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宪政与中国宪政的未来

百年宪政与中国宪政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乃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其宪政经验和世界的宪政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世界宪政的未来与和平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

  本书是一本严肃研究中国法与比较法的学术着作,透过探讨中国宪法和宪政经验的问题,期望有助中国循序渐进地实现宪政。书中近半的篇幅针对近期中国实现宪政的一些热点问题作出详细探讨,并提出了积极的改革建议;另外一半的文章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宪法学者,比较中国与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政体及宪政发展的问题。

  本书的对象是对中国宪法具兴趣的人士,包括教师,学生,有关的公务人员,以及任何其他对中国宪政问题感兴趣的人士。

作者简介

林峰

  198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或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赴纽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留学,于1992年或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颁发法学博士学位。

  林博士于1987年至1989年期间于复旦大学法学院担任助理讲师,1992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时为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法律学系,现为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主要教授宪法与行政法课程。他同时担任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组织中国法与比较法方面的研究项目、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活动。

  林博士于1997年考取英国大律师资格,2000年获得香港大律师资格。2010年秋季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中心(East Asian Legal Studies)任访问学者,201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聘为博士生研究生指导导师。

  林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法律、宪法和行政法、环境法,以及知识产权法。她经常应邀给香港政府有关部门、本地以及国际律师事务所提供有关中国法律的意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语境中的宪法时刻
—苏永钦
第二章 「司法权」之外—当代中国的法院和宪政
—Michael W. Dowdle, Stephanie Balme
第三章 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
—林来梵, 褚宸舸
第四章 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
—韩大元
第五章 中国法律法规合宪性审查的标准
—莫纪宏
第六章 当代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邹平学
第七章 中国宪制发展的中短期形势评估
—童之伟
第八章 从体制内宪政微调到体制本身的宪政优化—关于中国宪政改革路径和步骤的思考
—董和平
第九章 共产党与中国式的宪政体制— 一党专政下的宪政发展理论
—Larry Cata Backer
第十章 执政党宪政修养发展观之我见
—范进学
第十一章 中国的宪政之路—如何从立宪走向宪政?
—林峰
第十二章 协商民主—中国宪政民主新趋势
—肖北庚
第十三章 后共产主义欧洲和后苏联欧亚大陆的民主变革 
—Christian W. Haerpfer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宪法中的财产权—中国从印度的经验中可以借鉴到什么? 
—Surya Deva
第十五章 中国宪政主义的发展—借鉴国外,尤其是澳洲、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经验
—HP Lee
第十六章 宪法至上—德国的宪法发展及中国当前的宪法着述 
—Bjorn Ahl
第十七章 论中国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演进与课题  
—胡锦光

图书序言

带梦想追寻

  由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召开的「中国立宪一百週年及中国宪政的未来」研讨会,云集了公法领域的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大家一起开怀畅谈了中国宪政之百年以及未来。虽然中国追寻宪政已百年有余,但宪政之路仍然漫长遥远,而且从中国百年的经验来看,中国宪政也具有区别于西方宪政的独特因子,其更要经历时代的鎚鍊及考验。与会学者可谓揣希望与梦想,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宪政的诸多命题又一次打开了思想的空间。

  宪法、宪政一直为公法学者所魂牵梦绕。苏永钦教授在〈中国语境中的宪法时刻〉中,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宪法学家阿克曼(Ackerman)所提出的「宪法时刻」这一概念,接对中国语境中宪法政治的特点、台湾宪法时刻的「真假」、香港宪法政治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之处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最后更是通过大陆浮现的民法时刻,即物权法违宪纷争,来寻求在比较宪法语境下进行对话的可能性。Michael W. Dowdle 和 Stephanie Balme在〈「司法权」之外—当代中国的法院和宪政〉中则转换视角对司法权进行了重新认识。在超越了传统法院作为宪法争议独立且中立的裁判者的基础上,他们阐释了法院对于宪政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并在文章最后强调,对于宪政的追寻同样要以诉讼当事人、大众、政治制度等为中心,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思维中的法院及司法审查。林来梵教授及褚宸舸博士在〈中国式「宪法」的概念发展史〉中,则对「宪政」概念的学说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从梁启超的「宪政是立宪政体」,到黄遵宪对「立宪政体」的阐述,再到孙中山的「宪政是民权实现的政治机制」,最后重点是以毛泽东的「宪政」概念为重心对典型定义以及「宪政即民主」的中国语境进行了详细解读。邹平学教授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提出了目前中国宪政建设存在的三大机遇,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政府和人民对宪政的体认共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的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以及公民社会的逐渐孕育极大推动了宪法实施。当然,他也指出了中国当下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分别为: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任务还没有完成;宪政启蒙的历史任务也未完成,表现为工具主义的宪政观仍然盛行,以及宪政观念和知识尚未普及;最后的挑战是制约权力的机制还未健全建立。这些机遇和挑战更清晰地透视了中国宪政的未来发展图景。

  当然,中国宪政虽然在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历史脉络上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宪政的发展轨迹以及实践形态都截然区别于西方,甚至具有形成中国宪政模式的可能性。韩大元教授在〈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中,首先从宪法史的角度对基本权利概念的形成,在多元宪法文化下的各种表述,在中国的产生脉络、背景、特定性质、社会功能、体系等诸多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最后结合实践,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权利的概念进行了剖析与展望。莫纪宏教授在〈中国法律法规合宪性审查的标准〉中,对新中国各部宪法所确立的合宪性价值进行了脉络上的梳理,进而区分了对中国法律法规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其中形式标准包括「依据宪法」、「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立法职权分工」、和「立法程式科学、合理」,而实质标准包括「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他最后指出,有必要对「不相抵触」与「实质合宪」的审查强度究竟如何把握进行深入研究。童之伟教授在〈中国宪制发展的中短期形势评估〉中,首先对当下中国宪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提鍊,其中包括宪法确认的基础社会架构、基本原则、基本权利、权力横向和纵向分配体制及违宪审查制度架构等,接对中国宪制发展面对的主要课题进行了反思,包括如何使政治及法律体制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如何更加切实地保障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如何使执政党与国家关系法治化、如何建立独立的权威司法体系、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最后对未来宪制短期内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构想,如修改选举法,容许人大代表选举有一定程度的实质竞争;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赋予选民直接选举地方官员的民主权利等等。这些积极探索给中国宪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董和平教授则从关怀民生的角度来思索中国的宪政改革,并提出了对中国现有体制的诸多预期,如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民意代表地位、强化行宪主体的责任追究、强化行宪和守宪的外部社会监督,最后指出要解决现行体制与宪政原则的核心矛盾,须维持现有政治结构、「统党于国」、执政党统治权要「入宪入法」,同时也有必要设立单独的宪法法院。

  虽然目前尚不知中国宪政是否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学术上的探索总能让人怦然心动。Larry Cata Backer 教授在〈共产党与中国式的宪政体制—一党专政下的宪政发展理论〉中试图摆脱目前西方既有的宪法理论及框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探讨中国的党国管治模式在实现宪政上的可行性。其指出,当下中国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很不一样,其中中国共产党扮演了重要的宪政角色,不再是以制度掩饰独裁的政制,而是一个创立了对宪法不断发展、保护、检讨的特殊政体。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范进学教授在〈执政党宪政修养发展观之我见〉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个时期共产党宪政修养的具体内容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凡是执政党自身宪政修养高的时候,中国的法治与宪政事业发展的就健康顺利,否则就会走向人治与专制。Christian W. Haerpfer 教授在〈后共产主义欧洲和后苏联欧亚大陆的民主变革〉中,对共产政权的衰落和改革失败、终结以及新兴民主国家的产生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指出民主化不是一个必然、必要、近似自然的后共产主义一党制国家向民主国家的「过渡」。民主化是有关政治「变革」的一个开放过程,在选择上有三种不同的「民主化道路」。Surya Deva 教授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财产权〉中比较了印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分析了两国对于宪法保护财产权方面所走的不同道路,并对社会主义与自由市场思想体系的结合原理进行了探索。其中更是以财产权保护为核心来反思印度可以向中国借鉴的宪法经验。HP Lee教授在〈中国宪政主义的发展〉中通过借鉴澳洲、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分析中国宪政的瓶颈─司法独立。其指出,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如果宪政想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让司法权真正独立,必须限制政府权力。Bjorn Ahl 教授在〈宪法至上—德国的宪法发展及中国当前的宪法着述〉中以「物权法是否违宪」这一争议为引子,通过与德国宪法至上的经验比较,对有关宪法至上的中国着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颇具启示意义。

  对于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寻求宪政之路,我在〈中国宪政之路—如何从立宪走向宪政〉中进行了相关思考,重探讨了自由权中的选举权的法律规定和实践,其中涉及到基层自治组织选举、人大选举、行政机关领导人选举,以及一直广受关注的党内民主试点问题。由于公民选举权的保护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决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是目前政治现实下中国走向宪政的最佳之路。肖北庚教授在〈协商民主—中国宪政民主新趋势〉中,进一步对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特有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社会中已经出现的诸如「温岭模式」等实践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协商民主作为中国宪政民主发展的新趋势所呈现的两种轨迹:一是由在政治制度建构中发挥基础作用转为向权力运行过程不断进行分布、排列和纵深,以此推进中国宪政的民主化进程;二是由其来担当两岸和平发展,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重责,促成一种新纪元式的宪政民主进程。

  诚然,中国的宪政未来也离不开行政法治在实践中的逐步完善。对此,胡锦光教授在〈论中国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演进与课题〉中,从当下中国对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对两者进行合法性司法审查的可能性空间,最后进一步对法院如何就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司法审查,以及如何审查法律的合宪性进行了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腾飞,已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那份沉睡已久的自豪,更让世人刮目相看。然而对于宪政,国人虽追寻已久,但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等因素,简单移植很难畅行,而「中国模式」的建构也难以摆脱屈原笔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次,我们带梦想又经历了一次追寻之旅!

林峰
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3月1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