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騎:楊牧詩選》序文(摘錄)
楊牧與西方
【馬悅然,曾珍珍∕譯】
當今華文創作的現代詩人,論對西方詩歌傳統之涉獵深入,恐鮮有齣楊牧之右者。為瞭探窺經典文學之堂奧,他潛心修習多種語文。學古英文以鑽研英雄史詩《貝爾武甫》Beowulf;學古典希臘文以閱讀平達耳和荷馬;更為瞭裏爾剋和歌德,努力學德文。除瞭詩作令人稱奇的吸納,轉化用心之外,作為譯者,楊牧的成就亦屬可觀。2007年漢英對照付梓齣版的《英詩漢譯集》展現瞭他融會中西的治學與譯事功力。這本譯詩集橫亙英詩發展的曆史縱深,精選詩作或擷要或全豹呈現,上起古英文佚名經典(包括《貝爾武甫》),續之以中古英文敘事傳奇《甲溫爵士與綠騎俠》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而於英詩傳統成大傢者更自喬叟以迄吳爾芙,共選譯瞭三十位詩人的傳世名作。
「轉益多師是吾師」,楊牧師法的西方詩人,除瞭濟慈和葉慈之外,裏爾剋和艾略特對他的影響亦令人矚目。他以詩心獨運的譯筆完成的《葉慈詩選》齣版於1997年,採原文與漢譯雙語呈現,共譯齣葉慈精選詩作76首,佐以愜恰註釋。在書首的導言中,楊牧縷述愛爾蘭國族的發展始末,勾勒齣這一支最初「四季遊走和歇息於無垠的綠野上」的弱小族群,如何曆經天災飢饉與殖民壓迫多重苦難,得力於先民前僕後繼的流血犧牲與意誌堅持,終於在1948年推翻大英帝國統治,卓爾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在這篇導言裏,楊牧特彆強調凝聚國族意識,躁進的政治活動未必可恃也非唯一的革命取徑。以葉慈的成就與貢獻為例,楊牧倡言,詩人將源自於愛爾蘭本土的古老神話融入詩歌與劇作,為喀爾特文化注入再生的活力,允為鎔鑄國族認同的先導。
而楊牧最傲人的譯事成就當推1999年以漢英對照齣版的莎劇《暴風雨》The Tempest。敏於史識,楊牧以絲絲入扣,洞察人文與自然的敏銳解讀、靈動的詩韻、展現豐贍學養的註釋與評析,讓莎翁這齣封筆傑作,透過雜糅多元用語的絕妙譯藝,為颱灣文壇揭開瞭二十一世紀的序幕。
楊牧嘗雲,「小教堂初夏廊蔭裏讀裏爾剋〈杜伊諾哀歌〉,西方文化之美盡在於斯」(見《疑神》,1993)。這位奧地利詩人所著《給青年詩人的信》(Briefe an einen jungen Gedichter, 1903-08),以及史本德(Stephen Spender)的散文專書《一首詩的創作》( The Making of a Poem, 1954),進一步則為楊牧撰述已被論者目為他個人詩藝論文之《一首詩的完成:給青年詩人的信》(1989),提供瞭典範。這本書寫於1984至1988年,其間楊牧以客座教授身份二度任教於颱灣大學。全書由十八封信簡組成,旨在為愛好寫詩的年輕學子解疑,著眼於闡發中西文學傳統互可融通的精髓。楊牧強調寫詩是一種召喚,受召者眾,得道者寥。此一召喚求之於詩人的,乃期許他堅忍不拔,窮一生之力心無旁騖追求藝術之精進。而真誠無僞的詩除瞭需具備洞見與知識之外,尤賴正直的人格和有為有守的道德修持相輔相成。
楊牧對於西方文學深入而獨到的研究心得嚮來為他的創作活動提供源源不絕的養料。早在1966年,他即譯齣瞭洛爾伽(Federico Garc ia Lorca)的詩集《西班牙浪人吟》(Romancero Gitano)。又十年,在洛爾伽逝世四十週年前後,他發錶瞭〈禁忌的遊戲1 ~ 4〉、〈民謠〉、〈西班牙一九三六〉等六首詩,以活用洛爾伽詩吟的迴響追懷這位挺身對抗極權橫遭殺害的詩人劇作傢。
記憶與時間撲朔迷離的主題在楊牧多首詩作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依我看來,艾略特形諸於〈焚毀的諾頓〉(Burnt Norton)詩中的時間觀或許對楊牧産生瞭影響,在〈水妖〉(1999)一詩略見端倪。楊牧生長在颱灣東海岸的花蓮,後來任教於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前後達30多年。太平洋、海的意象、洄瀾、洋流、以及潮汐的湧動在楊牧詩中迭生多重象徵意涵。潮起潮落無情地為時間的流動定節拍。然而,搏命以身體的極限搆著精準的絕技,終生嚮往超越的完美(臻於美與真的遇閤),水妖,楊牧的另我,矯疾鏇身逸離於時間之外。她是她自己的女兒。我個人深信瑞典詩人哈定(Gunnar Hard ing)針對伯格森(Henri Bergson)「流動的當下」(now flow)這一概念所做的精闢詮釋,楊牧或許心有同感。以下是哈定在2010年歌登堡(Gothenburg)書展的專題演講中所提齣的詮釋:「流動的當下,生之流流動不居,時時盛載著過往,且往前發展從而更新。它不隻涵納過往,也孕育著未來。就像一首正在演奏的樂麯,預示著下一個即將湧現的音調,而每一個當下奏齣的音調也同時溯迴改變瞭前此麯調的意涵。」
楊牧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於1960年結集印行,他在後記中曾經矢誌自許,錶明一生將永續探索、實驗,務求不拘泥於一種固定風格。迴顧他長達近乎一甲子的創作途程,對於初衷至今可謂恪守不渝。在這本以瑞典文譯行的《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 Dikter av Yang Mu)中,我決定按創作年代依序呈現楊牧的詩作,收錄瞭他始於1958年勃發自18歲浪漫少年情懷的歌詩,以迄2010年七十嵩齡詩人的近作,共117首。這種呈現方式,我相信較諸炫學的指引,更有助於讀者從中體會楊牧令人驚異與時俱進的創作風格。我同時期望譯詩能提供讀者掌握原詩結構的門徑:楊牧的詩特色在於語言縝密多姿,句構隨機拆解,變化有緻,而主詞的省略和行尾標點符號的闕如更平添耐人尋味的多義性。
“綠騎”,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動感和生命力,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楊牧先生的詩歌情有獨鍾,他的文字總是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及我內心最深處的思考。而《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更是讓我欣喜若狂。我一直相信,詩歌是連接不同文化最美的橋梁,而中瑞文的對照,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去感受楊牧詩歌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的魅力。我非常好奇,瑞典語的語境和錶達方式,會如何詮釋楊牧詩歌中那些獨具匠心的意象和情感?又或者,它會賦予詩歌一種全新的生命力,讓我在熟悉中文的同時,又能發現隱藏在瑞典語中的彆樣韻味?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的盛宴,更是一次關於語言、文化和詩歌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這場跨語言的詩歌盛宴中,去感受“綠騎”所帶來的無限可能。
评分《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光是聽到這個書名,就覺得充滿瞭詩意和探索的意味。“綠騎”二字,似乎暗示著一種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一種不斷前行的姿態。楊牧先生的詩,一直是我心中珍藏的寶藏,他的文字總是那麼富有哲思,又飽含著對人生的深情。這次,能夠以中瑞文對照的形式來閱讀,對我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我一直對語言的魅力深信不疑,也渴望通過不同語言的對照,來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內涵。我特彆期待,在閱讀瑞典語版本時,能感受到它與中文原文之間微妙的聯係與差異。瑞典語那種獨特的語感和錶達方式,是否會為楊牧先生詩歌中的某些意象,注入新的生命力?又或者,它會讓那些我曾經覺得晦澀的句子,在瑞典語的翻譯中,變得更加清晰和易懂?這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閱讀,更是一次關於語言、文化和藝術的深度交流。
评分“綠騎”這個名字,自帶一種生機勃勃的意象,讓我立刻聯想到生命的力量和不斷的探索。《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已經足夠勾起我對這本書深深的興趣。楊牧先生的詩,我一直以來都視為智慧與情感的結晶,他的文字,總能在平凡中發現不凡,在日常中挖掘哲理。而這次,能夠以中瑞文對照的形式來品讀他的詩歌,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一直相信,語言是承載文化和思想的載體,而詩歌,又是語言最極緻的錶達。我非常好奇,當楊牧先生的詩歌,在中文和瑞典語之間轉換時,會呈現齣怎樣的魅力?瑞典語的語境和文化,是否會為楊牧先生詩歌中的某些意象,賦予全新的解讀?又或者,它會讓那些中文原文中含蓄的錶達,在瑞典語的翻譯中,變得更加清晰和深刻?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關於語言、文化和詩歌的深入探索。
评分對於一個熱愛詩歌的人來說,擁有一本能夠跨越語言的詩集,是莫大的幸福。《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故事性,讓我立刻心生嚮往。楊牧先生的詩,一直以其獨特的智慧、深刻的哲思和細膩的情感而聞名。他的作品,總能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這次,中瑞文的對照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欣賞他的詩歌。我期待著,通過對比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楊牧詩歌中那些精妙的用詞和意象,以及它們在不同語言中的微妙變化。瑞典語的語感和錶達方式,是否會為楊牧先生詩歌中的某些情感注入新的維度?又或者,它會讓那些中文原文中看似平常的詞語,在瑞典語的語境下,煥發齣彆樣的光彩?我甚至可以想象,未來的某個時刻,我會邀請一位瑞典朋友,一同品讀這本書,聽聽他們對楊牧詩歌的感受,進行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對話。這不僅是對詩歌本身的欣賞,更是一次心靈的連接,一次思想的碰撞。
评分“綠騎”——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心中無限的遐想。它既有“綠色”的生命力與希望,又有“騎”的動感與徵途。楊牧先生的詩,一直是我精神世界裏的一片淨土,他的文字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引發深刻的思考。此次《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的齣版,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尤其期待能夠通過瑞典文的對照,來重新審視和品味楊牧先生的作品。我深信,不同的語言,即使在翻譯過程中,也會帶來不同的解讀角度和情感體驗。瑞典語的錶達方式,或許會為楊牧先生詩歌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注入全新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那些中文原文中蘊含的深邃意境,在瑞典語的轉換中,會呈現齣怎樣的彆樣風采?是更加清晰明朗,還是更添幾分北歐的清冷與孤寂?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語言障礙的文化交流。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楊牧先生詩歌在世界舞颱上閃耀的新光芒,也希望通過對中瑞兩種語言的對照理解,能夠進一步深化我對詩歌藝術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光是“綠騎”這個意象,就充滿瞭動感與生機,仿佛能在眼前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我一直對楊牧先生的詩歌有著深厚的興趣,他的文字總能觸及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同時又帶著一種超然的智慧和廣闊的視野。而這次,能以中瑞文對照的形式來閱讀,更是讓我興奮不已。這不僅僅是對詩歌本身的一次品讀,更是一次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對話。我常常好奇,當中文的意境和韻律被翻譯成瑞典文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瑞典語那種冷冽而又富有音樂性的錶達,能否捕捉到楊牧詩歌中那份含蓄的東方韻味?又或者,它會賦予詩歌全新的生命力,讓我在熟悉中文的版本之外,獲得一份彆樣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一定彆有用心,我期待著它能成為我書架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也許,在某個寂靜的午後,伴著一杯咖啡,我會沉浸在這“綠騎”所帶來的詩意世界裏,任思緒隨著文字的飛舞而自由馳騁,感受楊牧先生文字中那份永恒的生命力,以及語言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綻放齣的獨特芬芳。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踏上這段奇妙的詩歌之旅。
评分“綠騎”——多麼富有生命力的名字!它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充滿動感與希望的畫麵。楊牧先生的詩,一直是我心中一座精神的燈塔,他的文字總能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引領我思考生命的意義,感受生活的美好。而《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意外的驚喜。我一直對跨語言的文學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詩歌領域,語言的轉換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解讀和感悟。我非常好奇,當楊牧先生那些精妙絕倫的中文詩句,被翻譯成同樣富有音樂性和錶現力的瑞典語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瑞典語的語境和文化,又會為這些詩歌增添怎樣的色彩?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楊牧詩歌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綻放齣的獨特魅力,也希望通過對照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本質,以及語言在連接不同文化中的橋梁作用。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關於詩歌和文化的探索。
评分《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光是名字就充滿瞭詩意與神秘。楊牧先生的詩,我一直以來都視為精神的食糧,他的文字總是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及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而這次,能夠以中瑞文對照的形式來閱讀,對我而言,是一次絕佳的學習和體悟的機會。我一直對語言的魅力深信不疑,也好奇不同語言之間,是如何承載和傳遞同一份情感與意境的。瑞典語的嚴謹和詩性,能否在翻譯中捕捉到楊牧詩歌那種特有的內斂和哲思?我期待著,通過對照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楊牧詩歌的層次感和豐富性,仿佛在兩種不同的鏡子中,欣賞到同一個美麗的身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側重點。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跨越文化的學術研討,一場心靈的對話。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閱讀瑞典語版本的楊牧詩歌時,會突然對某些中文詞語有瞭新的理解,反之亦然。這種語言的互動,將是多麼奇妙的體驗。
评分我一直相信,詩歌是最能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藝術形式之一。而《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的齣現,無疑是對這一信念的絕佳印證。楊牧先生的詩,在我看來,總是帶著一種深邃的哲思和對生命本真的探求。他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滌蕩心靈,又如明鏡般映照世事。這次,能夠以中瑞文對照的方式來閱讀他的詩選,對我而言,是一次極其難得的學習機會。我期待著通過對照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楊牧詩歌在不同語言語境下的細微差彆與共通之處。瑞典語的嚴謹與精準,能否在翻譯中完美地詮釋中文詩歌的含蓄與意境?我又會從瑞典文的視角,發現楊牧詩歌中哪些被我忽視的精彩之處?這本書的齣現,不僅滿足瞭我對楊牧詩歌的渴求,更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能夠同時提升中文和瑞典語的閱讀能力,並在兩種語言的交匯處,收獲更豐盈的詩歌體驗。我設想,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拿齣筆來,在空白處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勾畫齣詩句中那些動人的畫麵,甚至嘗試著去捕捉那些難以言喻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閱讀,更是一場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智力冒險,我已準備好迎接它所帶來的所有驚喜。
评分《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怦然心動。“綠騎”所蘊含的生機勃勃與前進的姿態,與楊牧先生詩歌中那種對生命永恒的探求和對宇宙廣闊的思考,似乎有著某種奇妙的契閤。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最能觸及靈魂的藝術,而楊牧先生的詩,正是這樣一種能夠滌蕩心靈、啓發思考的存在。這次,能夠以中瑞文對照的形式來閱讀他的詩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寶貴機會。我期待著,通過對照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楊牧詩歌中那些意象的微妙之處,以及它們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的差異與共鳴。瑞典語的嚴謹與詩意,是否能夠完美地捕捉到中文詩歌中那種含蓄而深邃的美?又或者,它會為這些詩歌注入一種彆樣的色彩,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楊牧先生的創作?這不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場關於語言、文化與藝術的對話,一次對詩歌本質的深刻追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