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像袒露了我头壳内的物件让你看,怪难为情的。─李登辉
「第一个台湾人总统!」光这个名号,李登辉先生已然确立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尊荣地位。尤其他在12年总统任内,以其一身学养鍊就的睿智和勇气,逐步摆脱顽固党国旧势力的羁绊牵制,开拓台湾史无前例的政治民主化功绩,大大改造了台湾的宿命,也为他赢得了全世界(死硬酱缸中国人除外)的美誉名声。
谈论评价李登辉的书已经不少本,但大约都着重他有形外象的政治作为和成就,咸少触及他内在无形的心灵世界。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他更是灵明贯澈的台湾一代哲人思想家。证诸支撑着李先生一生行动理念的核心基准,正是他自有一套思惟理路和实践哲学的独门功夫,这是李登辉之为李登辉的奥微的一面。
本书,旅日着名作家黄文雄(Ko Bunyu)用十年时间,持续透过和李先生本人精神心灵交会的对谈,体系化深度探索李先生告白式的内心意志,他的人生观、生死观、历史观,挖掘出李登辉先生少为人知的真正的「我」,如今公诸于世。
相对于李先生亲着的《台湾的主张》集中于「公领域」的「我们全体」的概述,本书相当程度地透露了李先生「私密」的「我己身」,我生、我死、我思、我在……所以本书日文版出版时,古稀老童的李先生竟有点腼腆地说:这本书好像挖开了我头壳内的诸多秘密,使人怪难为情的。
这就是李登辉。要说它是什么伟大的典范吗?也不必啦,李登辉只是告诉我们,他在做他自己,他在实践修练他自己,他在完成他自己,相信这已够后辈台湾人景仰、追寻、学习了。──他时有劲爆又寓意深长的「神来一笔」,并非无的放矢的空心弹,而是有着坚实思想底地的力的表露。
作者简介
黄文雄(Ko Bunyu)
思想家、文化史家、评论家。
1938生于高雄冈山,1964赴日留学,早稻田大学商学部学士,明治大学西洋经济史学硕士,曾任拓殖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以《中国的没落》一书声名大噪,从此展开长期旺盛的写作生涯,获得巫永福评论奖、台湾笔会奖,作品涵盖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曾任世界台湾同乡会副会长、日本台湾同乡会长、台独联盟日本本部委员长等。日文着作逾100种,汉文着作逾60种,为活跃于日本、深具影响力的台籍畅销作家,曾选入日本言论界500名人录。
发现黄金存折 老包
序言 黄文雄
第一章 我
过于强烈的自我与苦斗的青年时代
不断询问「为何我是李登辉」
在观音山上知天命
一家一族独占权利的中国社会
觉悟到「不是我的我」的男人所找到的人生意义
「化外之民」「近代化」「白色恐怖」
何谓台湾人
曾是法治社会时代的台湾
被扭曲的李登辉图像
拥有信仰才能理解心灵的脆弱
为何行走《奥之细道》
第二章 生死观
日本是「死生观」,中国是「生死观」
让台湾人印象深刻的日本救援队
「暗于生的开始,冥于死的终结」
中国有十位以上的阎魔王
台湾人所继承的「拚命」这种决死的精神
李登辉提出反命题的理由
过于世俗化的台湾迷信很多
和「永远的肯定」的相遇改变了李登辉的人生
以「不是那个人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来做评价
从「生为台湾人的悲哀」到「生为台湾人的幸福」
第三章 场所
缺乏立体观的中国世界观
日本应该放弃念佛和平主义面对现实
第二次大战后台湾与斯里兰卡的命运大不相同
「时代的断裂」中台湾最大的特质
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是台湾史的一大事件
总之台湾像摩西一样已经出发了
在台湾这个地方实践了「纯粹经验」
西田几多郎的「绝对无的场所」理论
以做为总统的「台湾经验」究竟完成了什么
在台湾这个场所共生可能吗?
第四章 超越
以三个次元来思考「台湾问题」
日本和台湾各自面临的「现代超克」
中国不放开台湾的理由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主义
非得脱离中华思想的束缚不可
从空海的《十住心论》解读台湾
从「李登辉情结」到「心灵改革」
台湾问题的范例
总统卸任后的李登辉
「作为主人该如何行动」
第五章 历史观
李登辉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国家的命运会因和谁相遇而有所不同
以后藤新平为师
以「船中八策」为基础的李登辉启示
《「武士道」解题》究竟诉说了什么
日本人的美德还没有丧失
当台湾变成正常国家,我的任务才算结束
所谓「新中原文化」即是台湾独自的文化
千岛湖事件与「土匪国家」
统合台湾的两种国族意识
向台湾期待文明未来的司马辽太郎
李登辉不是亚洲的哲人而是世界的哲人
后记
发现黄金存折
老包
将近三个月前,国民党的马政府利用政治打手特侦组,污蔑前总统李登辉在十七年前,曾有「贪污」嫌疑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反击这些小人莫名其妙的指控。
文章出来后,一家相当有规模的新闻网站,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打电话找我,希望能够引用我文章的观点,来当她报导该重大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同意之余,我也有很深的感慨:因为女记者显然被我文章中所举,某些显而易见却被社会长期忽略的事实,所震撼而觉得必须加以引用,以免年轻一代的资讯工作者,继续活在不清不楚的资讯迷雾中。
我那篇文章主要是说:台湾的民主环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一大半是李登辉当年自我限缩权力去换来的──包括总统任期六年改为四年、取消可以无限制连任、废除可以整肃异己的方便法律、裁撤可以当自己超级武器的警总、把用简单的公开收买手法就可当选连任的总统选举,修改成充满不确定性的人民直接选举……;因此,马先生和特侦组的社会地位,根本就是来自于李先生的民主路线,现在反过来对李先生进行斗争,这种有悖天理的政治操作,是不可能获得社会认同的。
果然这个事件引起社会强力反弹,就连马阵营的一些深蓝朋友,也觉得此举实在太过分。现在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切入,来问自己:李登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我认为对一个创造历史的人,我们必须先有一颗细致的心,才可能正确认识。以我个人的经验,虽然在一九八八年李先生开始担任总统时,就撰写报纸每日专栏,而有了节奏密集的政治观察,但一直到一九九九年五二○当天,我才算是有了「正确认识李登辉」的入门准备──这就好像我在三十岁那一年,一个作家朋友告诉我,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台语「随便啦」、「都可以啦」,其实就是带有古意的「请裁」,而不是被粗糙引用的文化浅薄;从那个时刻起,我对自己的母语,才开始有了纵深的思考与观察。
一九九九年正是李登辉担任民选总统的第三年,那一年政坛最关切的一件事,就是李先生会不会参选隔年将举行的,第二届民选总统?按修宪后的选制改变,李先生并非没有参选空间,且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有不少本土化改革未竟事宜,接班问题连宋之争愈演愈烈,不少人希望李先生能出面参选,稳住阵脚……。李先生对续任与否迟不表态,国内外猜测的声音四起。到了五二○那天,李登辉亲自撰写的《台湾的主张》新书,正式出版(日文写作,再制作为中文)。在该书的最后一个章节,题目是「李登辉不在位后的台湾」,这几个字已经清楚说明了一切──原来李先生早就决定不竞选连任,但他希望人们从他的新着中去明确探索这个讯息,以便更能清楚认识他的心路历程。而就在那个最后章节,当我读到以下的文字时,内心是有着无比的震撼:
………………这股爱台湾的热情,在我变化莫测的人生中,时而燃烧,时而潜沉,支持我走过这七十多个年头。省思今日的台湾,就像歌德的《浮士德》中动人的一幕,我不由得很想吶喊:「停下来,妳是多么的美丽!」但今后台湾还得面临许多的挑战,接受各种的考验。台湾的历史,还要继续写下去。………………
这是一段热情洋溢,有如大海澎湃的文字,我从这里看到的李登辉,并不只是创造台湾民主奇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试图超越时空限制,而有着丰富才华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李登辉时代尚未开展之前的台湾人,其面貌图像事实上是相当模煳的,任凭一再更迭的外来政权粗鲁操弄;到了李登辉时代,他全新贯注,将台湾人的形貌雕塑出来,台湾人的可贵生命力,因而开始显现,并有了多元光采。因此,从某方面看来,说他是类似罗丹那样的雕塑家,也不为过。
然而以台湾内部流通的资讯,并不足以让我们认识李登辉,这个世界级的传奇人物。这主要是语文的问题,李先生在表达他思想层次的讯息时,似乎日文才能呈现该有的纵深。举例来说,日本的大文豪司马辽太郎,就能从他的口中,掏出「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这样的内心话,但台湾本地的访谈者,却没这个本事。这乃是历史变迁对台湾人的捉弄;我们的父执辈曾出生为日本人,以日文在表达生命的喜悦与哀愁,但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却被迫要以中文为表达工具,与日本文化的连系受到阻挠,甚至须切断与父执辈的深度情感连结。
李登辉退休后,我曾有几次机会和他聊天,有一次他很感慨的说:「可惜你不会日文」;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我当然曾想过要学好日文,但是这三十年来,人生的精华都用在和台湾的中国文化霸权周旋上 有些愿望就必须搁置了。我的经验其实也是我这一代普遍的经验,那这样说来,我们的损失可大了──李先生快九十岁了,我想知道他留给台湾这块土地,以及这个浩瀚世界,是什么样的资产?就好像我们的父执辈,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黄金存折,但我们却遍寻不着,那种懊恼乃可想而知。
简单的说,描述李登辉的书籍不够多,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就政治表相在叙述评价的;对我来说,那些并不足以描绘出一个线索,来告诉我们「黄金存折」在哪里?有一次我和李先生聊到类似的话题,我说某某人又写了李登辉故事的书,看来是有花不少心力在写作,但我怎么看,都不如《台湾的主张》这本书,能带给我启发。李先生说:「那不一样啊,我自己写的书当然会有差别」,然而这没有完全说服我,因为当事人和一个敏锐的诠释者,所能提供的线索有时还是不同。
举例来说,李先生有个在生活上相当亲近的友人,同时也是我的好朋友。四年前有一天,这个友人告诉我:「老先生最近心情很低潮,常出现不寻常的感叹;因为他很欣赏又聊得来的一位学者,去世了」,这位去世的学者,当时才四十二岁。照理说,像李先生这样见过大风大浪的政治家,是不太可能会为这么一件事而陷低潮,但我当时却感到「能够理解」,而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在二千五百年前,亚洲有两个伟大人物,也有相似的心路历程:佛陀最得意的弟子早他去世,或大儒孔子的弟子颜回去世,都曾使大人物悲痛神伤,体会世之无常,而令人发现一个伟人身上的共同「密码」──那就是他们拥有一颗多感的心灵,但总是运用突破人之极限的意志力,时时刻刻在加以超越。
有较多的机会和李先生聊天后,常会发现他谈到对台湾土地的爱,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时,语带哽咽、眼眶泛着泪水。我认为这些必须透过文学、艺术,或甚至是音乐,才能深刻描绘出在老先生身上的「时代的悸动」。退休后的李先生,很喜欢接触年轻人,也急切地想要了解现在年轻人,内心在想什么,因此他会相当有耐心和相差一个甲子的年轻人交谈;不断提出问题,也倾听年轻人用当代流行的术语说明。我每次在一旁看到这幅景象,总是特别感动,因为这个擘画台湾民主路线的老人,很显然是在年轻人身上 发现了多元民主为这块土地,所带来的真切生命力,而有着无比的欣慰。这是一幅散发生命光辉的画像。
李登辉的存在,就如同台湾这块土地的存在,是令人赞叹的奇蹟──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但在一天之内,人们却可以在这块特殊的地理,发现生长在地表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与寒带等四种特色植物!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用政治的语言去解读李登辉,纵深也会有所不足。因此这十年来,我一直期盼有人能够从较宏观的视野,提供我们探照「李氏宝藏」(我前面所说「黄金存折」)的动能与线索──套一句现代科技的用语,也就是提供一种3-D画面,来探索李登辉的生命故事,与令人惊艳的精神世界。而按照我的观察,这个人必须要有深度日文素养,以及浓厚的台湾情感,才能真正触及李登辉的内心世界,并填补李先生和我们这一代之间,残酷的历史断层。
所有的传奇,终究会找到诠释它的主人。台裔日籍的大文豪黄文雄先生,显然也感受到了我们这十年来,所急切散发的念力,就在李先生将近九十岁,而他自己七十三岁的这一年,终于完成了这一本日文原着的《哲人政治家李登辉》,从哲学领域探索李先生的精神世界。看完这一本着作时,我久久不能掩卷,内心许多苦闷与疑点,终于得到了解答。套一句中文的说法,算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按照黄先生在书中所称的,「李登辉可以说是在美日中文明冲突与文化摩擦中,成长出来的代表性人物」,这一本书要带我们去探索真正的李氏宝藏,这个使命是多么不容易。
我因此很好奇这个过程的繁复,有一天当面问了黄先生,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对李先生作访谈?黄先生说:「就是这十年啊,十年来和他对谈的结晶!」我大受感动,人生有多少个十年?黄文雄先生用十年的工夫,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文化元素──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文学、艺术的创作者,运用这些元素,去诠释更丰富的关于李登辉,这个伟大哲人政治家的价值。
而更重要的,台湾的形貌,也将由于这些元素的注入,更显明亮耀眼。是以为序。
自序
我经常受邀到日本参众两院的台湾关系读书会当讲师。与会的国会议员认为,政治家的模范或值得尊敬的政治家,除了吉田茂和岸信介之外,还有李登辉。
世界上有名的政治家非常多,战后有英国的邱吉尔、法国的戴高乐,另有为世界新秩序铺轨的超大型国家美国的历任总统。然而为何日本人倾慕的,是亚洲小国的台湾前国家元首?
我经常会如此反问。针对理由究竟为何的大哉问,我身旁的日本朋友通常会出现这样的回答:「台湾是个小国,但做为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并没有完全被认知。而李登辉不但没有屈服于来自中国的恐吓,还勇敢面对它、为坚守台湾的尊严而奋斗至今。我们对其勇气给予最大的尊敬。战后日本已经不再出现那般有勇气的政治家,所以我们想把李登辉当成自己的楷模。」
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非常感动,甚至眼角发热。他们还会推崇「尊严」和「勇气」,证明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依旧存在。近年来每到国政选举,就会有人高喊「生活、生活」,而诉说国家大事的政治家却越来越少了。不过,在日本还有政治家注重「尊严」和「勇气」,这让我对日本的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
仔细想想,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是和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国。但关于自身教育的历史认知,以及属于心灵和灵魂的靖国参拜,却无法堂堂正正地贯彻自己的信念。
李登辉是一个已经从政界引退的民间人士,但他的访日,因其「还有影响力」而被拒绝入境,造成很大的轰动。原因在于日本政府从头到尾都受到中国的控制与指示,连来自中国的「现场指导」都甘愿吞下去。
若从此事来思考,李登辉时代的台湾和战后的日本形成明显对比,那是很自然的。日本文坛的大老阿川弘之,甚至还曾想「请李登辉来当日本首相」。其言感人肺腑。我在日本居住已快半个世纪,那感受更加深刻。
众所周知,被称为「台湾民主之父」的李登辉,他的政治贡献已在近、现代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页。李登辉虽已近九十高龄,却还在街头手握麦克风,站在民众的前方,看到这种景象,谁不会深受感动呢?
李登辉在政治上的成就,已让台湾和全球刮目相看。关于他的相关书籍出版品相当多,然而令我在意的,竟然没有一本深入探索支撑李登辉个人行为和思想、心灵与精神世界之根柢的书。特别是在台湾,用世俗眼光评价李登辉的人还是佔大多数。
在日本,人称李登辉是「亚洲的哲人」。小说家兼立法委员,也是我的好友王世勋,则大大称赞道:「他不仅是亚洲、而是世界的哲人。」我第一次从李登辉听到有关「我」的省察与思索,是在台湾哲学会的会员大会上。
李登辉的政治力泉源,来自他的生长背景与教育环境。他非常喜好读书,博学多闻,又有自身独特的哲学思想。这也是我尊敬的台北高等学校出身的诸前辈们所共同拥有的特质,同时也是扎根在如同母亲的台湾这块土地才能孕育的人文素养。
李登辉在总统时代,以「心灵改革」为目标,经常提起「场所」哲学。而那带有使命感的行动,或许是因为和夫人一样都是虔诚基督徒的缘故。
我所知道台湾立法委员当中,最有学问、最勤奋,且是民进党第一任秘书长的黄尔璇,以及前辈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黄昭堂,他们俩人都曾向我表示过「像李登辉这样的人物,在台湾史上大概不会再出现」的类似意见。因此我才会想以铃木大拙说的「超个己一人」那样的宗教意识和使命感,来讲述伟大的政治家李登辉,并告诉后代子孙如同大地母亲的台湾的未来动向。
李登辉不是「亚洲的哲人」,而是超越亚洲的「世界的哲人」,关于其在台湾与近现代史所扮演的历史性角色,后世子孙又该如何学习?我想我们有必要阐明的不只是那些可视的外象,还有那些不可视的内蕴。前者是李登辉做为国家元首的言行举止,后者则是他的心灵世界。本书试图以多角度的视野,并透过和李登辉的对话,来探究他的「我」的哲学、「场所」哲学、「超越」哲学,以及他的生死观与历史观。
本书所要谈的不是政治的世界,而是心灵的世界,因此尽可能避免浮面的、模稜的讯息。希望会有许多年轻人透过此书,来了解李登辉的内心思惟及人格修鍊,并向他学习。
关于本书的完成,除了有李登辉本人的协助外,另外还有小说家高村圭子、日本李登辉友之会事务局长柚原正敬等人的帮助,在此向所有关系人致上谢意。
2011年7月吉日
黄文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