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种男女,成集体怪异,见恶搞文化,说官场荒诞。
中国史上最牛最火、令人目不暇给的地壳变动!
你知道何谓「经济适用型男」?怎样才叫「与国际接轨」?又可以想像贪官读什么书?史上最牛月饼是如何「一改千百年来中国人中秋礼仪的常规」?
新中国,新状况。随着经济发展,网路崛起,新世代的中国也加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惊异大奇航」。各式各样的顺口熘道尽当下社会现况:「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太小;到了广州才知道自己钱太少;到了海南才知道自己腰不好;到了成都才后悔自己结婚太早。」一个又一个新名词跨越性别与传统藩篱,开启文化新视野:「干物女」摆脱琼瑶幻想,「草食男」颠覆男人形象,「情绪」也可以感冒,「消费」成了爱国行为,衣服越穿越少叫「与国际接轨」。
【男女新身分】:看新世代男女性别越界的各式婚恋现象。这世界变了,现在男生评价女生是「争强好斗,蛮不讲理」,女生说男生是「没有主见,遇事胆小,讲话娘娘腔」!
【集体有怪异】:让人跌破眼镜的社会集体怪奇现状。金融危机下,用「爱心」和「民族精神」鼓励消费!「积极消费就是爱国」、「买房就是爱国」,购物狂理直气壮疯狂扫货!
【文化好搞恶】:令人瞠目结舌的文化变异浪潮。年轻网民流行隐私「晒太阳」,晒新衣,晒旅游,晒宠物,晒宝宝,晒恋爱,晒婚姻,晒性生活,晒身体隐私,什么都可以拿出来晒!
【官场说荒诞】:教人痛心疾首的官场现形。贪官的情义:用国家的钱,给情人买别墅;用百姓的血汗,让二奶开公司;最扯的是,舞女也可以变法官!
性别的、文化的、社会的、官场的,新中国的新样貌,有你想像不到的新鲜与变化!
作者简介
江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亚洲週刊》资深特派员。发表和出版了600多万字的非虚构(纪实)文学、散文、诗歌和评论,发表了1000多万字新闻作品,获20多项文学奖和新闻奖。已出版的作品集有﹕《崛起雷州》、《大下海》、《1998中国病》、《行笔香港》、《跨越2000年》、《聚焦洋紫荆.第一卷.屐痕》、《聚焦洋紫荆.第二卷.星辰》、《涟漪香江》、《香港的七情六慾》、《港人创业上海》、《香港,一个城市的密码》、《色香是杯鸡尾酒》、《干物女与草食男》等,作品被收入45部合集。
(一)男女新身分
美女养眼指数∕美女的网络新词∕看美女能长寿∕你还是男人吗?∕草食男,颠覆男人形象∕有一种魅力叫「帅哥经济」∕你知道「经济适用型男」吗?∕谁说中国人不会接吻?∕情调是年轻人的专利?∕像对待女神一样宠爱她∕夏秋忙「毕婚」∕婚姻「保鲜期」:两年半∕时尚拼婚正流行∕钢管舞潮涌新时尚∕婚恋剧远离婚外恋成了一种现象∕
(二)集体有怪异
「情绪感冒」成了流行病∕「排队日」、「让座日」、「禁痰日」、「某某日」∕清明节让灵魂宁静史上最牛月饼∕少了真诚 多了浮躁∕看看父母的背影∕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每一元捐款∕银行排长龙∕春节「压岁钱」∕「消费爱国」与「宅男宅女」∕身高只差一釐米∕教育,说一声「免费」不轻松∕「还能吃什么」和「食品威胁论」∕水至清则无鱼∕
(三)文化好搞恶
从「变脸」到「恶搞」∕今天你晒了没有∕「垂直交通管制员」是什么工作?∕文化差异产生障碍∕去博物馆何时能成为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尴尬∕有一种心情叫读书∕这文字,你看得懂吗?∕你「兔子三狡」啊?∕误读抑或正读∕中国球迷难言的隐痛∕贪官读什么书∕
(四)官场说荒诞
剥夺县官手中的司法权∕崛起的中国更要学会妥协∕贪官富豪澳门参赌成风∕从「赌博书记」到形形色色的「赌官」∕发廊女当上「法官」∕官员的「两圈」∕「豪吃」人民太沉重∕驻京办和「蛀京办」∕「对不起」和渎职犯罪∕为百姓倒杯水∕官员的施政个性∕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温家?是作秀吗∕设「农民工日」好∕与国际接轨∕
这套书我从头看到尾,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发生在我身边的生活剧。那些“干物女”和“草食男”的故事,每一个片段都像是在描绘我认识的某个人,或者是我自己的影子。比如书中提到的那个宁愿点外卖也不愿出门社交的女孩,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她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追剧和打游戏,对于恋爱更是毫无兴趣,甚至觉得“麻烦”。书里对这种现象的分析,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原来这不仅仅是懒惰,更是一种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满足和对外界压力的一种逃避。还有那些被贴上“草食男”标签的男生,他们不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更看重个人空间的独立和精神世界的充实,这一点我也有深刻体会。我的一些男性朋友,他们对事业有着清晰的规划,对生活品质也有自己的追求,但似乎在情感方面显得有些“佛系”,甚至让身边的朋友替他们操心。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的笔触,去解构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原来这些年轻人并非不渴望爱,而是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作者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最好方式,就是去观察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哲学。书中描绘的“干物女”和“草食男”,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宅男宅女”或者“没出息”,而是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出路和存在感。作者对这些现象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书中提到“干物女”的“干”字,不仅仅是指“干燥、枯萎”,更有一种“干练、独立”的意味,她们可能在工作上游刃有余,但在情感上选择“断舍离”,这种对生活掌控力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为可贵。而“草食男”的“食”,则象征着他们不再被传统的“食色”本能所驱使,而是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滋养和情感的深度交流,这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而非对物质的掠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这些群体简单地定性,而是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原因,揭示了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思潮对个体选择产生的巨大影响。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应该以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仿佛看到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的影子。书中所描述的“干物女”和“草食男”,其实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群体,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书中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它只是用一种非常朴实和写实的手法,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生活的碎片。这些碎片,虽然微小,却折射出巨大的社会信息。比如,书中关于“晚婚晚育”的讨论,以及年轻人对“家庭”和“婚姻”看法的转变,让我深思。在过去,结婚生子似乎是人生的必选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将事业放在首位,或者更注重个人成长,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选择。这种观念的转变,无疑会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以一种平和而又充满智慧的笔调,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一呈现,并引发读者对于“什么是幸福”、“如何生活”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经意间,点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困惑,让我对当下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干物女”和“草食男”这两个词汇并没有太深入的理解,总觉得它们是网络上的一些标签化描述。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些看似边缘化的群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的存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书中对于“干物女”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她们“宅在家”的表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她们为何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是社会压力太大,还是个人对现实的某种妥协?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个体行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比如高企的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以及传统婚恋观念的冲击,这些都成为了催生“干物女”现象的土壤。而“草食男”的出现,也并非是简单的“性冷淡”,而是他们对传统男性角色的反思,对过度消费主义的抵制,以及对个人自由和精神追求的重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居高临下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去理解和呈现这些群体。它让我们看到,这些年轻人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一种更加符合内心需求的生活。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用旧有的标准去衡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像一条条流动的河流,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片段串联起来。每一个故事,无论长短,都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不同侧面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返乡潮”的描写,那些年轻人离开大都市的喧嚣,选择回到家乡,经营小店,或者发展特色农业,他们的选择背后,是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土地的情感回归。这与书中提到的“干物女”追求的“在家也能过得很好”的生活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当下社会模式的一种反思和修正。同样,书中对“草食男”的刻画,也让我看到了很多现实中的朋友的身影。他们不再被“成功学”裹挟,不再以物质堆砌来证明自己,而是更注重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独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些微小但却意义深远的社会现象,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之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又不失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包容的中国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