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不工作,终日待在家里与虚拟网络为友;青年隐蔽现象近年受到大众和传媒广泛关注。
什么是隐蔽青年?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意见。事实是,每个青年人隐蔽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丧失了掌握自己生活及人生目标的权力(即「去权」),于是选择逃避社会,并透过互联网上的互动,尝试找回已失去的权力,为被去权的自己「充权」。
本书透过引用个案例子,从心理学等多个层面去探究青年隐蔽的原因及背景,并探讨「去权」及「充权」的概念,期望借着对他们的理解,帮助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简介
陈康怡
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青少年辅导硕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候选人,研究香港隐蔽青少年现象。2007年,陈康怡与几位社工组成志愿团体,帮助隐蔽青年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发声。
卢铁荣
毕业于香港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及英国的赫尔大学(哲学硕士)和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教授社会工作、辅导学和犯罪学。卢铁荣教授在2000年在城大创立青年研究室,专门研究青少年问题、服务对策,并为香港、澳门及新加坡政府有关部门担任顾问工作。
1. 从 Hikikomori 到隐蔽青年
2. 青少年的隐蔽现象—去权与充权
3. 权力的运作
4. 网际权力—虚拟与现实
5. 中产青少年的隐蔽故事—家庭权力之探讨
6. 网际游戏—个人权力分析
7. 网际游戏—社群与科技权力分析
8. 结论与省思
作者序
社会对处于隐蔽状态的青少年有很多负面的批评;传媒、社会人士、教育工作者,以至部分青年工作者会使用「隐蔽青年」这个十分富有标签意味的字眼,在网络上有关「隐蔽青年」的报道文章、讨论区也多不胜数,大部分人都认为「隐蔽青年」是一个社会问题,没有把问题与人分开。事实是,大部分成年人并不了解年轻人的世界,用上一代观念套落下一代,结果是掌握不到近代世界文化的暗流甚至大趋势正影响这一代的青年人,有意无意间更将他们标签化。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处于隐蔽的青年人之外表都有标签化的论述。不少有关「隐蔽青年」的文章 / 讨论,其实大部分反映香港人还是不太了解「隐蔽青年」的定义:有一些文章把「御宅族」、「尼特族」、「网上成瘾」等跟「隐蔽青年」划上等号;有些中学生在网上调查的问卷中问到认识的人当中是否有「隐蔽青年」,而后面的括号是「自闭、整天玩网上游戏、一星期不洗澡」等等;在讨论区上有不少人也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属于「隐蔽青年」;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上网澄清他们跟「隐蔽青年」不一样等等。处于隐蔽的青少年受到关注,话题也吵得很热,但在负面的论述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误解的情况下,这群青年人受到社会关注,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这个实验曾在与我家吃团年饭和一个家长讲座中做过—我放了一段有关三个青年人处于隐蔽的生活的片段给他们看,再请他们说出对这三位青年人的感受;他们大都用指责和负面的说话批评这群青年人,他们的批评都是归因于青年人本身个人的问题:「我觉得『麦当当』,『胡须伯伯』同『哈迪 B』都好易搵到工,你得整齐少少,整洁,佢地已经请你,点解搵到呢工会好难做到几年呢?我只系知道呢工都系有得升职加薪,有午餐供应。」、「唔去搵工,就一定系懒架喇!」、「连学都唔返唔系懒咁系乜?唔满意教育制度就可以唔返学?唔返学一定要觉度日?无其他有意义事可以做?佢屋企又唔系要佢负担养家,有心搵工点会连麦记都唔请?麦记连伤残同弱智都请架喇㖞!呢青年唔肯首先付出净系食饭同觉仲想对社会有影响力?」、「如果佢系我个仔,我就打死佢!」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群青年人好吃懒做,是社会的寄生虫!但是他们忽略了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对其隐蔽的行为有莫大的关系。我们成人往往只会先批评行为的好坏而没有理会到行为背后的原因,见到行为就一竹篙打一船人,把大家认为的原因 / 曾经见过的某一个例子,草草套入另一个青少年身上。
然而,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是互相紧扣的。社会的制度与主流论述对家庭教育培育子女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父母的期望大都与主流社会文化一样,希望子女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有为青年」、成为社会的栋樑,可是青年人对自己的期望并不一定与社会及家庭的一样,由于青少年仍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和对父母经济支持的依赖,因此他们的反抗声音可说是微乎其微,在家庭、社会层面的压力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选择了隐蔽作为他们反抗或宣洩对家庭与社会不满情绪的行为。
现时,有些青年人认为,网上的吸引力可能完全盖过网外的;网外「现实」愈残酷,对他们愈排斥,愈不被家庭接纳,年轻人愈难证实自己的价值,理想愈难达到,也愈多人选择处于隐蔽。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理想,只是他们认定了在现实中不能达成,因此喜欢在网络上寻找满足感。在倾谈的过程中,其实不难发现在隐蔽行为背后,他们也存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他们低动力,不想投入社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达成目标的方向,看不到社会中的可能性;要是让他们明白及发掘到达成目标的机会,他们也会有动力向目标进发。我们若找到他们精神积极的一面,他们重回网外「现实」时可以变得更有作为。主流社会或许需要多一点了解及接纳,令网外「现实」多一点吸引力,少一点排拒力。
观察青少年处于隐蔽之行为,我们不单要问如何令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会,解决隐蔽这个行为,而是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协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有效治本之策。
陈康怡
2010年7月
这本《青年.隐蔽与网络世界:去权与充权》的标题,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青少年群体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青年”二字,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充满活力但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群体。“隐蔽”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汇,它可能指向网络世界所提供的匿名性,让青少年得以释放现实中被压抑的自我,也可能暗示着一种在虚拟空间中的躲藏和逃避。“网络世界”作为背景,直接点明了探讨的核心场域,这是一个我们生活、工作、社交都离不开的全新维度。“去权与充权”更是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它揭示了网络对青少年群体既可能带来的权力剥夺,例如信息不对称、算法的操纵,也可能提供的赋权途径,比如知识的获取、社群的建立、意见的表达。我尤其对“去权”部分感到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分析网络环境如何削弱青少年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信息过载和碎片化阅读中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充权”的部分则让我充满期待,它预示着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积极的视角,关于青少年如何利用网络工具,提升自我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甚至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从而获得一种新型的、属于数字时代的“权力”。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论述,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洞察。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装帧深深吸引了。那是一种沉静而内敛的风格,仿佛在诉说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故事。书名“青年.隐蔽与网络世界:去权与充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哗众取宠的标题,而是显得非常有深度和思考性。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社会中,尤其是青少年,在面对海量的信息和虚拟的社交平台时,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隐蔽”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网络世界里那些精心包装的自我,那些隐藏在屏幕后的真实情感,以及可能存在的身份认同的困惑。“去权与充权”则是一个更有趣的视角,它暗示了网络对青少年个体影响力的一种双重作用。一方面,网络可能带来信息茧房,剥夺了他们接触多元观点和真正自主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成为他们发声、聚集力量、表达诉求的平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糅合在一起,并赋予它们生命力的。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现象,更是在探讨一种可能性,一种关于青少年如何在数字浪潮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力量的探索。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理解当代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复杂生存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绝对是那种让人忍不住停下来仔细品味的类型。“青年.隐蔽与网络世界:去权与充权”,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自带一种叙事感和探索欲。首先,“青年”这个关键词,直接将目标读者或研究对象定位在了一个充满活力、好奇心旺盛但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群体。接着,“隐蔽”这个词,就像是在为我们揭开一层面纱,它可能指的是青少年在网络上展现出来的、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一面,或者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在网络上采取的一种策略,又或者是一种在信息洪流中寻求片刻宁静的姿态。而“网络世界”这个宏大的背景,更是我们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它既是信息的海洋,也是社交的广场,更是许多青少年探索世界的首要窗口。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去权与充权”这个视角。它没有简单地将网络世界描绘成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而是呈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它暗示着网络既可能成为剥夺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甚至话语权的工具,又可能成为赋予他们知识、技能、社群支持,让他们能够发声、行动、改变现状的强大平台。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动态的权力博弈,又会给出怎样的关于青少年如何在网络中寻找自身力量的答案。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深刻的思考,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仿佛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书名“青年.隐蔽与网络世界:去权与充权”,乍一看便散发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和时代气息。它直击了当下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青少年,以及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境——网络世界。而“隐蔽”这个词,则增添了一抹神秘和深邃的色彩,它让我联想到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可能展现出的多重身份,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欲望,是否会在虚拟空间得以释放?又或者,这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某种程度的掩藏?“去权与充权”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深刻洞察。网络世界并非是全然的自由之地,它可能存在着信息垄断、算法歧视等“去权”的陷阱,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但同时,网络也赋予了青少年前所未有的“充权”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组织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社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微妙关系,揭示青少年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既保持警惕,又能积极地利用网络的力量,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对青少年网络生存状态的深度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几个模糊的人影若隐若现,仿佛在网络的海洋中探索,又像是被信息洪流所裹挟。看到这个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成长、迷茫以及数字时代下青少年心理的画面。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个体在社会洪流中如何寻找自我定位的作品充满兴趣,特别是当这个“社会洪流”恰恰是我们当下最熟悉的网络世界时。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的议题: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环境下,青少年是如何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构建自我身份的?“隐蔽”这个词尤其让我好奇,它可能指的是网络世界提供的匿名性,让人们可以展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可能暗示着某种逃避或隐藏的机制。而“去权与充权”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价,而是指向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暗示着网络世界既可能剥夺个体的某些权利,限制其发展,又可能提供新的途径,赋予个体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或许是关于网络空间中的权力结构,也或许是关于青少年如何在数字时代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