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修养》希望让读者培养文化的世界观,了解人类文化的普同性与个别面,消弭文化相对性产生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学习、欣赏并进一步赞扬他人的文化内涵,追求中国传统宇宙观的「致中和」(最高均衡与和谐境界),也就是:自然系统时间与空间的和谐、人内在与外在的均衡,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本书旨在讨论文化的实质内涵,借由文化人类学的分类方式,把文化剖析为三大部分:
1.物质(科技)文化
2.伦理(社群)文化
3.表达(精神)文化
讨论三类文化的细部内涵,比较不同文化差异,并借以反映自我文化的特性与其困境,从中修改并导正,以达现代生活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
李亦园
福建晋江人,民国二十年生。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现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董事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着有《文化与行为》、《一个移殖的市镇》、《人类学与现代社会》、《师徒、神话及其他》等专书,编有《中国人的性格》、《文化人类学选读》、《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及《社会变迁与宗教皈依》等论文九十余篇。
《总序》
《序言》
《第一篇》文化的意义与本质
第一章 文化的意义
第二章 文化起源的启示
第三章 文化的累积
第四章 文化的塑模力
第五章 文化的相对性
第六章 文化的内涵
《第二篇》物质文化或科技文化的修养
第七章 穿衣的文化
第八章 饮食文化
《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 饮食的文化差异法则
第九章 住的文化
《 传统伦理与居住方式
《 居住方法与身份表征
《 房屋建筑与宇宙观
第十章 行的文化
第十一章 科技与文化
第十二章 污染的社会文化观
《 超自然的污染
《 社群对立的污染
《 价值变迁的污染
《第三篇》伦理文化或社群文化的修养
第十三章 家庭与文化
《 人伦关系与文化特性
《 延续的特性
《 包容的特性
《 权威的特性
《 非「性」的特性
第十四章 「父子轴」文化的特殊表现
《 视夫妻如父子的行为
《 色情文化的根源
第十五章 孝的现代意义
《 亲子关系的角色意义
《 角色的特定性与蔓延性
《 角色的相互性
《 角色的平等性
《 教孝的若干原则
第十六章 伦理的再扩展
《 群己的伦理
《 两性伦理
《 教育的伦理
《 消费者伦理
《 知识的伦理
第十七章 人治与法治
第十八章 文化与管理
《 有没有中国式的管理?
第十九章 风俗习惯的合理化
《第四篇》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的修养
第廿章 精神文化与宇宙观
《 传统宇宙观的架构
《 自然系统和谐的宇宙观
《 个人系统和谐的宇宙观
《 人际关系和谐的宇宙观
第廿一章 欣赏素养与文化传承
第廿二章 中国人信什么教?
《 传统宗教信仰的特色
第廿三章 祖宗崇拜
《 祖宗崇拜的社会文化意义
《 祖宗崇拜的形式
《 祖宗崇拜的现代社会功能
第廿四章 神灵与鬼魅
《 神与鬼的分野
《 祭品的象征意义
第廿五章 宗教抑迷信?
第廿六章 算命占卜的文化观
《 占卜的种类
《 自然讯息的观察
《 人为操作的沟通
《 占卜的社会功能
《 中国占卜发展的源流
《 中国占卜的特色
第廿七章 童乩抑神棍?
《 童乩是什么?
《 是不是真有神附体?
《 童乩真能治病吗?
《 什么人去作童乩?
《 对童乩现象应持的态度
第廿八章 说仪式
《 世俗仪式
《 神圣仪式
《 虔信教派
《 仪式与文化法则
结语
建议参考书目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它所提及的“文化”和“修养”,这两个词在我脑海中总是与一些比较高雅、遥远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充斥着许多陈词滥调。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却发现了一股别样的清新与深刻。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严谨地论证,而是更像是在编织一张网,将历史的长河、社会的变迁、人性的幽微,以及不同文明的碰撞,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习惯的对比所吸引。比如,对东方含蓄内敛与西方直接奔放的比较,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优劣评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让我对“理解”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其实都深深烙印着文化的痕迹。而“修养”,在我看来,就是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到一种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方式。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如何做”,但它让我开始“如何思考”,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更宝贵的启示。
评分我承认,最初是被这书名里“修养”二字所吸引,总觉得能找到一些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更有格调的“秘籍”。然而,翻开书,我发现它并非那种“速成班”式的指导手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但又不失力量。他仿佛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缓缓地道来,讲述的都是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的道理。书里有很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同于教科书上那种冰冷客观的陈述,而是从人性、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剖析,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选择和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时期艺术发展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艺术家,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艺术的走向,以及艺术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与社会、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描绘,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从中看到了,所谓的“修养”,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有时读到某些令人扼腕的片段,会让我反思当下的社会风气,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忽略了那些重要的文化传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养,需要建立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和谈吐。
评分起初,是被“文化与修养”这个书名所吸引,我以为里面会充斥着各种古籍的引述和名人名言,大概会是那种一本正经、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学术类读物。但当我翻开它,却发现了一片意想不到的宽广天地。作者的视野极为宏大,他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风度”和“品味”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定义为某种刻板的模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积淀和个人选择的综合体现。他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以及对一些艺术品、生活用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修养”的多种可能性,它不一定是模仿,而更是一种内在的觉醒。读到某些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段落时,我更是深感震撼,原来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无数文化相互碰撞、吸收、演变的延续。这本书没有给我“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的答案,但它让我开始审视“什么是真正的有修养”,以及它与我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那看不见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快一个月了。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个颇有几分诗意的书名——“文化与修养”。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老智慧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温和的交流,是某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惊喜地发现它并非我想象中的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深刻角色。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如何修养”,而是通过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让我自己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的根基。比如,书中对古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片段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简朴中追求的精神富足,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年累月沉浸在优秀文化中的自然流露。又比如,作者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揭示了表面的浮躁背后,其实是对文化根基的某种疏离。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停下来,反复思考,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在文化理解上的不足,也点亮了我对未来学习方向的迷茫。它没有给我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探索的起点,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评分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那个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名去的。“文化与修养”,听起来就有一种让人心生向往的宁静与深邃。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能够提升个人品味、指导为人处世之道的“心灵鸡汤”。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引导我去探索“文化”这个宏大的概念。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修养”,而是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乃至细微的生活习惯的剖析,让我自己去体会“文化”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行为,甚至是情感。书中对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魅力,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某些文化的片面理解。尤其是在谈到“礼仪”和“规矩”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束缚,而是揭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际交往的智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那些模糊的关于“何以为人”、“何以为善”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不同的解读视角。这本书让我明白,“修养”并非外在的雕琢,而是源自对文化深层的理解与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