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民初着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集结多年蒐集的人类学材料及研究成果,依当时最近的人类学研究趋势,综合社会进化论派、传播论派与批评派的意见,并融合各家长处,以构成相对的观念。故如讨论一种事物的起源,常列举多种学说,然后加以批评,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专着之一,将中国现代的人类学研究推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简介
林惠祥(1901-1958)
福建省晋江县人。1926年,获得厦门大学社会学文学士学位。1927年,赴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师事美国人类学家Henry Otley Beyer。1928年取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林惠祥回南京中央研究院担任研究员,致力于人类学(包括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等)研究。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而后参加该院民族学组研究工作。1949年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及人类博物馆馆长,是最早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着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文化人类学》、《中国民族史》等专着。
第一篇 人类学总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对象
第三章 人类学的名称
第四章 人类学的分科
第五章 人类学的地位及其与别种科学的关系
第六章 人类学的目的
/人类学总论参考书目/
第二篇 文化人类学略史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的先锋
第二章 社会演进论派
第三章 传播论派
第四章 批评派或历史派
第五章 文化压力说(以上各说的总评)
/文化人类学略史参考书目/
第三篇 原始物质文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发明
第三章 原始物质文化之地理的分佈
第四章 取火法
第五章 饮食
第六章 衣服
第七章 原始的住所
第八章 狩猎
第九章 畜牧
第十章 种植
第十一章 石器
第十二章 金属物
第十三章 陶器
第十四章 武器
第十五车 交通方法
/原始物质文化参考书目/
第四篇 原始社会组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结婚的形式
第三章 结婚的手续
第四章 结婚的范围
第五章 母系母权及父系父权
第六章 家族、氏族、半部族、部落
第七章 结社
第八章 阶级
第九章 妇女的地位
第十章 政治
第十一章 财产与交易
第十二章 法律
第十三章 伦理观念
/原始社会组织参考书目/
第五篇 原始宗教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崇拜
第三章 动物崇拜及职务崇拜
第四章 图腾崇拜
第五章 灵物崇拜
第六章 偶像崇拜及活人崇拜
第七章 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
第八章 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
第九章 魔法禁忌及占卜
第十章 牺牲与祈祷
第十一章 巫觋
第十二章 神话
第十三章 宗教的起源一:魔法说
第十四章 宗教的起源二:鬼魂说
第十五章 宗教的起源三:生气主义
第十六章 宗教的起源四;生气遍在主义
第十七章 结论:原始宗教的要素
/原始宗教参考书目/
第六篇 原始艺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体装饰
第三章 器物装饰
第四章 绘画雕刻
第五章 跳舞
第六章 诗歌
第七章 音乐
第八章 结论
/原始艺术参考书目/
第七篇 原始语言文字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拟势语
第三章 口语
第四章 信号
第五章 记号
第六章 文字
/原始语言文字参考书目/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所谓的“常识”,在其他文化里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比如关于婚姻习俗,书中描述的一些“换妻”或者“集体婚姻”的模式,一开始让我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这些习俗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功能和逻辑。它们可能与财产继承、联盟巩固、人口繁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对不同社会中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的细致描写,也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对比,这让我看到了性别在不同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差异,也反思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话题时,并没有流露出任何评判的姿态,而是用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看见”的能力,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势。我曾经习惯于用一种“先进”或“落后”的眼光去审视不同的文化,总觉得现代文明是最高级的形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智慧。它让我学会了“同情性的理解”,学会了从他者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正确”和“正常”,是否仅仅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书中关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讨论,让我深思。它并非鼓励我们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提醒我们要警惕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我开始更加尊重和欣赏那些与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真的让我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来自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我一直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会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是面对现代化的浪潮,许多传统文化依然顽强地存在着,甚至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现代社会融合。我看到了那些保留着古老祭祀仪式的社区,也看到了那些同时使用智能手机和传统医药的人们。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文化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寻找平衡,如何在压力下变形,甚至如何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边缘文化”的探讨,那些似乎正在被遗忘的语言、技艺和生活方式,在书中得到了重新审视和价值肯定。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或许也伴随着某些不可挽回的失去,而这些失去,恰恰可能是构成我们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大陆,潜入了丛林,甚至攀上了雪山。书中对不同社群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描写,极其生动详实。我能想象出那些用树叶和兽皮搭建的简陋居所,能闻到野外篝火燃烧的气息,能感受到寒风吹过肌肤的冰凉。那些关于食物采集、狩猎技巧、工具制造的描述,让我对人类的生存智慧肃然起敬。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艺术和装饰的章节,那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服饰、雕刻和歌舞,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他们身份认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的体现。通过这些物质文化的展现,我得以窥见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背后,有着如此具体而实在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它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我读完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时空,去倾听不同民族口耳相传的故事,感受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和解释。那些关于创世、关于英雄、关于生死轮回的叙事,在书中被娓娓道来,充满了奇幻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图腾崇拜的部分,那些象征着祖先、力量和社群联系的图腾,让我对不同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描绘这些神话传说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和习俗,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所发展出的丰富多彩的应对方式。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好奇之门,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如此的多元和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