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第一本书
本书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学理论旅人的身分,提出一般人阅读﹝异化劳动﹞常见的问题,以独特的「四本主义」,从三大面向着手,一一破解下列问题:
文本面
.异化理论是在甚么情况下出版的?为何书名中有括号?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何要阅读它?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只出现在﹝异化劳动﹞中吗?
阅读面
.阅读﹝异化劳动﹞时,是否常觉得食不下嚥?
.你曾经因搞不清楚「异化」、「外化」、「对象化」、「客体化」、「现实化」,而一个头两个大吗?
分析面
.﹝异化劳动﹞到底是马克思的「雾里学」还是「误理学」?
本书特色
●逐段分析【异化劳动】
台湾第一本逐段分析﹝异化劳动﹞的学术着作
●跨出【异化劳动】,分析马克思其他着作的异化论
包括「青年马克斯」时期的作品,及《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相关概念
●德英中对照阅读
作者对照德文原典、英译本、中译本,指出各种版本及译本的出入,以及这些出入如何影响读者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作者简介
孙中兴
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着有《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群学出版)、《理论旅人之涂尔干自杀论之雾里学》(群学出版)。主要开设课程包括社会学理论、爱情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爱情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及圣哲社会学。
马克思徘徊不去的幽灵
I 「异化劳动」文本逐段分析
1. 从倒数第五段开始
2. 现在可以从头细说:「异化劳动」文本逐段分析
3.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1-10段
4.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11-25段
5.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26-41段
6.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42-61段
7.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62-75段
8.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76-77段
9. 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整理
10. 导读人对于异化的整理
11. 我对于异化分类的整理
12. 出入文本找答案
II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他部分的异化理论
1. 版本、译本和文本
2.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
3. 进入《手稿》其他文本寻找「异化」的相关文本
III 「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论
1. 前言
2. 哲学批判期
3. 政治经济学转向期
IV 总结
V 尾声
推荐序
马克思徘徊不去的幽灵
由于长年教授社会学理论的缘故,我经常看到被马克思幽灵缠身而苦不堪言的人,其中又以阅读〔异化劳动〕一文的人最为严重。
我当初到美国唸研究所时,就在第一週的理论课上尝到这种苦。那应该算是双重的苦:一是「观念的苦」,当然是马克思不清不楚的观念〔我上大学时所学到的马克思观念都很好懂的呀!〕;二是「语文的苦」,当然是我当时英文不好的苦〔别误会!我当时的「托福」分数应该是接近「顶标」的程度!〕。至于其他的苦,如唸不完的指定文章,因为和主旨无关,就且略过不表。
当时老师没考试,就这么混过了这趟苦海。不过这只是苦海「初波」。而且,混过去的苦,毕竟还是苦味犹存。
后来教书,看到了中译本和德文原文〔也请别误会,我的德文程度没我的英文程度好〕,再多读了几次之后,暮然回首,惊觉自己脱离了马克思异化论的无边苦海,顿时「自我感觉良好」。然后我回头去翻阅相关的社会学理论教科书,都没发现前人有类似的见解。我当然是忧喜参半:忧的是自己读书太少,孤陋寡闻,这样的发现或许早有前辈指出;喜的是也许人家说的「天公疼憨人」终于轮到我了,这么多年来的辛苦终于有些「新∕心得」。
于是我先将自己的「伟大发现」教给学生,甚至变成学生的指定作业,希望他们能分享我的发现喜悦,我的初衷是「老师做得到,同学也可以做得到」。不过多年来,学生的作业多半还是因循社会学理论二手书的说法,就算是我苦口婆心指正前人的谬误,我得到的却是学生摆在脸上的那种「那又怎样」、「谁谁谁写成的书会错吗?」、甚至「有本事您写一本去和人家PK」的表情〔还是这只是我的投射?〕。
这样的挫折让我领悟到:马克思的幽灵之外,还有许多二手书的幽灵层层缠绕,所以读者一旦深入迷雾中,就会产生不自觉的「异化」经验。也许这正是一个对马克思异化论提出「异话」来「除魅」的时候了。
如果我的「异话」最终也不过是自己无知所闹的「笑话」,多少也可以当个故事来警惕后人。如果有幸真的有「千虑一得」之见,那也可以成为另一个故事,鼓励后人。好歹都会是个故事,知我罪我,都请看倌慢慢细听分解。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不是一本寻常的书。我自认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较深的理解,能够清晰地辨析其核心观点,即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疏离。然而,“异话”这两个字,却像一个神秘的符号,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无限的联想。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作者在对“异化”本身进行一种“另类的”阐述,一种“出人意表”的解读?还是说,它在揭示“异化劳动”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呈现出何种“异乎寻常”的新形态?我无法想象,当“异化”这个本身就充满深刻哲学意味的词语,被叠加了一个“异”字,会引发怎样的思想共振?它是否在挑战我们对“异化”的既有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更复杂、更微妙的疏离状态?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的冒险,一次对固有观念的有力冲击。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带领我进入一个关于“异化”的全新认知领域,去探索那“异话”背后所蕴含的、可能颠覆我们对现代社会理解的深刻洞见。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关于“异化”的场景和理论片段。我通常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产品、自身以及他人产生疏离状态的深刻揭示。然而,“异话”二字,却在这已然清晰的图景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探究欲望。我开始猜测,作者是否在对“异化”这一概念本身进行某种“非传统”的阐释?抑或是,作者正试图通过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去审视“异化劳动”在当代社会中那些更为隐蔽、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我无法想象,在“异化”这个本身就极具批判性的词汇前面,再加上一个“异”字,会带来怎样的哲学冲击。它是否在暗示,我们对“异化”的理解,本身就可能存在着某种“偏差”或“局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对我的思想的一次有力挑战,它促使我去思考,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劳动方式和生活状态,是否隐藏着我们尚未察觉的“异化”?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带领我穿透表象,去理解那“异话”背后所蕴含的、可能颠覆我既有认知的深刻洞见。
评分我对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既熟悉又敬畏的态度。熟悉在于,其关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关系的疏离,我已经反复研读和思考。敬畏在于,这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迫和剥削,其深度和广度常常令人感到沉重。然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与不安。这个“异话”究竟是何所指?它是在颠覆原有的“异化”解读,还是在探索“异化”的“另类”呈现?我开始设想,或许作者并非在简单重复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在尝试一种“非正统”的叙事,一种“出格”的解读。它是否在暗示,我们对“异化”的理解本身,就可能存在着某种“异化”?抑或是,作者试图借由“异话”这一形式,来揭示“异化劳动”在当代社会中更为隐蔽、更为复杂的新形式?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异”的“异化”究竟会带领我走向何方,它是否会挑战我固有的认知,从而开启一段更加深刻、更加发人深省的思考之旅?这本书的出现,是对我既有知识体系的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异话”背后隐藏的、可能令人震惊的关于自由、劳动与人性的全新维度。
评分初见此书名,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惊喜,随即而来的便是深刻的好奇。我自认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无论是从其哲学根源,还是在经济实践中的表现,我都觉得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把握。然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样一个充满张力和辩证感的书名,立刻打破了我原有的平静。它不仅仅是“异化劳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异化”前面叠加了一个“异”字,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异化”的“异化”,一种双重否定下的辩证张力。这让我不禁猜测,作者是否是在挑战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框架?是否是在挖掘“异化”概念中被忽视的、更为隐晦的维度?亦或是,作者正在试图用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来阐释“异化劳动”这个经典命题,揭示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更为复杂和精妙的表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可能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甚至被遮蔽的“异化”现象。它是否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体系下,个体与劳动、与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是否比马克思时代更加复杂,或者以某种“异化”的方式呈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现有知识体系的一次邀请,邀请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挑战和知识的拓展,去探寻那“异话”之中蕴含的、可能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思想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拍在了我对“马克思”和“异化”这两个概念的固有认知上。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它时,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问号,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我通常对马克思的理论,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部分,有着一套相对清晰的理解框架。我以为我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能够清晰地辨析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中被剥离,变成一个被动的、工具性的存在。然而,这个《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的标题,却悄悄地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暗示着原有的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可能存在着某种被忽略的、或是被曲解的“异”,一种与主流解读截然不同的声音。我无法想象,在“异化”这个本已充满悲剧色彩的词汇前面,再加上一个“异”字,究竟会导出怎样的思想火花?是颠覆性的批判?是全新的视角?还是对既有理论的某种“另辟蹊径”的解读?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异化”本身进行“异化”的,这种“异化”的“异化”又会揭示出什么关于异化劳动的新维度?它是否会挑战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普遍认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过去的阅读和思考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也激发了我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重新审视。我准备好迎接一次可能完全出乎意料的思想旅程,去探索那个“异”字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以及它可能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的劳动困境带来怎样的启发。
评分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与反思之中,对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如何丧失劳动主体性、与劳动产品产生隔阂,甚至与自身类本质相疏离的论述,有着相对成熟的理解。然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却像一股清流,又像一阵急风,瞬间打破了我原有的平静。我反复琢磨着“异话”二字,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对“异化”概念本身的“另类”解读?抑或是,作者在探索“异化劳动”在当下社会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新形态?我无法想象,当“异化”这个本身就充满悲情色彩的词汇,被赋予一个“异”字,会激荡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它是否在挑战我们对“异化”的传统认知,揭示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或者以更加隐蔽方式出现的“异化”现实?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机遇,更是一次对自我知识体系的深度审视。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带领我进入一个关于“异化”的全新思想空间,去发现那“异话”背后所隐藏的、可能颠覆我以往理解的,关于人与劳动、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见解。
评分当我看到《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学术著作。我一直认为,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思想进步的关键。而“异化劳动”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早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异话”二字,却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本书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意味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一种“与众不同”的解读。我猜想,作者可能并非是在简单地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而是可能在对“异化”本身进行某种“异化”的再思考,或者是在探索“异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异乎寻常”的表现形式。或许,作者在挑战我们对于“异化”的固有认知,揭示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或者以全新面貌出现的“异化”现象。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异话”的方式,来解构和重塑“异化劳动”的既有图景,它是否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精细、更加复杂、甚至更加令人不安的“异化”世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场思想的邀约,邀请我抛开既有的框架,去接受一种全新的、可能颠覆性的思想洗礼,去感受那“异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它对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体处境的独特意义。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能够挑战现有认知,提供全新解读的学术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恰恰精准地击中了我的这一点。在我过往的阅读经验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相对成熟且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其核心思想——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产生疏离——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异话”这个词的加入,让我瞬间警觉起来。它暗示着作者可能正在进行一种“非主流”的解读,一种“不同寻常”的叙述,一种对“异化”本身进行“异化”的尝试。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种“异化”的“异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在揭示“异化”概念本身存在的某种内在的“异化”?抑或是,作者试图通过一种“反常”的视角,来反观“异化劳动”在当下的新形态和新表现?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并非简单地重复或梳理前人的观点,而是会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去剖析那些隐藏在“异化”表面之下的更深层次的逻辑,甚至可能是对“异化”这一概念本身的再定义。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洞见,带领我穿透那些被传统理论所遮蔽的迷雾,去理解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在看似不“异化”实则更为隐蔽的“异化”状态中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记巧妙的暗语,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我看来,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极具影响力的理论体系。我一直以为,理解“异化劳动”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到人际关系四个层面的疏离。然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标题,却像是在悄悄地暗示,我所理解的“异化”可能并非全貌,甚至可能存在着某种“异”质的存在。我开始思考,这个“异”字,究竟是何含义?它是否在指向一种对“异化”本身的“异化”,一种超越了传统理解的、更为复杂的疏离状态?抑或是,作者在通过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方式,来揭示“异化劳动”在当代社会中那些更为隐蔽、更为精妙的体现?我无法想象,在“异化”这个已经足够深刻的词汇前面,加上一个“异”字,会带来怎样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既有知识框架的一次挑战,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带领我重新审视“异化劳动”这个命题,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或者以全新形态出现的“异化”真相,去探索那“异话”背后所隐藏的、可能颠覆我们认知的深刻洞见。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认为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如何被剥夺了劳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沦为生产的附庸。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这个书名,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原有的理解产生了动摇。我反复咀嚼着“异话”二字,它似乎暗示着一种“非同寻常”的阐释,一种对“异化”本身可能存在的“异质”或“异变”的探索。我开始好奇,作者是否是在对“异化”这个概念进行一种“再异化”,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更具颠覆性的含义?抑或是,作者试图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审视“异化劳动”在当下社会中的新表现,那些可能比马克思时代更加隐蔽,但同样令人窒息的“异化”形态?我无法想象,在“异化”这个已经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词汇前面,再加上一个“异”字,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的邀约,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体系的深刻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带领我走出熟悉的理论框架,去领略那“异话”背后所蕴含的、可能令人震惊的关于劳动、自由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