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毛泽东在其生命最后七年中所经历和策划的重大事件。
1970年,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的问题上,毛泽东与林彪发生冲突;
1972年,林彪叛逃,葬身大漠,令毛泽东心灵受到重创;
1974年,“四人帮”以“批林批孔”为名,将斗争矛头直指周恩来总理;
1975年,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1976年,周总理与世长辞,久病缠身的毛泽东选定华国锋为接班人,9月9日零时十分,溘然辞世,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书中还记述了敬爱的周总理几年来拖病与“四人帮”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作者简介
顾保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员,二炮电视中心一级编剧,着名纪实文学作家。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首届图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等全国奖项。
杜修贤
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吴印咸先生。曾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副组长。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6年离休。
1970 第一章 双剑交锋
1970年春天,毛泽东提议筹备召开四届人大,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之职的问题上,他与林彪分歧凸现……
1971 第二章 亮出底牌
林彪对中央批陈整风运动採取“不表态、不参加、不讲话”的姿态。这三个“不”,加剧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
1972 第三章 国门洞开
林彪事件,令毛泽东心灵受到重创,从而加速了他衰老的速度。新年刚过,毛泽东得到了陈毅病逝的消息……
1973 第四章 时不我待
开年第一天,政治风标转向。批林整风的重点是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极右实质”,否定了周恩来批极“左”思潮的做法。十三天后,周恩来的身体出现危情……
1974 第五章 重振旗鼓
一开年,“一.二五”大会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一场借助批林批孔的名义,实质指向周恩来的闹剧迅速席卷全国……
1975 第六章 艰难执政
1月5日,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0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15日又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四届人大召开,周恩来把接力棒传递给了邓小平……
1976 第七章 星落长河
毛泽东十年前书写的两首词作1976年的第一天被公开发表。在元旦社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调中,周恩来燃尽了生命之火,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历史的沧桑感。毛泽东,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笔迹的人物,他的晚年,特别是最后的七年,必然是充满复杂而又跌宕起伏的。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晚年生活充满好奇,因为那往往是他们一生经历沉淀后的真实写照,也最能体现出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性。“风雨路”三个字,更是让我联想到那段岁月里可能存在的挑战、困境,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 struggles。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展现毛泽东晚年的真实面貌,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内心的思想斗争,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充满了变数的时期里继续前行。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位伟人晚年精神世界的探索,希望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和对历史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当看到《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的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毛泽东,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晚年,特别是最后七年,无疑是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时期。书名中的“风雨路”三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暗示,预示着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变故和考验的旅程。我非常好奇,在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是如何面对内外的压力,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他的个人思想和身体状况又是如何影响着他的决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挖掘史料,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出毛泽东晚年真实的形象。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反思和解读。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对中国近现代史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更清晰认识。
评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毛泽东,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晚年,尤其是这最后的七年,无疑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未解之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历史人物晚年心路历程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因为那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书名中的“风雨路”三个字,更是强烈地暗示了这段岁月的不易,充满了挑战、冲突,甚至是惊涛骇浪。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毛泽东的晚年世界,去理解他所面临的困境,他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如何在这条充满风雨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对一位伟大领袖晚年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希望能从中获得启示,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阅读。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塑造了我们国家走向的关键时期充满好奇。毛泽东作为那个时代的灵魂人物,他的晚年更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和未解之谜。从书名就可以预感到,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描绘出在那动荡的七年里,一位伟人的内心世界,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继续前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鲜活的人物,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挣扎。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去体会毛泽东本人在那段特殊岁月里的复杂心境。读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以及展望未来。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这位伟人,也能更清晰地审视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描绘伟人晚年岁月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那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沉淀、也最能反映其真实面貌的时期。《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七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位像毛泽东这样的历史巨人来说,这最后七年的轨迹,定然是跌宕起伏,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曲折和挑战。“风雨路”三个字,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命运的艰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段时期内毛泽东的政治决策、思想变化、以及他与周围人物的互动。我期待能够看到,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他如何应对各种危机,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一位伟人晚年心路历程的深刻解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引发我的兴趣。毛泽东,作为新中国最核心的领导人,他的晚年,尤其是最后七年,无疑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时期。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变革和复杂的权力斗争,而毛泽东的最后七年,正是这样的一个节点。“风雨路”三个字,生动地勾勒出了一条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道路,让人遐想其中蕴含的巨大波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段历史,不仅仅是记录那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更要揭示事件背后的逻辑,毛泽东个人的思考与决策,以及他与时代、与人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理解他在风雨飘摇中的坚持与挣扎,以及他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层影响。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究历史真相,理解时代变迁的难得机会。
评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让我立刻想要探究其中的故事。毛泽东,一个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巨人,他的晚年,特别是最后的七年,必然是充满戏剧性的。我很好奇,在那段岁月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权力的更迭以及个人身体的衰退的。书名中的“风雨路”三个字,暗示着那是一段充满挑战、风波诡谲的旅程,其中定然少不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难以预测的命运转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鲜活的对话,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关注,更是对一个时代最关键转折点的一次深入审视。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更清晰的历史视角,更深刻的时代理解,以及对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展现的洞察。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的“最后一段路”往往是他们人生中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时期。而《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这段历史的好奇。毛泽东,这样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人物,他的晚年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书中“风雨路”三个字,仿佛预示着那是一段充满波折、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的旅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与毛泽东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一个高高在上的领袖,更能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个体。那些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意识形态的激辩,以及国内外局势的变幻,无疑都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无尽的张力。我想知道,在那些关键时刻,他是如何决策的?他内心的纠结与坚持又是什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探索,一次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也更理解我自己。
评分“风雨路”这三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部作品的强烈兴趣。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缔造者和新中国的奠基人,他的晚年,尤其是最后这七年的岁月,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关键和复杂的时期。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位伟人的晚年,都是其一生思想、经历和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最能揭示出历史的某些真相。书中“风雨路”的意象,预示着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变故,甚至可能是动荡与不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这段时期更为详实和深入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政治事件的叙述,更要深入挖掘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转变、情感波动,以及他在那个特殊年代所做的种种决策背后的考量。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巨人,理解中国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读到《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段极其不平凡的岁月。毛泽东,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核心人物,他最后这七年的经历,必然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个人轨迹。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变革的剧烈性以及其中人物的命运沉浮抱有浓厚的兴趣。书中“风雨路”三个字,更是勾勒出一条充满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艰难险阻的道路。这让我不禁设想,在那段岁月中,他所经历的内部政治斗争、外部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个人身体和心境的变化,都将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段“风雨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要揭示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决策过程以及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人,理解他晚年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走向,以及那些对我们至今仍有影响的历史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