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批评理论领域提出了新方向
荣获美国比较文学协会(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之魏莱克奖(Rene Welleck Prize)。
本书是萨依德于1969至1981之间完成的系列文字,这些文字涵括了当代文学批评里的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实用批评、学院式文学史、文学赏析与阐释和文学理论。萨依德在本书中更试图超越上述四种类型所进行的尝试,即对这些批评活动所奠基的专业和惯例赋予特色。
萨依德论述了文化的特质,认为文化权力绝不小于国家权力,文化常常与国家、家园、共同体和归属的一种盛气凌人的含义相关联。他认为假如文化创造了让人们感到有所归属的环境和共同体,那么,它也将一直存在着对于文化的抵抗。这种抵抗又往往出于宗教的、社会的或者政治的原因,而採取了彻底的敌视形式。
萨依德同时讨论了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认为,文本生产是一种「世界化」的过程,不存在不食人烟的离世文本,文本一旦产出就构成了「文本世界」。文本「供应世界、占领空间、随着读者对它的誊写和阅读而坐大」,因此只有联系着文本与世界的「世俗批评」,着眼于文本背后政治权力的生产以及知识霸权的再现,通过谁的再现、如何再现和再现什么的检视,才能析离出文本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萨依德更主张批评家应与下面两者保持距离,一是批评理论,二是权威体制的既有思考。他提倡批评家应对历史、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异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保持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不向权威靠拢,也不向权力低头。而这些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展露无遗,更有别于其他的作家和作品。
学界咸认为萨依德在本书中为批评理论领域提出了新方向。
作者简介
爱德华.萨依德 Edward W. Said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评论大师、后殖民思潮先驱、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集大成人物。萨依德1935年出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1950年代赴美国,取得哈佛大学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位知名的巴裔美籍学者,也公认为是巴勒斯坦独立运动在西方最雄辩的代言人。2003年9月24日萨依德因白血病逝世。
萨依德着作等身,尤以「中东三部曲」:《东方主义》(Orientalism)、《巴勒斯坦问题》(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遮蔽的伊斯兰》(Covering Islam)开启「东方学论述」场域,影响了整个西方对东方研究的思考与研究的方向。萨依德尚着有《世界、文本与批评家》(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最后的天空之后》(After the Last Sky)、《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以及他的回忆录《乡关何处》(Out of Place)等书。其作品已被译为二十四国语言,并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等地区出版。
译者简介
薛绚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专事翻译,译有《为什么不杀光?》、《乌托邦之后》、《生生基督世世佛》、《大梦两千天》、《长生西藏》、《和平》、《幸福》等。(以上皆由立绪文化出版)。其他着作有《福尔摩沙变形记》(大块)、《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正中)、《灵魂符码:橡实原理诠释人的命运》(天下)、《变调的游戏》(木马)等。
绪论 俗世批评 Introduction: Secular Criticism
第1章 世界,文本,批评者 The Wor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第2章 史威弗特的保守党无政府主义 Swift's Tory Anarchy
第3章 知识分子史威弗特 Swift as Intellectual
第4章 康拉德:故事之呈现 Conrad: The Presentation of Narrative
第5章 谈重复 On Repetition
第6章 谈原创性 On Originality
第7章 当代批评已走与未走的路 Roads Taken and Not Taken i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第8章 美国「左翼」文学批评之反思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Left" Literary Criticism
第9章 文化与系统间的批评 Criticism Between Culture and System
第10章 移动的理论 Traveling Theory
第11章 雷蒙.史瓦柏与概念的传奇故事 Raymond Schwab and the Romance of Ideas
第12章 伊斯兰教,语文学,法国文化:雷南与马希农 Islam, Philology, and French Culture: Renan and Massignon
结语 宗教批评 Conclusion: Religious Criticism
索引 Indes
绪论
俗世批评
Secular Criticism
现行的文学批评分为四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书评和文学性新闻学中所见的 实用批评。第二种是学院里的文学史,这是十九世纪的古典学术、语文学、文化 史等专门科目传承下来的。第三种是文学赏析与解读,主要为学院性质,但是与 前两者不同,并不限于专业人士和经常发表文字的人。文学赏析乃由大学的文学 教师传授执行,受益者则是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会如何读诗、如 何欣赏玄学诗派之奇喻、如何思考文学与譬喻法修辞有独一无二性,而非简化成 道德的或政治的讯息。第四种是文学理论,是比较新的科目。它在美国成为引人 注目的学术性话题,时间上比欧洲晚:例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年少的卢卡奇(Georg Lukacs)在二十世纪早期就提出理论研究,写作的语法即使不是公认通用的,也是大家熟悉的。反观美国的柏克(Kenneth Burke),虽然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有首开先河的研究,文学理论仍要到一九七○年代才臻成熟,而且明显可见是因为刻意向欧洲的范本(结构主义、符号论、解构观念) 看齐。
本书收集的各篇散论包括上述各种批评,不过新闻性书评和课堂文学赏析两 类并不是直接的呈现。写成这些散论的十二年中(一九六九至一九八一年),我 实地涉入了这四种文学批评。这当然是很平常的事,如今文学批评界的多数人都 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在本书之中讲的批评或批评意识有什么贡献可言的话,应 该就是有意要走到以上界定的四种批评形态之外。这些散论着手的批评作业虽然 缘起于不同的类别,却都突显了这一番努力(即便还算不上是努力的成绩)。
批评界现行的局面是四种形态各自专化(虽然文学理论走得偏了),呈现非 常精确的学识分工。此外,按假定,文学和人文学科通常都是文化之内的东西( 往往是指「我们的」文化而言),而文化凭着文学和人文科学而有了崇高度和效 力。不过在专业人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谆谆教诲的这个文化版本之中,高雅文化 在社会上的地位须退居严肃政治议题的边缘才称得上恰如其分。
这便带动了崇拜专业本领的风气,造成全面的不良影响。就知识阶级而言, 本业专长一向是为社会的中心权威效劳,出卖给中心权威。这就是班达(Julien Benda)在一九二○年代所说的「文人的背叛」(trahison des clercs)。以外交事务为例,专业本领照例是指外交行为的正当化,更扼要地说,是持续不懈地投资以更新专家在外交事务上的有效性。文学批评家和专业人文主义者的情形亦然,不同的只在于专业本领的立足点是不干预,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曾经郑重其事说的「国家的世界」,按我们的白话不妨称之为「世事」。我们告诉学生和一般支持大众,说我们是在捍卫经典文艺、自由化教育的美德、文学的宝贵乐趣,即便我们对于发生这些好东西的历史社会世界同时沉默以对(也许是无能为力)。
文化领域和这个领域的专业本领,和它们与权势的真实关系到底脱节到什么 程度,恰恰可以从我与一位大学时代老友的一席谈话中看出来。他曾于越战期间 任职美国国防部。当时美军正全力进行轰炸。而我却天真地想要理解,是怎样的 一个人会以捍卫自由与扼止共产党为由下令B-52每天为了美国的利益去攻击一个遥远的亚洲国家。我的朋友说:「其实,部长是很复杂的一个人:不符合你心中所塑造的冷血帝国主义兇手的图像。上一回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他桌上放着杜瑞尔(Lawrence Durrell)的《亚历山大城四重奏》(Alexandria Quartet)。」他意味深长地打住,好像是要让放在桌上的那本杜瑞尔作品自行发挥作用。这位朋友叙述中更进一步的言外之意是,一个人只要能读小说而且大概能欣赏小说,就不会是别人可能假定的那种冷血屠夫。多年以后,这似乎不合情理的一幕(我已忘记当时对于杜瑞尔与下令轰炸的错综连结是如何回应了)令我觉得,它正足以代表现在通行的一种观念:人文主义者和知识分子承认,你可以既读高雅小说又伤人害命,因为文化世界现成就有这么一种伪装手段可用,也因为文化的类型按理不应当干预社会体制未批准他们干预的事务。这一幕实例所证明的是,把高阶官僚和阅读价值不明而有确定地位小说的人区分开来是对的。
不过,文学理论在一九六○年代给自己提出了新主张。当时欧洲文学理论的 知识起源,说是源于造反应该是正确无误的。传统的大学、决定论与实证主义的 霸权、意识形态的小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具体化、学院各个专科的泾渭分明: 是因为对于这一切不客气地回应,才把现今文学理论的诸位举足轻重的前辈,如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卢卡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李维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马克思(Karl Marx),都串联起来。理论以综合体自居,地位高于知识生产界之内的各个小地盘,因此当然可以期望能把人类所有领域的活动视为一个统一体,当作单一的事来体验。
不料局面生变,也许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文学理论本来是跨越专门化界线的 勇敢的干预主义运动,却在七○年代晚期退缩到「文本」的迷宫里,并且把欧洲 鼓吹革命性文本理论的新兴大将──德希达(Jacques Derrida)与傅柯(Michel Foucault)──也拖进去。遗憾的是,他们显然也助长此风在大西洋两边既神圣化又驯化。如果说,美国的或甚至欧洲的文学理论现在明白地接受了不干预的原则,它们独具的「挪用」题材(这是套用阿图塞〔Louis Althusser〕之语)的方式就是,不挪用任何世俗物质的、源于环境的、受社会污染的题材。「文本性」(textuality)乃是有些许神祕性的、消毒净化过的文学理论题材。
所以,文本性已成为与我们所谓的历史正好相反的东西而且取代了历史。按 说文本性是会发生的,但是它又不会在任何时地发生。它是被制造出来的,却不 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作品。它可以被阅读译解,虽然阅读和译解照例都要以误 读误解的形式出现。如此列举下去可能没完没了,但要点仍是同一个。美国学院 里实践的文学理论大体上是将文本性孤立,隔绝了文本性之所以产生的环境条件 、事情过程、具体感觉,看不出是人类作为的结果。
《世界,文本,批评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世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无数“文本”相互作用,在“批评者”的审视与重塑中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他用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了“文本”是如何超越单纯的文字记录,成为一种塑造现实的强大力量。从古籍中的神话传说,到现代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再到我们日常交流中的网络信息,每一个“文本”都蕴含着特定的视角、价值观念和权力结构。而“批评者”,则是那些能够穿透这些文本迷雾,识别其内在逻辑,并对其进行质疑和反思的人。我被作者对不同学科领域内“批评”的跨界解读所折服,他将文学批评的精细拆解,哲学思辨的深刻追问,社会学的宏观洞察,以及艺术评论的感性体验,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关于“理解”的完整图景。读到这本书,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我是否过于轻易地接受了某些“文本”的设定,是否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操纵。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认知盲点,并激发了我去更主动、更深入地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坦白说,我拿起《世界,文本,批评者》这本书,最初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然而,翻开书页,我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迷人辩论。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批评者”的角色,不仅仅是那些对艺术、文学进行品评的专业人士,更是每一个在信息洪流中试图理解和解读世界的人。他将批评视为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力量,认为正是通过批评,我们才能打破表象的束缚,触及事物的本质,甚至重新定义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他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批评者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洞察力,挑战既有观念,推动思想的进步。我特别喜欢作者分析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批评声音,它们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里,悄然改变着人们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走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批评者的潜力,并且这种潜力是维系一个健康、多元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不是让我们一味地去否定,而是鼓励我们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审视,去质疑,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世界,文本,批评者》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我阅读过程中,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我常常会在掩卷沉思时,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论点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作者巧妙地将“文本”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将一切形式的表达,包括图像、声音、社会规范,甚至是沉默,都视为可以被解读和分析的“文本”。这种广阔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世界”。我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由无数“文本”交织而成的意义网络。而“批评者”的角色,在作者的笔下,则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那些能够识别文本背后的意图,揭示文本的局限性,并为“世界”注入新的可能性的个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沉默的文本”的讨论,它揭示了那些未被表达、被压抑的声音,如何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世界”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分析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种敢于挑战现状的勇气。
评分《世界,文本,批评者》这本书,如同一场智力探险,带领我进入了一个由意义构建而成的奇妙领域。我原本以为“文本”只是文字的堆砌,是信息的传递,但作者却以其独到的眼光,揭示了“文本”作为一种“世界”的建构者和塑造者的力量。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文本”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播、被解读,进而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批评者”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批评者简单地定义为挑剔者,而是将他们视为“世界”和“文本”之间意义的仲介者和重塑者。他们通过质疑、反思和再解读,不断地挑战固有的意义体系,为“世界”的演进注入新的活力。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这场思想的洪流之中,开始审视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所接触到的各种“文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学者特有的严谨,但又不失流畅与生动,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大大拓宽了,对于如何理解“世界”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世界,文本,批评者》。 初读这本书,我被它那宏大而又细腻的视野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在时间长河中漫步的智者,用他那饱蘸思想的笔触,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世界”形态。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了构成这些“世界”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的社会结构,从艺术的演变到科学的突破,无不被他敏锐地捕捉并加以审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的构建时,总能巧妙地将语言和文本的力量置于核心地位。他阐释了文本如何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塑造我们认知、定义现实、影响集体意识的关键工具。无论是宗教经典、政治宣言,还是文学作品,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编织着社会的肌理,塑造着个体的思想。这种将文本的生成、传播与“世界”的构成紧密关联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是如何被无数文本所包裹和塑造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的“世界”,又有多少是被精心构建的“文本”所引导?这是一种既振奋人心又引人警醒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