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

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八十回顾.情义一生

  将近八十年的岁月,正是中华民族巨变的年代。历史就像巨大的洪流,驱使这一代的中国人向前奔波,有人站上浪头,有人被浪淹没。

  在巨变的时代中,我的确是个幸运儿,有机会作了一些值得回顾的工作,也深深感受到,所谓「际遇」或者说「因缘」,除了很多「事」,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人」。这些人,或者在感情上给你慰借,在德性上给你提醒,在知识上给你粮食,在生涯上给你提携。他们让你有值得回忆的一生。

  这本回忆记述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事」与「人」,其中当然有个人的风雨得失,对我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但人间的情义,在我心中并未随时间而消逝。我要记录的是这一生的情义,而不是功业。我要表达的是心中的感恩,也希望让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人,触动一些感受。

  我过去所作的工作,虽然努力,相对于许多人而言,论牺牲与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我必须要感恩,要谦卑。迈入老年之际,深深觉得自己对人生还是缺乏通达,有时也难免流于世俗;面对无常,也常有无措之感,这些都是有待参透的人生课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道在何处?此书付梓之时,让我以这一种心情,对自己的过去作一个总结,也让我以这些体认,重新展开我的未来。

──徐立德

  八十回顾是一件难得的喜事,看尽人间的铅华,体验世间的悲喜,徐立德透过回忆录的形式,为生命的菁华岁月,留下时代传承的宝贵经历。

  徐立德先生一九三一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汉口市。动乱的年代,全家人随着职业军人的父亲四处迁徒,一九四五年来到台湾,已是十八岁的少年。他在台湾完成了中学、大学及研究所的学业,之后考上高考后进入政府部门服务,开始他近四十年的公务员生涯。从人事行政到专业财经部会首长,徐立德在本书详细记录了他的从政、从公历程;读他的传记,可以读出台湾六十年公务体系的发展史,以及台湾重大财经建设的规划进程。

选书缘起

  这本《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新着,将是百年动盪的大时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湾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两岸关系突破过程中的详实纪录。它来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与直接的参与;兼有现场感与历史感。

作者简介

徐立德

  民国20年出生于湖北汉口,祖籍河南罗山。曾任行政院第五组组长、财政部常务次长、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财政部部长、经济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资政。

  毕业于台湾省立法商学院行政系,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美国美利坚大学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民国4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防研究院第11期、革命实践研究院国建班第1期结业。民国70年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曾任国民党副祕书长、财委会主任委员暨政策会执行祕书、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民国77年成立环宇投资公司,担任董事长,另曾任私立联合工专董事长、孙运璇学术基金会董事长、航发基金会董事长。

  民国42年高等考试及格,进入公职,推动加值营业税、修正银行法、推动亚太营运中心、成立境外金融中心、强化中国生产力中心、改革纺织品配额处理办法、成立经济部产业发展谘询委员会、催生公务人员财产信託法、消费者保护法、全民健保法等。民国83年行政院副院长任内,以中华民国亚运代表团代表身分,到日本广岛参观第12届亚运会,成为中日断交以来,访问日本层级最高的中华民国官员。连战参选2000年总统时,为核心幕僚,积极促成连宋配、国亲合。卸任公职后,穿梭两岸,协助部署民国94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至大陆的和平之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成功不必在己—读徐立德先生回忆录 高希均
前言 情义在我心

第一部 亲情无价
第一章 动乱时代的平凡家庭
第二章 沉睡世代的青年学子
第三章 国家培训的进修学习
第四章 以五三之龄攻读哈佛

第二部 公职无私
第五章 二十年从事人事行政工作
第六章 十年财经部门历练
第七章 景气低迷中接任财政部长
第八章 重重难关下接任经济部长
第九章 问心无愧细说十信案

第三部 报国无我
第十章 尽心为党不计功过
第十一章 费心政务任副阁揆
第十二章 经建主委开创愿景

第四部 人生无憾
第十三章 有心无力兼顾华航
第十四章 风风雨雨总统大选
第十五章 两岸关系新世纪
第十六章 出国考察有忆思
第十七章 民间企业添新话

结语 待参透的人生课题
徐立德大事纪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动乱时代的平凡家庭

回想往事,我拥有相当多值得回忆的经验与记忆,内心也充满许多感恩之情: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朋友与长官,更要感谢这个社会与孕育我成长的国家。

民国二十年农历八月六日,我出生于大陆的湖北汉口。与一般同年龄的中国人一样,自幼年开始,便饱尝动乱。就读小学期间,我随父母避难大后方的福建南平,记忆中许多时光,都是逃避日军的轰炸,以及在中国传统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度过。

相对来说,我还是相当幸运的。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后,随父母迁居台湾,在台湾的安定环境中完成了中学、大学,与研究所的学业。

波折颠沛道从前
我的父亲宾实公(讳成名),幼年丧父,随寡母到河南罗山县投奔亲戚,当然也无法受到正统的教育。民国十九年与母亲结婚后便决定外出谋生,初期在湖北汉口协助他人经营事业,后来投考军校,于民国二十四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班训练第二期,自此在军中服务。

在我们子女的印象中,父亲军职生涯并不十分顺利。抗日期间,在福建等地随二十五集团军到处奔波,很少有长期安定的时间能与家人共聚。迁台后,父亲曾在台东游民习艺所担任队长,最后的军职是军法处看守所长。因与当时的长官相处不佳,辞去职务,也因此兴起了归乡之念。当时变卖了仅有的一间房子,并将所有积蓄分成两部分,一半汇回家,仰託大姊购置田房;一半则只身奔往上海购置货品,准备返乡从事商业。不幸此时大陆情势逆转,中共渡江而上,父亲到上海即折转回台,以携回的一些货物,在台北罗斯福路经营一家小小的杂货商店,不久便因不顺利而结束。对父亲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迄今仍难以忘怀父亲那段非常辛酸的岁月。

当时台北市罗斯福路的两旁盖了一些简陋的店面,许多杂货店与小吃店沿街而设。父亲购置了一个小店面,经常要到迪化街等地批货,再亲自摆设,等待顾客来购买。我想这是他在职业生涯中从未经历过的。他默默地做着,看在家人眼中,无限心痛。这可以说是我们家庭相当困难的时期。

后来父亲因朋友帮忙,转到基隆民防指挥部工作,母亲则以做些家活补贴生计。父亲对人生日渐消极,可是即便在极苦环境中,他们始终支持着我们的教育。民国四十五年退休,日后父亲就在我与弟弟徐立功家中分别居住。父亲生活得似乎不愉快,民国六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因心脏病逝世于耕莘医院,享年六十九岁。我相信他是抑郁而终。

我的母亲李秀英女士,就像一般的中国旧式妇女,没有受到正式教育,但是终其一生相夫教子。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特质。我记得在抗日期间,大后方物资极端困难,母亲除了张罗我们的生计外,总是千方百计地积存一些鸡蛋与干面条,供父亲返家后食用。这种平凡的动作,使我终身难忘。在我们家庭生计困难时,她调制家乡的食品,供应我们居处附近的小学生,以贴补家用。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她抱怨,或者放弃她的责任。直到她晚年,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她依旧没有改变简朴的生活习惯。她永远是那样安贫乐命,些微的生活改善都能让她满足。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