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回顾.情义一生
将近八十年的岁月,正是中华民族巨变的年代。历史就像巨大的洪流,驱使这一代的中国人向前奔波,有人站上浪头,有人被浪淹没。
在巨变的时代中,我的确是个幸运儿,有机会作了一些值得回顾的工作,也深深感受到,所谓「际遇」或者说「因缘」,除了很多「事」,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人」。这些人,或者在感情上给你慰借,在德性上给你提醒,在知识上给你粮食,在生涯上给你提携。他们让你有值得回忆的一生。
这本回忆记述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事」与「人」,其中当然有个人的风雨得失,对我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但人间的情义,在我心中并未随时间而消逝。我要记录的是这一生的情义,而不是功业。我要表达的是心中的感恩,也希望让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人,触动一些感受。
我过去所作的工作,虽然努力,相对于许多人而言,论牺牲与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我必须要感恩,要谦卑。迈入老年之际,深深觉得自己对人生还是缺乏通达,有时也难免流于世俗;面对无常,也常有无措之感,这些都是有待参透的人生课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道在何处?此书付梓之时,让我以这一种心情,对自己的过去作一个总结,也让我以这些体认,重新展开我的未来。
──徐立德
八十回顾是一件难得的喜事,看尽人间的铅华,体验世间的悲喜,徐立德透过回忆录的形式,为生命的菁华岁月,留下时代传承的宝贵经历。
徐立德先生一九三一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汉口市。动乱的年代,全家人随着职业军人的父亲四处迁徒,一九四五年来到台湾,已是十八岁的少年。他在台湾完成了中学、大学及研究所的学业,之后考上高考后进入政府部门服务,开始他近四十年的公务员生涯。从人事行政到专业财经部会首长,徐立德在本书详细记录了他的从政、从公历程;读他的传记,可以读出台湾六十年公务体系的发展史,以及台湾重大财经建设的规划进程。
选书缘起
这本《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新着,将是百年动盪的大时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湾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两岸关系突破过程中的详实纪录。它来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与直接的参与;兼有现场感与历史感。
作者简介
徐立德
民国20年出生于湖北汉口,祖籍河南罗山。曾任行政院第五组组长、财政部常务次长、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财政部部长、经济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资政。
毕业于台湾省立法商学院行政系,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美国美利坚大学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民国4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防研究院第11期、革命实践研究院国建班第1期结业。民国70年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曾任国民党副祕书长、财委会主任委员暨政策会执行祕书、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民国77年成立环宇投资公司,担任董事长,另曾任私立联合工专董事长、孙运璇学术基金会董事长、航发基金会董事长。
民国42年高等考试及格,进入公职,推动加值营业税、修正银行法、推动亚太营运中心、成立境外金融中心、强化中国生产力中心、改革纺织品配额处理办法、成立经济部产业发展谘询委员会、催生公务人员财产信託法、消费者保护法、全民健保法等。民国83年行政院副院长任内,以中华民国亚运代表团代表身分,到日本广岛参观第12届亚运会,成为中日断交以来,访问日本层级最高的中华民国官员。连战参选2000年总统时,为核心幕僚,积极促成连宋配、国亲合。卸任公职后,穿梭两岸,协助部署民国94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至大陆的和平之旅。
出版者的话 成功不必在己—读徐立德先生回忆录 高希均
前言 情义在我心
第一部 亲情无价
第一章 动乱时代的平凡家庭
第二章 沉睡世代的青年学子
第三章 国家培训的进修学习
第四章 以五三之龄攻读哈佛
第二部 公职无私
第五章 二十年从事人事行政工作
第六章 十年财经部门历练
第七章 景气低迷中接任财政部长
第八章 重重难关下接任经济部长
第九章 问心无愧细说十信案
第三部 报国无我
第十章 尽心为党不计功过
第十一章 费心政务任副阁揆
第十二章 经建主委开创愿景
第四部 人生无憾
第十三章 有心无力兼顾华航
第十四章 风风雨雨总统大选
第十五章 两岸关系新世纪
第十六章 出国考察有忆思
第十七章 民间企业添新话
结语 待参透的人生课题
徐立德大事纪
出版者的话
成功不必在己—读徐立德先生回忆录
高希均
(一)
这本《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新着,将是百年动盪的大时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湾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两岸关系突破过程中的详实纪录。它来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与直接的参与;兼有现场感与历史感。
八十年前作者出生于湖北汉口,十四岁随双亲来台,二十二岁在台湾行政专校毕业,高考及格后分发到考试院担任荐任科员。他很可能就像大多数公务员一样,奉公守法、默默工作,然后按部就班地退休。
但是他勤奋好学与力争上游的个性,以及工作上的优秀表现,在极年轻时就脱颖而出。二十九岁取得了政大政治学硕士,三十一岁就派至美国美利坚大学进修八个月。
四十岁以后就历任财政部常务次长、省财政厅长。五十岁时,他在事业上达到另一高峰:担任财政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并选为美国艾森豪基金会得奖人。从那时(一九八一年)起,徐先生就在台湾政坛占了一席之地。
从回忆录第二部开始,他的从政生涯就与台湾经济发展、国民党盛衰、李登辉执政、总统大选,及连宋的分与合、两岸关系的突破,密切相关。关心台湾发展的海内外人士,不能错过这本书。
(二)
被认为是「青年才俊」的徐先生,拥有很多特质:才思敏捷、有说服力、做事干练、做人细心、并且洁身自好。他可以广交四方朋友,但不失分寸;他为了把事情做好,可以委曲求全。他的决策可以有弹性,但把握住原则。
这真是台湾走向民主过程中,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条件:廉能、认真、肯做事、有效率、会沟通、能调整。
四十岁起,徐先生在财经部会担任次长,然后担任财经二部部长,开始逐渐「接近」权力核心人士。除了经国先生,他特别受到孙运璇、李国鼎与费骅三位先生的赏识。然而政治的诡谲多变,五十四岁时因十信风暴坦然辞去经济部长,虽然问心无愧,但终有壮志未酬,写出「十信下台功业未竟」的内心感受。文中他写着:「我极喜爱经济部这份工作,也认为适合我的个性。当时的确也全力投入,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在学者专家企业界共同努力之下,有计画地将台湾的经济往前推进。」
抱着失落,六月选择去哈佛进修,那是一段放空自己与放眼天下的难得岁月。一年后得公共行政硕士回到台湾。
我记得那年(一九八六年)暑假在台北,他刚从哈佛回来,聚在一起谈起他选过Robert B. Reich、Ezra F. Vogel(傅高义)的课,又细读Arthur Okun的书: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这些着作也正是我在美国教书时常引述的,我们谈得兴高采烈。记得曾告诉他:「我的志趣就是推广这些理念,你的才华就是要把这些理念变成适合国情的政策。」我心中相信这位进修归来的「哈佛人」,会有更宽广的奉献舞台。
等待再被重用的那二年,是他一生中难得的沉潜。
(三)
一九八八年八月,徐先生进入中央党部担任国民党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席李登辉变成了直接的长官,他更靠近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
他的事业在六十二岁(一九九三年)时,再攀高峰。那一年二月连战组阁,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并曾兼任经建会主委一年半)。从那一刻起,徐先生就是权力核心之一。
接踵而来的挑战一波接一波。台湾的财经与大陆政策,国民党内部权力的更替,连战二次参选总统(二000年连萧配、二00四年连宋配),连战的「破冰之旅」(二00五年四月),他无役不与;也无不全心投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部长、副院长、经建会主委任内推动了不少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包括推动加值型营业税制、创设境外金融中心;改组强化中国生产力中心,创立经济部产业谘询委员会;推行全民健保、规划亚太营运中心等等)也以在野之身,策划连宋配与「破冰之旅」,但自己从不居功。这种「成功不必在己」的风范,在政坛已是凤毛麟角。
台湾有几个政治人物是可以立大功、成大业、留名历史的。可惜在权力巅峰时,他们没有看清世界潮流,也没有看清台湾前景,只看到片面的民意,部分群众的欢唿,身边人士的忘情怂恿;在权力诱惑下;终至产生一厢情愿的推断,带来了「一步错、全盘输」的结局。可惜的是,因为这几个人物的政治操作与翻云覆雨,使台湾社会的进步停滞了二十年。我猜想作者的遗憾是他尽力想对他们有一些正面影响来扭转大局;但事与愿违,带给他深沉的失落。
(四)
近二十年来,不分昼夜地投入公务与选举,使他的夫人刘勤生女士十分心痛与不舍。当她于一年前(二00九年)二月往生时,他蓦然回首:「我才惊觉对她的依赖如此之深,而她对我的包容,又是如此之广;……让家成了温暖的港湾(堡垒),也让我在公务上无后顾之忧。……近日每思及此,心中既亏欠又感谢」(引自〈结语〉)。今年二月出版了《刘勤生画集》,作者又写着:「她的重要只有在失去之后,才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老伴的过世,带来了他沉重的打击。往日的笑容、豪气与干劲突然消失了。自责过去为了工作,没有常常在家;现在要来补偿时间,而她已不在。他沉痛地写出:「我们未来许多想法与规划,也都成为梦幻泡影,这种失落与变化,对我来说,实在是无法弥补的缺憾。」心情的郁卒使他开始研读哲学与宗教,参悟人生无常的道理。
这是书名中的「情」,这也是他一生的「爱」。
他的全心投入公务,是为了朋友,也是为了国家。这即是他偶然自嘲的「愚忠」。「朋友」是连战,「国家」是中华民国。
他一直坚信:这个充满理想的朋友,值得支持;这个充满颠簸的国家,应当爱护。
十四章「风风雨雨总统大选」的最后一段,出现了他最率真的自白:「在这段人生旅途上,我完全扮演连先生客卿幕僚的角色,并未占有任何名位与酬劳,所作所为都不是分内之事,只是凭着对时局的关怀与私人情谊,来尽自己的力量。」
这是书名中的「义」,这是他政治生涯中一直坚守的「义」。
他关心两岸和平,他期待国民党再起,他更希望看到民族复兴。这是他在离开公职后,生命的寄托。他往来于两岸,终于促成连先生展开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两党领导人的会面,在握手那一刻,开启了和平之门,机会之窗。连战主席与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连胡五项共同愿景,更为二00八年接任总统的马英九铺了两岸和平之路。
连先生没有取得政权,但获得了民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地位远比担任总统更高。徐先生近十年辅佐连战的各种牺牲:遭遇的风险、经历的痛苦、被遗忘的家人,都在两岸关系突破上获得了无形的补偿:那就是「和平变成了两岸共同承诺与追求的目标」。在战乱中成长的他,已把视野与机会提升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在八十大寿之际,作者回首这段高潮迭起的人生,没有家世,只手空拳,却攀登上了事业的巅峰。偶有风雨,更多蓝天。一生不仅无憾、无愧;更是留下了「情义在我心」。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二0一0年七月三十日于台北)
结语
待参透的人生课题
这本我个人七十八年人生历程的记述,在许多友人的鼓励与协助下,尤其是马绍章先生与陈静仪小姐的帮忙,的确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整理完成,并感谢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在我即将迈入八十岁时,大力协助,同意出版发行。
八十岁将届之前,本来规划要彻底放下「工作」,开始另一段人生。可是民国九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的巨变,打乱了我一切规画。勤生因病往生离我而去,不但无法与我分享出书的喜悦,我们未来许多想法与规画,也都成为梦幻泡影。这种失落与变化,对我来说,实在是无法弥补的缺憾。
勤生与我是大学同学,自民国四十六年十一月结婚以来,五十二年的夫妻情分,不仅仅生活上相互依赖,而且心灵相连,两人早已合为一体。回想二千年连战先生代表中国国民党参与总统选举失利的那晚,凌晨一时余,我独自踏着夜色走回杭州南路家中,勤生独自坐在客厅中等候我回来,两人茫然相望,彼此都有无比的辛酸,久久难以置言。
我的妻子在停顿一段时间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她说:「你的年纪也不小了,一辈子的辛劳,身体状况也差得很多,应该自公职退休下来,规划一些自在的生活。」我深受感动。她主张我们立即搬家,就在三个月之内,她独自张罗,我们迁出住了长达近二十年的杭州南路公家寓所。
自此之后,我虽然婉辞了党部的职务,却又投身于环宇公司的经营,并侧面参与一些连先生第二次参选与嗣后两岸联系的工作,生活和过去一样忙碌,陪她的时间并不太多。所幸在我离开公职的这些年,她享受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习画、唱歌、旅游、打球、学习电脑,我也在这段期间,尽可能地陪她与朋友们到国外旅游,家人与朋友都感受到她的快乐。
不幸的是,民国九十六年发现她患了肺腺癌,在和信医院医疗团队的细心照护下,延长了两年多的生命。两年多来,我们两人虽然遭受许多折磨,但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夫妻之间相互依赖与相互关怀的深切情感。
这么长的岁月,蓦然回首,我才惊觉对她的依赖如此之深,而她对我的包容,又是如此之广;她对家庭的奉献,又是那么的多。她所散发的那种安定、知足与守分的气质,让家成了温暖的港湾,也让我在公务上无后顾之忧。在我一生公职生涯中,她始终默默承受身为公众人物家属必须面对的压力与负担,尽量把政治隔在家外,把从容与恬静留在家里。近日每思及此,心中既亏欠又感谢。亏欠的是,留给她的时间实在太少;感谢的是,她对家庭的付出太多。
从她身上,我深深体会到她对家庭和子女无私的爱,以及中国女性所保有的那种贤慧。更重要的是,她往生后,我对人生有另外一种感受。我原本无宗教信仰,记得在勤生病重最后的几个月里,许多朋友劝我们以宗教信仰作为慰借,承他们的好意,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甚至由他们陪同进了几次教堂。勤生弥留时,儿子们主张以佛教仪式为她送行,让她在声声佛号中无牵无挂地离开人世间。在作佛事过程中,我进一步接触佛法,让我对佛学有些了解与体悟。根据佛法,勤生一生常存善念,行善行,因此必然得以安详往生。我也相信,善念力量的牵引,能让她达到更圆满的世界中,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牵挂。佛法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常的生命,有来有去。我用佛法来安慰自己,也减少我对她的挂怀与思念。
经历这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在我心中,渐渐滋生宗教信仰,希望从中探索生命更深邃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心情,当我再重读这一部描述我个人过去的一些「人」与「事」的记载时,我有相当多不同的思想与回顾。我既感叹时代变化的莫测无情,也感受到个人的渺小……
一切生灭原都是因缘。过去将近八十年的岁月,正是中华民族巨变的年代。对日抗战、国共斗争、两岸的变化,历史就像巨大的洪流,驱使这一代的中国人向前奔波,有人站上浪头,有人被浪淹没。这其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充满着悲欢离合;有成就、有幻灭,有幸运、也有悲情。在巨变的时代中,我的确是个幸运儿,因为我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求学成长与就业;因为机遇,使我有服务公职的机会,作了一些工作。但是今日检讨起来,我过去所作的工作,虽然努力,相对于许多人而言,论牺牲与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我必须要感恩,要谦卑。
在为人处事方面,虽然有机会奉献,但因为限于所学以及所处的环境,所见所作还是相当局限。我幼年在大陆出生,就像许多中国人一样,随着父母迁居台湾。我所处的年代,很多人都对前途有种未知的惶恐,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摆脱动乱、力求安定与成长,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一份安定的工作与成长的机会。所以相对而言,我养成一种较保守的性格,努力有余,开创不足。尤其从小至今,在治学上以实用为先,疏于文史哲理;因此迈入老年之际,深深觉得自己对人生还是缺乏通达,有时也难免流于世俗;面对无常,也常有无措之感,这些都是有待参透的人生课题。最近我常常思索这些问题,还没有太深入的答案,不过哲学与宗教上的书籍,予我另外一种启示与体悟。虽已耄耋之年,我认为还是要在求知上有些反思,在为人处世上要有更多的领悟。就像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道在何处?此书付梓之时,让我以这一种心情,对自己过去作一个总结,也让我以这些体认,重新展开我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