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相似性与相异性的科学。哈佛大学知名人类学家克罗孔(Clyde Kluckhohn)说人类学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人类本身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可能的影像。人类学以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与文化为目的,在其以全世界不同民族为对象的研究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原理或原则可提供作为现代生活的准则,或可帮助现代社会的问题。本书以20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人类学的一些基本观念,以及说明人类学的研究如何可以贡献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现象、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持、文化发展、青年文化、科学发展以及家庭变迁等等各方面,是极易入门的通俗人类学读本,历久而弥新。
作者简介
李亦园
台湾着名人类学家,1931年生于福建晋江。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198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现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通信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董事长。着有《信仰与文化》、《文化与修养》、《人类学与现代社会》、《一个移殖的市镇》、《师徒、神话及其他》等十余种专着,编有《中国人的性格》、《文化人类学选读》、《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及《社会变迁与宗教皈依》等论文百余篇。
推荐序∕陈中民
自序
增订再版序言
壹、人类学的领域
贰、人类学与现代社会
一、与异民族相处之道
二、文化模式与国民性研究
三、人类学与公共卫生
四、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
五、工业人类学
六、教育人类学
七、人类学与人类前途
参、宗教人类学的实用性
肆、从人类学的观点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发展
陆、当前青年次文化的观察
柒、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探讨
捌、近代中国家庭的变迁
玖、人类学与人口问题
一、文化人类学与人口研究
二、早期人类的人口历程
三、文化模式与人口历程
四、文化因素与生殖行为
五、家庭计划与文化背景
拾、人类学与史学
拾壹、人类学系列序言
拾贰、人类学的价值研究
拾参、从人类学看文化复兴运动
拾肆、文化变迁与现代生活
一、现代生活的特色
二、文化变迁与社会、个人的调适
三、计划的变迁与现代生活
拾伍、科学研究与种族偏见
拾陆、从么些族的情死谷说起
拾柒、与学文学的人谈文化
拾捌、少数民族与精神健康
拾玖、菊花与剑中译本序
贰拾、廿年来我国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引用书目
推荐序
当人类学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英、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课题的学科时,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所谓的「原始社会」。当时英国的人类学家开始整理、运用殖民地官员、传教士、旅游探险家们所蒐集的有关各地「奇风异俗」的资料,开始探讨「原始社会」和当代欧洲社会文化的异同,以及原始社会如何进化成类似当代欧洲的「文明社会」。早期美国人类学者则以美洲的「原住民」-─分佈在北美各地的印地安人的部落社会,为其研究对象。换言之,文化人类学初创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欧美当代社会有许多不同的部落社会。选择这些社会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这些社会的人口少、地域小,所以让学者比较容易做一个全貌性的(holistic)的描述与分析。其二,与当时盛行的文化进化论(cultural evolationism)的研究有关。学者们认为文化是由「简单」而「复杂」,由「同质性高」的社会演变成异质性高的社会。因此,要重建人类文化进化的过程就必须先对简单的「原始社会」有个透彻的认知与理解。
因为有上述的「创业史」,所以人类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研究部落社会的学科,不但一般人有这样的印象,甚至于有一些人类学者也有这样的看法与想法。当人类学在二十世纪初到中国的学术界时,这种以部落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也随着这个新学科移植到中国的学术界里。早期的中国文化人类学者大多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这种现象在台湾也是一样的,不管是日据时代的日本学者,或是1945年以后本土的、由大陆迁台的中国学者到了台湾以后,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当时被称为「高山族」、居住在台湾的南岛语系的部落社会。这些历史现象更加深了一般人以为人类学是研究部落社会的一门学科的印象。这种现象一直到1960年代的初期,当本书的作者、我的老师李亦园院士开始从事鼓吹汉人社会的研究才开始有所改变。当李院士在1964年左右开始研究华侨社会及台湾的农村社会时,他开始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现代社会」,他的研究工作与成就扭转了一般人对文化人类学的「偏见」,把「现代社会」重新归纳到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李院士的这本书除了用通俗的语言向一般的读者介绍人类学的主要概念及当代的研究旨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活用了人类学的概念,用它们来分析文化现象,让读者们不但可以领略一下人类学者们如何看待、分析正在他们周遭发生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对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及着书当时盛行的一些人类学理论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这次华艺数位公司重新出版李院士的这本已经绝版但仍广受欢迎的人类学读本,除了一方面为当代的读者们提供一本通俗而又精湛的读物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类学与现代社会」所展现的一些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的理念,为生活在当前正在快速变迁的华人读者们提供了一套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的模式。
前俄亥俄州大学人类学系主任 陈中民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智识上的启迪,仿佛在原本灰蒙蒙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一种引导,引导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我一直对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感到好奇,而《人类学与现代社会》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各种理论,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分析中,让那些看似遥远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书中关于“权力”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我开始意识到,许多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并非天然存在,而是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理解了这一点,再去看待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我身边的世界。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辨别、去分析,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是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一种对真相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旅行,但却是收获满满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作者在书中对“地方性知识”的强调,让我耳目一新。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根植于特定地域、特定社群的独特智慧。这本书提醒我,那些被现代性所“边缘化”的知识,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甚至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我特别喜欢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来揭示人类行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也更能理解人类的多样性。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细腻、更加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他人,去欣赏那些与我不同的文化。这是一种温和的启蒙,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一直以为人类学是一门研究古老文明、遥远部落的学科,但《人类学与现代社会》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象牙塔式的理论探讨,而是以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人类行为模式。 从消费主义的兴起,到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再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书中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文化”一词的解读,它不再是刻板的习俗或仪式,而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不断被构建和协商的意义系统。理解了这一点,再去看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似乎就有了豁然开朗的通透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把开启理解现代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人们。它引导我跳出狭隘的个人视角,用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就像是炸开了一朵绚丽的烟花,各种关于人类社会的思考此起彼伏。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用睿智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世界——那个我们每天都在其中生活,却又常常感到陌生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书中对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尤为触动我。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边界模糊的时代,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我们的“我是谁”是如何在各种文化、社会力量的塑造下形成的?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揭示了身份的流动性、复杂性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也许只是某种特定文化下的产物。这本书迫使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那些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文化,不仅仅是了解它的表象,更是要深入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观。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成长。我感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对于那些我曾经不理解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评分我想说,这是一本真正让我“思考”的书。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个问题,让我自己去探索,去寻找。作者在《人类学与现代社会》中对“意义的构建”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彻底打开了我对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新认知。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集体建构的意义。无论是对金钱的价值,对成功的定义,还是对幸福的追求,都离不开文化和社会的塑造。 书中关于“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符号,比如品牌标志、流行语、时尚潮流,其实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权力关系。理解了这一点,再去看待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就能够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书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理论,而是用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与读者一同探讨。我感受到了一种智识上的陪伴,一种共同探索的乐趣。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参与到人类社会这场宏大叙事中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