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学大师以深入浅出的手法精心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物《文史中国》丛书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文化简史”(10本)、“世界的中国”(10本)、“中华意象”(8本)、“辉煌时代”(10本)。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文化简史”系列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入手,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分远古与夏商、周、秦汉和三国、两晋和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宋元、明清七个时期,为读者展现了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单历史,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官方的大型的音乐机构,宫廷之上气势恢弘的歌舞大曲,各具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说唱艺术;本土的、外来的,南方的、北方的各民族音乐的大融合;歌舞、词曲、说唱、戏曲、器乐曲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萌芽、发展、兴盛以及衰落的过程,以及中国古代在乐器、乐律和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成就。
作者简介
戴微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出版音像制品《琴箫专辑——阳关三叠》(古琴演奏八首)、《洞箫专辑——箫吟神品》(古琴演奏两首)、《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阳关三叠》等。
第一章 远古与夏、商时期的音乐
音乐传说
出土乐器
第二章 周朝的音乐
西周的礼乐
民间音乐
乐人典故
“八音”乐器分类法
“三分损益律”的出现
儒、墨、道的音乐思想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乐府音乐
歌舞和百戏
乐器及器乐
儒、道的音乐美学思想
京房六十律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乐府音乐
歌舞音乐
外来音乐的传入
乐器、乐人及器乐
乐律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宫廷燕乐
民间音乐
乐器、乐人及器乐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词曲音乐
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
器乐音乐
乐律理论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山歌、小曲的盛行
南北曲艺的分野
民间歌舞的兴旺
南北剧坛的繁盛
器乐音乐的发展
深入阅读
《中国音乐文化简史》为我呈现了一个关于中国音乐的宏大而细腻的叙事。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音乐视为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与社会、哲学、文学等各个层面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宋代文学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探讨。词牌的演变、文人填词的盛行,都与当时的音乐发展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分析词的韵律、意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音乐如何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如五声、七律、十二律吕等,虽然这些概念对于我来说有些抽象,但作者的解释清晰易懂,让我得以领略中国古代音乐的智慧与精妙。此外,书中对戏曲音乐的梳理,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地方戏曲的兴起,让我看到了音乐在戏剧表演中扮演的灵魂角色。我能够想象出,在那些古老的戏台上,音乐如何随着角色的情感起伏而变化,如何营造出不同的舞台氛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创造性以及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在叙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和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时,所表现出的细致入微和逻辑清晰。例如,在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时,书中不仅提及了玄学对音乐的影响,还分析了佛教音乐的传入与发展,以及如何在民间传播。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音乐的复杂性。书中对于隋唐时期音乐的描述,尤其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开放。宫廷音乐的精致、佛教音乐的庄严、民间音乐的活泼,以及来自异域音乐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我仿佛能够听到来自西域的乐器声,感受到丝绸之路上音乐的交流与碰撞。书中对不同音乐流派的梳理,如经文歌、梵呗、宴乐、歌舞戏等等,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多样化表现。虽然某些章节的论述略显密集,需要反复品读才能消化,但正是这种深度,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与求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音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民族精神的书。它让我明白,音乐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民族的基因。
评分读完《中国音乐文化简史》,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开启一个新的篇章。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书中对不同乐器发展演变的细致描绘。从远古的陶笛、骨笛,到后来的瑟、琴、箫,再到琵琶、筝、二胡的兴盛,书中不仅列举了这些乐器的形制、材质,更重要的是,它追溯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我仿佛能够看到工匠们如何精心制作这些乐器,音乐家们如何用它们奏出动人的旋律。书中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介绍,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主流的汉族音乐之外,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歌舞的描述,那些充满活力的节奏、朴素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虽然有时书中对于乐曲的分析略显抽象,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入的中国音乐文化图景。它让我意识到,中国音乐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吸纳、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宝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从“知道”上升到了“理解”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为我娓娓道来中国音乐跨越千年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试图去捕捉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例如,在谈及先秦时期的音乐时,书中不仅介绍了《诗经》中的歌谣,还深入探讨了礼乐制度如何与音乐紧密结合,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这种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理解,音乐不仅仅是悦耳的声音,它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情感的载体。书中对宋代词乐的描写,让我能够感受到词牌与音乐之间那份天然的契合,体会到文人在词乐中寄托的愁绪与情怀。而到了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繁荣,更是让我看到了音乐如何与戏剧表演、市民文化相结合,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作者在描述这些音乐时,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音乐学分析,而是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生活、审美情趣的细腻洞察,使得这些古老的音乐焕发出生机。虽然某些段落的学术性稍强,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但这种深度和严谨性恰恰是我所看重的。它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文化演变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是表面的现象。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初读《中国音乐文化简史》,我带着一种朴素的好奇心,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起中华民族悠久的音乐发展历程。读罢,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陈列着无数精美的音乐文物,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还需要我细细品味和挖掘。书中对于早期音乐的介绍,例如那些模糊不清的史前乐器遗迹,以及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乐律,虽然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却也让我感觉到一丝隔阂。我仿佛站在远古的河畔,听着依稀的歌声,却无法完全捕捉其韵味。书中对不同朝代音乐的描述,如唐宋的宫廷雅乐、民间小调,以及明清的戏曲音乐,虽然详尽地列举了各种乐器、曲目和代表人物,但有时过于侧重于音乐的“物证”和“人证”,而对于音乐背后的情感表达、社会功能,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在音乐生活中的体验,则稍显疏离。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唐代宫廷宴乐的描述时,我能想象出盛大的场面,却难以体会到当时人们内心的喜悦或沉醉,更不用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宫廷乐师的辛勤与才华。同样,对于民间音乐的介绍,虽然提及了各种歌谣、器乐,但总觉得缺少一些鲜活的生命力,它们似乎是静止在书页上的画面,等待着我去注入灵魂。我渴望能够听到那些古老的旋律在耳边回响,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人们在音乐中抒发的情感,能够理解音乐是如何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音乐文化的浩瀚星辰,但要真正点亮心中的那片星空,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