視為神祇,與她對話,祈求庇佑?在書中,我希望能看到那些關於勇氣、智慧和堅韌的故事,感受布農族人民在大自然麵前的渺小與偉大,以及他們身上那種與土地融為一體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