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惊喜挪威》、《惊叹爱尔兰》和《芬兰惊艳》之外,
我们还需要这一本《法国制造》。
巴黎是所有热爱文学与欧洲文化者的梦想之地,
如果您要浪游至法国,只要带着地图和这本书就够了。
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他乡之眼」的角度,
回顾自身,看待我们的故乡--台湾。
法国文化轻巧欢愉、创意十足,为世人所公认;
法国语言清楚明确、抑扬顿挫,直教人乐于吟诵!
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上法国,但就是讨厌法国人。但法国人的傲慢可以为人所容忍,因为它是建立在很高的品味上!法国,是一个人人都是哲学家,人人都懂得过生活的国度。
英国作家彼得.梅尔(Peter Mayle)曾说,「法国人一旦碰上好东西,绝对抢着占为己有,很自然地给它安了个法国名称,并一秉他们谦虚的民族性,将其奉为国宝,直至今日」。
法国不单只是个地理疆界,而更像个概念!法国人热衷于追求人类的完美,它的实力来自它能邀集全世界的有心人到法国,一起为人类的未来设想。
语言是走进这个国家文化的最佳媒介。
爱情只能让我们认识一个男人或女人,但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却教我们那个国家的一切。这是一种最棒的交流,不只让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同时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自己,重新确认自己的世界观,让自己可以和这个世界不断地对话。
本书蒐罗了关于法国文化和语言的100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代表了一部文化史,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把锁钥、一扇窗子,带领读者进入法国文化的脉络,发现法国人生活里的好东西。
本书作者留学法国,长期从事法语教学与翻译工作,深深着迷于法国的美丽,以法国文化的代言人自任,确实也是最佳的摆渡者。本书写来笔调轻松幽默、平易近人,又常带感情,更出入于经典之间,是读者认识法国的首选读物。
作者简介
吴钖德
淡江大学法文系副教授,法国巴黎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博士。长期从事法语教学及翻译工作。曾任巴黎《欧洲日报》新闻翻译四年。译有:《欧洲文明》(1989)、《文化全球化》(2002)、《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访谈》(2005)。着有:《阅读法兰西当代文学》(2003)、及《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2006)等。
词之欢愉 / The joy of Lex
杨泽(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主编)
每个人初学一种外国语时,常常充满了期待、兴奋之情,我的朋友说,有一年暑假,和许多外国朋友住在西班牙西部的「Salamanga」小城,一起学西班牙语。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叫每个同学画出心目中的Casa,家,然后开始解释西班牙人与各国人的家的异同,从隔间佈局、室内室外的设施陈列,以及餐桌上的器皿食物,花了好几个礼拜,去大量认识每一个重要单字,和每个单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差异。后来,还被直接带到小城的传统市场进行图像教学,认识每一种活生蹦跳的鱼,教大家叫出林林种种,那些鱼的名字、蔬果的名字、肉类的名字。不用多久,大家就可以像当地人那样,在餐馆吃饭,读菜单,直接点菜。
每种语文都是那么庞大的机制,如果先学太多文法,反而无法张口说话,少了实际生活的情境接触,少了那份具体的想像力,往往会让人掉入泥沼,甚至永远爬不上岸来。其实,只要学了一些基本的外文单字,就可以和人寒暄,和喜欢的人说话,比手画脚地问路,甚至谈场恋爱。 如果说,中文方块字像一颗颗,可以放在口袋里把玩的小石子;多音节的英文,像吹过来一阵轻快的风;浓浓的西班牙语,好似骑着小马,波浪般奔跑在山间;而法文,法文哎,无论拿来唱歌或跳舞,都再压抑、再矜持不过了。 爱情只认识一个男人或女人,而外文却教你那个国家的一切。
其实,每个单字也都是所谓的关键字,「Key words」,都是一把把锁钥,一扇扇的窗子,知识与生命世界的入口。也就是说,每个单字背后都是一部生活史、文化史。华人普遍的、有意识的学习大量外文,乃是上个世纪的事。外文吸收到了一个程度后,回头去进行消化整理的工作,就便成了这个世纪的重要功课了。我记得当年,「The Joy of Sex」出版问世所造成的那份轰动;没有过了多久,就有人拿它书名作文章,出了「The Joy of Lex」。「Sex」大家知道是什么,「Lex」指的是,英文的「Lexicon」,法文的「Lexique」,也就是辞汇、辞海的意思。
在我看来,「Sex」的愉悦,相对于「Lex」所可能提供的,种种知性与感性的快乐,不免有种小巫见大巫之感。后者不单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奇美丽的新世界,而且是一个「Manifique」,华丽庄严的新世界。学通至少一种外文的人应该都会同意:字认多了,不单外文说得好,而且收获良多。如果还是拿爱做比喻,这也是一种最棒的交流与交换,不单让我们得以进入对方世界,同时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自己,重新确认自己的世界与世界观,增加自己认识他人、和世界对话的,种种知性与感性的辞汇。
都是法国惹的祸…
吴钖德(《法国制造》作者)
很多人想到或做起某个「壮举」,都会想到西元前47年,凯撒在泽拉(Zela)战役中快速击溃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之后写给罗马元老院的着名捷报:「Vini, Vidi, Vici.」(我来了,我见了,我征服了)。当年,我飞到法国求学,头一天,朋友就带我到巴黎凯旋门一游。当时豪气万千,心底想的就是这句话。没想到四分之一世纪匆匆而过,我并没能征服法国!对于它,我可能比别人多知道一点儿,多了解他们的习性,多一点儿对他们的喜爱及同情,但我真的不够认识这个国家及这个人民,更遑论他们的文化。纵令我在法文系教了20多年的书,备课、讲学、研究、出版等等一样也没少,但我还一直都在学习。现今,我心底想的是,何时我才能放下这个担子?这实在是老天爷开的大玩笑,也是祂与法国串通好的「大阴谋」!
巴黎是那么的美,如果说这座千年古城是世上最美、最迷人、最有韵味、最有惊喜、最适合人住的城市,很多人应该都不会反对吧。而我一住就六年!法国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多采,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它的美食,还是它的景色,无论是它的颜色,还是它的线条,也无论是它的气味,或者脏乱…。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井然有序、那么令人难以忘怀…。总之,它的一切美好、甚至所有的恶,都是讲也讲不完的。到头来,我发现我不但没有「征服」法国,反而是它「征服」了我。这难到不是法国惹的祸吗?
是的,我竟然心甘情愿的成了它的「马前卒」,自愿请缨做它的「代言人」。我用了他们的思维,也染上了他们的狡辩,替他们辩解。我也用了他们的视界,看事、论事,甚至批判起自己的祖国,因为这是「他乡之眼」,我想我的祖国需要它…。我虽然不至于「数典忘宗」,但它的许多美好为什么不让我的同胞共霑共享呢?此刻,我几乎已经成了那个令人生厌,设法摆脱的「传教士」。它的语言是那么的动听,那么清楚、清晰、明确。那是世上最适合谈情说爱的语言!那里的女人是多么的婉约,多么多情,又那么自信,那么有气质。连那里的男人也那么有文化底子,有内涵,那么体贴,那么温和,让许多美女都为之神魂颠倒。还有那里的美食,即便是我留学归国后才陆续发现的,时刻想起来都会食指大动。更不消说它那琼浆玉液般的美酒,不知伴我多少良宵,多少傲骨与雄心…。我是如此引为「至福」,像海明威,像徐志摩,也如此的「虚荣」─ 只因为我留学法国,略知法国二三事。我诚实的面对自己,我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壮举」,我还自觉「高人一等」,我怀着宽厚的心情,「宽恕」那些少了这份文化浸礼的人们…。这些难道不都是法国害的吗?
《法国制造》三年前出版,配有精美彩色插图,很快就销售一空。出版社一再叮咛增订再版。因研究工作缠身,拖延至今。费月余重新核订,并增加一倍新资料与内容,并抽换10余则关建词,期能更完整呈现本人的「文化观察」,也一飨向隅的读者。也一併向已阅读过的朋友致歉:增订版会比首版更精彩!总之,希望读者透过阅读此书,更能清楚掌握法兰西当前生活文化的新面貌。
阅读《法国制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各种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当读到“Art de vivre”(生活艺术)时,我立刻想到了法国人那种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不紧不慢地品尝一杯浓缩咖啡,同时阅读报纸或与朋友交谈的场景。这并不是消极的懒散,而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珍视,一种将日常升华为享受的态度。书中深入剖析了这种“Art de vivre”是如何融入法国人的衣食住行,如何体现在他们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如何成为一种生活哲学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词汇,更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历史背景,将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法国文化图景。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法国人在面对一些社会议题时会表现出如此的激进和坚持,也让我看到了法国人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地自我反思和重塑。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法国朋友,用一种充满魅力的语言,向我娓娓道来他眼中、心中的法国。
评分《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法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法国国民性的深度剖析。我一直以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无非就是它的历史、它的艺术、它的美食,以及那些著名的地标。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揭示法国文化背后那些更为根本、更为内在的驱动力。 例如,书中对“Laïcité”(政教分离)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原则,更是法国共和国身份认同的核心基石。它不仅仅是教会与国家的分野,更是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微妙平衡的体现。这种对世俗主义的坚持,如何影响了法国的教育、法律,乃至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非常详尽的阐释。这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根源。
评分不得不说,《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给了我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文化名词解释集,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情味。书中对“Dépaysement”(异域风情/离开熟悉环境的体验)的描写,让我联想到许多法国文学和电影中常见的“逃离”主题。这种对新奇体验的渴望,对远方的向往,似乎也是法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浪漫情怀。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法国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天堂,而是坦诚地展现了法国文化中的矛盾与张力。比如,书中对“Contradiction”(矛盾)这个概念的探讨,就让我意识到,法国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元素中找到了共存与发展的空间。这种诚恳的态度,反而让这本书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对法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但读完它,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对法国的理解是多么肤浅。我一直以为法国就是埃菲尔铁塔、浪漫的香水、精致的时尚,还有那些在塞纳河边弹着手风琴的艺人。然而,《法国制造》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深邃的法国。它不仅仅是那些浮于表面的符号,更是渗透在法国人骨子里、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神特质。 比如,书中对“Terroir”这个词的阐述,让我对法国葡萄酒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只知道勃艮第、波尔多,却不曾想过,一片土地的风土,气候、土壤、葡萄品种,甚至是种植者的世代传承,是如何共同塑造出一瓶酒的灵魂。这不仅仅是地理和农业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一种对自然和土地的敬畏,一种将平凡的物质升华为艺术的坚持。这种“Terroir”的精神,我想并不仅仅局限于葡萄酒,它也许也体现在法国的奶酪、面包,乃至法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上。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知识的增量,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我过去看法国电影,听法国音乐,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总觉得抓不住那种“法国味儿”。《法国制造》似乎就为我揭开了这层纱。它用一个个精炼的关键词,比如“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解释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是如何渗透到现代法国的方方面面。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对“Bricolage”(手工制作)的阐释。我以前可能以为这只是指DIY,但书中将其引申为一种解决问题、改造生活的方式,一种不拘泥于规则、充满创造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可能也体现在法国的创新设计,甚至法国人对生活细节的精益求精上。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法国的每一个细节,从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到卢浮宫的每一件藏品,都仿佛有了更深的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