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齣版★★
《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與《孤兒.女神.負麵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是作者的思想三部麯,呈現作者對於文化問題所進行的拓樸研究:曆史環節─精神形式─負麵書寫。
本書分為二捲:
第一捲以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之方法論,透過莊子與接為構而「發如機栝」的共名迭代之檢討,以及「心齋」與「微生滅」之「無」的基進性,展開雙重批判思想運動:第一部份從1895事件後的倫理話語環節齣發,梳理中文脈絡倫理話語的現代譜係。梁啓超的新民說不僅具體而微地體現瞭當時彌漫於十九世紀東亞語境的功利倫理觀以及基督教化的思想控製,也說明瞭東亞特有的「倫理政治經濟學」如何貫串於二十世紀的倫理話語主軸,成為不同政權生命治理的論述基礎;第二部份則反嚮進行,討論在此倫理話語環節所岔開的幾個例外,並進而思考譚嗣同的「微生滅」與王國維的「一元論」如何參照莊子與佛傢思想,在時代主導話語之外,提齣瞭以「無」為批判思想本體並抵製功利權力結構的基進政治性。
第二捲則從傅柯、海德格、拉岡到巴迪烏所扣連的思想迴圈,進一步討論倫理主體與話語邏輯的關係,並再次迴到中文脈絡,討論如何思考心之計算與不可計算的問題,也就是一與多的問題。作者最後以二十世紀末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兩岸當代美術對照,檢視倫理重構後遺效果的當代狀況: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倫理構造──同鄉、同胞、同誌、同黨,促成瞭具有共識卻有侷限的倫理主體位置,並以各種感受性的模式在視覺圖像中反覆浮現。然而,畫作中脫離習性倫理與視覺語匯邏輯的感性皮膚移植,則可能讓觀者經驗發生變化:我們經曆,我們遭遇他者,我們改變自身。
本書所討論的迴嚮批判思想與「非-傢」藝術經驗,是作者所提齣的一種根本倫理位置,也是一種根本的政治性空間。
作者簡介
劉紀蕙
輔仁大學英語係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英文係主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現職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研究、颱灣文學、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跨藝術研究。著作包括《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三民,1994)、《孤兒.女神.負麵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颱北:立緒,2000),《文學與電影:影像 真實 文化批評》。(颱北:中央研究院,2003)。《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颱北:麥田,2004)。
導論: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
(一)關於對象物與主體的問題
(二)重探倫理─話語邏輯之問題
第一捲 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
第一部份 世界觀與倫理主體的移位
第一章 內與外的拓樸關係
(一)有關外部視野與內部視野的弔詭
(二)倫理話語的傳統係譜與現代翻譯:ethics如何在漢字脈絡被翻譯為「倫理」?
(三)1895的世界變局與主觀衝擊
第二章 心力說的基督教化與政治經濟學:梁啓超的新民說與倫理生命治理
(一)梁啓超所介入的主觀曆史時代
(1)1895後的世界崩毀與情感激動
(2)德富蘇峰與1895前後的日本膨脹論
(二)梁啓超之新民論與心力說
(三)梁啓超心力說之計量、馴化與政治經濟邏輯
(1)傅蘭雅與心之計量與馴化利用
(2)亨利烏特與醫心運動與思想淨化
(3)心力說之國體有機論與政治經濟學
(四)生命治理與倫理政治經濟學
第二部份 「共名」之發如機括
第三章 倫理、營室與「心的進化」:從羅振玉《教育世界》到杜亞泉《東方雜誌》的倫理翻譯
(一)《教育世界》:羅振玉與王國維之倫理學翻譯與營室觀
(1)羅振玉與《教育世界》
(2)王國維與倫理翻譯
(二)《東方雜誌》:杜亞泉的生理主義史觀、心的進化與人生哲學
(1)生理主義史觀、心的進化與知識製造
(2)佛郎都之接續主義與杜亞泉的人生哲學
(三)心的優生學
第四章 以「仁」之名:李春生的基督教化儒學倫理觀與等差論
(一)統閤與同一的邏輯
(二)「一」的概念以及界限、範圍與主統之趨同邏輯
(三)以「仁」之名的同化視野
第三部份 「心力」之微生滅與「無」的政治
第五章 「心力」的微生滅:譚嗣同以「無」齣發的倫理批判
(一)康有為與無政府主義的局限
(二)譚嗣同的微生滅與心力說
(三)力、空與一多相容
(四)「豐其蔀,日中見鬥」:共名與畛域之批判
第六章 王國維的批判倫理:一元論的思考
(一)倫理形上學的二元論之檢討
(二)由一元論齣發的批判倫理與美學
第二捲 倫理主體的話語結構與拓樸學研究
第七章 倫理主體與話語結構的曆史拓樸環節:從傅柯迴到海德格
(一)傅柯的認識論與主體化的問題
(二)海德格的話語邏輯、世界觀-座架與主體的共構
第八章 詞語悖反併陳與「無」的力量:海德格、拉岡與巴迪烏的主體拓樸空間
(一)海德格的詞語裂隙與空無場域的多重空間
(二)拉岡的拓樸主體與小客體∕對象的拓樸空間
(三)巴迪烏的主體∕身體的拓樸空間
第九章 「無」的基進政治性
(一)共名與心齋
(二)「無」的基進政治性
(三)一與多的問題
(四)迴到當代所麵對的概念結構問題之批判
第十章 當代問題: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倫理迴歸
(一) 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
(二) 戒嚴與解嚴:戒嚴心態解開瞭嗎?
(三) 感性皮膚移植術:吳天章「非─傢」係列對於「鄉土倫理」侷限之身體性思考
(四) 重探政治性發言:我們可以在一起嗎?
當我的目光落在《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上時,我腦海中湧現的是一種非常宏觀的圖景。我設想,1895年發生的某個重大事件,如同一個時代的“分水嶺”,它不僅改變瞭曆史的進程,更深刻地觸及瞭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倫理基石。而“心之拓樸”則暗示瞭一種對個體和集體心理結構的精細勘探,作者似乎試圖用一種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方式來描繪心靈世界的復雜聯係和形態。我猜測,在經曆瞭那場“事件”後,人們的內心世界並非簡單地“破碎”或“改變”,而是經曆瞭一種“拓撲學”式的變形,原本清晰的界限變得模糊,情感和道德的聯係變得糾纏不清。這本書或許會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隱喻的空間,去理解在重壓之下,人們的道德判斷是如何演變的,舊有的行為規範是如何失效的,以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是如何努力構建新的倫理秩序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洞察,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巨變麵前,人類的精神世界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和創造力,以及在倫理的廢墟上,如何孕育齣新的生命力。
评分拿到《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這本書,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在經曆瞭一場足以改變時代走嚮的“1895事件”後,社會如同破碎的玻璃,而人們的心靈則是散落其間的碎片。作者似乎要做的,就是拾起這些碎片,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是簡單地拼湊,而是用一種更深層的、更具結構性的視角來理解它們。我想象中的“拓樸”在這裏並非單純的數學概念,而是一種比喻,一種描繪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模式。當我們將它應用到“心”上,它可能意味著要分析個體在經曆巨大變故後的心理創傷如何相互連接,不同的創傷模式又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知。而“1895事件”這個錨點,則像一個巨大的熔爐,在其中,舊的倫理觀念被熔化,新的形態正在被鍛造。我會期待作者深入探討,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麵對怎樣的道德睏境,人們是如何在掙紮中重新定義“善”與“惡”,“責任”與“豁免”。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即使是在最混亂、最痛苦的時刻,人類的倫理意識依然會本能地尋求某種秩序和連接,哪怕這種秩序和連接是建立在對過去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之上的。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想象中的“拓樸”是一種關於連接、形狀和空間關係的學問,而“心”則是人類情感、思想和意識的載體。將兩者結閤,似乎預示著作者將以一種非常規、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方式來審視人類的內心世界,特彆是經曆過“1895事件”這個似乎具有某種曆史或集體創傷意義的節點之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拓撲學的概念來解析情感的流轉、思想的糾葛,以及倫理觀念的演變的?是像研究一個復雜的網絡圖一樣,找齣情感的節點、連接的強度,以及不同情感狀態之間的“距離”和“路徑”嗎?還是會探討在經曆瞭某種重大衝擊後,人類的心理結構發生瞭怎樣的“變形”,一些曾經穩固的“形狀”是否變得脆弱,或者齣現瞭新的、意想不到的“維度”?“倫理重構”這個詞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核心關切,我想象中,1895年的事件必然對當時的社會和個體造成瞭深刻的道德衝擊,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應該,什麼是必須。作者會如何勾勒齣這種重構的過程?是從宏觀的社會道德體係的調整,還是微觀的個體價值判斷的轉變?我期待著一場關於心靈地圖的全新繪製,一場關於道德法則的深刻反思,一場在曆史的傷痕中尋找新生力量的智力探險。
评分《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這個書名,讓我對作者的洞察力充滿瞭好奇。我總覺得,許多關於曆史事件的解讀,往往停留在敘事和因果的層麵,而忽略瞭事件背後對人類心靈深處産生的結構性影響。而“心之拓樸”這個詞,立刻勾勒齣一種超越錶象的、關於內在結構的探索。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將人的心理活動,比如欲望、恐懼、希望、道德感等,看作是某種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點”或“區域”,而“1895事件”則是一個外力,它擾亂瞭原有的“拓撲結構”,迫使這些“點”和“區域”重新排列組閤,甚至可能産生新的“縫隙”或“皺褶”。“倫理重構”則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猜測作者會詳細分析,在經曆如此劇烈的變故後,原有的道德框架是如何動搖的,人們是如何在新的現實麵前,被迫調整甚至重塑他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視角,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更是要揭示“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在這樣之後,我們內心的地圖是如何被改寫的”。
评分《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這個書名,在我看來,不僅具有學術深度,更飽含著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哲學關懷。我聯想到,1895年,或許是某個重大轉摺點,它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瞭某種難以承受之重,也必然引發瞭深刻的倫理反思。而“心之拓樸”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極有可能是一種獨特的分析工具,作者會像一個精密的測量師,去描繪人類內心世界的復雜“地形”,那些隱藏的情感連接、意識流動的路徑,以及不同道德觀之間的“空間關係”。我想象中,作者不會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會深入挖掘,在經曆瞭1895年的事件之後,個體的道德感知是如何被重塑的,社會性的倫理規範是如何在新的語境下被重新解讀和構建的。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像是一次對人類精神本質的深度剖析,探討在巨大的衝擊麵前,我們的道德羅盤是如何重新校準的,以及我們如何在心靈的“拓撲學”中,尋找通往更深刻理解和重生的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