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的政治学

博览会的政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hunya Yoshimi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展示了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也引发了大众的狂热。

  博览会既是消费文化的广告机制,也是大众娱乐的游兴对象,同时还是帝国主义的宣传设备。

  这种场域进到新兴国家日本,成为了暧昧模煳的存在物。

  本书以博览会为镜,试着剖析:现代所编织的「视线」如何逼近、「力量」如何运作。

本书特色

  请敞开胸怀、纵情想像,不要局限于书名的「博览会」。

  在台湾、在欢欣鼓舞的庆典气氛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随着烟火灿烂消逝。跨年、灯会、○○祭、○○文化节、○○运动会……各种政府举办的庆典活动,早已成为首长、官员们炫耀政绩的必要做为,而且一届要比一届更花钱,即使财政短绌,也要拼场面、斗热闹。另一方面,民间公司拿了优惠条例的好处,尾牙当然要盛大、艺人要献唱、奖金要上亿,不只要让股东以为我赚钱,更怕台湾没人知道我赚大钱。其他厂商也动不动就来个车展、书展、资讯展、旅游展、婚纱展、家举展……,原本具有展示成果、展望创新的所谓「展览」,早已被削价竞争、倾销库存的商业逻辑淹没。

  在这种集体动员的仪式与庆典中,国家、资本家与大众有各自的盘算与期待,但从来没人深究谁将受到伤害,而这本书正是要拆解这之间的权力运作与拉扯。所以看完本书,下次看到○○祭的宣传时,除了活动内容,不妨细看主办单位、赞助厂商,说不定活动背后的意涵与角力,比台上表演还精彩咧!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 Shunya Yoshimi

  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曾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教授(学科已重组)、情报学环学环长。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社会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单位取得退学。学术专长为社会学、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视听众研究、全球化、技术的社会建构、大众文化等。主要着作『都市的□□□□□□□□』(1987/2008)、『□的资本主义』(1995)、『□博幻想:战后政治的□缚』(2005)、『亲米□反米——战后日本的政治的无意识』(2007)、『□□□□日本近现代史(9──□□□战后社会)(2009)等,另有合编着书刊数十册。

译者简介

苏硕斌

  国立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学社心系。学术专长为文化、都市、休闲、媒介等领域,着有《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译有《基础社会学》(合译)、《媒介文化论》。

李衣云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学术专长为大众文化、历史与记忆等。着有《私�漫画�同居物语》,译有《后现代性》(合译)。

林文凯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研究员,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学术专长为台湾经济史、台湾法律史、历史社会学等,着有《对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反思》(合着),期刊论文〈地方治理与土地诉讼〉,译有《后现代性》(合译)等。

陈韵如

  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博士,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史学研究室研修。学术专长中国书画史、宫廷收藏等领域,着有《造型与美感──绘画的发展:看得见的过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致台湾版读者 吉见俊哉
推荐序 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 吕绍理
台湾译者说明 苏硕斌

序 章  名为博览会的现代
1 被「发现」的世界
2 博物学视线的壮大
3 关于博览会的政治学

第1章  水晶宫的诞生
1 从革命祭典到博览会
2 名为水晶宫的巨大温室
3 被观览的商品世界
4 以奇观为消费对象的大众
5 转变中的见世物都市

第2章  博览会都市的形成
1 第二帝国与万国博览会
2 艾菲尔铁塔与世界观光
3 工业的宫殿、消费的宫殿
4 作为博览会都市的巴黎
5 蔓延的博览会都市

第3章  文明开化与博览会
1 日本人看万国博览会
2 明治日本与博览会的思想
3 视线中的现代性再编
4 民众之间的内国劝业博览会
5 博览会、劝工场、百货公司

第4章  演出的消费文化
1 作为见世物的博览会
2 被展示的家庭生活
3 百货店中的博览会
4 电铁.报社与博览会
5 博览会揽开屋的出现

第5章  帝国主义的祭典
1 博览会场中的殖民地
2 白城与中途街乐园
3 作为「帝国」的美国
4 持续增殖的「帝国」视线
5 日本主义与帝国主义

第6章  转变的博览会空间
1 名为大坂万博的「祭典」
2 大众传播媒体的民众动员
3 企业展览馆与未来都市
4 商业主义中的「未来」
5 从万国博览会到主题乐园

终 章  博览会与文化的政治学
1 帝国主义、消费社会、大众娱乐
2 作为权力机制的博览会
3 朝向「奇观」的社会理论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序章 第3节

3 关于博览会的政治学

从大航海时代到博物学时代的进展,也就是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的系统化与公开化的进展。在这种重层历史过程的前提下,欧洲各国将博物学视线场域,当成新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制,从而亲自下场演出,博览会的时代也就出现在这个时刻。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所发展的视觉制度,被博览会利用工业技术加以发扬光大,并总结在奇观(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讨论,这个趋势的先驱就是法国。延续革命庆典的兴奋,1798年巴黎开办首次产业博览会,之后不断有产业博在巴黎举行,这个趋势当然不只法国国内风行,也扩展到欧洲各地。1851年,伦敦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也就是日本习称的「万博」),宣告真正的博览会时代来临。自此以后,1855年的巴黎万博、1862年的伦敦万博、1867年的巴黎万博、1873年的维也纳万博、1876年的费城万博、1878年的巴黎万博、1889年的巴黎万博、1893年的芝加哥万博、1900年的巴黎万博、1904年的圣路易万博、1915年的旧金山万博、1933年的芝加哥万博、1937年的巴黎万博、1939年的纽约万博,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就是将万国博览会当作最重要的国家庆典的全盛期。这个趋势不久也波及日本,19世纪末以降的博览会实际上举办有多频繁,从表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19世纪到20世纪博览会时代的展开,在第一章将有更具体的介绍,这个序章的最后,将简单说明本书对于一连串博览会是採取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关于博览会,在日本已有各种论点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技术史观点来理解博览会历史的,已有吉田光邦为主的研究成果。吉田光邦等人的研究,确实已将日本的博览会历史进行了扎实的通史性研究。11第二,从建筑史和设计史观来理解博览会,也有不少学者关注过,例如1851年伦敦万博的水晶宫、1889年巴黎万博的艾菲尔铁塔、1900年巴黎万博的新艺术(Art Nouveau)、1925年巴黎装饰博览会的装饰艺术(Art Deco)。其中,也有学者研究过19世纪末万国博览会的日本展示和欧美日本主义〔ジャパニズム〔Japanism或Japonism〕)的流行。另外,博览会的意义、效果与工业发达史的关系,也有不少经济史方面的研究作品。这些过去有关博览会研究的主流,可以见到很多饶富意义的成果。

然而,本书与过去研究的观点有所不同。前述研究的取向大都将博览会定位在技术、设计与工业发展史的一环;也就是说,他们思考的是以技术发展史、建筑设计及工业设计发展史、工业经济发展史中的技术、经济与风格演进,来看待博览会扮演什么角色。因此,他们的焦点也就是那些使用新技术的展示品、展场的设计创意、制造厂商的角色等等。相对的,本书的企图不在描述博览会的客观事实发展史,而在于捕捉聚集于博览会的人们拥有的社会性体验的历史。亦即,在博览会的场域中,哪些人被吸引?什么事物被看见?什么感觉被触发?人们的经验结构在博览会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都是本书要探索的问题。因此本书讨论的焦点,也就不是个别的展品和展场,而是由展品和展场所编织出来的世界图像,以及这个图像被接受的过程。

本书的焦点虽在描述博览会这个同时代的人所共同接受的社会经验,但这种社会经验绝非由博览会场参观者自由决定。由前述的说明应可清楚看到,打从成立的一开始,博览会就是一种国家和资本共同演出、人民被动吸引和接受的制度性存在。如果博览会是一场被演出的文化性文本,前来参加的人群就是作者,在上述文本中自由投射自我意识的故事。然而,这个文本是在一种由编剧家打造结构、提供上演的条件下成立。这个编剧家,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现代国家本身,同时还有包含了众多企业家和巡回表演师(兴行师)、大众媒体、旅行社的复合结构体。但是,博览会的经验结构也绝非这些编剧企画者可以片面决定。在博览会的场域中,移动自己的身体前去参加的人们,仍然是这个特殊经验的最终表演者。因此,博览会可说是由作为编剧家的国家和资本、巡回表演师的各种演出过程,以及作为演员的入场者的各种观赏活动,三者复杂交错、编织而被上演的多层次文本。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