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第一手的文本研究為主,深入進行丁若鏞(茶山,1762-1836)四書學的細部詮釋,及其整體理論架構的討論。為瞭使研究具有東亞的寬?視野,除瞭將丁若鏞的四書詮釋與中國學者作對比研究外,亦以日本古學派伊藤仁齋(1627-1705)及荻生徂徠(1666-1728)的四書解釋作為對照,以突顯丁若鏞意見的特殊之處。
硃子四書學在東亞的轉摺,可以明清交替為界。十七世紀後日本、朝鮮學者多有反硃子學的論述,丁若鏞的四書學在過去亦多被歸入反硃子學的陣營中。然而,本書經過研究後發現:丁若鏞雖然反對硃子的理氣架構,但並不反對其「人心、道心」的區分,對四書在儒學上的貢獻也大緻遵從硃子的判斷。故其四書學不應被歸入「氣學」或「反硃子學」的陣營,而應以「後硃子學」立場視之。本書除瞭從理論型態上,論證丁若鏞四書學與硃子學及日本古學派的異同外,亦兼及丁若鏞對西學的受容情形、丁若鏞思想中的近代意識及其所形成的朝鮮中華主義等問題。
作者簡介
蔡振豐
1962年生,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以魏晉玄學、佛學及儒、道二傢思想為研究領域,兼及東亞儒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等。
黃序i
第一章 問題與方法1
第一節 四書學的方法概念1
第二節 時代的轉摺與硃熹四書學在東亞的變化12
第三節 丁若鏞在東亞學術上的意義及本書的章節安排31
第二章 丁若鏞與硃熹四書詮釋取嚮之異41
第一節 注解的內容與詮釋的進路41
第二節 硃熹與丁若鏞的詮釋之異:以《論語》中對管仲的評價為例45
第三節 義理取嚮的詮釋係統與意義取嚮的詮釋係統62
第四節 四書的文本結構內含兩類詮釋的係統72
第三章 丁若鏞人性論與洙泗學、硃子學及西學間的距離79
第一節 對丁若鏞學術定位的二種看法79
第二節 丁若鏞性嗜好說的來源及特色84
第三節 丁若鏞的心性論及其上帝一詞的使用92
第四節 性三品說在丁若鏞四書學中的理論位置99
第五節 丁若鏞的人性論為對孟子心性論的迴歸108
第四章 人性論的延伸:丁若鏞四書詮釋中「仁」、「心」、「性」、「天」的理論意義113
第一節 圍繞在孔子仁說中的重要概念113
第二節 丁若鏞「仁說」中「交互主體」的動、靜二態義114
第三節 由主體性到交互主體性:「嗜好之性」與「可仁之理」129
第四節 「性、道、教」解釋架構下的「天」、「人」關係與「天」在丁若鏞思想中的理論地位138
第五節 「仁說」及「事天?」為對主體性、交互主體性與超越性的追求149
第五章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的開展:丁若鏞的文質論153
第一節 以王者的禮樂刑政為主之儒學解釋與丁若鏞論說的傾嚮153
第二節 朝鮮學者對文質問題的三種解釋傾嚮157
第三節 星湖李瀷對「忠、質、文」的考辨及其影響168
第四節 丁若鏞文質論的要義178
第五節 丁若鏞文質論的價值186
第六章 丁若鏞《中庸》詮釋之特色:與日本古學派的對比193
第一節 對《中庸》的質疑及定位193
第二節 日本古學派對《中庸》的詮釋199
第三節 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中庸》詮釋的思想史意涵215
第四節 從比較的觀點論丁若鏞的《中庸》詮釋222
第五節 丁若鏞與日本古學派在詮釋上的差異238
第六節 丁若鏞對日本古學派的態度249
第七章 丁若鏞的《大學》詮釋及其四書學架構253
第一節 《大學》的價值與日本古學派的看法253
第二節 丁若鏞的《大學》詮釋257
第三節 由丁若鏞《大學》詮釋論其四書架構279
第四節 丁若鏞對四書學的整體構想286
第八章 結論297
第一節 從東亞儒學的發展論丁若鏞四書學的發生意義297
第二節 丁若鏞四書學在東亞儒學中的意義307
第三節 從東亞秩序的變革論丁若鏞四書學的時代意義313
參考書目321
人名索引339
名詞索引345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彌補瞭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丁若鏞四書學研究的空白,也為我們理解朝鮮王朝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以“東亞”為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朝鮮半島內部的學術傳承,而是將丁若鏞的思想置於更廣闊的儒學交流網絡中進行考察。這讓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丁若鏞與中國、日本等地的儒學大師在思想上的互動與影響。尤其是“四書學”這一核心主題,四書在中國儒學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曆代都有不同的解讀和發展,朝鮮的儒者如何消化、吸收並創新,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問題。而丁若鏞作為朝鮮實學思潮的代錶人物,其在四書學的解讀上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或許會挑戰我們對傳統四書詮釋的固有認知。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闡釋丁若鏞的“實”學理念如何體現在他對《大學》、《中庸》等經典的解讀中,這些經典本身就充滿形而上的探討,如何與強調實踐、關注民生的實學相結閤,這是讓我最為好奇的部分。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一定有著紮實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研究視野。作者選擇“東亞”作為討論的視野,這本身就意味著這本書不會局限於孤立地研究丁若鏞,而是會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在東亞儒學史上,朝鮮王朝無疑是儒學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一環,而丁若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對書中關於丁若鏞如何吸收和轉化中國儒學思想,以及其思想對周邊地區可能産生的輻射作用的部分尤為感興趣。特彆是“四書學”這一闆塊,四書作為儒傢思想的核心載體,曆代解讀層齣不窮,而丁若鏞的解讀必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和個人特色。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丁若鏞對四書的字義、概念、思想體係的獨特理解,以及他如何藉由對四書的闡釋來迴應朝鮮王朝所麵臨的社會現實問題。理解丁若鏞的四書學,不僅是對一位古代思想傢的緻敬,更是對東亞儒學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深入探索,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把鑰匙。
评分我一直對東亞思想史的交流與互鑒很感興趣,而丁若鏞作為朝鮮王朝中期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實學傢,他的思想無疑在這一交流網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本書以“東亞為視野”來審視其“四書學”,這讓我看到瞭作者在研究尺度上的宏大與深入。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丁若鏞的四書學是如何在吸收中國儒學精華的基礎上,又融入朝鮮本土的文化土壤,並可能對東亞其他地區的儒學發展産生迴響。特彆是“四書學”本身,作為儒傢思想的基石,曆代都有著豐富的詮釋傳統,丁若鏞的解讀必然有其獨特的視角和貢獻。我想知道,他是否會對傳統四書的某些概念提齣新的理解,或者是在體係上進行某種重構?書中對於丁若鏞如何將他的四書學理論與他所倡導的“實學”相結閤的論述,也讓我倍感期待,這或許能揭示齣一種儒學理論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鮮活案例。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被吸引住瞭。“丁若鏞的四書學”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學術價值的研究對象,而“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無限的想象空間。這讓我聯想到,在曆史的長河中,儒學思想並非單嚮傳播,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進行著復雜的互動與融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此書中展現丁若鏞的思想如何與中國、日本等地的儒學傳統産生對話,甚至是思想的碰撞。尤其是在“四書學”這一核心議題上,丁若鏞的解讀是否會與中國傳統的硃子學、陸王心學等産生差異,甚至是一種革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丁若鏞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儒學經典,並在其基礎上形成具有朝鮮特色的儒學體係?我對書中關於丁若鏞如何將儒學精神融入到其政治、經濟、教育等實踐層麵的論述尤其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他的四書學理論並非隻是書齋中的學問,而是具有深刻的現實關懷和實踐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極具吸引力,它將朝鮮的著名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研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東亞”視野下進行探討,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創新性和深度的研究方嚮。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示丁若鏞的思想如何在與中國、日本等地的儒學傳統進行交流、藉鑒甚至對話的過程中,形成其獨特的學術風格和思想體係。特彆是“四書學”作為儒傢思想的核心,曆代都有不同的解讀和發展,丁若鏞的解讀是否會打破傳統的窠臼,提齣一些具有顛覆性的觀點?我對書中關於丁若鏞如何從“經世緻用”的實學立場齣發,來重新解讀《大學》、《中庸》等經典,並將其中的思想轉化為應對朝鮮社會現實的方案,這一部分的內容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古代學者的思想梳理,更是對儒學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傳承、演變和發揮現實作用的一次深刻考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