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的現代美學意義(代序)/洛夫
禪詩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禪師寫的詩,乃寓禪於詩,把詩當作宣示禪道的媒介,例如神秀的示法詩:「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颱,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就是這類徒具詩的形式而旨在說禪的詩。另一類是詩人寫的禪詩,使用簡單明徹的意象以顯示禪意或禪趣的詩。詩人以禪入詩,詩評傢以禪論詩,其濫觴可遠追於盛唐,如王維、白居易、陳子昂等,無不精於禪理,即以富於社會責任感而善於處理現實題材的杜甫而言,客居四川成都的大部分作品也都能錶現那種閑適恬淡的情趣,自有活潑的生機,既寫齣瞭物理的常態,也寫齣超然物外的自性感悟,一種難以言說的禪趣。詩人的禪,一是從生活中悟齣的禪理,一是從生活中體驗到的禪趣。其實禪宗發展到馬祖、石頭,已開始主張「平常心是道」,禪就在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之中。依我個人的看法,禪不一定就是寺廟之禪、僧人之禪,可以說隻是當下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入神觀照,對生命的整體感悟,對美的一種永恆凝視。
何謂禪趣?詩的趣味又是什麼?這點嚴羽說得最為透徹:「詩有彆材,非關書也;詩有彆趣,非關理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見《滄浪詩話》)錢鍾書說:「不泛說理,而狀物態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寫器用以載道,拈此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者也。」(見《談藝錄》)他們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說明瞭禪趣的奧秘。錢氏之言,也正是我常強調的意象思維,如不透過意象來錶現(狀物態以明理),再高深的理,再玄妙的道,在一首詩中隻是空話,我們要的當然不是空話,而是語言以外的無窮意味。
禪趣也不一定錶現在機巧漂亮的詩句中,王維的「空山不見人,而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語言淺白,沒有世俗所謂的意義,看來似乎什麼也沒說,卻直覺得興味盎然,佛傢所謂「言語道斷」,這種興味可意會,不可言詮。王維另一首膾炙人口的禪詩是〈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齣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我們讀這首詩最初的體味是江南雲溪春夜的萬籟俱寂和整個宇宙的空曠,而這種靜寂與空曠卻是由一連串的「動」和「聲音」所形成。「花落」「月齣」是動,同時你也可以由「心耳」聽到花落的聲音,月齣而驚得山鳥撲翅亂飛的聲音。佛言:「譬如小澗響聲,愚癡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隻知其非真。」但話說迴來,如沒有實聲的襯托,就無法錶達這種「知其非真」的虛靜寂滅的禪境。以詩的本質而言,王維的禪境其實不在乎「禪」,而更在於他那種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以及透過這一形式所錶達的美感經驗,也就是詩的意境和詩的趣味。這類詩沒有時態,這錶示詩人不是從某一特定時間去觀察,而是在永恆的觀照下呈現齣大自然的真貌。
由詩而魔,由魔而禪,由生命詩學進而潛入禪思詩學,這對我來說不是遁逸,而是超越,換一種方式觀照人生、審視世界。於今我又將近年來纍積的現代禪詩,加上另一部份具有「超現實」特徵的詩予以篩選後結集問世。這篇代序僅從宏觀角度闡述我對禪詩的理解,並試圖探究禪詩的現代美學意義,至於對個彆詩篇的解讀與賞析,則有賴於讀者不同的感悟瞭。附帶說一句:「禪魔共舞」這個書名也是幾經考慮纔定下來的,看似輕佻,甚至有點俗氣,倒也可說明這個集子的特性。
二○一一年五月於加拿大溫哥華
“禪”與“魔”的碰撞,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我讀到的是一種超現實的詩歌,但它又並非脫離現實,而是以一種更加奇詭、更加深刻的方式,觸及現實的本質。詩人的想象力如同脫繮的野馬,在文字的世界裏縱橫馳騁,創造齣令人目眩神迷的畫麵。他能夠捕捉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然後賦予它們以全新的生命和意義。我至今仍舊無法忘記,一首詩中將“等待”描繪成“一顆被遺忘在沙漏裏的琥珀”,這種將抽象概念與具體物象的結閤,充滿瞭哲學思辨的意味。琥珀的凝固,象徵著等待的漫長和停滯,而沙漏則暗示瞭時間的流逝。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對“等待”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詩人的語言,如同他所構建的超現實世界,充滿瞭不確定性,卻又有著內在的邏輯。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探索一個未知領域,充滿瞭驚喜和挑戰。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它的詩歌,如同精心編織的夢境,既有現實的質感,又充滿瞭超凡脫俗的想象。詩人仿佛擁有某種神奇的能力,能夠洞察到世界背後隱藏的奇特邏輯,然後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詩意將其呈現齣來。我記得其中一首詩,描繪“沉默如同一件洗得發白的舊毛衣,穿在空蕩的房間裏”,這個比喻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卻又如此貼切地描繪瞭沉默帶來的壓迫感和孤寂感。舊毛衣的柔軟與發白,暗示著歲月的痕跡和情感的消逝,而空蕩的房間則加劇瞭這種孤獨。這種將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能力,是詩人最令人著迷的地方。他的語言,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將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一絲不苟地剝離齣來,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種既令人痛苦又充滿啓示的閱讀,它挑戰著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评分一本詩集,卻像打開瞭一個潘多拉的盒子,裏麵藏著無數奇詭的意象和令人心悸的情感。初讀之下,我被那些如夢似幻的畫麵所吸引,那些平日裏難以捉摸的思緒,在這位詩人筆下,卻有瞭具象的載體。他似乎能將抽象的概念剝離齣來,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精準,將其與現實世界最平凡、最熟悉的元素相結閤,製造齣一種強烈的張力。我曾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讀到一首描繪“時間如粘稠的蜜糖,緩慢地從指縫間滴落”的詩句,那一刻,窗外的雨聲仿佛被賦予瞭新的意義,每一個水滴都像是在敲擊著我內心深處的某種共鳴。這種能力,讓我想起那些偉大的畫傢,他們用色彩和綫條勾勒齣我們從未見過卻又似曾相識的世界。詩人的語言,就如同他構建的畫布,細膩而富有層次,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仿佛經過韆錘百煉,最終呈現齣一種彆樣的光澤。我常常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領略到字裏行間那些細微之處的精妙,那些如同暗流湧動的深層含義,總是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這種閱讀體驗,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享受,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聯係。
评分第一次接觸這位詩人的作品,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他名字的奇特組閤所吸引。當讀到他的詩歌時,我纔真正明白,為何會有如此彆緻的書名。他的詩歌,仿佛是一場精妙絕倫的“禪魔共舞”,在虛無與實相之間遊走,在寂靜與喧囂中穿梭。他能夠捕捉到生活中最尋常的瞬間,然後用一種極其疏離、甚至有些怪誕的視角去解讀,從而産生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我至今仍記得其中一首詩,描繪“路燈的光芒,如同被遺棄的白色骨頭,散落在濕漉漉的街道上”,這個意象瞬間擊中瞭我的想象力,將本應溫暖的燈光,轉化成一種冰冷、孤寂的象徵,那種視覺衝擊力極強。這種創作手法,讓我想起那些將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巧妙融閤的作傢,他們筆下的人物和場景,雖然有著現實的影子,卻又被賦予瞭夢境般的色彩,充滿瞭哲學意味。詩人的語言,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對世界觀的重新構建。他用一種獨特的語匯,打破瞭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引導我們去發現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哲理。
评分這本書的詩歌,像一個個精心打磨的棱鏡,摺射齣這個世界的奇特光芒。詩人擁有著一種超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能夠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處,然後用一種獨特而震撼的方式將其呈現齣來。我被其中一首詩深深吸引,它將“希望”比作“一株在海底生長的夜光植物,在黑暗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個比喻讓我感受到瞭希望的脆弱,卻又充滿瞭一種頑強的生命力。海底的黑暗,代錶著睏境和絕望,而夜光植物則象徵著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存在的微弱生機。這種將抽象情感與自然意象的結閤,是詩人最擅長的手法之一。他的文字,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對世界的全新解讀,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追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探險,發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寶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充滿瞭懸念,"禪"與"魔"的並置,本身就暗示著一種內在的衝突與融閤,一種在平靜與狂野,在超脫與沉淪之間的微妙平衡。當我翻開書頁,這種感覺被無限放大。詩人的筆觸,時而如涓涓細流,描繪禪意盎然的寜靜;時而又如驚濤駭浪,席捲齣魔幻寫實的奔放。他筆下的意象,常常帶著一種疏離感,仿佛來自另一個維度,卻又如此真實地刺痛著我們。我記得有一首詩,將“遺忘”比作“一隻長著翅膀的金屬鳥,在空蕩的記憶宮殿裏盤鏇”,這個比喻本身就充滿瞭矛盾與詩意,金屬的冰冷與鳥的自由,空蕩的宮殿與盤鏇的姿態,共同營造齣一種孤獨而又宏大的畫麵。這種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讓我想起那些擅長製造視覺奇觀的導演,他們用鏡頭捕捉現實的荒誕,再加以變形與重塑,呈現齣令人難忘的影像。詩人的文字,就是他構建的影像,每一個意象都經過瞭奇妙的組閤,在讀者的腦海中引發一場視覺與情感的風暴。他的詩歌,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探險,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內心宇宙。
评分一本詩集,卻給我帶來瞭如看一場精妙絕倫的超現實主義電影般的感受。作者的想象力是如此的磅礴,他能夠將那些看似毫不相乾的意象,以一種近乎詭異的方式結閤,創造齣令人耳目一新的畫麵。我至今還記得,有幾句詩將“時間”比作“一個巨大的、被遺忘的鍾錶,它的齒輪還在緩慢地轉動,發齣細微的、令人不安的哢噠聲”,這種比喻既描繪瞭時間的流逝,又充滿瞭宿命感和神秘感。巨大的鍾錶,暗示著時間的無始無終,而細微的哢噠聲,則如同內心深處某種無法言說的焦慮。詩人的語言,就如同他所構建的夢境,每一個字詞都經過瞭精心的雕琢,每一個意象都充滿瞭象徵意義。閱讀這本書,是一場思維的冒險,也是一次情感的洗禮,它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评分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不斷變化的迷宮。每一個拐角都可能齣現意想不到的風景,每一個詞語都可能揭示深藏的秘密。詩人的想象力是如此的豐富,他能夠將那些我們認為互不相關的元素,巧妙地聯係在一起,創造齣一種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詩意。我曾讀到一首詩,將“思念”比作“一棵在寂靜的書架上緩慢生長的苔蘚”,這個比喻讓我深思,苔蘚的緩慢生長,恰恰呼應瞭思念那種無聲無息卻又綿延不絕的特質,而書架則暗示瞭思念常常與知識、迴憶、甚至某些被塵封的情感相關聯。這種對意象的精準捕捉和大膽組閤,是這位詩人最令人驚嘆之處。他的詩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解剖,將那些我們難以名狀的情感,用最生動的語言一一呈現。閱讀他的作品,需要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去感受那些字裏行間的細微之處,去體會那些奇特組閤所帶來的震撼。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仿佛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禪"與"魔"的結閤,仿佛預示著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當我翻開書頁,這種期待被全然滿足。詩人的筆觸,在寜靜與狂野之間遊走,在虛幻與真實之間切換,創造齣一種獨特而迷人的詩歌風格。他能夠將最平凡的日常事物,賦予一種超現實的色彩,讓它們在讀者心中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我仍然記得,有一次讀到一首詩,將“孤獨”比作“一張破舊的地圖,上麵沒有目的地,隻有無數條已經廢棄的道路”,這個意象立刻吸引瞭我。破舊的地圖,暗示著迷失和方嚮感的缺失,而廢棄的道路則更加強調瞭這種無助感。詩人的語言,如同他所構建的超現實畫布,每一筆都帶著深意,每一個意象都充滿瞭想象力。這種閱讀體驗,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享受,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聯係。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某種奇特的力量所攪動,平日裏那些堅固的認知開始鬆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更加廣闊的視角。詩人的筆觸,就像一把能夠穿透現實的利劍,直抵事物的本質。他筆下的意象,常常帶著一種疏離感,仿佛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卻又與我們的現實世界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記得其中一首詩,描繪“快樂如同一個被丟棄在路邊的氣球,在風中飄蕩,沒有人知道它最終的去嚮”,這個比喻充滿瞭悲傷的色彩,卻又如此真實地反映瞭快樂的短暫和難以把握。氣球的飄蕩,象徵著快樂的無根和隨波逐流,而被丟棄則暗示瞭快樂的易逝和被遺忘。這種對情感的洞察力和語言的駕馭能力,是詩人最令人摺服之處。他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一種對生命、對存在、對人類情感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