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次向国家申请将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结果将于今年六月揭晓。且勿论上述四项风俗是否能全部入选,作为香港传统习俗代表,它们也当之无愧。不过,除了此四项风俗外,香港仍保留着许多道地的习俗及传统工艺。
在何耀生的新作中,向读者深入介绍了各种传统习俗及工艺,包括一些市民难得一睹、媒体亦甚少介绍的风俗及工艺,例如上水乡六十年一度的清醮、春秋二祭食山头仪式、渔民神祇朱大仙、制香工场、大龙凤木雕艺术、传统纸扎等,所有篇章均辅以图片,使人对仪式及工艺制作过程一目了然,更为历史留下见证。
保育唿声愈喊愈高,在传承风俗及延续工艺的事情上,每个香港人也应尽自己能力。我们怎能将本土习俗抛诸脑后,却跑去追赶西潮的尾巴呢?
作者简介
何耀生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人,致力推广保育工作和通识文化教育。先后为多间中小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岭南大学」举办通识文化教育活动。近年更策划多个保育古蹟文化活动和展览。此外,何先生曾先后倡议香港政府成立「香港历史旧城区」,及重新规划「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笔者于八十年代中,曾任职美国最大服装公司LIZ CLAIBORNE INC.,并派驻上海,负责离岸加工生产的工作。到九十年代转职日本机构,经常到海外和国内负责产品和市场开发。对于香港制造业的历史及发展一直进行研究和蒐集有关资料,此外,更关注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结合创意产业的发展等……就香港今后如何保育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他曾先后在《明报》、《南华早报》、《苹果日报》、《香港经济日报》、香港电台、 亚洲电视发表不少意见。
刚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那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淡雅的色彩,搭配着传统纹样,仿佛能闻到历史的芬芳。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严肃,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将那些散落在香港街头巷尾的风俗习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关于“舞狮”的那一部分,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舞狮的技艺,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社群精神和节庆意义,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庙会之中,感受着那份独特的仪式感和传承的力量。还有对“粤剧”的介绍,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唱念做打的精髓,更触及了粤剧在香港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以及老一辈艺人的坚守与创新,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对香港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香港真正闪耀的瑰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作者在描述“传统手工艺”时,运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我特别喜欢关于“凉茶”制作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草药的功效,更深入描绘了凉茶铺老板如何用一杯杯温热的凉茶,温暖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肠胃和心灵,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守护。在探讨“传统节日”时,作者也巧妙地将习俗与历史相结合,比如在讲述“盂兰胜会”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其热闹的场面,更解释了其背后驱邪祈福的文化意涵,让我对这项传统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落入俗套的“博物馆式”介绍,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和历史陈述,但实际上,作者更像是一位导游,带领我穿越香港的街头巷尾,去发现那些被时间遗忘却又鲜活存在的宝藏。关于“传统手工艺”的部分,作者的描述极富画面感。比如,在描写一家老字号的“扎作”技艺时,详细地描绘了艺人如何用竹篾和彩纸,编织出栩栩如生的龙凤和各式花灯,那份精湛的技艺和世代相传的匠心,跃然纸上。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闻到纸张和颜料混合的气息。而对于“节庆习俗”的解读,也充满了人情味,不仅仅是记录了节日活动的流程,更是阐释了这些习俗背后所承载的家庭观念、社区联系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人在了解习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想了解一下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哪些。但很快,我就被书中鲜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所吸引。作者在描述“传统美食”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菜名,而是深入到每道菜的制作过程,以及它们与香港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喜欢关于“鱼蛋”和“碗仔翅”的那段描写,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这些街头小吃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香港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味道。读到这些,我仿佛闻到了街边小吃的香气,感受到了那种市井的烟火气。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美食,展现了香港市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认同,原来一碗不起眼的鱼蛋,背后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古老的技艺,更是鲜活的生活方式,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传承”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探讨“传统戏曲”时,没有仅仅停留在艺术形式的介绍,而是着重于那些坚守在舞台上的老一辈艺术家,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份宝贵的艺术形式传递给下一代。那些关于粤剧艺人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努力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故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充满了对他们执着精神的敬意。同样,在谈到“传统节日”时,作者也深入挖掘了每一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家庭价值,比如中秋节赏月、端午节赛龙舟,这些不仅仅是活动,更是维系家庭情感、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