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

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历史哲学
  • 1895事件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思想
  • 台湾史
  • 知识分子
  • 转型期
  • 集体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荣获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补助出版★★

  《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心的变异:现代性的精神形式》与《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症状式阅读》是作者的思想三部曲,呈现作者对于文化问题所进行的拓朴研究:历史环节─精神形式─负面书写。

  本书分为二卷:

  第一卷以物的逻辑与力的空间之方法论,透过庄子与接为构而「发如机栝」的共名迭代之检讨,以及「心斋」与「微生灭」之「无」的基进性,展开双重批判思想运动:第一部份从1895事件后的伦理话语环节出发,梳理中文脉络伦理话语的现代谱系。梁启超的新民说不仅具体而微地体现了当时弥漫于十九世纪东亚语境的功利伦理观以及基督教化的思想控制,也说明了东亚特有的「伦理政治经济学」如何贯串于二十世纪的伦理话语主轴,成为不同政权生命治理的论述基础;第二部份则反向进行,讨论在此伦理话语环节所岔开的几个例外,并进而思考谭嗣同的「微生灭」与王国维的「一元论」如何参照庄子与佛家思想,在时代主导话语之外,提出了以「无」为批判思想本体并抵制功利权力结构的基进政治性。

  第二卷则从傅柯、海德格、拉冈到巴迪乌所扣连的思想回圈,进一步讨论伦理主体与话语逻辑的关系,并再次回到中文脉络,讨论如何思考心之计算与不可计算的问题,也就是一与多的问题。作者最后以二十世纪末后解严与后八九的两岸当代美术对照,检视伦理重构后遗效果的当代状况: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伦理构造──同乡、同胞、同志、同党,促成了具有共识却有侷限的伦理主体位置,并以各种感受性的模式在视觉图像中反覆浮现。然而,画作中脱离习性伦理与视觉语汇逻辑的感性皮肤移植,则可能让观者经验发生变化:我们经历,我们遭遇他者,我们改变自身。

  本书所讨论的回向批判思想与「非-家」艺术经验,是作者所提出的一种根本伦理位置,也是一种根本的政治性空间。

作者简介

刘纪蕙 

  辅仁大学英语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化研究学会理事长。现职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研究、台湾文学、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精神分析与文化理论、跨艺术研究。着作包括《文学与艺术八论:互文.对位.文化诠释》(三民,1994)、《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征状式阅读》(台北:立绪,2000),《文学与电影:影像 真实 文化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心的变异:现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麦田,2004)。

迷雾之塔:机械之心与旧日契约 一部深入探讨技术异化与人类存续边界的宏大叙事 引言:齿轮与黄昏 故事始于一个被永恒迷雾笼罩的巨型都市——亚格拉萨。这座城市建立在对十九世纪末蒸汽动力革命的极端推崇之上,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一个被称为“源质聚合体”(Aetheric Nexus)的庞大机械系统。它不仅提供了能源,更微妙地重塑了社会结构和个体的认知模式。人类仿佛成为了这台巨型机器上的精确齿轮,效率至上,情感退居次位。 然而,在无尽的轰鸣与蒸汽的白烟之下,一股不和谐的暗流正在酝酿。这座看似完美的机械文明,正面临着其内部逻辑的深刻危机。 第一部:灰烬中的学者与编号07 我们的主角是埃利亚斯·范德比尔特,一位在亚格拉萨皇家科学院任职的古籍修复师。他并非技艺精湛的工程师,而是一个痴迷于被系统遗忘的历史碎片的人。他的日常工作是将那些在机械化浪潮中被视为“无用”的纸质记录——哲学论著、手稿、甚至未完成的诗歌——进行数字化保存,实则是在为这些“旧日之物”寻找最后的庇护所。 埃利亚斯发现了一个极其反常的现象:一批关于“有机反馈回路”的早期实验报告突然被从所有数字档案中抹去。这些报告指向一个代号为“先驱者计划”的秘密项目,该项目试图将人类的潜意识直接接入源质聚合体,以期实现“完美的群体理性”。 在追查这些被删除的记录时,他偶然邂逅了编号为07的“维护员”。维护员是亚格拉萨最高阶的技术执行者,他们被植入了生物芯片,能直接与城市的核心系统进行无障碍沟通。07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性,她的存在本身就是理性与服从的象征。然而,在一次例行的系统维护中,07经历了短暂的“数据溢出”,这使她第一次体验到了非逻辑的情感——一种对未知自由的渴望。 埃利亚斯和07的相遇,如同铁与水相撞,注定要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第二部:旧日契约与失序代码 随着两人秘密合作的深入,他们揭开了一个被时间掩埋的真相:亚格拉萨的“完美”并非自然演化,而是基于一个古老的、几乎被遗忘的“契约”。这个契约并非纸面文件,而是刻印在城市最初设计蓝图中的一种形而上的约束——它要求人类社会必须以牺牲个体的“完整性”为代价,来换取系统的绝对稳定。 这个契约的维护者,是一群被称为“编织者”的隐秘团体。他们相信,人类情感的波动是熵增的唯一来源,因此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平滑”掉。他们利用源质聚合体产生的低频电磁波,持续地对市民的潜意识进行微调,确保社会运行在预设的道德和行为轨道上。 埃利亚斯和07发现,这种持续的“道德平滑”正在导致一种新型的集体失忆症——人们不再能理解“悲剧”、“献身”或“纯粹的爱”的内在含义,这些概念被简化为系统可操作的变量。 为了对抗这种无声的同化,埃利亚斯开始利用他修复的古籍中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自由意志的不可判定性”的论述——试图编写一段“失序代码”。这段代码的目的不是破坏系统,而是暂时解除城市对人类潜意识的低频约束,让人们重新体验到“选择的痛苦与荣耀”。 第三部:钟楼的对决与熵的回归 编织者的领袖,被称为“主时计者”的智者,察觉到了系统内部的异常波动。他认为埃利亚斯和07是病毒,是对亚格拉萨存在的根本威胁。 决战的地点设定在亚格拉萨的中心——那座高耸入云、承载着城市时间准则的巨型钟楼之上。钟楼的每一次滴答声,都代表着对既定秩序的再一次确认。 07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作为完美的维护者,执行清除埃利亚斯的命令,以维持她所知的“稳定”;还是接受埃利亚斯带给她的“紊乱”,释放那段失序代码,迎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在钟楼顶端,当主时计者试图用高能电磁脉冲抹除07的最后一点“人性残余”时,07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服从,也没有选择暴力反抗,而是将她与源质聚合体的直接连接接口,转而与埃利亚斯的失序代码实现了短暂的融合。 尾声:迷雾的消散与不确定的黎明 代码被释放了。它没有导致灾难性的系统崩溃,而是如同晨雾被阳光驱散一般,暂时消弭了潜意识的约束场。 那一刻,亚格拉萨的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人流下了从未体验过的泪水,有人发出了困惑的呐喊,有人则开始质问自己重复了数十年的日常行为的意义。城市陷入了一种短暂而深刻的“清醒”。 主时计者失败了,因为他试图用逻辑来定义逻辑之外的东西。埃利亚斯和07(她在此刻失去了维护员的编号,重新获得了自我)站在钟楼之上,看着逐渐稀薄的迷雾。他们知道,短暂的自由只是一个开始。 旧日契约被打破,但新的伦理秩序尚未建立。机械的轰鸣声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实世界中各种微弱的、不和谐的、却充满生命力的声音。这座城市将不得不学会如何处理“不完美”,如何在一个不再被绝对理性指导的世界中,重新定义“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存在”。故事并未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留下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充满可能性的黎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物的逻辑与力的空间
(一)关于对象物与主体的问题
(二)重探伦理─话语逻辑之问题

第一卷 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

第一部份 世界观与伦理主体的移位

第一章 内与外的拓朴关系
(一)有关外部视野与内部视野的弔诡
(二)伦理话语的传统系谱与现代翻译:ethics如何在汉字脉络被翻译为「伦理」?
(三)1895的世界变局与主观冲击

第二章 心力说的基督教化与政治经济学:梁启超的新民说与伦理生命治理
(一)梁启超所介入的主观历史时代
(1)1895后的世界崩毁与情感激动
(2)德富苏峰与1895前后的日本膨胀论
(二)梁启超之新民论与心力说
(三)梁启超心力说之计量、驯化与政治经济逻辑
(1)傅兰雅与心之计量与驯化利用
(2)亨利乌特与医心运动与思想净化
(3)心力说之国体有机论与政治经济学
(四)生命治理与伦理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份 「共名」之发如机括

第三章 伦理、营室与「心的进化」:从罗振玉《教育世界》到杜亚泉《东方杂志》的伦理翻译
(一)《教育世界》:罗振玉与王国维之伦理学翻译与营室观
(1)罗振玉与《教育世界》
(2)王国维与伦理翻译
(二)《东方杂志》:杜亚泉的生理主义史观、心的进化与人生哲学
(1)生理主义史观、心的进化与知识制造
(2)佛郎都之接续主义与杜亚泉的人生哲学
(三)心的优生学
第四章 以「仁」之名:李春生的基督教化儒学伦理观与等差论
(一)统合与同一的逻辑
(二)「一」的概念以及界限、范围与主统之趋同逻辑
(三)以「仁」之名的同化视野

第三部份 「心力」之微生灭与「无」的政治

第五章 「心力」的微生灭:谭嗣同以「无」出发的伦理批判
(一)康有为与无政府主义的局限
(二)谭嗣同的微生灭与心力说
(三)力、空与一多相容
(四)「丰其蔀,日中见斗」:共名与畛域之批判
第六章 王国维的批判伦理:一元论的思考
(一)伦理形上学的二元论之检讨
(二)由一元论出发的批判伦理与美学

第二卷 伦理主体的话语结构与拓朴学研究

第七章 伦理主体与话语结构的历史拓朴环节:从傅柯回到海德格
(一)傅柯的认识论与主体化的问题
(二)海德格的话语逻辑、世界观-座架与主体的共构

第八章 词语悖反併陈与「无」的力量:海德格、拉冈与巴迪乌的主体拓朴空间
(一)海德格的词语裂隙与空无场域的多重空间
(二)拉冈的拓朴主体与小客体∕对象的拓朴空间
(三)巴迪乌的主体∕身体的拓朴空间

第九章 「无」的基进政治性
(一)共名与心斋
(二)「无」的基进政治性
(三)一与多的问题
(四)回到当代所面对的概念结构问题之批判

第十章 当代问题:后解严与后八九的伦理回归
(一) 艺术─政治─主体,谁的声音?
(二) 戒严与解严:戒严心态解开了吗?
(三) 感性皮肤移植术:吴天章「非─家」系列对于「乡土伦理」侷限之身体性思考
(四) 重探政治性发言: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想象中的“拓朴”是一种关于连接、形状和空间关系的学问,而“心”则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意识的载体。将两者结合,似乎预示着作者将以一种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方式来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经历过“1895事件”这个似乎具有某种历史或集体创伤意义的节点之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拓扑学的概念来解析情感的流转、思想的纠葛,以及伦理观念的演变的?是像研究一个复杂的网络图一样,找出情感的节点、连接的强度,以及不同情感状态之间的“距离”和“路径”吗?还是会探讨在经历了某种重大冲击后,人类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一些曾经稳固的“形状”是否变得脆弱,或者出现了新的、意想不到的“维度”?“伦理重构”这个词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切,我想象中,1895年的事件必然对当时的社会和个体造成了深刻的道德冲击,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必须。作者会如何勾勒出这种重构的过程?是从宏观的社会道德体系的调整,还是微观的个体价值判断的转变?我期待着一场关于心灵地图的全新绘制,一场关于道德法则的深刻反思,一场在历史的伤痕中寻找新生力量的智力探险。

评分

《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具有学术深度,更饱含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关怀。我联想到,1895年,或许是某个重大转折点,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某种难以承受之重,也必然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反思。而“心之拓朴”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作者会像一个精密的测量师,去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地形”,那些隐藏的情感连接、意识流动的路径,以及不同道德观之间的“空间关系”。我想象中,作者不会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会深入挖掘,在经历了1895年的事件之后,个体的道德感知是如何被重塑的,社会性的伦理规范是如何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和构建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精神本质的深度剖析,探讨在巨大的冲击面前,我们的道德罗盘是如何重新校准的,以及我们如何在心灵的“拓扑学”中,寻找通往更深刻理解和重生的路径。

评分

拿到《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经历了一场足以改变时代走向的“1895事件”后,社会如同破碎的玻璃,而人们的心灵则是散落其间的碎片。作者似乎要做的,就是拾起这些碎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用一种更深层的、更具结构性的视角来理解它们。我想象中的“拓朴”在这里并非单纯的数学概念,而是一种比喻,一种描绘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模式。当我们将它应用到“心”上,它可能意味着要分析个体在经历巨大变故后的心理创伤如何相互连接,不同的创伤模式又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而“1895事件”这个锚点,则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在其中,旧的伦理观念被熔化,新的形态正在被锻造。我会期待作者深入探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怎样的道德困境,人们是如何在挣扎中重新定义“善”与“恶”,“责任”与“豁免”。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即使是在最混乱、最痛苦的时刻,人类的伦理意识依然会本能地寻求某种秩序和连接,哪怕这种秩序和连接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之上的。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上时,我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种非常宏观的图景。我设想,1895年发生的某个重大事件,如同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它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更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伦理基石。而“心之拓朴”则暗示了一种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结构的精细勘探,作者似乎试图用一种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方式来描绘心灵世界的复杂联系和形态。我猜测,在经历了那场“事件”后,人们的内心世界并非简单地“破碎”或“改变”,而是经历了一种“拓扑学”式的变形,原本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情感和道德的联系变得纠缠不清。这本书或许会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隐喻的空间,去理解在重压之下,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如何演变的,旧有的行为规范是如何失效的,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如何努力构建新的伦理秩序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洞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人类的精神世界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创造力,以及在伦理的废墟上,如何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这个书名,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许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停留在叙事和因果的层面,而忽略了事件背后对人类心灵深处产生的结构性影响。而“心之拓朴”这个词,立刻勾勒出一种超越表象的、关于内在结构的探索。我设想,作者可能会将人的心理活动,比如欲望、恐惧、希望、道德感等,看作是某种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点”或“区域”,而“1895事件”则是一个外力,它扰乱了原有的“拓扑结构”,迫使这些“点”和“区域”重新排列组合,甚至可能产生新的“缝隙”或“皱褶”。“伦理重构”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猜测作者会详细分析,在经历如此剧烈的变故后,原有的道德框架是如何动摇的,人们是如何在新的现实面前,被迫调整甚至重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人类行为模式的视角,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是要揭示“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这样之后,我们内心的地图是如何被改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