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统会是李登辉主政时期(1988-2000)大陆政策制订过程中,不容忽略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它象征着国民党政府仍旧维持着两蒋时代以来「一个中国」的政策,这一立场有助于与北京方面开展协商谈判;另方面,权力地位尚未稳固的李登辉,亦得以借由国统会,创造其大陆政策的操作空间。
本书特色
本书利用近年解密的国统会档案,企图对李登辉担任总统任内的大陆政策制定过程,作更多细节上的了解。
作者简介
李福钟
政治大学台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自 序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大陆政策伊始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介绍
第三节 国统会档案介绍
第二章 后蒋经国时代──变化中的两岸关系
第一节 解严与开放
(一)解除戒严
(二)开放两岸探亲
(三)1989年北京亚银年会事件
第二节 国是会议建言
第三节 两岸密使
第三章 国统会与国统纲领的诞生
第一节 国统会之构想
第二节 国统会之成立
第三节 国统纲领的诞生
第四章 辜汪会谈与「一个中国」争议
第一节 何谓「一个中国」?
第二节 两岸会谈与「一个中国」
(一)海基会
(二)唐树备「五点原则」
(三)定义「一个中国」
第三节 1992年香港会谈
第四节 辜汪会谈
(一)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二)四项协议
第五章 台海危机时刻的国统会
第一节 山雨欲来
(一)重返联合国
(二)《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
(三)千岛湖事件
(四)「江八点」与「李六条」
第二节 台海军事危机
(一)李登辉总统访美
(二)两国论
第三节 国统会角色边缘化
第六章 国统会组织及成员
第一节 国统会之组织
(一)委员会议
(二)研究委员会议
(三)幕僚小组
第二节 国统会历届成员
(一)第一届(1990年)
(二)第二届(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
(三)第三届(1995年3月改组)
(四)第四届(1996年10月改组)
(五)第五届(1997年11月改组)
(六)1998年成员调整
(七)第六届(1999年3月改组)
第七章 国统会与李登辉
第一节 国统会的历史评价
(一)威权时代残影
(二)作为策略平台的国统会
(三)背离主权国家目标
(四)民进党对国统会的态度
第二节 评价李登辉的大陆政策
(一)维护主权优先
(二)马基维利主义
(三)抗衡或扈从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与书目
作者序
对于李登辉先生担任总统期间(1988-2000)大陆政策的研究兴趣,源自于差不多同一时间,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1992年至2001年,笔者先后在《联合报》大陆新闻中心及《中央日报》综合新闻中心任职,两个部门的新闻编採工作,跟当时政府的大陆政策、两岸关系,以及中国内部的政治经济问题,密切关连。虽然身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在线记者,拥有比一般民众更丰富且直接的资讯来源,然而面对五花八门、瞬息万变的两岸情势,其实大多时候也只是雾里看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属于最高决策层的政治运作与政策思惟,往往存乎决策者的内心世界。追着小道消息起闹的新闻工作者,未必真正能够了解其来龙去脉。
然而,那毕竟是一段影响台湾政治局势与两岸关系发展极为关键的年代,当自己离开新闻工作,随后进入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担任教职以来,基于当年在媒体工作时的好奇与职业习性使然,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更深入了解李登辉在总统任内,是如何规划并操作与中国官方的谈判协商。这个问题,事实上又涉及到李登辉本人的国家认同、他对台湾前途的看法,以及对整个西太平洋情势的判断。总而言之,当台湾在1988年终于结束两蒋威权统治之后,历经整整十二年时间,李登辉不仅塑造了台湾民主政治第一阶段的面貌,同时还留下了大陆政策整体的方针原则和制度规模。某种意义来说,今日全体台湾人民事实上仍深深受到李登辉所创制的政府体制之影响。
然而,这个影响至今的体系规划,当初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其间经历如何的转折变迁?而创建者本人的初衷又是如何?当笔者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心中真正期望了解的,仍是由李登辉所创建的民主台湾的第一套政府体制,最终会留给这个国家什么样的遗绪?它的历史意义又何在?
过去学术界对于李登辉主政时期大陆政策的研究,其实不乏其人,然而受限于相关政府机关档案并未公开,若干机密细节,并不为外界所知。然而2006年之后国统会档案解密移转,这使得本研究成为可能。当然,国统会在李登辉的整个大陆政策体系中,并非核心部门,然而在总统府、国安会及陆委会相关档案仍未开放之前,国统会档案多少弥补了政府档案欠缺的遗憾。也因此,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行政院档案管理局慨允提供完整的国统会档案影本,没有这一套档案为基础,本书势必无法提出实际具说服力的论点。
笔者于研究所求学阶段,论文主题专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范畴,基于这一背景,多少影响了后来选择以政府大陆政策及两岸关系为题的研究。故此必须感谢指导教授陈永发院士多年的教诲,没有家师的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势必无法顺利开展。此外政大历史系薛化元教授多年来的支持与鞭策,是笔者得以在台湾史研究领域有所收获的主要原因。同样是政大历史系的杨瑞松与金仕起教授,与笔者具有多年同窗情谊,如今又一起在大学担任教职,平日互相切磋学习,允为教学与研究工作上难能可贵的伙伴。此外尚要感谢政大台史所陈翠莲所长,提供诸多行政及教学上的协助。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家博教授(Professor J. Bruce Jacobs)长期以来的训勉鼓励,让我在学术研究与私人友谊上,皆得到丰盛收获。至于政大台湾史研究所其他同仁,戴宝村教授、陈文贤教授、李衣云教授、李为桢教授、林果显教授,平日的提携协助,更提供了笔者在工作上得以平顺称职的无比助力。
另外,笔者要特别感谢行政院研考会前副主委陈俊麟兄的帮助与鼓励,出于偶然原因,笔者在2007年参与了研考会的委外研究案,也因此得以接触到档案管理局若干珍贵的档案收藏,对于日后整体研究工作的进行,影响至鉅。如果不是当年接下研考会的委託研究,笔者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不会如此顺利,同时本书亦不可能这么早完成。
最后,则要感谢两位匿名审查人的费心审阅和宝贵意见,除了让笔者在相关立论上更具信心,同时更令本书增色不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卢宜穗主编超高效率的工作表现,使本书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编辑和出版相关作业,併此致谢。
Aug 16, 2010 于台北木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