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第一本书

  本书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学理论旅人的身分,提出一般人阅读﹝异化劳动﹞常见的问题,以独特的「四本主义」,从三大面向着手,一一破解下列问题:

  文本面
  .异化理论是在甚么情况下出版的?为何书名中有括号?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何要阅读它?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只出现在﹝异化劳动﹞中吗?

  阅读面
  .阅读﹝异化劳动﹞时,是否常觉得食不下嚥?
  .你曾经因搞不清楚「异化」、「外化」、「对象化」、「客体化」、「现实化」,而一个头两个大吗?

  分析面
  .﹝异化劳动﹞到底是马克思的「雾里学」还是「误理学」?

本书特色

  ●逐段分析【异化劳动】
  台湾第一本逐段分析﹝异化劳动﹞的学术着作

  ●跨出【异化劳动】,分析马克思其他着作的异化论
  包括「青年马克斯」时期的作品,及《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相关概念

  ●德英中对照阅读
  作者对照德文原典、英译本、中译本,指出各种版本及译本的出入,以及这些出入如何影响读者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作者简介

孙中兴

  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着有《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群学出版)、《理论旅人之涂尔干自杀论之雾里学》(群学出版)。主要开设课程包括社会学理论、爱情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爱情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及圣哲社会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马克思徘徊不去的幽灵

I 「异化劳动」文本逐段分析
1. 从倒数第五段开始
2. 现在可以从头细说:「异化劳动」文本逐段分析
3.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1-10段
4.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11-25段
5.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26-41段
6.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42-61段
7.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62-75段
8. 「异化劳动」逐段分析之76-77段
9. 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整理
10. 导读人对于异化的整理
11. 我对于异化分类的整理
12. 出入文本找答案

II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他部分的异化理论
1. 版本、译本和文本
2.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
3. 进入《手稿》其他文本寻找「异化」的相关文本

III 「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论
1. 前言
2. 哲学批判期
3. 政治经济学转向期

IV 总结
V 尾声

图书序言

I〔异化劳动〕文本逐段分析

1. 从倒数第五段开始


我对于阅读马克思〔异化劳动〕一章的建议就是:「从倒数第五段」唸起。

「可是这不就像是看悬疑小说先从最后几页看起一样是『偷吃步』吗?」正直的学生往往这样怀疑着。

我通常都神祕兮兮地笑着说:「先看再说吧!」

第二个建议换来的是「半信半疑」的表情和翻书的动作,还有学生喃喃自语地数着:「倒数第五段,一、二、三、四、五」: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1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自我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转归为异己的力量、异己的人所有。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这个同劳动和工人异己的2 人对工人、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首先必须指出,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

其次、工人在生产中的现实的、实践的态度,以及他对产品的态度(作为一种内心状态),在同他相对立的非工人那里表现为理论的态度。

[XVII]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对自己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己却不做。

我们来进一步考察这三种关系3。(Marx, 1963: 134; 1964: 119; 1975: 334; Marx & Engels, 1932: 94; 1968: 522; 1975b: 281-282; 马克思,1990:61;2000:64; 马克思和恩格斯,1979:102-103;2002:280)

然后,就是发出拖长的一声「咦」,「怎么没了下文?」

最后的疑问最容易回答:没了下文是因为这个部分的手稿只写到这里。

可是看行文脉络,马克思不就要揭开谜底了吗?难道就没有答案了吗?

其实答案是有的。

大部分的人都在前面的行文中找答案。就像《新约圣经》说的「寻找,就寻见」4,他们也如愿找到了他们认为的答案。我认为这样只是找出部分的答案。

除了在前面的文本找,还要「跨出文本」来找才算圆满。这正是本书的主要论点。

我们可以先就这五段话来看看马克思到底说了甚么?和他的「异化论」又有甚么关系?

这五段话中的第一段其实只是对前面文本的总整理。所以不管前面他千言万语说了甚么,这里就是「重点」。

第一个要点是表明:「工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这里的「占有」一词特别被强调指出,虽然马克思没有特别说明这个词的意义。不过,话说回来,谁会在自己的手稿笔记中做这种解释的工作,自己懂就好了,又不是在编字典。就这句话来看,有三个关键字:「工人」、「劳动」和「自然」,我们可以设想三者之间有一个因果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工人、劳动与自然的因果关系图

工人→劳动→自然

然后马克思再提到「工人的占有」表现出「异化」,接下来的描述都是说明这些工人的异化情况:

(1)「自我活动表现为替他人和为他人活动」,总之,「自我活动」并没有为了自己;

(2)「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简言之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3)「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也就是说,生产的对象都被他人所用,自己反而一无所有;

工人的「异化」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异己的人所有」。这里「异己的」一词是被强调的。马克思这时候还没给这些「异己的力量」和「异己的人」一个定名,不过从「后见之明」来看,这里所说的「异己的力量」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异己的人」当然就是和工人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或「资本家」,或是他在下文提到的「非工人」。这里的意思,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工人被资本家剥削而产生异化」。

所以,马克思希望要考察「工人」和「资本家」彼此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两者对于「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这样,马克思就刚刚所提到的「工人→劳动→自然」的公式中,多加了一个平行却有着紧密关系的因果锁链,也就是「资本家」,如图二所示:

图二 阶级、劳动和自然的关系图

工人→劳动→自然

资本家

接下来的三段文本,就是他对于「工人」和「资本家」对立状况的三个结论。我们可以用表一来说明。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