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西方第一本西藏现代通史。茨仁夏加以许多未曾面世的资料完成这本历史着作。他打破一般人的观念,说明西藏并不是不受国际局势影响的香格里拉。1947年英国撤出印度后,西藏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成为中国、英国、印度、美国四国角力的舞台,冷战之后更牵动到民主与共产阵营的纷争。
茨仁夏加以持平的立场,根据详尽的资料描述中共入侵西藏的过程以及西藏高层举棋不定的决策所犯下的错误。除了政治与国际关系,作者也关注一般平民的处境,描写局势变动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回应;西藏各地的族群与阶级差异让现代西藏的发展更加复杂。此外本书也首度披露以下事件:美国中情局涉入西藏事务、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中国入侵西藏时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大革命时西藏权力斗争与民众抗争的过程、达赖喇嘛与中国政府在一九七○年代末期到一九八○年初期谈判的经过。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西方第一本西藏现代通史。茨仁教授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之中,访问了许多重要的西藏政治人物,并且运用了许多尚未出版的史料。茨仁教授利用了他无与伦比的人际网路,援引接触了政界、学界、宗教圈以及媒体,范围横跨西藏、中国、亚洲、欧洲、美国,还包含了许许多多前所未见、尚未问世的史料。这本书广受各界推崇,并被认为是西藏现代史的标准文本。
作者简介
茨仁夏加
一九五九年生于拉萨。父亲是一所藏语学校的校长,不幸在他小时候英年早逝。文化大革命横扫西藏后,他的家四分五裂,他的大哥大姐坚定支持左倾路线,然而二哥却因为反对而身陷囹圄。一九六七年,他的母亲带着么儿夏加与二姐离开拉萨。夏加接着在北印度的小镇慕苏里上学。一九七三年他得到英国的奖学金,稍后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伦敦亚非学院的社会人类学与南亚史学士学位,公元二○○四年再得到藏学博士学位。目前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国家级讲座教授。
今日,茨仁教授以西藏史与西藏当代问题研究斐声国际,其着作倚重他多年以来在各界建立起的友谊与信任关系。一九九○年四月他担任在伦敦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现代藏学研究会议的总召集人,邀集来自中国、印度、欧洲与美国的学者。茨仁教授曾经应欧盟议会邀请前往发表演讲,西方各国政府也常常向就西藏、中国政策向他请益。茨仁教授从一九九○年代起常常参与电视与广播节目的制作,目前也担任自由亚洲电台藏语频道之后制工作,也主持每两个星期一次的国际时事节目,另外也经常以专家身分受邀于BBC 与CNN新闻节目。
茨仁夏加教授已出版的着作包括:《雪山下的火焰》(台北,前卫,2004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销售超过四十万本。编有《雪狮之歌:现代西藏新创作》(Song of the Snow Lion, New Writings from Tibet)、《看见拉萨:英国人眼中的西藏首都:1936年至1947年》(Seeing Lhasa: British Depictions of the Tibetan Capital 1936-1947)。他目前忙碌于一个大型的研究计画,以藏语使用的延革为标的,也关照当代藏人如何使用现代文学表达他们的反抗精神。
译者简介
谢惟敏
台湾花莲人。台大历史学士,多伦多大学历史硕士。现旅英从事翻译工作。另译有《遮蔽的图伯特》。
《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九四七年,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而“西藏”,这片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土地,在这之后的历史走向,对我来说充满了未知的吸引力。书名中的“龙”,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更可能代表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不屈的精神,或者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在这片“雪域”之上,将如何展现它的力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所经历的社会巨变。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推着前进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将如何被书写?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巍峨的雪山,纯净的蓝天,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淳朴而又坚韧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感受那个年代西藏的脉搏,去理解那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去体会在那变革的时代里,西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对西藏历史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这个标题,有一种天然的史诗感,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巨著。一九四七年,这是一个微妙的节点,对于西藏而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折。当内地的局势风云变幻,这片曾经远离尘嚣的土地,也必将受到影响。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个故事的宏大框架?是围绕着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还是通过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来折射时代的变迁?“龙”在这里,或许不仅仅是象征,更可能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亦或是某种古老的传承。它如何在这片雪域之上盘旋,又将如何影响书中人物的抉择?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的可能性:或许是围绕着一些关键的政治事件,描绘出当时西藏统治者、僧侣、贵族以及普通百姓的应对策略;或许是聚焦于那些为守护西藏文化和信仰而奋斗的人物,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闪耀;又或许,书中会着重描绘外部世界的力量如何开始渗透,以及西藏人民如何在这种力量面前,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文化认同。我对书中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程度非常期待,希望它能够呈现出真实可信的时代图景。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叙事上的独到之处,如何将厚重的历史题材,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的书名,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一九四七年,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而“西藏”这两个字,更是激发了我对那片遥远而神秘土地的无限遐想。书名中的“龙”,是力量的象征,是古老智慧的代表,抑或是某种预示?它将如何在“雪域”这片纯净而又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展开它的一举一动?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这段历史时期,西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巨变?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历史浪潮中起伏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幅幅画面:雄伟的布达拉宫在雪山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虔诚的朝拜者匍匐在雪地之上,用生命丈量着信仰的距离;还有那些曾经的王室成员,他们在时代的变革中,又将如何面对身份与地位的转变?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到那些关于西藏独特的政治体制、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深入剖析它们在一九四七年之后所经历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更能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性、情感以及文化冲突。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九四七年,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年代,而“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在这段时期又会经历怎样的故事?书名中的“龙”,似乎预示着某种力量的觉醒,或者是一种古老文明的象征。它如何在“雪域”这个纯净而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展开它的生命轨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一九四七年后,西藏社会内部的种种变化?是外部力量的介入,还是内部的改革与冲突?书中是否会呈现那些在历史风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个体,他们的命运如何与这片土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广袤的草原上,牧民们坚毅的面孔;是古老的寺庙里,僧侣们虔诚的祈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是如何在这种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出路的。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件记录,更能展现出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精神世界。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好奇。一九四七年,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份,而“西藏”这个词,则自带一种神秘、纯净又充满挑战的滤镜。当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我立刻想到的是,这片曾经远离尘世的净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书名中的“龙”字,让我联想到的是西藏古老的文明、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许也暗含着某种不屈的意志。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个“龙”在雪域高原上的象征意义?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个时期西藏的政治格局,那些影响着西藏命运的关键人物,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复杂抉择?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巍峨的雪山下,古老的寺院里,僧侣们虔诚的诵经声,与时代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又是如何努力维系自身传统的?我期待的是一个既有宏观历史视角,又能触及微观个体情感的叙事,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西藏人民的喜怒哀乐。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唤醒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和对神秘土地的向往。一九四七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而“西藏”,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传说与想象的词汇,它代表着纯净、神秘,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书名中的“龙”,给我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它可能象征着西藏古老而强大的文明,也可能暗示着某种即将到来的变革或力量。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片被称为“雪域”的土地上,一九四七年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出现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如何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古老的寺庙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下,显得更加神圣而宁静;高原上的牧民们,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如何坚韧地生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变化,更希望看到它在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细腻描绘。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立体、鲜活、有温度的西藏,感受到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力与民族精神。
评分看到《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神秘而壮阔的历史画卷所吸引。一九四七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而西藏,这片被世界边缘的神秘之地,更是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名中的“龙”字,无疑象征着西藏古老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盘踞在雪域高原,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而“雪域”更是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那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纯净的蓝天,无不勾勒出一种与世隔绝又坚韧不拔的意境。一九四七年之后,这个曾经相对封闭的雪域高原,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呢?它会与外部世界产生怎样的碰撞?书中又会如何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抑或顺应时代的西藏人民?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画面:古老的寺庙在风雪中巍然屹立,僧侣们低声诵念着经文;高原牧民们在广袤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还有那些在这片土地上行走过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与这片土地交织?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细节,展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细腻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挣扎,他们的坚守与改变。那些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来的故事,才最能触动人心。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一九四七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意义的年份,而“西藏”这个词,则自带一种神秘、纯净又充满挑战的光环。书名中的“龙”,仿佛是这片土地上古老而强大的灵魂,它将在“雪域”这个独特的地貌下,如何展开它的故事?我脑海中首先勾勒出的,是那片纯净得令人心醉的高原,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我迫切地想知道,一九四七年之后,西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或做出重要抉择的人物?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所发生的深刻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更能深入挖掘出,在那片土地上,人民的信仰、情感、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去坚守、去适应、去寻找自己的出路。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片遥远的土地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一九四七年,一个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而在“雪域高原”这个词的映衬下,它所代表的意义又更加深远和复杂。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独特民族。书名中的“龙”,让我联想到西藏古老的神话传说,以及那份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当外部世界剧烈变动时,西藏是如何应对的?是选择继续保持独立,还是会被卷入更大的历史漩涡?书中是否会刻画那些在关键历史时刻做出重要决策的人物,他们的智慧与魄力,或者说是他们的迷茫与挣扎?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将如何展现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社会风貌?那些古老的寺庙、庄严的宫殿,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人际关系,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会发生怎样的演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西藏,一个在历史巨变中,依然保留着自身独特魅力的雪域高原。
评分《龙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历史和地理的好奇心。一九四七年,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而“西藏”,这个位于世界屋脊的神秘之地,在这之后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书名中的“龙”,在我看来,既是力量的象征,也可能代表着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底蕴,它将在“雪域”这片纯净又严酷的环境中,如何展现它的姿态?我迫切想知道,书中将如何刻画一九四七年后,西藏的社会图景?是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奋力前行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将如何展开?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高耸的雪山,蓝得令人心醉的天空,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淳朴的笑容和坚韧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一九四七年后的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想看到书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能展现出那个时代西藏人民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坚持、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