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补助出版★★
《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心的变异:现代性的精神形式》与《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症状式阅读》是作者的思想三部曲,呈现作者对于文化问题所进行的拓朴研究:历史环节─精神形式─负面书写。
本书分为二卷:
第一卷以物的逻辑与力的空间之方法论,透过庄子与接为构而「发如机栝」的共名迭代之检讨,以及「心斋」与「微生灭」之「无」的基进性,展开双重批判思想运动:第一部份从1895事件后的伦理话语环节出发,梳理中文脉络伦理话语的现代谱系。梁启超的新民说不仅具体而微地体现了当时弥漫于十九世纪东亚语境的功利伦理观以及基督教化的思想控制,也说明了东亚特有的「伦理政治经济学」如何贯串于二十世纪的伦理话语主轴,成为不同政权生命治理的论述基础;第二部份则反向进行,讨论在此伦理话语环节所岔开的几个例外,并进而思考谭嗣同的「微生灭」与王国维的「一元论」如何参照庄子与佛家思想,在时代主导话语之外,提出了以「无」为批判思想本体并抵制功利权力结构的基进政治性。
第二卷则从傅柯、海德格、拉冈到巴迪乌所扣连的思想回圈,进一步讨论伦理主体与话语逻辑的关系,并再次回到中文脉络,讨论如何思考心之计算与不可计算的问题,也就是一与多的问题。作者最后以二十世纪末后解严与后八九的两岸当代美术对照,检视伦理重构后遗效果的当代状况: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伦理构造──同乡、同胞、同志、同党,促成了具有共识却有侷限的伦理主体位置,并以各种感受性的模式在视觉图像中反覆浮现。然而,画作中脱离习性伦理与视觉语汇逻辑的感性皮肤移植,则可能让观者经验发生变化:我们经历,我们遭遇他者,我们改变自身。
本书所讨论的回向批判思想与「非-家」艺术经验,是作者所提出的一种根本伦理位置,也是一种根本的政治性空间。
作者简介
刘纪蕙
辅仁大学英语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化研究学会理事长。现职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研究、台湾文学、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精神分析与文化理论、跨艺术研究。着作包括《文学与艺术八论:互文.对位.文化诠释》(三民,1994)、《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征状式阅读》(台北:立绪,2000),《文学与电影:影像 真实 文化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心的变异:现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麦田,2004)。
导论:物的逻辑与力的空间
(一)关于对象物与主体的问题
(二)重探伦理─话语逻辑之问题
第一卷 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
第一部份 世界观与伦理主体的移位
第一章 内与外的拓朴关系
(一)有关外部视野与内部视野的弔诡
(二)伦理话语的传统系谱与现代翻译:ethics如何在汉字脉络被翻译为「伦理」?
(三)1895的世界变局与主观冲击
第二章 心力说的基督教化与政治经济学:梁启超的新民说与伦理生命治理
(一)梁启超所介入的主观历史时代
(1)1895后的世界崩毁与情感激动
(2)德富苏峰与1895前后的日本膨胀论
(二)梁启超之新民论与心力说
(三)梁启超心力说之计量、驯化与政治经济逻辑
(1)傅兰雅与心之计量与驯化利用
(2)亨利乌特与医心运动与思想净化
(3)心力说之国体有机论与政治经济学
(四)生命治理与伦理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份 「共名」之发如机括
第三章 伦理、营室与「心的进化」:从罗振玉《教育世界》到杜亚泉《东方杂志》的伦理翻译
(一)《教育世界》:罗振玉与王国维之伦理学翻译与营室观
(1)罗振玉与《教育世界》
(2)王国维与伦理翻译
(二)《东方杂志》:杜亚泉的生理主义史观、心的进化与人生哲学
(1)生理主义史观、心的进化与知识制造
(2)佛郎都之接续主义与杜亚泉的人生哲学
(三)心的优生学
第四章 以「仁」之名:李春生的基督教化儒学伦理观与等差论
(一)统合与同一的逻辑
(二)「一」的概念以及界限、范围与主统之趋同逻辑
(三)以「仁」之名的同化视野
第三部份 「心力」之微生灭与「无」的政治
第五章 「心力」的微生灭:谭嗣同以「无」出发的伦理批判
(一)康有为与无政府主义的局限
(二)谭嗣同的微生灭与心力说
(三)力、空与一多相容
(四)「丰其蔀,日中见斗」:共名与畛域之批判
第六章 王国维的批判伦理:一元论的思考
(一)伦理形上学的二元论之检讨
(二)由一元论出发的批判伦理与美学
第二卷 伦理主体的话语结构与拓朴学研究
第七章 伦理主体与话语结构的历史拓朴环节:从傅柯回到海德格
(一)傅柯的认识论与主体化的问题
(二)海德格的话语逻辑、世界观-座架与主体的共构
第八章 词语悖反併陈与「无」的力量:海德格、拉冈与巴迪乌的主体拓朴空间
(一)海德格的词语裂隙与空无场域的多重空间
(二)拉冈的拓朴主体与小客体∕对象的拓朴空间
(三)巴迪乌的主体∕身体的拓朴空间
第九章 「无」的基进政治性
(一)共名与心斋
(二)「无」的基进政治性
(三)一与多的问题
(四)回到当代所面对的概念结构问题之批判
第十章 当代问题:后解严与后八九的伦理回归
(一) 艺术─政治─主体,谁的声音?
(二) 戒严与解严:戒严心态解开了吗?
(三) 感性皮肤移植术:吴天章「非─家」系列对于「乡土伦理」侷限之身体性思考
(四) 重探政治性发言: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这本书的标题《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想象中的“拓朴”是一种关于连接、形状和空间关系的学问,而“心”则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意识的载体。将两者结合,似乎预示着作者将以一种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方式来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经历过“1895事件”这个似乎具有某种历史或集体创伤意义的节点之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拓扑学的概念来解析情感的流转、思想的纠葛,以及伦理观念的演变的?是像研究一个复杂的网络图一样,找出情感的节点、连接的强度,以及不同情感状态之间的“距离”和“路径”吗?还是会探讨在经历了某种重大冲击后,人类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一些曾经稳固的“形状”是否变得脆弱,或者出现了新的、意想不到的“维度”?“伦理重构”这个词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切,我想象中,1895年的事件必然对当时的社会和个体造成了深刻的道德冲击,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必须。作者会如何勾勒出这种重构的过程?是从宏观的社会道德体系的调整,还是微观的个体价值判断的转变?我期待着一场关于心灵地图的全新绘制,一场关于道德法则的深刻反思,一场在历史的伤痕中寻找新生力量的智力探险。
评分《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具有学术深度,更饱含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关怀。我联想到,1895年,或许是某个重大转折点,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某种难以承受之重,也必然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反思。而“心之拓朴”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作者会像一个精密的测量师,去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地形”,那些隐藏的情感连接、意识流动的路径,以及不同道德观之间的“空间关系”。我想象中,作者不会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会深入挖掘,在经历了1895年的事件之后,个体的道德感知是如何被重塑的,社会性的伦理规范是如何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和构建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精神本质的深度剖析,探讨在巨大的冲击面前,我们的道德罗盘是如何重新校准的,以及我们如何在心灵的“拓扑学”中,寻找通往更深刻理解和重生的路径。
评分拿到《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经历了一场足以改变时代走向的“1895事件”后,社会如同破碎的玻璃,而人们的心灵则是散落其间的碎片。作者似乎要做的,就是拾起这些碎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用一种更深层的、更具结构性的视角来理解它们。我想象中的“拓朴”在这里并非单纯的数学概念,而是一种比喻,一种描绘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模式。当我们将它应用到“心”上,它可能意味着要分析个体在经历巨大变故后的心理创伤如何相互连接,不同的创伤模式又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而“1895事件”这个锚点,则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在其中,旧的伦理观念被熔化,新的形态正在被锻造。我会期待作者深入探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怎样的道德困境,人们是如何在挣扎中重新定义“善”与“恶”,“责任”与“豁免”。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即使是在最混乱、最痛苦的时刻,人类的伦理意识依然会本能地寻求某种秩序和连接,哪怕这种秩序和连接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之上的。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上时,我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种非常宏观的图景。我设想,1895年发生的某个重大事件,如同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它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更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伦理基石。而“心之拓朴”则暗示了一种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结构的精细勘探,作者似乎试图用一种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方式来描绘心灵世界的复杂联系和形态。我猜测,在经历了那场“事件”后,人们的内心世界并非简单地“破碎”或“改变”,而是经历了一种“拓扑学”式的变形,原本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情感和道德的联系变得纠缠不清。这本书或许会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隐喻的空间,去理解在重压之下,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如何演变的,旧有的行为规范是如何失效的,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如何努力构建新的伦理秩序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洞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人类的精神世界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创造力,以及在伦理的废墟上,如何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这个书名,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许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停留在叙事和因果的层面,而忽略了事件背后对人类心灵深处产生的结构性影响。而“心之拓朴”这个词,立刻勾勒出一种超越表象的、关于内在结构的探索。我设想,作者可能会将人的心理活动,比如欲望、恐惧、希望、道德感等,看作是某种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点”或“区域”,而“1895事件”则是一个外力,它扰乱了原有的“拓扑结构”,迫使这些“点”和“区域”重新排列组合,甚至可能产生新的“缝隙”或“皱褶”。“伦理重构”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猜测作者会详细分析,在经历如此剧烈的变故后,原有的道德框架是如何动摇的,人们是如何在新的现实面前,被迫调整甚至重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人类行为模式的视角,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是要揭示“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这样之后,我们内心的地图是如何被改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