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萃余英时先生关于人文与民主议题的三篇未发表讲演文稿,以及七篇旧作,〈「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为最新写就论文,「可以说是同一旨趣的不同发挥。」余先生对人文研究在华人社会的发展关注的很早,一九八四年与已故的吴大猷先生讨论人文与科学的发展时,已预见台湾社会中科学当令、功利取向的长程发展隐忧。两位先生皆认为当时社会的进步集中在外在环境,个人的内向开发却被遗忘了,于是产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
除了人文研究,作者也关心民主在中国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在思想史长年的耕耘,不仅对民主提出通论性的阐释,亦就两岸三地不同的民主发展提出历史解释。他表示一九四九年后,台湾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国没有,是因为中国人文传统在两地截然不同的命运,台湾保留了,中国则彻底地破坏了。余先生并强调人文传统中的儒学一支有许多普世价值与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换言之,儒家传统是民主在华人世界的基石。
书名取之「人文与民主」,是作者唿吁社会用人文给生命灌注精神价值,并期许台湾作为中国文化社群的代表,在有了民主的选票后,更能以「人文」修养改进民主体制的品质。
作者简介
余英时
安徽潜山人,一九三○年生,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一九七三 ~ 七五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一九九一 ~ 九二年任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所获学术荣誉计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977)、美国明德学院荣誉文学博士(1984)等。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获颁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自序
◎人文研究篇
人文与自然科学应如何均衡发展──吴大猷院士与余英时院士对谈
文化建设私议──人文学术研究是当务之急
「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
台湾人文研究之展望
◎民主篇
人文与民主──余英时院士「余纪忠讲座」演讲全文
民主与文化重建
民主观念与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
◎思想篇
中国思想史研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四次突破
对塔说相轮──谈现代西方的思想动态
对塔说相轮──对评者的答覆
自序
本书的主题是「人文与民主」,包括三个单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这三个单元环环相套,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让我交代一下本书的缘起,以为读者理解之助。
两年前(二○○八年)的夏天我在台北作了三场讲演:在政治大学讲「台湾人文研究之展望」,在中央研究院讲「『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在中央大学讲「人文与民主」。最后一题是特别为了纪念余纪忠先生的首届「讲座」而设,由时报文化基金会举办。纪忠先生生前在台湾推动民主化不遗余力,同时也通过学术讨论会、公开讲演、报纸专栏等各种方式倡导多元的文化观点。所以我选「人文与民主」为专题, 向他致敬意。
但我选此题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即针对「五四」以来「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而提出一种异议。「五四」时期的知识领袖们坚信中国最需要的两大精神价值是「科学」和「民主」;只有在这两大价值实现之后,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名实相符的现代文明国家。就此一认识而言,他们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崇拜科学有时未免过甚,竟走上了科学主义的极端,这在所谓「科学人生观」的争论上表现得最为清楚。科学主义的心态使他们忽视了人文修养对于民主社会的建立所可能作出的贡献。我的〈人文与民主〉讲词即在正式提出这一新问题。我不否认科学的价值,但认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础决不能仅限于科学。
〈台湾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两篇讲词则偏重在讨论所谓「人文研究」,在中国的思想脉络下,究竟何所指?在这两篇中我所涉及的问题与「人文与民主」这一主题是互相照应的。
以上三篇讲词都没有发表过,因此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但是关于这三篇文本的撰写,我必须向读者作一简单的报告。不巧得很,二○○八年夏天我到台北的当天便生病入医院诊治,每次讲演都是得到主治医师许可才勉强登坛的。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凭着手头已有的笔记作临场发挥,根本不可能撰写讲词。除了在中央研究院讲「国学」的一篇有一个简单提纲之外,其余两篇都只有靠前一天晚上在病床上构想的腹稿。扶病返美之后,我一连好几个月都在接受种种身体检查。因此〈人文与民主〉和〈台湾人文研究之展望〉两篇都是根据录音写本修改而成的。我本来想另起炉灶,各写一篇新稿,无奈力不从心,只好作罢。因此这两篇的疏漏和文气欠畅,必须请读者原谅。但〈「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一文则是这次全书付印前通体改撰的,昨天才脱稿,可以算是一篇全新的论文。
以上述三篇未刊稿为中心,我又选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旧作七篇,可以说是同一旨趣的不同发挥("variations on the same theme")。由于我对于这一问题注意已久,新篇与旧作恰可互相补充。
最后,关于「思想篇」,我还要补充几句话。本书所讲的「人文」最终必然要归宿到哲学或思想上面才算到了家。因此我把新写的中国思想史综述和二十多年前所写关于西方哲学大转变的两文收在全书之末。(按:自一九八五年以来,西方哲学界未发生更大的波动,因此不必对原文作补充)本书首篇是我和吴大猷先生的一次对谈,主持人则是余纪忠先生。这次谈话的时间比〈对塔说相轮〉大概早两年,细心的读者必可立即发现,本书的一首一尾恰好是互相唿应的。大猷先生和纪忠先生都是我生平最敬重的前辈,濡笔至此,不胜人琴之感。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余英时
《人文与民主》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主制度背后,隐藏的深刻的权力博弈和思想较量。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上的黑暗面,比如革命的暴力、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他坦诚地分析了民主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为了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多数人的暴政”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民主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制度的约束、理性的对话,以及对少数群体权利的保护。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比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民主理念如何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步成熟。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需要每一个公民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精神,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民主的来之不易,以及维护民主所需要的持续努力和警惕。
评分《人文与民主》这本书,让我对“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文学的欣赏,更是一种关怀人类命运、尊重个体价值的思想内核。作者在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事件,阐释了人文精神如何孕育和支撑着民主的发展。他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启蒙运动时期对理性和自由的追求,以及这些思潮如何一步步动摇了专制统治的根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民主制度时,始终不忘回溯其人文根源。他认为,离开了人文关怀的民主,很容易蜕变成冷冰冰的程序,甚至沦为少数人操纵的工具。书中对宗教改革、人权宣言的解读,都让我看到了人文精神在争取和维护民主权利方面的巨大力量。同时,作者也警示我们,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人文价值构成了挑战,我们需要警惕技术至上主义,重新审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投票箱里的选择,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尊严、平等和自由的执着追求,是对人类共同体负责的态度。
评分我向来是那种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略有涉猎但又不求甚解的读者,而《人文与民主》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浅尝辄止”却又渴望有所收获的需求。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融入对个体经验的细腻描绘,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他并没有堆砌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现代民主社会面临问题的探讨,比如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都让我觉得与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我特别喜欢他将人文关怀与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视角,这使得他对民主的理解更加深刻和人性化。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和我分享他对世界和人类文明的看法,让我获益匪浅。
评分这次读完的《人文与民主》,真是一本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我一直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探讨民主思想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和挑战。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希腊城邦的民主雏形,那些关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并没有简单地赞颂民主,而是深入剖析了民主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波折与曲折,比如精英政治的出现、民众情绪的操控,以及权力集中带来的危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观点,他们对民主的定义、实现方式,以及潜在的弊端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的碰撞,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也引发了我对“民主”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民主实践的对比分析,看到了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民主的面貌。这让我意识到,民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答案,它需要因地制宜,在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人文与民主》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健谈的朋友,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和哲学论述,变得生动有趣。他并没有上来就大谈理论,而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古罗马公民的日常生活,或者中世纪欧洲某个小镇的集市,然后逐步引申到当时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的变化。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他还会适时地穿插一些有趣的轶事和人物故事,让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通过这些故事,我才真正理解了民主思想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土壤中萌芽、生长,又如何遭受挫折、涅槃重生的。书中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虽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但读起来并不费力。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