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内容为日文
《闲话中国人》是易中天早期的作品,近日改写后重版。这本书,从饮食、服饰、家庭等方面,写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虽然书中难免对中华文化作出批评,甚至拿外国来比较,但整体而言,评价还算客观公正。《闲话中国人》在遣词用字之间都不算激烈,只淡然把中国人的问题写出来,没有任何怒气。过去五十年,在中共统治下,中国人被扭曲异化,出现很多新现象,书中也把这些新事物写出来。易中天是一位社会学者,多年来研究中国文化,他笔下的「闲话」其实「不闲」,其实是一位资深社会观察家的观察笔记。
本书特色
开创新易式品人风潮
当了中国人那么久,你了解中国人吗?
从中国历史,诗词,小说,人情事故,社会价值观下手,发现一些大众习焉而不察的习惯或习性,其实都有本有源,易中天引经据典,化繁为简,拨清思路,一步步的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趣味幽远的中国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易中天
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长沙人,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着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帝国的惆怅》、《读城记》、《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汉代风云人物》等着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着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 《品人录》。
因在电视台开讲三国历史而迅速走红,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亲民学者」。
译者简介
蒋智扬
1942年生,台北市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西海岸大学电脑学硕士。曾任职大同公司,现专业翻译,译有《不老-新世纪银发生活智慧》(远流 / 吉本隆明着)等。
福田义人
1952年出生。毕业于立命馆大学中国文学、台湾师范大学。从事外文翻译工作,经营中国语专门翻译会社。译有《海尔的战略》等书。现居北京。
闲话《闲话中国人》(代序)李树林
引言
第一章 饮食
一 民以食为天
二 生命与血缘
三 请客吃饭之谜
四 烟、酒、茶
第二章 服饰
一 文明与野蛮
二 道德与礼仪
三 非凡意义
四 时尚问题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系
二 面子丢失之后
三 吃得开与玩得转
四 面具、角色、戏剧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与人情
二 人情法则
三 做人问题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第五章 单位
一 单位之谜
二 公与平
三 窝里斗揭秘
四 告别单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为国之本
二 差异与等级
三 泛伦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恋
一 无爱的婚姻
二 子女问题
三 大男大女
四 当代婚恋
第八章 友谊
一 真情所系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侠与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闲话
一 所谓闲话
二 闲话不闲
三 男人女人
四 闲话心理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三版后记
代序
闲话《闲话中国人》
李树林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唯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着作,但却不像一般专着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
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
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
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附记
这篇序言原本是李树林同志为华龄版《闲话中国人》所写的书评,发表在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的《中华读书报》。作者是中央某部门的一位干部,与我素不相识,至今尚未谋面。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权钱交易」或「面子人情」。他这篇书评,原本是应机关图书馆之邀,为他们介绍馆内新书的内部刊物《机关图书简介》而写的,不知怎么被《中华读书报》看中,公开发表了。文章发表后,我看到了,写信去与他联系。因地址不详,这封信几经辗转,树林同志才收到。后来他回信说,这篇书评是怎样发表的,在他至今仍是一个谜。
也许,正因为这篇书评是这样写出、发表的,因此,它比许多应作者或出版社之请,刻意炒作或敷衍塞责的所谓「书评」,要真实得多,也实在得多。我相信,文中所写,都是树林同志的真实感受或体会,没有任何矫饰、虚套和做作。树林同志后来在信中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靠着床头,沏一杯茶,灯下抱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地看,漫漫地思索」。他说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看完本书的。其实,这也正是我的希望。我希望读者能读得轻松愉快,千万不要「苦读」;我也希望读者读后多少有点收获,不至于「白读」。在读了树林同志这篇书评后,我欣慰地感到,我的希望并没有落空,我的心血也没有白费。事实上,从写作动机、构思创意、理论视角、研究方法、思想内核到篇章结构,这些隐藏在大量现象、实例、故事和俏皮话背后,不易为人察觉的用心良苦之处,那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地方,树林同志都看出来、说出来了。如果说,我写《闲话中国人》,是试图为解读中国文化找到一把钥匙,那么,闲话《闲话中国人》,便可以看作是解读本书的钥匙。
因此我特别向读者推荐这篇书评,并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将其收入修订本,作为本书序言。本来,一本书写完了,出版了,作者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剩下的事,便是一任读者诸君去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所以,我对书评,并不十分在意(当然也不是全不在意)。我之所以特别看重这篇书评,除了前面所说的原因外,还因为我写《闲话中国人》的动机之一,是要改革和改变学术着作的写法,为学术着作的写作和出版,探寻一条新路。我的办法,是用「闲笔」写「正书」,创造一种「高品位,广读者」的「随笔体学术着作」。既然是「随笔体」,是「广读者」的,就必须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有较强的「可读性」;既然是「学术着作」,是「高品位」的,就必须观点新颖,逻辑严密,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于读者,则希望不但看得挺「热闹」,也能看出「门道」来。以此文为序,即所谓「有所望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