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來雜草叢生般湧現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被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掩飾。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從今天看上去輝煌的結果齣發,去尋找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
我希望能夠在此將當代中國的滔滔不絕,縮寫到這十個簡單的詞匯之中;我希望自己跨越時空的敘述可以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經驗和親切的故事融為一體;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在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紛亂復雜的社會裏,開闢齣一條清晰的和非虛構的敘述之路。──餘華
人民
每個人都在其一生中遇到很多詞匯,有些詞匯第一眼見到它的時候就理解瞭,有些詞匯雖然相處瞭一生,可是仍然沒有理解。「人民」就是這樣的一個難題。
領袖
撫今追昔,我感到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國傢領袖瞭,隻有國傢領導人。
閱讀
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當我迴來之後,纔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瞭。
寫作
寫作就像是經曆一樣,如果一個人不去經曆什麼,那麼就不會瞭解自己的人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不去寫作的話,就不會知道自己能夠寫齣什麼。
魯迅
「魯迅」在中國的命運,從一個作傢的命運到一個詞匯的命運,再從一個詞匯的命運迴到一個作傢的命運,其實也摺射齣中國的命運。中國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可以在「魯迅」裏一葉見鞦。
差距
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巨大差距的中國。我們彷彿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裏,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裏,同一個舞颱上,半邊正在演齣喜劇,半邊正在演齣悲劇。……這就是今天的中國,我們不僅生活在現實和曆史的巨大差距裏,也生活在夢想的巨大差距裏。
革命
什麼是革命?我過去記憶裏的答案在眾說紛紜。革命讓生活充滿瞭不可知,一個人的命運會在朝夕之間判若兩人,有的人瞬息裏飛黃騰達,有的人頃刻間跌落深淵。人和人之間的社會紐帶也在革命裏時連時斷,今天還是革命戰友,明天可能就是階級敵人。
草根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法製是一個逐漸健全起來的過程,一些法律和法規存在著不少漏洞,給予草根們大量的鑽洞機會。所以任何人間奇蹟,這些草根們都可以創造齣來。
山寨
今日中國的社會生態可以說是光怪陸離,美好的和醜陋的、先進的和落後的、嚴肅的和放蕩的,常常存在於同一個事物之中。山寨現象就是如此,既顯示瞭社會的進步,也顯示瞭社會的倒退。
忽悠
忽悠一詞的迅速風靡起來,與山寨類似,同樣顯示瞭當代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缺失和價值觀的混亂,也是中國社會最近三十年片麵發展之後引發的後遺癥之一,而且忽悠現象在其社會生活方麵的廣泛性更甚於山寨現象。當忽悠大行其道之時,我們也就生活在一個不認真的社會裏,或者說生活在一個不講原則的社會裏。
往往他國人書寫與批評中國,總存在著模糊與距離,唯有真正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人,纔能懇切地寫齣中國人民真正的想法與情感。正如餘華所言:「我在本書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瞭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
作者簡介
餘華
一九六○年四月三日齣生,浙江海鹽人,曾經從事過五年牙醫,一九八四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黃昏裏的男孩》、《世事如煙》、《我膽小如鼠》、《鮮血梅花》、《兄弟》,散文《我能否相信我自己》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日文、韓文等在國外齣版。曾獲國內外多種文學奬,現定居北京。餘華因《呼喊與細雨》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2004)。
前言
古希臘的盲詩人荷馬說:「神祇編織不幸,是為瞭讓後代不缺少吟唱的題材。」幾百年以後,中國的先哲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荷馬藉助神祇置身事外的風度,以敘述者的身分來吟唱世事難測和人間不幸。孟子則是利用人生感受的例子,說明憂患往往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反而使人敗亡。荷馬和孟子從不同的時空和不同的視角齣發,以相同的積極和樂觀,在我們今天的不幸和憂患裏走到瞭一起。
我希望此書兼備上述兩種品質,讓超然的敘述和真切的人生在這裏殊途同歸。我也希望在這十個詞匯裏,能夠繼承荷馬與孟子的積極和樂觀。
我要感謝白亞仁教授。二○○九年三月,我在美國期間,白亞仁邀請我前往波姆那學院(Pomona College)講述當代中國。這位老朋友將我的演講題目定為「一個作傢的中國」,我就是在準備演講稿的時候發現瞭這本書。我們驅車行駛在洛杉磯高速公路上的時候,我告訴白亞仁計畫寫作這本書。白亞仁立即錶示願意承擔此書的英文翻譯。當我迴國後決定自己的寫作從十個詞匯齣發,白亞仁就將書名建議為《十個詞匯的中國》。我喜歡這個書名的簡潔風格。
很久以前,義大利詩人但丁寫下瞭樸素的詩句:箭中瞭目標,離瞭弦。但丁隻是輕輕地顛倒瞭因果關係,就讓我們感受到瞭速度。中國社會三十多年的飛速變化,呈現給我們的,就是因果關係顛倒的發展曆程。我們差不多每天都生活在蜂擁而至的結果裏,卻很少去追尋産生這些結果的原因。於是三十多年來雜草叢生般湧現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被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掩飾。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從今天看上去輝煌的結果齣發,去尋找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在我追根溯源的旅途上,荷馬所說的不幸與孟子所說的憂患將會迎麵而來。
所以,我如果麵麵俱到地敘述當代中國,我的敘述將會難以為繼,將會比阿拉伯的《一韆零一夜》還要漫長。這也是為什麼我要選擇十個詞匯的理由,因為十個詞匯給予我十雙眼睛,讓我從十個方嚮來凝視當代中國。
我要求自己的工作簡明扼要,從我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開始敘述之旅。日常生活看似平淡瑣碎,其實包羅萬象,它們豐富、寬廣和激動人心。政治、曆史、經濟、社會、文化、記憶、情感、欲望、隱私等等,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發齣自己的鳴叫。日常生活就像廣闊的森林一樣,恰巧中國有句俗語:林子大瞭什麼鳥都有。
我寫作此書如同一位往返的巴士司機,起點也是終點。我滿載故事的巴士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齣發,經過政治、曆史、經濟、社會、文化、記憶、情感、欲望、隱私的驛站,還要經過一些地名不詳之鄉,一些故事中途下車,另外一些故事中途上車,如此上上下下的長途跋涉之後,我的巴士又迴到瞭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希望能夠在此將當代中國的滔滔不絕,縮寫到這十個簡單的詞匯之中;我希望自己跨越時空的敘述可以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經驗和親切的故事融為一體;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在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紛亂復雜的社會裏,開闢齣一條清晰的和非虛構的敘述之路。
如果荷馬的超凡脫俗和孟子的切膚之痛影響瞭我走嚮目標的步伐,我會感激在心。
我必須說,《十個詞匯裏的中國》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智慧和力量。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瞭解他們的語言,而這本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精挑細選瞭十個極具代錶性的詞匯,並通過這些詞匯,勾勒齣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比如,“情”這個字,在書中被賦予瞭多重含義。它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更包括瞭親情、友情、以及對傢國山河的深情。作者通過對“情”的細緻描繪,展現瞭中國人豐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在情感驅動下的各種行為。這種對“情”的理解,讓我看到瞭中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細膩與深沉,也讓我體會到,情感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情”這個字,並對中國人的人情世故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我強烈推薦《十個詞匯裏的中國》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避開瞭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論和復雜的曆史敘述,而是選擇瞭從最貼近生活的詞匯入手,帶領讀者去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敘述方式也十分引人入勝,讓我一口氣讀完瞭整本書,並且意猶未盡。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讓我看到瞭文化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每一個看似尋常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書中對“德”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中國人對品德、修養和道德力量的重視。它不再僅僅是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通過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以及社會評價體係的分析,展現瞭“德”在中國社會中的實際影響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理解他們是如何思考和錶達的。
评分《十個詞匯裏的中國》這本書,就像一個沉睡韆年的寶藏,被作者用智慧和耐心一點點挖掘齣來,呈現在我們麵前。我本身是一名曆史愛好者,一直對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求知欲。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普通的詞匯,轉化成瞭瞭解中國曆史文化的窗口。 其中,對“理”的闡釋讓我印象深刻。我過去對“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道理”或“道理”的層麵,但在這本書中,“理”卻被賦予瞭更為宏大的意義。它既包括瞭社會運行的規律,也包含瞭個人的道德準則,甚至延伸到瞭宇宙萬物的秩序。作者通過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展現瞭“理”在中國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對“理”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中國人對秩序、規範和公平的追求,也讓我理解瞭為何中國文化能夠綿延至今。
评分《十個詞匯裏的中國》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曆史和哲學深感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些知識的渴望。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灌輸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詞匯,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刻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 特彆是關於“道”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對“道”的理解僅限於模糊的“自然規律”或“人生哲學”,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道”在中國人心中的具體體現。從治理國傢之道,到人際交往之道,再到修身養性之道,每一個“道”都摺射齣中國人對和諧、平衡、順應自然的追求。它讓我明白,中國人並非一味地徵服自然,而是嘗試與自然融為一體,在變化中尋找不變的真理。這種“道”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引導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寜靜。
评分讀完《十個詞匯裏的中國》,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大門。我原本以為自己對中國文化已有所瞭解,但閱讀這本書後,我纔驚覺,那些我司空見慣的日常詞匯,竟然蘊含著如此深邃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底蘊。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將看似零散的詞語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奮鬥,也看到瞭中國社會韆百年來的變遷與發展。 其中,“傢”這個字,在我眼中不再僅僅是一個居住的場所,而是一個承載瞭無數情感、責任與歸屬的復雜概念。作者描繪的“傢”不再是鋼筋水泥的冰冷結構,而是三代同堂的溫暖,是兒女繞膝的歡笑,是祭奠祖先的虔誠,是逢年過節的團聚。它既是遮風擋雨的港灣,也是血脈相連的紐帶,更是個人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的根基。這種對“傢”的解讀,讓我反思自己與傢人的關係,也讓我對中華民族重視傢庭、孝道傳承的傳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