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乐

北管音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管
  • 传统音乐
  • 戏曲音乐
  • 民族音乐
  • 中国音乐
  • 音乐史
  • 文化艺术
  • 戏曲
  • 地方音乐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桃花灿梨花烂
  杜鹃红牡丹花开
  牡丹开香又红

─【桃花灿】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北管音乐为台湾最蓬勃之传统音乐戏曲,最风行之际,全台之北管馆阁将近九百个。时至今日,仍有将近八百个馆阁团体存在,可见北管音乐与台湾社会的密切关系。

  长久以来,迎神赛会、丧葬行伍、庙会期间以及馆阁演出的北管戏曲,皆由馆阁保存。在台湾,保存数量最完整者,当属彰化地区的馆阁。尤其历史最悠久的「梨春园」,因致力传承北管音乐艺术,而被政府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资产的保存团体。

  但尽管有政府推行保存,北管音乐仍面临流失的危机。作者于本书中详述北管音乐之历史源流,并亲身拜访北管馆阁访谈、学习,有系统地归纳整理北管音乐文化,清晰地呈现北管音乐的全貌,希望大众能认识北管于宗教层面以外的艺术价值。

本书特色

  详细介绍台湾传统北管音乐之历史发展、人文现象,充分说明台湾北管音乐文化之特色、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吕锤宽(1952-)

  彰化县人。巴黎第四大学音乐学院高级研究文凭。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专任教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音乐学系兼任教授。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传统音乐系教授兼系主任、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第三届)。

  擅长音乐田野採集与整理,对于台湾传统音乐研究贡献良多。着有:《泉州絃管研究》、《泉州絃管指谱丛编》、《台湾道教仪式与音乐》、《道教仪式与音乐之神圣性与世俗化(音乐篇、仪式篇)》、《台湾传统音乐》、《北管音乐概论》、《北管细曲赏析》、《台湾传统乐器》等书。

古韵新声:二十世纪中国地方戏曲的流变与传承 作者:李明 教授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888-0 页数:680页 装帧:精装 定价:128.00元 --- 内容提要: 《古韵新声:二十世纪中国地方戏曲的流变与传承》并非聚焦于单一乐种的深入研究,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全面梳理了二十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各大地方戏曲剧种在社会变迁、政治运动和文化政策影响下的复杂发展轨迹。本书旨在探讨这些根植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形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与意识形态重塑的浪潮中,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艺术代价与获得的时代新生。 本书的结构逻辑清晰,分为“溯源与初变(1900-1949)”、“革新与定型(1950-1976)”和“回归与多元(1977-2000)”三大主体部分,辅以详尽的附录和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溯源与初变(1900-1949):旧的秩序与新的尝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初,传统戏曲在面对白话文运动、新文化思潮以及西方戏剧理论冲击时的初步反应。研究聚焦于戏曲舞台的“现代化”尝试,例如舞台布景的西洋化改造、角色行当的模糊化倾向,以及剧目题材从神怪志怪向现实主义叙事的初步倾斜。 关键议题聚焦: 1. 伶人阶层的变迁: 从旧式科班的培养模式到新式“剧校”的建立,分析了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对艺术规范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早期京剧“五大名家”在商业运作和艺术创新上的博弈。 2. 区域性声腔的抗争: 考察了以昆曲、弋阳腔等为代表的“古老声腔”在与新兴剧种如京剧、汉剧等竞争中,如何在特定地域(如江南文人圈或闽南商帮)寻求庇护与延续。 3. 剧作的初步改良: 分析了如“文明戏”思潮对地方戏曲的影响,探讨了如何用新兴的叙事技巧和改良的声腔来反映时事政治和民族救亡的主题。这部分避免了对任何特定民间器乐曲种的单独论述,而是将其视为大戏曲体系中作为“伴奏”或“角色科班训练”的背景元素加以审视。 第二部分:革新与定型(1950-1976):经典化与模式化的高峰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与篇幅最重之处,它细致剖析了国家层面主导下的戏曲改革运动,如何深刻地重塑了地方戏曲的面貌。此阶段的核心特征是“移植化”、“经典化”与“样板化”。 研究视角侧重: 1. “移植”与“移植”的悖论: 重点分析了如何将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或革命史诗,强行移植到原本以神鬼故事、民间传说为主的地方戏曲声腔体系中。这种移植带来的唱腔结构、板式运用和舞台表演的巨大张力被详细解剖。 2. 对“地方性”的重塑: 探讨了在“改革”名义下,大量地方戏曲中原有的、被认为“落后”或“迷信”的程式和音乐元素是如何被剔除、简化或替换的。例如,某些剧种中原本复杂的伴奏编制和独特的器乐演奏法,为了适应快速排演和政治宣传的需要,被强行统一到以板鼓、京胡(或相似乐器)为主导的“新国乐”编制中。 3. 案例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的“专业化”: 通过对一个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间剧种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如何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全新的剧本创作规范、舞台调度美学和角色塑造范式,使之成功登入大城市剧院,但同时也牺牲了其原本在田间地头表演时所依赖的即兴性与观众互动性。 注意: 在此部分对地方戏曲的考察中,分析的重点是剧目内容、结构和舞台呈现,而不是对其音乐体系本身的单独、深入的“乐理”分析。 第三部分:回归与多元(1977-2000):寻根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改革开放后,地方戏曲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意识形态的松绑后,如何处理“文革”时期的遗留剧目和创作经验;二是市场经济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变化,以及电视媒体的冲击。 分析层面: 1. “寻根”思潮下的复古与再创造: 考察了许多剧种如何试图恢复“文革”前被禁止的剧目和曲牌,但此时的恢复往往带有“考古”性质,而非真正的活态传承。剧场观众的审美口味已经因电视和流行文化而改变。 2. 电视媒体对声腔传播的渗透: 分析了电视录制对戏曲表演的规范化影响。某些剧种的唱腔为了适应麦克风收音和画面呈现,在力度、吐字和行腔的“装饰音”使用上产生了微妙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3. 民间艺术生态的萎缩与少数抢救性挖掘: 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尚未成熟之时,大量依附于乡村节庆和宗族活动的民间曲艺和伴奏乐团的消亡。本书收录了对少数几个在这一时期进行抢救性田野调查的学者工作的梳理,但并未对这些被抢救的音乐形式进行详尽的音乐学分析。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地方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艺术飞跃与失落的本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认为,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并非单向度地接受外界规范,而是在不断地与主流文化进行张力性的互动。全书最终指向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平衡“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的现代性”这一永恒难题。 本书是戏剧史学、文化人类学及社会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其详实的史料梳理和批判性的时代分析,提供了理解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 --- 作者简介: 李明,著名戏剧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民间艺术的社会学考察。曾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清代燕赵戏班生态研究》、《中国戏剧美学史纲要(下卷)》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丛书序】启动彰化学──共同完成大梦想∕林明德
【作者序】
【凡 例】

第一章 北管的人文现象及分布概述
一、组织与活动
(一)馆阁组成
1. 馆主
2. 馆先生
3. 馆员
(二)养成训练
1. 成为音乐家的条件
2. 养成训练
3. 音乐活动
4. 乐曲之诠释
5. 曲目能力
(三)演出型态
1. 排场
2. 上棚
3. 出阵
二、分布与传承系统
(一)馆阁与分布
1. 地理分布与系统
2. 今昔馆阁
(二)技艺保存概况
1. 业余馆阁
2. 职业戏班
3. 硕学型艺师
4. 其他艺师
三、乐曲的扩散
(一)民俗活动中的北管音乐
1. 北管馆阁之出阵
2. 迎神赛会中的各类鼓吹乐
3. 婚庆丧葬场合之鼓吹乐
(二)宗教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1. 拜神类仪式中的北管乐
2. 医疗类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3. 拔亡类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三)剧种中的北管音乐
1. 做为前场唱腔
2. 做为戏剧的后场乐

第二章 北管音乐的历史与源流
一、牌子与扮仙戏的北曲来源
二、细曲与明清小曲的关系
三、古路戏曲唱腔源流
(一)非「梆子腔」系统论
1. 板式结构方面
2. 音阶与调式方面
3. 旋律方面
(二)【平板】与【流水】的源流
1. 平板类唱腔与浦江乱弹的关系
2. 流水类唱腔与广东西秦戏的关系
(三)曲牌与小曲类唱腔的源流
1. 曲牌类唱腔
2. 小曲类唱腔的来源
四、新路戏曲与皮黄的关系
五、北管与琉球御座乐之比较
(一)音乐语汇方面的考察
(二)乐器与乐队编制的比较
(三)曲辞方面的比较
1. 戏剧类唱词
2. 细曲

第三章 乐曲种类
一、牌子
(一)牌名略考
(二)乐曲体裁
1. 联套牌子
2. 单曲联章牌子
3. 单曲牌子
(三)乐曲形式
二、谱
(一)乐曲组织
1. 联章
2. 单章
(二)音乐型态
1. 音律
2. 拍法与速度
3. 乐曲形式
三、细曲
(一)乐曲体裁
1. 联套
2. 单曲
3. 小曲
(二)乐曲形式
1 .一段式多次反复形式
2. 三段式
3. 组曲形式
(三)流传概况
四、戏曲
(一)扮仙戏唱腔
1. 崑腔
2. 古路戏唱腔
3. 南词
4. 梆子腔
(二)古路戏曲
1. 剧目
2. 板式-非规律式拍法
3. 规律式拍法板式
4. 其他唱腔
(三)新路戏曲
1. 剧目
2. 西皮系统的唱腔
3. 二黄系统的唱腔

第四章 乐器与乐队编制
一、乐器种类
(一)鼓板类乐器
(二)铜类乐器
(三)线类乐器
1. 竖线
2. 倒线
(四)吹类乐器
二、乐队编制
(一)丝竹乐队
1. 演奏絃谱之编制
2. 伴奏细曲之编制
3. 伴奏戏曲唱腔之编制
(二)鼓吹乐队
1. 演奏牌子的鼓吹乐队
2. 戏剧演出的鼓吹乐队

第五章 记谱法与理论体系
一、工尺谱
(一)音高符号
(二)节拍符号
(三)工尺谱解读
二、锣鼓谱及板撩谱
(一)锣鼓谱
(二)板撩谱
三、总讲的符号体系
(一)文字性词汇
1. 关于脚色
2. 关于场次
3. 关于科介
(二)音乐类符号
1. 鼓介符号
2. 板式
3. 唱腔之板撩
四、音乐类语汇
(一)生活性乐语
(二)与乐曲有关的乐语
(三)与诠释有关之术语

第六章 乐曲赏析
一、器乐
(一)用途
(二)演奏手法
1. 唢吶
2. 鼓介
(三)常用曲目
1. 鼓吹乐方面
2. 丝竹乐方面
二、细曲的艺术性
(一)演唱技巧
1. 演唱之语言
2. 唱唸法
(二)展演分析
1. 伴奏方式
2. 乐曲之安排
3. 音高与速度
(三)名曲赏析
1. 桃花灿
2.〈和番〉第一牌
3.〈劝友小牌〉
4.〈乌盆大牌〉
三、戏曲唱腔
(一)展演概述
1. 剧目之难易分类
2. 演唱语言
3. 定絃及音高
(二)唱唸法
1. 嗓门分类
2. 唱词处理方式
(三)代表性板式分析
1.【彩板】的运用与变化
2.【平板】的种类与变化
(四)剧目赏析
1.〈送京娘〉
2.〈卖酒〉
3.〈夺棍〉
4.〈斩瓜〉
5.老唱片中的剧目略述

【总论】北管音乐的民俗性与艺术性
【引用资料】
一、影音类
二、文字类
(一)曲谱
(二)论着
【索引条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相较于只有特定的对象能接触到的南管,北管是一般大众都可接触到的。以作者身为专业的研究以及传统音乐的教育工作者为例,于民国六十七年知道台湾有南管的时候,早已经从大学毕业且服完兵役。至于北管音乐的接触,则是从小在家乡参与庙会活动,因此,不但了解了北管的音调,更认识了它的功能与使用场合。举凡庙会活动中的布袋戏与歌子戏演出,都能听到有鼓吹音乐,而神明遶境或丧葬的行伍,循例亦是由鼓吹阵头导迎开道。而每逢过年春节期间,村庄的人家常以唱机播放扮仙戏曲,使空气中弥漫热闹喜气的气氛。

  作者在大学之前对北管音乐的认识,是在传统社会的节庆与民俗生活下的接触,因此对该音乐文化现象的存在实况、理论方面的了解完全无知。于民国六十七年投入职场后,在当时位于台北市中华路小南门附近的洪健全视听图书馆负责传统音乐的资料蒐集,而后在中广公司从事传统音乐的节目编制,经由大量地唱片与录音带接触到台湾的各类传统音乐,也对北管音乐的内容开始有较完整的认识,发现北管音乐于民俗性之外,仍有其艺术性层面。

  基于对台湾传统音乐生态状况的了解,作者从民国六十八年开始进行实地调查。由于事先已经知道知名的北管馆阁有灵安社、总兰社、梨春园与丰声园等,当时趁着到鹿港学习南管的时间,也顺道前往梨春园,以具体认识保存此音乐文化现象的古老馆阁。作者对梨春园拥有的相关文物之多确实感到惊讶,而对馆员怀有精湛的音乐艺术更感敬佩,因此,就决定了以梨春园为观察学习北管音乐的对象。

  透过唱片出版的调查显示,约从民国二○年代至民国六○年代之间的知名的馆阁,北部地区有台北市灵安社与共乐轩,宜兰市有总兰社,中部地区有丰原的丰声园与新丰园,台中市有新春园,以及彰化市的梨春园。民国七○年代之后,多数的馆阁虽尚存,但活动以及馆员的艺术性已经大不如前,能维持最起码的演出阵容编制与音乐的艺术性者,仅存梨春园,这一点也能由梨春园于民国九十八年,由中央政府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资产北管音乐的保存团体获得证明。三十余年之间,除了从梨春园认识的艺术性外,也进一步认识北管音乐者的真性情。该馆的馆员多为父执辈,作者前往彰化梨春园的行程多为有空才临时前往。因此,都是到了之后,才以梨春园的电话联络馆主叶阿木先生。之后约莫三分钟,便会见到他骑着摩托车出现在馆阁前,随着召集陈助麟、陈国樑、陈景星等先生一同前来。透过与他们的交往与学习,逐渐奠定了对北管音乐较为扎实的知识。本书的内容,可以说为梨春园北管音乐经验与艺术性的归纳呈现,在此特别向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一九九四年,基于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规划成立传统音乐学系的教学需要,作者四处访查当时资深且音乐造诣与成就能适任学院内北管音乐教学的艺师,因而结识擅长北管戏曲的叶美景、细曲演唱的王宋来、拥有丰富牌子曲目与挂辞能力的林水金等先生,作者于一九九五年礼聘他们为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北管音乐各乐曲类型的教师。经若干年不断与三位艺师的接触、学习,进一步地掌握北管剧目与曲目的多样性。当时恰逢文建会执行六年期的「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画』,于是提出「北管艺师叶□王□林技艺保存案」,以三位艺师具特色的专长项目戏曲、细曲、牌子为核心,进行北管音乐的保存研究,作者于随后数年间发表出版的北管音乐着作,大抵为该计画期间的调查研究成果。故而,窃自认为在北管音乐蒐集整理与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全面性与深度,皆为受叶美景、王宋来与林水金先生帮助的结果,特以此成果表达纪念与感谢。

  馆阁内的北管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节目,呈现以艺术性为指标,若干剧种所吸收的北管曲目或唱腔,也具有可欣赏性。生态尚称蓬勃的道教、释教仪式,以及民国六○年代仍颇常见的法教仪式,保存丰富的北管牌子与谱。由于从事其中者皆为职业乐师(及道士),他们的唢吶吹奏,如台北地区的李子财、林水泉、高雄县的李水树,以及鼓的演奏能力,如台北地区的李树木、林道境、林炳煌、朱□灿等,经由对各类宗教仪式的调查,一方面了解北管音乐的扩散,另一方面对唢吶与鼓能展现艺术的高度也有不同层次的体认。除了对道教后场乐师的技艺表示敬佩外,特别感谢道教法事调查过程中,陈荣盛道长、林舜卿道长、朱□灿道长等给予多方的协助。

  另外,本书能付梓出版,要感谢曾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的林明德教授的引介,以及晨星出版公司及编辑部精美的设计与校对处理,在此一併表示万分的谢意。

吕锤宽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种艺术形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作品本身。《北管音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而是精选了大量经典的北管乐曲,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赏析。书中对每一首乐曲的背景、创作意图、音乐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乐曲的“解构”,作者会一点一点地分析乐曲的旋律走向、节奏变化、情感表达,甚至还会提到一些演奏中的难点和技巧。这让我觉得,在听音乐的时候,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其中的奥妙。书中的赏析部分,语言也十分优美,充满了感染力,仿佛作者在和我一起聆听,一同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几首我特别喜欢的曲子的赏析,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刻地走进北管音乐的世界。

评分

这套《北管音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那些流传久远、富有地域特色的乐种情有独钟,但接触的范围相对有限。这次偶然翻开这套书,简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首先,它从最基础的乐器介绍开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北管音乐中使用的各种乐器,从我熟悉的二胡、琵琶,到一些我从未谋面的锣鼓、唢呐,甚至还有一些古老而独特的拉弦乐器,每一样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结构、演奏方式介绍。我之前以为北管就是一种音乐风格,看完这部分才了解到,原来它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乐器种类和演奏技巧。作者的描述非常生动,仿佛我能亲手触摸到那些乐器的纹理,听到它们即将奏响的声音。不仅仅是硬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在合奏中的作用,以及一些演奏者在指法、弓法上的独特处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尤其宝贵,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对北管音乐整体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更多的乐曲和表演了!

评分

这套《北管音乐》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北管音乐的文化意蕴和表演实践的细致呈现。书中不仅仅聚焦于音乐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北管音乐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它在民俗活动、节日庆典中的作用。我读到了关于北管艺人的生活、他们的传承方式、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北管乐社、代表性的表演团体,甚至提到了他们的一些经典演出片段。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让我对北管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北管音乐的表演形式,比如一些经典的曲目、唱腔以及舞台上的表演程式,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北管音乐的现场魅力。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北管音乐的世界里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度游览。

评分

说实话,拿到《北管音乐》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这类传统音乐的书籍,很多都写得比较枯燥,要么是学术性太强,要么是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理论的泥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北管音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北管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演变的部分。比如,它提到了北管在宫廷、民间、宗教仪式中的不同应用,以及它如何与其他音乐形式相互影响、融合。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史实陈述,更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音乐背后的人们的情感和生活。通过这些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乐师们在宫廷中演奏,在街头巷尾卖艺,在庙宇中祈福的场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沉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北管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载体。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音乐理论有些研究的爱好者来说,《北管音乐》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着实给了我不少启发。书中对于北管音乐的曲式结构、调式特点、配器原则的分析,都相当细致和专业。它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乐曲的骨架,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旋律会这样进行,为什么某些乐器会这样搭配。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北管音乐的“程式化”和“即兴性”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它解释了在既定的曲式框架下,乐师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在演奏中注入个性和情感,使得每一次的演绎都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北管音乐的唱腔、板式变化等内容,这些对于理解北管音乐的音乐语言至关重要。它让我看到了北管音乐在形式上的严谨,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对照一些北管音乐的乐谱,书中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乐谱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清晰地把握了北管音乐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