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与忠于党、为政治服务一起,把中国知识份子本来就日趋萎缩的自我,变成了毫无自我知觉的动物性存在。知识份子要倾听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声音,观察每一个眼神,但就是从不倾听知识的声音…」
刘晓波以西方文化式的批判性,向手术刀般精细而锐利的剖析出,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份子的样貌与落后封闭的一面,更痛析中国知识份子过于功利化的弊病,即使三十年已过,在时间流逝的过程里中国起了巨大的变化,但刘晓波所批判的那些面向,那些封闭功利的知识份子的样貌,却依然深藏在中国人的内心之中。
作者简介
刘晓波
生于吉林长春的中国作家、持不同政见者、着名政治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独立中文笔会第二届、第三届会长。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争取基本人权。
他曾参与八九民运,并在2008年发起《零八宪章》。六四之后着书立说唿吁政治改革,长期以来以非暴力方式争取中国基本人权,多次被捕入狱。最后一次入狱是在2009年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力2年,目前在辽宁省锦洲监狱服刑。
1990获美国《人权观察》颁发「海尔曼人权奖」
1996再次获美国《人权观察》颁发「海尔曼人权奖」
2004获得无国界记者和法兰西基金会颁发2004年度「捍卫言论自由奖」
2004第九届香港「人权新闻奖优异奖」
2005第十届香港人权新闻奖大奖
2006第十一届香港人权新闻奖大奖
2009获得美国笔会颁发的2009年度巴巴拉.戈德史密斯自由写作奖
2010获「人权观察」颁发的「艾莉森.黛丝.弗基斯非凡运动奖
2010获德国笔会赫尔曼─凯斯腾奖
2010获得2010诺贝尔和平奖
前言/1
第一章/11
对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反省
第二章/31
以道德代替制度─愚忠
第三章/55
唯我独尊式的自我美化
第四章/71
知识分子的劳动化─现代愚民主意
第五章/107
没有信仰、不坚持真理的功利化人格
第六章/133
相互拆台、相互整治的知识界
后记/155
《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简直是一本为我量身定做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知识分子命运深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缺乏个体视角,要么过于聚焦于个别人物,而忽略了群体性的特征。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在分析政治格局变迁的同时,并没有将知识分子视为被动的客体,而是将其视为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他详细梳理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在国家政策制定、社会思潮传播、文化艺术发展等各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与政治权力进行互动,有时是合作,有时是抗争,有时是妥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知识分子内部思想分歧和学术争鸣的细致描绘,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又复杂多样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既看到了宏观的政治力量,也关注到了微观的个体选择,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当代政治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我,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思考的乐趣。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读《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中国当代政治的迷宫。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层次的方式,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他并没有将知识分子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思想分歧、利益诉求以及他们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我被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中,知识分子所做的选择和付出的代价的详细叙述所打动。作者在分析时,总是能够兼顾宏观的政治背景和微观的个体命运,使得文本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我注意到,作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力求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使得我对许多曾经被简单化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思想、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性的深刻反思。它让我对中国当代政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刚开始翻阅《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时,我曾担心其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相当生动,即便是在讨论一些极为抽象的政治理论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也能做到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将那些冰冷的政治概念和遥远的历史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位关键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详细剖析,那种从最初的理想主义到现实的妥协,或是从批判的姿态到体制内的辩护,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戏剧性,也引发了我对个人选择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的思考。书中对于知识分子如何与国家机器进行博弈的描写也十分精彩,有时是温和的建言,有时是激烈的抗争,有时则是默默的耕耘,这些不同的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展现了多种可能的解释,鼓励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这种开放性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还能怎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知识分子一同经历着那些思想的碰撞与抉择,那种沉浸感是许多理论著作难以给予的。
评分拿到《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我满怀期待。果不其然,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深刻。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行得出结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政治事件的重新解读,作者通过发掘新的史料和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图景。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进行探讨,并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书中对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环境下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思想困境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们的不易。作者在分析时,总是能够将个体命运与宏观政治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文本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当代政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知识分子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些日子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总觉得笔力不够,难以尽述。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刻与广博,我尤其被其中对于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政治格局中扮演角色的探讨所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某个固定的群体,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与政治权力发生互动,他们的思想如何影响社会走向,又如何在历史的车轮中被塑造或被边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时,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而复杂的历史细节,而是用一种近乎考古式的严谨,一层层剥开事件的真相,揭示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现象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运作逻辑和深刻的思想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在书页旁写下批注,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话,甚至会因为某些观点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去联系现实中的一些新闻事件,试图理解其背后的脉络。书中对知识分子内部的派别斗争、思想分歧的描写也尤为精彩,让我看到,即使在同一个宏大的叙事下,个体与群体的复杂性依然存在,这种复杂性恰恰是理解中国当代政治图景不可或缺的一环。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政治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让我对这个议题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当我合上《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后一页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作者深厚学养的敬佩,也有对书中描绘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深深的同情与思考。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人物刻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当代政治心脏地带的窗户。作者在探讨政治体制如何塑造思想,思想又如何反作用于政治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并非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境的个体。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启蒙”、“反思”、“改造”等不同阶段的细腻描绘所深深打动,那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政治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冷静与客观,尤其令人赞赏,他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建设性的分析。阅读本书,我常常会反复咀嚼某些段落,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而富有逻辑的叙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与人格尊严的深刻探讨。
评分《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叙事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或某几位知识分子的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将中国当代政治的发展脉络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时,展现了非凡的耐心和洞察力,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提炼出关键的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意识形态压力和生存困境的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使得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同时,作者对于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权力结构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他并没有将政治视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还原到具体的人与事之中,让我们看到政治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些决策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他既能揭示权力运作的阴暗面,也能肯定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当代政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叙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复杂性之中,让我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更多元化的思考。
评分《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如同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到了一座灯塔,为我指引了理解中国当代政治和知识分子关系的清晰路径。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这一复杂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多元化思想和不同派别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致描绘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所谓的“知识分子”并非一个同质化的群体,他们也存在着各自的立场、困惑和挣扎。作者在分析政治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某种单一的宏观力量,而是深入到权力运作的细节,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是积极的推动者,有时是被动的承受者,有时又是沉默的观察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审慎,他并没有急于对历史人物或政治事件做出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其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阅读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了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书写自己的命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去思考,在任何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才能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尊严。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书——《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片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洗礼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中的不易。我尤其对作者分析知识分子如何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以及他们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的互动过程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知识分子塑造成英雄或叛徒,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时代的压力下所做出的种种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总是能够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但他的写作风格却并不生硬,反而充满了洞察力,能够将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思想,探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个体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本书,我仿佛与书中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中国当代政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当代政治的演变。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政治事件,而是将知识分子群体置于政治变革的核心位置,探讨他们是如何被政治塑造,又如何反作用于政治的。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思想解放、学术争鸣、政治运动等过程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在分析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但同时又避免了过度理论化的枯燥,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人物刻画,将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思想演变呈现得清晰明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他既能揭示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也能肯定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做的努力。阅读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籍,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索,它让我对中国政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新闻报道,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复杂性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去思考,在任何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和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