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礼宛战役,发生时间1878年,地点在花莲县新城乡与花莲市,参与者有噶玛兰族与撒奇莱雅族,至今这些英雄已在荒野中被遗忘了130余年。
1800年的宜兰,由于清国的武力威胁,宜兰噶玛兰族从抵抗入侵到汉民族快速侵垦土地,使得部落族群形同灭族,不得已而在1850年以加礼宛社为主的集体逃到奇莱平野建立家园,但清军仍不断骚扰欺侮,加礼宛社的族人忍无可忍,展开反抗,不幸因力量悬殊,1878年9月6日、8日,遭到溃击,造成4、5千名族人死亡,民族力量因此急遽萎缩,这场反抗外来势力欺侮的战役,在台湾的历史上,虽被淹没但是血红的抗暴精神,仍然艳丽而凄美。
1. 台湾历史中的加礼宛事件/施正锋
2. 「加礼宛事件」后奇莱平原与东海岸地区的原住民族群活动空间变迁探讨/潘继道
3. 加礼宛事件暨加礼宛意识之型塑/李宜宪
4. 加礼宛事件前Sakizaya人的群体型态与生成作用:从口述史与文献资料的併置谈起/苏羿如
5. 少数历史的影像建构:初探加礼宛事件另类书写的可能性/董克景
6. 「招郎」与「结盟」:加礼宛事件对噶玛兰族与撒奇莱雅族交互关系之影响/陈逸君
7. 从历史看撒奇莱雅族的民族关系/陈俊男
8. 撒奇莱雅民族无形文化建构之研究/杨仁煌
序
阅读历史的目的是反省 潘朝成(木枝‧笼爻)
反省是阅读历史最重要的知识,否则只是观看一幕了无新意的古装剧。
1878年,发生在今花莲县新城乡与花莲市的「加礼宛(达固湖湾)战役」,可说是原住民族的「228」与「白色恐怖」杀戮与压迫的延续。参与战役的噶玛兰族与撒奇莱雅族的英雄,他们的尸骨与精神 被遗忘在荒野足足130余年了。
同治13年(1874),发生日军大举进犯南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后,为了避免外国势力对台湾后山地区的觊觎,清朝政府开始注意台湾后山的经营,于是着手「开山抚番」工作,但实质是官方与汉民族对后山原住民族群生存空间压迫的起始。
光绪元年(1875),清朝政府以「开山抚番」之名的将殖民势力推进到后山,并在各要地驻扎军队,同时也鼓励汉人到后山佔垦,假若原住民族群反抗激烈则令军队镇压或杀戮,造成后山原住民族群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何「加礼宛(达固湖湾)战役」是杀戮与压迫的延续?时间与地点往前推到1800年代的宜兰。在清朝国家势力威吓助长下,宜兰噶玛兰族从抵抗侵入到汉民族快速侵垦土地、瓦解部落社群组织等的形同灭族手段下,噶玛兰族的生存空间极速萎缩,不得已在1850年代以加礼宛社为主的集体迁逃到奇莱平野建立家园-加礼宛社(共有六社,东部地区原住民族群,习惯称噶玛兰族为加礼仔宛),安居乐业二十余年,加礼宛社成为奇莱平野北边最强大的族群。加礼宛社群的北边、西边有太鲁阁社群;西南边有七脚川社群;南边有南势阿美社群以及撒奇莱雅族。既便如此,噶玛兰族人仍拥有相当的武装战士可以保卫家园,当时各族各社群均拥有一定自我管控的土地空间。
清朝军队驻营在「鹊仔埔」(今大汉技术学院附近)靠近加礼宛社群,官兵常有侵扰部落之事发生。光绪4年(1878)的3、4月间,在美崙溪北边的加礼宛社因官军招摇撞骗,又按田勒派,诈索噶玛兰族人不少金钱;又发生官军购买土产时过于欺压,且有凌辱妇人之事发生,在忍无可忍之下,负责捍卫部落安全的噶玛兰族战士展开一连串截住官兵请粮文书、突袭营房、毁坏水井、攻击营哨等游击队式的攻击行动,此一连串的举动被清朝视为挑战统治权威,因而提高加礼宛社地区的紧张情势。当时,噶玛兰族人联合与其关系良好的撒奇莱雅族人共同抵抗清国殖民势力,以当时清军的驻守兵力是无法击败两族势力。因此清军除了动员驻扎在后山的军队之外,也从后山以外的地区以轮船载运军队前来军事镇压。清军原本要攻击的主要对手是噶玛兰族人,但在总兵孙开华、吴光亮等人登上米崙山(美崙山)查勘地势后,为了要孤立加礼宛社,决定先攻击撒奇莱雅族巾老耶社。
1878年9月6日(西历10月1日),清军以现代化武器发动无情的攻击,军队行进时被加礼宛社主战派领袖Dafu Wanu得知战情即刻率领战士前往南方欲通知邻近的撒奇莱雅族,不幸路途中被清军截击阵亡。
1878年9月6日、8日(西历10月1日、3日,週二、週四),清军先后击溃撒奇莱雅族及噶玛兰族,这就是所谓的「加礼宛(达固湖湾)战役」。这场战役不幸造成4、5千名族人的死亡,民族力量急遽萎缩。「加礼宛(达固湖湾)战役」结束后,清军对两族採取报复与威吓伎俩。即刻捉拿领导战役的撒奇莱雅族头目古穆得巴吉克,将其绑在大树上处以惨忍的刮千刀凌迟,而头目夫人则被夹在两块茄冬大树干中间,清兵数人站在树干上跳跃活活把人压碎,为了恐吓未参与战役的族群,清军更强迫附近的南势阿美与七脚川等社群在旁观看这惨绝人寰的极刑。
至于活在恐怖当下的两族人,总兵吴光亮採「勒迁以分其势」的报复手段,强迫部份噶玛兰族与撒奇莱雅族人迁离原居部落到花东海岸与纵谷平野,被迫迁离的族人有的寄居阿美族部落、有的建立新家园,两族自此隐匿消声成为流浪的民族。
时至今日,「加礼宛(达固湖湾)战役」已发生130余年,但两族后裔不向命运低头,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正名(复名)的历史任务。然而,族群文化与民族生存权益已严重流失,民族重建工作极为艰鉅。
为了让族人、大众社会能更清楚了解130余年前所发生的受压迫民族的壮烈反抗行动与日后无止境的苦难,并尽力还原真相。两族人合作筹办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古战场凭弔、祭祖祭祀、纪录片展、文件展、摄影展、绘画展、传统歌舞发表、手工艺展、古战场凭弔、两族观点发表,以及两族结盟声明等活动。其目的是期望重新结合两族微弱的力量,激发两族文化复振及民族意识抬头,并向社会发声。
(读者三:文学爱好者,关注叙事风格与人物情感)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更像是在用文字编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张力,遣词造句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善于捕捉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恐惧、希望和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身处战火中的普通士兵,或是那个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书中对战争的描绘,并没有回避其残酷与血腥,但却以一种超越纯粹暴力的方式呈现,更侧重于展现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对人性光辉与黑暗的拷问。一些情节的设置,充满了戏剧性,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显得真实而富有深意。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时而紧张激烈,时而舒缓深情,让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沉重,更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和平的渴望。
评分(读者四:对社会学和文化视角感兴趣的读者,着重于战役的社会影响)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记录的一场军事冲突。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社会学和文化视角,使得整个战役的解读更加立体和多元。我尤其关注作者对战役背后社会动因的探讨,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结构、阶级矛盾、以及民众情绪的影响。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在战役中的反应和遭遇的描写,以及战役对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带来的长远改变,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并没有将战役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去审视它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质和人类行为模式。我从中看到了权力更迭的轨迹,也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书中对战役结束后社会秩序的重塑,以及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有着引人深思的描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影响都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政治版图,更渗透到社会的肌理和文化的脉络之中。
评分(读者五:寻求深度思考和哲学启发的读者,侧重于战役的普适性意义)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更是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作者在叙事中,似乎总是在不动声色地抛出一些哲学命题,引导读者去反思战争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的循环。我被书中关于决策的艰难,以及每一个选择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所深深触动。无论是宏观的战略决策,还是微观的个人选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书中对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描绘,都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是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局限以及命运的无常。我从中看到了人性中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而正是这些复杂的人性,驱动着历史的进程。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能否从历史的悲剧中吸取教训,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它不仅仅是对一场战役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反思,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读者一:历史爱好者,侧重于宏大叙事与历史意义) 这本书真是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从纷繁复杂的政治格局到暗流涌动的军事对峙,信息量巨大却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立刻被带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争前夕紧张气氛的刻画,那种山雨欲来、一触即发的态势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期待着即将爆发的冲突。而当战役真正打响,作者的叙事更是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无论是宏观的战略部署,还是微观的战术细节,都展现出极强的掌控力。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方势力的博弈,感受到每一次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与深远影响。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生动,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史书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他们的挣扎、抉择、甚至失误,都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信。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这场战役本身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对它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战役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命运与人性的深刻探讨。
评分(读者二:军事迷,偏重于战术分析与军事策略)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经典战役的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在军事层面的剖析极其到位,从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的对比,到具体的战术思想和作战计划,都进行了详尽而专业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如何利用环境优势,如何规避劣势,这些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了战役的走向,书中都描绘得鞭辟入里。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军事对抗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战术行动的战略意图。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御,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而作者则将这些深层逻辑一一揭示出来,让读者不仅看懂了“怎么打”,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打”。书中对一些关键战役节点的描绘更是精彩绝伦,仿佛一场高智商的棋局,每一个回合都充满了变数与智慧的较量。作者对于不同兵种的协同作战、指挥官的临场应变能力,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军事战略课,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