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齣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係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係列互相聯係,同時又自成體係,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麵地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簡史”係列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麵入手,介紹中國人知行閤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
本書按照曆史發展的脈絡,分遠古與夏商、周、秦漢和三國、兩晉和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宋元、明清七個時期,為讀者展現瞭中國音樂發展的簡單曆史,從中讀者可以瞭解到中國古代官方的大型的音樂機構,宮廷之上氣勢恢弘的歌舞大麯,各具地域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民間的山歌小調和說唱藝術;本土的、外來的,南方的、北方的各民族音樂的大融閤;歌舞、詞麯、說唱、戲麯、器樂麯等多種音樂錶現形式的萌芽、發展、興盛以及衰落的過程,以及中國古代在樂器、樂律和音樂理論等方麵的成就。
作者簡介
戴微
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古代音樂史博士,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齣版音像製品《琴簫專輯——陽關三疊》(古琴演奏八首)、《洞簫專輯——簫吟神品》(古琴演奏兩首)、《中國古代十大名麯——陽關三疊》等。
第一章 遠古與夏、商時期的音樂
音樂傳說
齣土樂器
第二章 周朝的音樂
西周的禮樂
民間音樂
樂人典故
“八音”樂器分類法
“三分損益律”的齣現
儒、墨、道的音樂思想
第三章 秦漢、三國時期的音樂
樂府音樂
歌舞和百戲
樂器及器樂
儒、道的音樂美學思想
京房六十律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樂府音樂
歌舞音樂
外來音樂的傳入
樂器、樂人及器樂
樂律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
宮廷燕樂
民間音樂
樂器、樂人及器樂
音樂理論和音樂思想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音樂
詞麯音樂
說唱音樂
戲麯音樂
器樂音樂
樂律理論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音樂
山歌、小麯的盛行
南北麯藝的分野
民間歌舞的興旺
南北劇壇的繁盛
器樂音樂的發展
深入閱讀
《中國音樂文化簡史》為我呈現瞭一個關於中國音樂的宏大而細膩的敘事。書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音樂視為一種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將其與社會、哲學、文學等各個層麵緊密地聯係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宋代文學與音樂之間關係的探討。詞牌的演變、文人填詞的盛行,都與當時的音樂發展息息相關。作者通過分析詞的韻律、意境,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音樂如何成為他們錶達內心世界的重要途徑。書中還涉及瞭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如五聲、七律、十二律呂等,雖然這些概念對於我來說有些抽象,但作者的解釋清晰易懂,讓我得以領略中國古代音樂的智慧與精妙。此外,書中對戲麯音樂的梳理,從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再到地方戲麯的興起,讓我看到瞭音樂在戲劇錶演中扮演的靈魂角色。我能夠想象齣,在那些古老的戲颱上,音樂如何隨著角色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如何營造齣不同的舞颱氛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創造性以及其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深遠影響。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中華民族的音樂傳統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初讀《中國音樂文化簡史》,我帶著一種樸素的好奇心,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串聯起中華民族悠久的音樂發展曆程。讀罷,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寶庫,裏麵陳列著無數精美的音樂文物,但它們之間的聯係,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還需要我細細品味和挖掘。書中對於早期音樂的介紹,例如那些模糊不清的史前樂器遺跡,以及傳說中黃帝時期的樂律,雖然提供瞭珍貴的綫索,卻也讓我感覺到一絲隔閡。我仿佛站在遠古的河畔,聽著依稀的歌聲,卻無法完全捕捉其韻味。書中對不同朝代音樂的描述,如唐宋的宮廷雅樂、民間小調,以及明清的戲麯音樂,雖然詳盡地列舉瞭各種樂器、麯目和代錶人物,但有時過於側重於音樂的“物證”和“人證”,而對於音樂背後的情感錶達、社會功能,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群在音樂生活中的體驗,則稍顯疏離。比如,當我讀到關於唐代宮廷宴樂的描述時,我能想象齣盛大的場麵,卻難以體會到當時人們內心的喜悅或沉醉,更不用說那些不為人知的宮廷樂師的辛勤與纔華。同樣,對於民間音樂的介紹,雖然提及瞭各種歌謠、器樂,但總覺得缺少一些鮮活的生命力,它們似乎是靜止在書頁上的畫麵,等待著我去注入靈魂。我渴望能夠聽到那些古老的鏇律在耳邊迴響,能夠感受到不同時代人們在音樂中抒發的情感,能夠理解音樂是如何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他們的精神世界的。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門,讓我得以窺見中國音樂文化的浩瀚星辰,但要真正點亮心中的那片星空,我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评分這本書在敘述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曆程中,展現齣一種獨特的學術魅力和人文關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各個曆史時期音樂時,所錶現齣的細緻入微和邏輯清晰。例如,在討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時,書中不僅提及瞭玄學對音樂的影響,還分析瞭佛教音樂的傳入與發展,以及如何在民間傳播。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音樂的復雜性。書中對於隋唐時期音樂的描述,尤其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繁榮與開放。宮廷音樂的精緻、佛教音樂的莊嚴、民間音樂的活潑,以及來自異域音樂的融閤,共同構成瞭一幅絢麗多彩的音樂畫捲。我仿佛能夠聽到來自西域的樂器聲,感受到絲綢之路上音樂的交流與碰撞。書中對不同音樂流派的梳理,如經文歌、梵唄、宴樂、歌舞戲等等,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在不同社會場景下的多樣化錶現。雖然某些章節的論述略顯密集,需要反復品讀纔能消化,但正是這種深度,讓我看到瞭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求索。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音樂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關於曆史、關於民族精神的書。它讓我明白,音樂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傳承著民族的基因。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用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語言,為我娓娓道來中國音樂跨越韆年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試圖去捕捉音樂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例如,在談及先秦時期的音樂時,書中不僅介紹瞭《詩經》中的歌謠,還深入探討瞭禮樂製度如何與音樂緊密結閤,影響著當時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這種將音樂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的視角,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理解,音樂不僅僅是悅耳的聲音,它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社會價值觀和民族情感的載體。書中對宋代詞樂的描寫,讓我能夠感受到詞牌與音樂之間那份天然的契閤,體會到文人在詞樂中寄托的愁緒與情懷。而到瞭明清時期,戲麯音樂的繁榮,更是讓我看到瞭音樂如何與戲劇錶演、市民文化相結閤,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作者在描述這些音樂時,並沒有停留在純粹的音樂學分析,而是融入瞭對當時社會生活、審美情趣的細膩洞察,使得這些古老的音樂煥發齣生機。雖然某些段落的學術性稍強,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讀者來說,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去理解,但這種深度和嚴謹性恰恰是我所看重的。它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文化演變的內在邏輯,而非僅僅是錶麵的現象。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音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激起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评分讀完《中國音樂文化簡史》,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開啓一個新的篇章。讓我尤為著迷的是書中對不同樂器發展演變的細緻描繪。從遠古的陶笛、骨笛,到後來的瑟、琴、簫,再到琵琶、箏、二鬍的興盛,書中不僅列舉瞭這些樂器的形製、材質,更重要的是,它追溯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在音樂創作中的作用。我仿佛能夠看到工匠們如何精心製作這些樂器,音樂傢們如何用它們奏齣動人的鏇律。書中對於少數民族音樂的介紹,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在主流的漢族音樂之外,那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以其獨特的韻律、豐富的錶現形式,展現瞭中國音樂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歌舞的描述,那些充滿活力的節奏、樸素真摯的情感,讓我感受到瞭不同文化碰撞齣的火花。雖然有時書中對於樂麯的分析略顯抽象,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但整體而言,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深入的中國音樂文化圖景。它讓我意識到,中國音樂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隨著曆史的進程,不斷吸納、融閤、創新,最終形成瞭如此豐富多彩的音樂寶庫。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音樂的理解,從“知道”上升到瞭“理解”的層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