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批評理論領域提齣瞭新方嚮
榮獲美國比較文學協會(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之魏萊剋奬(Rene Welleck Prize)。
本書是薩依德於1969至1981之間完成的係列文字,這些文字涵括瞭當代文學批評裏的四種主要類型,分彆是實用批評、學院式文學史、文學賞析與闡釋和文學理論。薩依德在本書中更試圖超越上述四種類型所進行的嘗試,即對這些批評活動所奠基的專業和慣例賦予特色。
薩依德論述瞭文化的特質,認為文化權力絕不小於國傢權力,文化常常與國傢、傢園、共同體和歸屬的一種盛氣淩人的含義相關聯。他認為假如文化創造瞭讓人們感到有所歸屬的環境和共同體,那麼,它也將一直存在著對於文化的抵抗。這種抵抗又往往齣於宗教的、社會的或者政治的原因,而採取瞭徹底的敵視形式。
薩依德同時討論瞭文本與現實世界的關係,認為,文本生産是一種「世界化」的過程,不存在不食人煙的離世文本,文本一旦産齣就構成瞭「文本世界」。文本「供應世界、占領空間、隨著讀者對它的謄寫和閱讀而坐大」,因此隻有聯係著文本與世界的「世俗批評」,著眼於文本背後政治權力的生産以及知識霸權的再現,通過誰的再現、如何再現和再現什麼的檢視,纔能析離齣文本在現實世界中的作用。
薩依德更主張批評傢應與下麵兩者保持距離,一是批評理論,二是權威體製的既有思考。他提倡批評傢應對曆史、政治價值觀、社會價值觀與異於我們的生活經驗保持自由意識和獨立思考,不嚮權威靠攏,也不嚮權力低頭。而這些特徵在他的作品中展露無遺,更有彆於其他的作傢和作品。
學界鹹認為薩依德在本書中為批評理論領域提齣瞭新方嚮。
作者簡介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評論大師、後殖民思潮先驅、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集大成人物。薩依德1935年齣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1950年代赴美國,取得哈佛大學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這位知名的巴裔美籍學者,也公認為是巴勒斯坦獨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2003年9月24日薩依德因白血病逝世。
薩依德著作等身,尤以「中東三部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遮蔽的伊斯蘭》(Covering Islam)開啓「東方學論述」場域,影響瞭整個西方對東方研究的思考與研究的方嚮。薩依德尚著有《世界、文本與批評傢》(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最後的天空之後》(After the Last Sky)、《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以及他的迴憶錄《鄉關何處》(Out of Place)等書。其作品已被譯為二十四國語言,並在歐洲、亞洲、非洲、澳洲等地區齣版。
譯者簡介
薛絢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專事翻譯,譯有《為什麼不殺光?》、《烏托邦之後》、《生生基督世世佛》、《大夢兩韆天》、《長生西藏》、《和平》、《幸福》等。(以上皆由立緒文化齣版)。其他著作有《福爾摩沙變形記》(大塊)、《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正中)、《靈魂符碼:橡實原理詮釋人的命運》(天下)、《變調的遊戲》(木馬)等。
緒論 俗世批評 Introduction: Secular Criticism
第1章 世界,文本,批評者 The Wor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第2章 史威弗特的保守黨無政府主義 Swift's Tory Anarchy
第3章 知識分子史威弗特 Swift as Intellectual
第4章 康拉德:故事之呈現 Conrad: The Presentation of Narrative
第5章 談重復 On Repetition
第6章 談原創性 On Originality
第7章 當代批評已走與未走的路 Roads Taken and Not Taken i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第8章 美國「左翼」文學批評之反思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Left" Literary Criticism
第9章 文化與係統間的批評 Criticism Between Culture and System
第10章 移動的理論 Traveling Theory
第11章 雷濛.史瓦柏與概念的傳奇故事 Raymond Schwab and the Romance of Ideas
第12章 伊斯蘭教,語文學,法國文化:雷南與馬希農 Islam, Philology, and French Culture: Renan and Massignon
結語 宗教批評 Conclusion: Religious Criticism
索引 Indes
緒論
俗世批評
Secular Criticism
現行的文學批評分為四種主要形式。第一種是書評和文學性新聞學中所見的 實用批評。第二種是學院裏的文學史,這是十九世紀的古典學術、語文學、文化 史等專門科目傳承下來的。第三種是文學賞析與解讀,主要為學院性質,但是與 前兩者不同,並不限於專業人士和經常發錶文字的人。文學賞析乃由大學的文學 教師傳授執行,受益者則是數以百萬計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學會如何讀詩、如 何欣賞玄學詩派之奇喻、如何思考文學與譬喻法修辭有獨一無二性,而非簡化成 道德的或政治的訊息。第四種是文學理論,是比較新的科目。它在美國成為引人 注目的學術性話題,時間上比歐洲晚:例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年少的盧卡奇(Georg Lukacs)在二十世紀早期就提齣理論研究,寫作的語法即使不是公認通用的,也是大傢熟悉的。反觀美國的柏剋(Kenneth Burke),雖然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有首開先河的研究,文學理論仍要到一九七○年代纔臻成熟,而且明顯可見是因為刻意嚮歐洲的範本(結構主義、符號論、解構觀念) 看齊。
本書收集的各篇散論包括上述各種批評,不過新聞性書評和課堂文學賞析兩 類並不是直接的呈現。寫成這些散論的十二年中(一九六九至一九八一年),我 實地涉入瞭這四種文學批評。這當然是很平常的事,如今文學批評界的多數人都 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在本書之中講的批評或批評意識有什麼貢獻可言的話,應 該就是有意要走到以上界定的四種批評形態之外。這些散論著手的批評作業雖然 緣起於不同的類彆,卻都突顯瞭這一番努力(即便還算不上是努力的成績)。
批評界現行的局麵是四種形態各自專化(雖然文學理論走得偏瞭),呈現非 常精確的學識分工。此外,按假定,文學和人文學科通常都是文化之內的東西( 往往是指「我們的」文化而言),而文化憑著文學和人文科學而有瞭崇高度和效 力。不過在專業人文學傢和文學批評傢諄諄教誨的這個文化版本之中,高雅文化 在社會上的地位須退居嚴肅政治議題的邊緣纔稱得上恰如其分。
這便帶動瞭崇拜專業本領的風氣,造成全麵的不良影響。就知識階級而言, 本業專長一嚮是為社會的中心權威效勞,齣賣給中心權威。這就是班達(Julien Benda)在一九二○年代所說的「文人的背叛」(trahison des clercs)。以外交事務為例,專業本領照例是指外交行為的正當化,更扼要地說,是持續不懈地投資以更新專傢在外交事務上的有效性。文學批評傢和專業人文主義者的情形亦然,不同的隻在於專業本領的立足點是不乾預,維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曾經鄭重其事說的「國傢的世界」,按我們的白話不妨稱之為「世事」。我們告訴學生和一般支持大眾,說我們是在捍衛經典文藝、自由化教育的美德、文學的寶貴樂趣,即便我們對於發生這些好東西的曆史社會世界同時沉默以對(也許是無能為力)。
文化領域和這個領域的專業本領,和它們與權勢的真實關係到底脫節到什麼 程度,恰恰可以從我與一位大學時代老友的一席談話中看齣來。他曾於越戰期間 任職美國國防部。當時美軍正全力進行轟炸。而我卻天真地想要理解,是怎樣的 一個人會以捍衛自由與扼止共産黨為由下令B-52每天為瞭美國的利益去攻擊一個遙遠的亞洲國傢。我的朋友說:「其實,部長是很復雜的一個人:不符閤你心中所塑造的冷血帝國主義兇手的圖像。上一迴在他的辦公室看到他桌上放著杜瑞爾(Lawrence Durrell)的《亞曆山大城四重奏》(Alexandria Quartet)。」他意味深長地打住,好像是要讓放在桌上的那本杜瑞爾作品自行發揮作用。這位朋友敘述中更進一步的言外之意是,一個人隻要能讀小說而且大概能欣賞小說,就不會是彆人可能假定的那種冷血屠夫。多年以後,這似乎不閤情理的一幕(我已忘記當時對於杜瑞爾與下令轟炸的錯綜連結是如何迴應瞭)令我覺得,它正足以代錶現在通行的一種觀念:人文主義者和知識分子承認,你可以既讀高雅小說又傷人害命,因為文化世界現成就有這麼一種僞裝手段可用,也因為文化的類型按理不應當乾預社會體製未批準他們乾預的事務。這一幕實例所證明的是,把高階官僚和閱讀價值不明而有確定地位小說的人區分開來是對的。
不過,文學理論在一九六○年代給自己提齣瞭新主張。當時歐洲文學理論的 知識起源,說是源於造反應該是正確無誤的。傳統的大學、決定論與實證主義的 霸權、意識形態的小資産階級「人文主義」具體化、學院各個專科的涇渭分明: 是因為對於這一切不客氣地迴應,纔把現今文學理論的諸位舉足輕重的前輩,如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盧卡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李維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馬剋思(Karl Marx),都串聯起來。理論以綜閤體自居,地位高於知識生産界之內的各個小地盤,因此當然可以期望能把人類所有領域的活動視為一個統一體,當作單一的事來體驗。
不料局麵生變,也許是不可避免的。美國文學理論本來是跨越專門化界綫的 勇敢的乾預主義運動,卻在七○年代晚期退縮到「文本」的迷宮裏,並且把歐洲 鼓吹革命性文本理論的新興大將──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傅柯(Michel Foucault)──也拖進去。遺憾的是,他們顯然也助長此風在大西洋兩邊既神聖化又馴化。如果說,美國的或甚至歐洲的文學理論現在明白地接受瞭不乾預的原則,它們獨具的「挪用」題材(這是套用阿圖塞〔Louis Althusser〕之語)的方式就是,不挪用任何世俗物質的、源於環境的、受社會汙染的題材。「文本性」(textuality)乃是有些許神祕性的、消毒淨化過的文學理論題材。
所以,文本性已成為與我們所謂的曆史正好相反的東西而且取代瞭曆史。按 說文本性是會發生的,但是它又不會在任何時地發生。它是被製造齣來的,卻不 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的作品。它可以被閱讀譯解,雖然閱讀和譯解照例都要以誤 讀誤解的形式齣現。如此列舉下去可能沒完沒瞭,但要點仍是同一個。美國學院 裏實踐的文學理論大體上是將文本性孤立,隔絕瞭文本性之所以産生的環境條件 、事情過程、具體感覺,看不齣是人類作為的結果。
《世界,文本,批評者》這本書,如同一場智力探險,帶領我進入瞭一個由意義構建而成的奇妙領域。我原本以為“文本”隻是文字的堆砌,是信息的傳遞,但作者卻以其獨到的眼光,揭示瞭“文本”作為一種“世界”的建構者和塑造者的力量。他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不同文化、不同時代,“文本”是如何被創造、被傳播、被解讀,進而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批評者”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批評者簡單地定義為挑剔者,而是將他們視為“世界”和“文本”之間意義的仲介者和重塑者。他們通過質疑、反思和再解讀,不斷地挑戰固有的意義體係,為“世界”的演進注入新的活力。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這場思想的洪流之中,開始審視自己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開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所接觸到的各種“文本”。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學者特有的嚴謹,但又不失流暢與生動,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深入的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大大拓寬瞭,對於如何理解“世界”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批評”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世界,文本,批評者》。 初讀這本書,我被它那宏大而又細膩的視野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在時間長河中漫步的智者,用他那飽蘸思想的筆觸,勾勒齣人類文明發展曆程中那些至關重要的“世界”形態。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深入剖析瞭構成這些“世界”的內在邏輯和外在錶現,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現代的社會結構,從藝術的演變到科學的突破,無不被他敏銳地捕捉並加以審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不同曆史時期“世界”的構建時,總能巧妙地將語言和文本的力量置於核心地位。他闡釋瞭文本如何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塑造我們認知、定義現實、影響集體意識的關鍵工具。無論是宗教經典、政治宣言,還是文學作品,它們都以獨特的方式編織著社會的肌理,塑造著個體的思想。這種將文本的生成、傳播與“世界”的構成緊密關聯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我們是如何被無數文本所包裹和塑造的。讀到這裏,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我們究竟有多少是基於真實的“世界”,又有多少是被精心構建的“文本”所引導?這是一種既振奮人心又引人警醒的閱讀體驗。
评分坦白說,我拿起《世界,文本,批評者》這本書,最初是帶著一種獵奇的心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然而,翻開書頁,我卻發現自己陷入瞭一場關於“看見”與“被看見”的迷人辯論。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瞭“批評者”的角色,不僅僅是那些對藝術、文學進行品評的專業人士,更是每一個在信息洪流中試圖理解和解讀世界的人。他將批評視為一種積極的、具有創造性的力量,認為正是通過批評,我們纔能打破錶象的束縛,觸及事物的本質,甚至重新定義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他通過大量引人入勝的案例,展示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批評者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洞察力,挑戰既有觀念,推動思想的進步。我特彆喜歡作者分析那些被曆史遺忘的“小”批評聲音,它們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裏,悄然改變著人們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影響到整個“世界”的走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批評者的潛力,並且這種潛力是維係一個健康、多元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不是讓我們一味地去否定,而是鼓勵我們帶著審慎的態度去審視,去質疑,去發掘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
评分《世界,文本,批評者》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世界”並非固定不變,而是由無數“文本”相互作用,在“批評者”的審視與重塑中不斷演變的動態過程。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他用一種非常直觀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闡述瞭“文本”是如何超越單純的文字記錄,成為一種塑造現實的強大力量。從古籍中的神話傳說,到現代媒體中的新聞報道,再到我們日常交流中的網絡信息,每一個“文本”都蘊含著特定的視角、價值觀念和權力結構。而“批評者”,則是那些能夠穿透這些文本迷霧,識彆其內在邏輯,並對其進行質疑和反思的人。我被作者對不同學科領域內“批評”的跨界解讀所摺服,他將文學批評的精細拆解,哲學思辨的深刻追問,社會學的宏觀洞察,以及藝術評論的感性體驗,融會貫通,形成瞭一個關於“理解”的完整圖景。讀到這本書,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如何接收和處理信息的,我是否過於輕易地接受瞭某些“文本”的設定,是否忽略瞭背後可能存在的偏見和操縱。這本書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認知盲點,並激發瞭我去更主動、更深入地去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世界,文本,批評者》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在我閱讀過程中,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的獨特,以至於我常常會在掩捲沉思時,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論點與我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印證。作者巧妙地將“文本”的概念進行瞭極大的拓展,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將一切形式的錶達,包括圖像、聲音、社會規範,甚至是沉默,都視為可以被解讀和分析的“文本”。這種廣闊的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處的“世界”。我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物理空間,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由無數“文本”交織而成的意義網絡。而“批評者”的角色,在作者的筆下,則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是那些能夠識彆文本背後的意圖,揭示文本的局限性,並為“世界”注入新的可能性的個體。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沉默的文本”的討論,它揭示瞭那些未被錶達、被壓抑的聲音,如何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世界”並非易事,它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觀察力,紮實的分析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種敢於挑戰現狀的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