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的现代美学意义(代序)/洛夫
禅诗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禅师写的诗,乃寓禅于诗,把诗当作宣示禅道的媒介,例如神秀的示法诗:「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就是这类徒具诗的形式而旨在说禅的诗。另一类是诗人写的禅诗,使用简单明彻的意象以显示禅意或禅趣的诗。诗人以禅入诗,诗评家以禅论诗,其滥觞可远追于盛唐,如王维、白居易、陈子昂等,无不精于禅理,即以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善于处理现实题材的杜甫而言,客居四川成都的大部分作品也都能表现那种闲适恬淡的情趣,自有活泼的生机,既写出了物理的常态,也写出超然物外的自性感悟,一种难以言说的禅趣。诗人的禅,一是从生活中悟出的禅理,一是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禅趣。其实禅宗发展到马祖、石头,已开始主张「平常心是道」,禅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之中。依我个人的看法,禅不一定就是寺庙之禅、僧人之禅,可以说只是当下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入神观照,对生命的整体感悟,对美的一种永恆凝视。
何谓禅趣?诗的趣味又是什么?这点严羽说得最为透彻:「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见《沧浪诗话》)钱钟书说:「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以载道,拈此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者也。」(见《谈艺录》)他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说明了禅趣的奥秘。钱氏之言,也正是我常强调的意象思维,如不透过意象来表现(状物态以明理),再高深的理,再玄妙的道,在一首诗中只是空话,我们要的当然不是空话,而是语言以外的无穷意味。
禅趣也不一定表现在机巧漂亮的诗句中,王维的「空山不见人,而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语言浅白,没有世俗所谓的意义,看来似乎什么也没说,却直觉得兴味盎然,佛家所谓「言语道断」,这种兴味可意会,不可言诠。王维另一首脍炙人口的禅诗是〈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读这首诗最初的体味是江南云溪春夜的万籁俱寂和整个宇宙的空旷,而这种静寂与空旷却是由一连串的「动」和「声音」所形成。「花落」「月出」是动,同时你也可以由「心耳」听到花落的声音,月出而惊得山鸟扑翅乱飞的声音。佛言:「譬如小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只知其非真。」但话说回来,如没有实声的衬托,就无法表达这种「知其非真」的虚静寂灭的禅境。以诗的本质而言,王维的禅境其实不在乎「禅」,而更在于他那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以及透过这一形式所表达的美感经验,也就是诗的意境和诗的趣味。这类诗没有时态,这表示诗人不是从某一特定时间去观察,而是在永恆的观照下呈现出大自然的真貌。
由诗而魔,由魔而禅,由生命诗学进而潜入禅思诗学,这对我来说不是遁逸,而是超越,换一种方式观照人生、审视世界。于今我又将近年来累积的现代禅诗,加上另一部份具有「超现实」特征的诗予以筛选后结集问世。这篇代序仅从宏观角度阐述我对禅诗的理解,并试图探究禅诗的现代美学意义,至于对个别诗篇的解读与赏析,则有赖于读者不同的感悟了。附带说一句:「禅魔共舞」这个书名也是几经考虑才定下来的,看似轻佻,甚至有点俗气,倒也可说明这个集子的特性。
二○一一年五月于加拿大温哥华
一本诗集,却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藏着无数奇诡的意象和令人心悸的情感。初读之下,我被那些如梦似幻的画面所吸引,那些平日里难以捉摸的思绪,在这位诗人笔下,却有了具象的载体。他似乎能将抽象的概念剥离出来,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精准,将其与现实世界最平凡、最熟悉的元素相结合,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张力。我曾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读到一首描绘“时间如粘稠的蜜糖,缓慢地从指缝间滴落”的诗句,那一刻,窗外的雨声仿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一个水滴都像是在敲击着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这种能力,让我想起那些伟大的画家,他们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我们从未见过却又似曾相识的世界。诗人的语言,就如同他构建的画布,细腻而富有层次,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光泽。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略到字里行间那些细微之处的精妙,那些如同暗流涌动的深层含义,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享受,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
评分“禅”与“魔”的碰撞,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读到的是一种超现实的诗歌,但它又并非脱离现实,而是以一种更加奇诡、更加深刻的方式,触及现实的本质。诗人的想象力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文字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画面。他能够捕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然后赋予它们以全新的生命和意义。我至今仍旧无法忘记,一首诗中将“等待”描绘成“一颗被遗忘在沙漏里的琥珀”,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物象的结合,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琥珀的凝固,象征着等待的漫长和停滞,而沙漏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对“等待”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诗人的语言,如同他所构建的超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领域,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充满了悬念,"禅"与"魔"的并置,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内在的冲突与融合,一种在平静与狂野,在超脱与沉沦之间的微妙平衡。当我翻开书页,这种感觉被无限放大。诗人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描绘禅意盎然的宁静;时而又如惊涛骇浪,席卷出魔幻写实的奔放。他笔下的意象,常常带着一种疏离感,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却又如此真实地刺痛着我们。我记得有一首诗,将“遗忘”比作“一只长着翅膀的金属鸟,在空荡的记忆宫殿里盘旋”,这个比喻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诗意,金属的冰冷与鸟的自由,空荡的宫殿与盘旋的姿态,共同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宏大的画面。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让我想起那些擅长制造视觉奇观的导演,他们用镜头捕捉现实的荒诞,再加以变形与重塑,呈现出令人难忘的影像。诗人的文字,就是他构建的影像,每一个意象都经过了奇妙的组合,在读者的脑海中引发一场视觉与情感的风暴。他的诗歌,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探险,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内心宇宙。
评分这本书的诗歌,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这个世界的奇特光芒。诗人拥有着一种超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然后用一种独特而震撼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我被其中一首诗深深吸引,它将“希望”比作“一株在海底生长的夜光植物,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个比喻让我感受到了希望的脆弱,却又充满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海底的黑暗,代表着困境和绝望,而夜光植物则象征着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存在的微弱生机。这种将抽象情感与自然意象的结合,是诗人最擅长的手法之一。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世界的全新解读,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探险,发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禅"与"魔"的结合,仿佛预示着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当我翻开书页,这种期待被全然满足。诗人的笔触,在宁静与狂野之间游走,在虚幻与真实之间切换,创造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诗歌风格。他能够将最平凡的日常事物,赋予一种超现实的色彩,让它们在读者心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仍然记得,有一次读到一首诗,将“孤独”比作“一张破旧的地图,上面没有目的地,只有无数条已经废弃的道路”,这个意象立刻吸引了我。破旧的地图,暗示着迷失和方向感的缺失,而废弃的道路则更加强调了这种无助感。诗人的语言,如同他所构建的超现实画布,每一笔都带着深意,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想象力。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享受,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
评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迷宫。每一个拐角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风景,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揭示深藏的秘密。诗人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他能够将那些我们认为互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意。我曾读到一首诗,将“思念”比作“一棵在寂静的书架上缓慢生长的苔藓”,这个比喻让我深思,苔藓的缓慢生长,恰恰呼应了思念那种无声无息却又绵延不绝的特质,而书架则暗示了思念常常与知识、回忆、甚至某些被尘封的情感相关联。这种对意象的精准捕捉和大胆组合,是这位诗人最令人惊叹之处。他的诗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解剖,将那些我们难以名状的情感,用最生动的语言一一呈现。阅读他的作品,需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去感受那些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去体会那些奇特组合所带来的震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它的诗歌,如同精心编织的梦境,既有现实的质感,又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想象。诗人仿佛拥有某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洞察到世界背后隐藏的奇特逻辑,然后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诗意将其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一首诗,描绘“沉默如同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毛衣,穿在空荡的房间里”,这个比喻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却又如此贴切地描绘了沉默带来的压迫感和孤寂感。旧毛衣的柔软与发白,暗示着岁月的痕迹和情感的消逝,而空荡的房间则加剧了这种孤独。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能力,是诗人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他的语言,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将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一丝不苟地剥离出来,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一种既令人痛苦又充满启示的阅读,它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第一次接触这位诗人的作品,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他名字的奇特组合所吸引。当读到他的诗歌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何会有如此别致的书名。他的诗歌,仿佛是一场精妙绝伦的“禅魔共舞”,在虚无与实相之间游走,在寂静与喧嚣中穿梭。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最寻常的瞬间,然后用一种极其疏离、甚至有些怪诞的视角去解读,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我至今仍记得其中一首诗,描绘“路灯的光芒,如同被遗弃的白色骨头,散落在湿漉漉的街道上”,这个意象瞬间击中了我的想象力,将本应温暖的灯光,转化成一种冰冷、孤寂的象征,那种视觉冲击力极强。这种创作手法,让我想起那些将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巧妙融合的作家,他们笔下的人物和场景,虽然有着现实的影子,却又被赋予了梦境般的色彩,充满了哲学意味。诗人的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对世界观的重新构建。他用一种独特的语汇,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哲理。
评分一本诗集,却给我带来了如看一场精妙绝伦的超现实主义电影般的感受。作者的想象力是如此的磅礴,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以一种近乎诡异的方式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我至今还记得,有几句诗将“时间”比作“一个巨大的、被遗忘的钟表,它的齿轮还在缓慢地转动,发出细微的、令人不安的咔哒声”,这种比喻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又充满了宿命感和神秘感。巨大的钟表,暗示着时间的无始无终,而细微的咔哒声,则如同内心深处某种无法言说的焦虑。诗人的语言,就如同他所构建的梦境,每一个字词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阅读这本书,是一场思维的冒险,也是一次情感的洗礼,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某种奇特的力量所搅动,平日里那些坚固的认知开始松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更加广阔的视角。诗人的笔触,就像一把能够穿透现实的利剑,直抵事物的本质。他笔下的意象,常常带着一种疏离感,仿佛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却又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记得其中一首诗,描绘“快乐如同一个被丢弃在路边的气球,在风中飘荡,没有人知道它最终的去向”,这个比喻充满了悲伤的色彩,却又如此真实地反映了快乐的短暂和难以把握。气球的飘荡,象征着快乐的无根和随波逐流,而被丢弃则暗示了快乐的易逝和被遗忘。这种对情感的洞察力和语言的驾驭能力,是诗人最令人折服之处。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存在、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