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萃餘英時先生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三篇未發錶講演文稿,以及七篇舊作,〈「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為最新寫就論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餘先生對人文研究在華人社會的發展關注的很早,一九八四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颱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嚮的長程發展隱憂。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嚮開發卻被遺忘瞭,於是産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麵的問題。
除瞭人文研究,作者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齣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齣曆史解釋。他錶示一九四九年後,颱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颱灣保留瞭,中國則徹底地破壞瞭。餘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製度巧妙接閤;換言之,儒傢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作者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颱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錶,在有瞭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製的品質。
作者簡介
餘英時
安徽潛山人,一九三○年生,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曆史講座教授。一九七三 ~ 七五年齣任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一九九一 ~ 九二年任康乃爾大學第一任鬍適講座訪問教授。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所獲學術榮譽計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1977)、美國明德學院榮譽文學博士(1984)等。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奬。
自序
◎人文研究篇
人文與自然科學應如何均衡發展──吳大猷院士與餘英時院士對談
文化建設私議──人文學術研究是當務之急
「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
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
◎民主篇
人文與民主──餘英時院士「餘紀忠講座」演講全文
民主與文化重建
民主觀念與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式微
◎思想篇
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
對塔說相輪──談現代西方的思想動態
對塔說相輪──對評者的答覆
自序
本書的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這三個單元環環相套,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讓我交代一下本書的緣起,以為讀者理解之助。
兩年前(二○○八年)的夏天我在颱北作瞭三場講演:在政治大學講「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在中央研究院講「『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在中央大學講「人文與民主」。最後一題是特彆為瞭紀念餘紀忠先生的首屆「講座」而設,由時報文化基金會舉辦。紀忠先生生前在颱灣推動民主化不遺餘力,同時也通過學術討論會、公開講演、報紙專欄等各種方式倡導多元的文化觀點。所以我選「人文與民主」為專題, 嚮他緻敬意。
但我選此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齣一種異議。「五四」時期的知識領袖們堅信中國最需要的兩大精神價值是「科學」和「民主」;隻有在這兩大價值實現之後,中國纔能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現代文明國傢。就此一認識而言,他們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崇拜科學有時未免過甚,竟走上瞭科學主義的極端,這在所謂「科學人生觀」的爭論上錶現得最為清楚。科學主義的心態使他們忽視瞭人文修養對於民主社會的建立所可能作齣的貢獻。我的〈人文與民主〉講詞即在正式提齣這一新問題。我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決不能僅限於科學。
〈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則偏重在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在這兩篇中我所涉及的問題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以上三篇講詞都沒有發錶過,因此構成本書的核心部分。但是關於這三篇文本的撰寫,我必須嚮讀者作一簡單的報告。不巧得很,二○○八年夏天我到颱北的當天便生病入醫院診治,每次講演都是得到主治醫師許可纔勉強登壇的。在這種情形下,我隻能憑著手頭已有的筆記作臨場發揮,根本不可能撰寫講詞。除瞭在中央研究院講「國學」的一篇有一個簡單提綱之外,其餘兩篇都隻有靠前一天晚上在病床上構想的腹稿。扶病返美之後,我一連好幾個月都在接受種種身體檢查。因此〈人文與民主〉和〈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兩篇都是根據錄音寫本修改而成的。我本來想另起爐竈,各寫一篇新稿,無奈力不從心,隻好作罷。因此這兩篇的疏漏和文氣欠暢,必須請讀者原諒。但〈「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一文則是這次全書付印前通體改撰的,昨天纔脫稿,可以算是一篇全新的論文。
以上述三篇未刊稿為中心,我又選瞭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舊作七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variations on the same theme")。由於我對於這一問題注意已久,新篇與舊作恰可互相補充。
最後,關於「思想篇」,我還要補充幾句話。本書所講的「人文」最終必然要歸宿到哲學或思想上麵纔算到瞭傢。因此我把新寫的中國思想史綜述和二十多年前所寫關於西方哲學大轉變的兩文收在全書之末。(按:自一九八五年以來,西方哲學界未發生更大的波動,因此不必對原文作補充)本書首篇是我和吳大猷先生的一次對談,主持人則是餘紀忠先生。這次談話的時間比〈對塔說相輪〉大概早兩年,細心的讀者必可立即發現,本書的一首一尾恰好是互相呼應的。大猷先生和紀忠先生都是我生平最敬重的前輩,濡筆至此,不勝人琴之感。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餘英時
這次讀完的《人文與民主》,真是一本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的書。我一直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是將這兩者緊密結閤,探討民主思想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演變和挑戰。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古希臘城邦的民主雛形,那些關於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討論,在今天看來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並沒有簡單地贊頌民主,而是深入剖析瞭民主製度在曆史長河中經曆的波摺與麯摺,比如精英政治的齣現、民眾情緒的操控,以及權力集中帶來的危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引用瞭大量不同時代的思想傢和哲學傢的觀點,他們對民主的定義、實現方式,以及潛在的弊端有著各自獨到的見解。這些思想的碰撞,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也引發瞭我對“民主”這個概念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不同國傢、不同民族民主實踐的對比分析,看到瞭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民主的麵貌。這讓我意識到,民主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答案,它需要因地製宜,在尊重個體差異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完善。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人文與民主》這本書,讓我對“人文精神”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藝術、文學的欣賞,更是一種關懷人類命運、尊重個體價值的思想內核。作者在書中,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曆史事件,闡釋瞭人文精神如何孕育和支撐著民主的發展。他提到瞭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價值的重新發現,啓濛運動時期對理性和自由的追求,以及這些思潮如何一步步動搖瞭專製統治的根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民主製度時,始終不忘迴溯其人文根源。他認為,離開瞭人文關懷的民主,很容易蛻變成冷冰冰的程序,甚至淪為少數人操縱的工具。書中對宗教改革、人權宣言的解讀,都讓我看到瞭人文精神在爭取和維護民主權利方麵的巨大力量。同時,作者也警示我們,當今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爆炸,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傳統的人文價值構成瞭挑戰,我們需要警惕技術至上主義,重新審視個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民主,不僅僅是投票箱裏的選擇,更是每個人內心深處對尊嚴、平等和自由的執著追求,是對人類共同體負責的態度。
评分不得不說,《人文與民主》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健談的朋友,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和哲學論述,變得生動有趣。他並沒有上來就大談理論,而是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入手,比如古羅馬公民的日常生活,或者中世紀歐洲某個小鎮的集市,然後逐步引申到當時社會結構、政治思想的變化。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述,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他還會適時地穿插一些有趣的軼事和人物故事,讓那些曆史上的偉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通過這些故事,我纔真正理解瞭民主思想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土壤中萌芽、生長,又如何遭受挫摺、涅槃重生的。書中的邏輯清晰,層層遞進,雖然涉及的知識麵很廣,但讀起來並不費力。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在腦海裏勾勒齣作者所描繪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人文與民主》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揭示瞭民主製度背後,隱藏的深刻的權力博弈和思想較量。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曆史上的黑暗麵,比如革命的暴力、意識形態的衝突、以及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壓迫。他坦誠地分析瞭民主在實踐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挑戰和睏境,以及不同社會群體為瞭爭取和維護自身權利所付齣的巨大代價。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多數人的暴政”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民主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製度的約束、理性的對話,以及對少數群體權利的保護。書中對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比如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民主理念如何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步成熟。同時,作者也強調瞭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每一個公民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精神,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民主的來之不易,以及維護民主所需要的持續努力和警惕。
评分我嚮來是那種對社會學和政治學理論略有涉獵但又不求甚解的讀者,而《人文與民主》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淺嘗輒止”卻又渴望有所收獲的需求。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融入對個體經驗的細膩描繪,讓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他並沒有堆砌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一些現代民主社會麵臨問題的探討,比如社交媒體對公共輿論的影響,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都讓我覺得與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思考。我特彆喜歡他將人文關懷與民主製度相聯係的視角,這使得他對民主的理解更加深刻和人性化。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和我分享他對世界和人類文明的看法,讓我獲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