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的国家,反常的社会,有毛病的人民!
多数台湾人被殖民、被统治、被奴役、被虐待、被洗脑、被灌输惯了,不知不觉中反而很不习惯可以自己当家作主的正常公民社会型态,有些人甚至还彻头彻尾维护统治者,感激施虐者的大恩大德!
作者简介
林毅夫
1942年 生于台湾新竹市
1967年 高雄医学院医科毕业
1970年 赴美于西北大学和密西西比大学精神科受「住院医师」训练
1974年 任职芝加哥郊区一州立精神医院近八年,后四年为部门主管
1982年 出任印第安那州一社区精神健康中心医学主任
1984年 迁居至俄亥俄州开业至今
2004年 《台湾人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前卫版)
2006年 译着《霸权的华夏帝国》(前卫版)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二二八大屠杀─台湾人心灵的创伤
第一节 二二八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第二节 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人精神上的烙印
一、后二二八症候群
二、后二二八行为模式
三、第二层创伤─自我创伤
第三章 「受虐者-台湾」和「施虐者-国民党中国」的关系
第四章 受虐者的适应机制
第五章 台湾人的受虐心态
第一节 无力感
第二节 对中国的夸大评价与过分恐惧
第三节 末代台湾人
第四节 等待摩西─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他人手中
第五节 原罪心态─替他人承担责任
第六章 虐待关系中的腐化文化
第一节 受虐者台湾人的中国结
一、国民党中国信条的演化─依附心态的种种面相
二、依附关系和力量平衡的演化
第二节 红包文化
第三节 中间路线
第四节 中间选民
一、缺乏公义感的既得利益者
二、产生依附心的既得利益者
三、激情挣脱依附心,认同候选人,改变投票行为
四、中间选民的永恆性质
五、中间选民缺乏国家认同的理念
六、恐惧维持依附心
第七章 台湾意识的生长历史与困扰
第八章 外省人台湾心—难产的新台湾人
第九章 走出受虐性格的阴影—台湾人的自救与解脱
第一节 摆脱中国本位的窄狭世界观
一、中国如何看待它与西藏的关系
二、中国如何看待它与蒙古的关系
第二节 以台湾观点看待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第三节 以台湾人的观点看台湾人
一、台湾人的定义
二、坚定台湾人意识,步上台湾意识的道德高原
三、认同是心理功能
四、脱下华人外衣,恢复台湾人的身分
五、台湾人的内涵在台湾
六、用台湾人的感官来经验世界
七、台湾人的台湾历史
八、保护台湾的母语
第四节 建立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十章 从伤痕得到力量--重访「独立革命二二八」
第一节 悲情二二八
第二节 独立革命二二八
作者序
写这本书的动机完全是偶然的。大概五至十年前,某日和好友许世模医师闲谈台湾国情之际,他问我台湾人的心态是否与受虐者的病态心理有关,因为精神医学是我的专业,便怂恿我将此写成一篇文章。我觉得这建议很有意义,就在业余断断续续地整理思路,着手写文章,准备在美国的台湾公论报或太平洋时报发表。那知越写越长而不能收拾,以致后来这篇难产的文章就成为我自嘲和许医师揶揄的对象。
在另一次聚会中,许医师再次向我提及他的见解,他认为台湾人的行为和Stockholm Syndrome极其相近。当我听到他这个见解的时候,心里感到十分矛盾;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一直特别留意有关受虐者心态、 Stockholm Syndrome和后创伤症候群的相关文献,终于获得同样的结论,我甚至把它当做我的「新发现」而暗自窃喜,不料许医师几句话就打破了我自认是「发现者」的幻想。但另一方面,我既欣喜又钦佩许医师对于心理学拥有敏锐的直觉,想不到心脏科医师的他却具有精神科医师的天份。
不仅如此,此后我更陆续读到具有相同观点的着作。陈茂雄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以Stockholm Syndrome来解释台湾人的行为。李乔的「『二二八』在台湾人精神史的意义」一文,则以「后创伤症候群」的观点来解读台湾人的心理和行为,他认为今日台湾人的心态和行为,可追溯到台湾历史上的创伤-「二二八事件」。
上述经验确实打开了我的视野,没想到有这么多洞察力敏锐的台湾人,各自对台湾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独立的观察,却不约而同地获得相同的结论。因此,我舍弃原本要替台湾开「处方笺」的心态,改用「描写」的方式进行写作。因为,不仅台湾的心理病态与一般受虐心理、Stockholm Syndrome或后创伤症候群相近,连目前台湾正蓬勃进行中的自救运动也与这些病症的治癒过程极其相近。从开始尝试写一篇文章到完成了这本书,已过了许多年的时间。其间,我不断地以最新的时事来修改内容以阐释本书的论点,但台湾政情变动很快,令人有追不上的感觉,幸好时事的时间性对本书的论点并无大幅度的影响。
由于开业,早出晚归,少有时间写作,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又不是专业作家,因此下笔格外吃力。为了寻找写作时间而忽略了许多本是份内的家庭杂务,幸好内人默默地一手包办。而后父亲来美定居,加入了整理庭院的阵营,更减经我的负担,在此要向他们表示万分谢意。
我特别要向李锦容女士、庄秋雄博士和林健一先生表达谢意,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细心地阅读我的手稿,纠正当中的文句并给予建议;此外,我参考了张信重博士、刘丽珍博士、林健次先生、林邦夫先生和内人等的感想和评语,对内容加以修改,终于促成此书的问世。
最后希望读者发现本书的意义,并帮助台湾人的心理重建。
光是书名《台湾人症头: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社会新闻、网络讨论,以及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奇怪”的集体行为。我直觉地认为,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它可能触及了一些敏感但又真实存在的问题。我好奇作者会以什么样的切入点来解构“台湾人症头”这个说法,它究竟是一种集体心理的通俗表达,还是一种经过严谨研究的社会学或心理学概念? “受虐性格”这个词,则更是勾起了我的警觉和好奇。它听起来像是在说,在台湾的文化土壤里,可能存在着一种倾向于自我伤害、自我压抑,甚至是乐于承受痛苦的心理倾向。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论证这种“受虐性”的来源?是历史遗留的创伤,是社会竞争的压力,还是家庭教育的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其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 我设想,作者或许会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比如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或是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这种“症头”是如何形成并得以延续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展现这些心理模式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某些我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并且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角度,甚至让我反思自身的行为模式,那么我将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一些挑战性的观点,促使我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认同。
评分《台湾人症头: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这个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立刻激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脑海里immediately就浮现出各种可能的解读方向。一方面,“台湾人症头”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民间智慧的色彩,它或许捕捉到了某些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不易言说的群体性特征。而“受虐性格”这个词,则无疑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分析。 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对台湾社会有着深刻观察和洞察力的人。他可能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台湾人会表现出一种被动的、牺牲的、甚至是被动接受不公平待遇的心理模式。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支撑他对“受虐性”的定义和解读。它是否与某些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关?是否与社会结构或经济压力有关?亦或是与家庭教育和人际互动模式有关?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简单的标签化和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剖析这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我想象着,作者或许会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这些“症头”的形成机制,比如,如何形成习得性无助,如何维持不健康的依恋关系,或者如何通过牺牲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社会的某些侧面,甚至启发我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那么它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探讨文化与个体心理之间微妙联系的题材深感兴趣,所以《台湾人症头: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这本书名,无疑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之所以会产生阅读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症头”二字背后可能蕴含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洞察的期待。它似乎在暗示,存在着某种普遍性的、不易察觉的心理模式,在台湾人的群体中得以显现,并且这种模式可能与“受虐”这一略显沉重的概念相关联。 我设想着,作者可能会以一种类似社会观察家或心理学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剖析台湾社会长久以来积淀的某些特质。这或许涉及到历史创伤、集体记忆、社会结构的影响,乃至教育方式和家庭互动模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描述这种“症头”,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普遍的行为模式,还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解读?而“受虐性格”的标签,又将如何在书中被解读?它是否指向一种被动的、牺牲的、或是循环性的自我挫败模式? 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种超越简单归纳和标签化的分析。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论据,来支撑他的观点,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心理现象,甚至找到应对或改变的可能。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台湾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那么它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渴望被书中提供的新颖见解所启发,甚至因此对自身的某些认知有所修正。
评分这个书名《台湾人症头: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实在是太 provocative 了!它立刻就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讨论潜力的画面。我并不是说我对“台湾人症头”这个说法完全认同,但它确实触及了我在观察台湾社会时,偶尔会闪过的某些疑问。而“受虐性格”这个词,更是将话题引向了非常个人和心理的层面。 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和界定这个“症头”。是某种普遍性的、隐性的思维模式?是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模式?还是某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而“受虐性格”的分析,又将是如何展开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倾向于自我贬低、自我牺牲,或者是在关系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论点,而不是泛泛而谈。 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历史背景、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对这种“症头”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童年经历、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等因素,是如何塑造了这种“受虐性格”。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真实的故事来佐证他的观点,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且更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台湾社会某些现象的更深层次思考,并且提供一些新的理解框架,那么我将认为它是一次成功的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台湾人症头: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我承认,最初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是如何剖析“台湾人症头”这个说法,以及它背后所谓的“受虐性格”。我对于这种将群体性特征与心理学挂钩的讨论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觉得过于标签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某些文化现象确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它们试图通过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来解释微观的个体行为。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社会学研究、甚至是民间传说,来构建他对“台湾人症头”的理解。同时,“受虐性格”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心理学色彩,让我期待书中会有关于防御机制、习得性无助、依恋模式等心理学概念的深入探讨。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心理学理论与台湾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来解释这种“症头”的形成原因。 或许,这本书会提出一些令人不适但又发人深省的观点,挑战我们对自身身份和群体认同的固有认知。我期待作者能够避免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当然,我也担心书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主观臆断或者过于简化的问题,毕竟任何对复杂群体进行心理分析的尝试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文化反思和心理探索的潜在旅程,我准备好接受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