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潭山水画集

廖文潭山水画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山水画
  • 中国画
  • 廖文潭
  • 绘画
  • 艺术
  • 艺术史
  • 风景
  • 传统艺术
  • 文化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廖文潭

  1963年生于台中,现为绿竹画会指导顾问,台湾陶瓷刻画协会理事,北京金辉鸿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高级艺术顾问及教授、北京人民画院副院长、四川巴蜀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高级艺术顾问,并为专业画家及美术教授。曾任日本文化艺术联盟台湾副总会长,台湾墨缘画会会员。

  12岁始习中国水墨画,16岁学西画,20岁首次个展,至今个人画展二十余次。

  作品广受台湾公家机关及个人收藏,国外收藏遍及南非、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大陆、英国、美国、香港、澳门、伊朗。现为跨国企业经纪代理画家,专业中国水墨画、油画、雕塑创作。

壮阔山河入画来: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意象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深邃的哲学意蕴,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投射与对宇宙秩序的体悟。不同时代的画家,以其手中的笔墨,记录着彼时的山川气象,也流淌着当下的情怀。本书旨在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脉络,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中国山水画自魏晋萌芽至近现代的演变轨迹、核心技法、流派争鸣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力求呈现一幅气象万千、脉络清晰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全景图。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挖掘那些奠基性的风格和引领时代思潮的艺术高峰。 第一章:源起与奠基——魏晋风骨与唐代气象 山水画的独立,是魏晋玄学思潮催生的必然结果。本章将追溯其起源,探讨士大夫阶层对自然的崇拜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重点分析顾恺之、宗炳等人提出的“卧游”理念,以及刘宋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等六法,这些理论构成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画的根本规范。 进入唐代,山水画真正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唐代社会开放、国力强盛,为山水画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沃土。本章将详细剖析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一派,探讨其如何以重彩设色、雄健的笔法,描绘盛唐的富丽堂皇与气魄。同时,我们会深入探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山水,分析其“水墨为上”的革新性实践,揭示水墨的运用如何使得山水画从装饰性向抒情性、哲学性层面深刻过渡。这一时期的成就,为五代、宋代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高峰与程式——宋代的理性之美与南北对峙 宋代是中国古典艺术走向成熟与典范化的阶段。本章聚焦于北宋山水画的辉煌,重点分析范宽、郭熙、李成等大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如何以“雨后之雾,如钱塘潮涌”的气势,奠定了北方山水的雄浑主调;郭熙的“论画”理论,则系统阐述了如何把握“之所谓景者,山之体貌也”,将观察融入理性分析。 同时,本章将阐述“院体”画派对法度的精严要求,以及与此并行发展的文人画的兴起。南宋的李唐、刘松年,以及元代早期的“马夏”风格,如何以“一角”半边景的构图,抒发对逝去北方山河的怀恋与南渡后的文人情结。通过对笔墨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的详细图解,展现宋代画家如何将自然规律转化为一套严谨而富有表现力的视觉语言。 第三章:精神的回归——元四家与文人画的自觉 元代山水画的转型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面对异族统治,士大夫文人将创作的重心彻底转向“写胸中丘壑”,以笔墨抒发人格与气节,而非单纯摹写物象。本章将集中探讨“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艺术贡献。 黄公望的“如担夫斜插竹竿”的笔法,如何追求朴拙自然;倪瓒的“折枝树法”和疏简的布局,如何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一味的简淡”;吴镇对古法的继承与对禅宗意境的融合;以及王蒙的“万缕千丝”,如何将笔墨推向繁密与内在的复杂性。本章将分析他们如何确立了“以书入画”的理念,使得山水画成为纯粹的文人抒情工具,并确立了此后明清文人画的基本精神内核。 第四章:流派纷呈与技法探微——明清山水画的多元探索 明清两代,山水画进入了风格大爆发的时期。本章将分三部分阐述这一时期的艺术面貌: 首先,明代“吴门画派”的兴盛。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如何继承元代遗风,并在审美趣味上形成温润、秀雅的新风貌。 其次,董其昌的理论建构。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虽然在史学上有争议,但在艺术实践上,他成功地整合了前人资源,创立了“松秀”的“董体”,并强调“以书为画”,对清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清代画坛的对立与融合。我们将深入研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如何通过“集大成”的摹古之法,将古典范式推向极致,形成程式化的“正统”风格。同时,我们会对比关注“个案创新者”,如石涛和八大山人。石涛对“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强调,以及他打破程式、大胆运用墨色的“一画”理论,展现了对僵化传统的反叛精神。八大山人则以极简、象征性的笔法,传达出对明清易代的深沉忧思与孤傲人格。 第五章:近代转型与当代意象——现代山水画的革新与挑战 进入近现代,西方透视学、写实主义的冲击,使得中国山水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探讨有识之士如何“挽狂澜于既倒”。 我们将重点分析近现代大师们在继承传统与引入新知之间的艰难平衡。如以“变中有不变”为宗旨的“新安画派”,以及吴昌硕以金石入画,赋予山水画雄强古拙气息的探索。最后,本章会考察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山水画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探讨诸如“水墨现代化”的诸多尝试,以及当代画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山水”这一母题,在保持笔墨精神的同时,寻找新的时代意义。 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自我对话、自我革新的历史。它以独特的东方视角,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写意的精神空间。本书通过对重要流派、核心技法和理论思潮的梳理,期望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藩篱,领略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永恒的艺术魅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创作意涵
──创作观、创作元素、赏画提示
序  隐逸中的内在山水情境/徐天福
──读着名山水画家廖文潭先生作品有感
序  清幽古逸 笔墨精妙/鲁惠国
──廖文潭精笔山水画

廖文潭精笔山水作品赏析

第一篇
廖文潭随行笔记之一
名家介绍/邱绵春
名家介绍/李惠正
1 幸福之居
2 黄昏溪岸
3 溪山到处有芳林
4 湖畔人家暮色
5 村野小景
6 山中亭话禅
7 雨后山泉出
8 古寺钟声
9 山中小泉
10 避世山村
11 君为一叶舟
12 茂林泉韵
13 童年山中记忆
14 竹林石桥
15 山中密林有人家
16 古寺暮色
17 溪水无情似有情
18 林中隐居
19 山道观瀑
20 游山玩水

第二篇
廖文潭随行笔记
名家介绍/廖原基
名家介绍/十方有余.艺术古玩
21 听泉
22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村
23 大坑山居
24 河岸夕照
25 山林月色
26 水绿山青春日长
27 绿野春晓
28 村居小景
29 山中老屋
30 林深泉幽
31 开荒南墅际.守拙归园田
32 松风泉声
33 野林暮色
34 曲水春烟
35 山家晨晓
36 观雾
37 浮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38 山涧鸟鸣
39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40 湖山清远

第三篇
廖文潭随行笔记之三
名家介绍/廖俊鸿
名家介绍/陈国钦
41 浮香绕曲岸
42 山浓欲染衣
43 云起谷全晴.雨时山复明
44 竹岸鸟飞
45 家在山中云雾间
46 蒙蒙之湖
47 溪畔民居
48 山色千寻常耸翠
49 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
50 望爱春泉响翠微
51 我以手为眼.天地万物皆吾师
52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53 空山四月雨晴后.浓绿到人眉目边
54 山野猎鹰
55 帘幕萧萧竹院深
56 塔山林泉
57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58 向晚却寻芳草径
59-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60-石宫春云白.白云宜苍苔

第四篇
廖文潭随行笔记之四
名家介绍/晓云
名家介绍/林永利
61 昨夜山中宿雨晴
62 晚风摇竹影.斜日转山阴
63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
64 斜阳冉冉春无极
65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66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67 泉清林影见.林密鸟声幽
68 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69 宿云亭
70 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
71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72 锄禾日当午
73 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
74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75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
76 春晚绿野秀
77 柳隄春晓
78 树密泉清
79 云藏远岫
80 山水清音

第五篇
廖文潭随行笔记之五
名家介绍/江来盛
名家介绍/周德军
81 暮春烟景人潇洒
82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83 朝出白云东.暮卧白云西
84 高山云松
8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6 雨过山色清.风微笛声远
87 山居春耕
88 台湾竹林小景
89 后山儿时记事
90 台湾中横公路印象
91 天梯
92 登山漫游
93 山随平野尽
94 田园日暮
95 日映岚光轻锁翠
96 寒来千树薄
97 溪岸野趣
98 月映山溪
99 野溪清韵
100 溪头大学池

图书序言

廖文潭精笔山水作品创作观
心灵之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
当你单独沉静的往内心看时
便能进入内在的净土神游其境……
我命名为──避世山!
你呢?
在避世山里有山水绝境
是我居住的地方
在那里你会找到我
也会找到你的桃花源
避世山人  廖文潭

廖文潭精笔山水作品创作元素
以台湾山林为素材(山林生态结构长期观察)
以心灵造境为构图(日常生活内在感怀的统合)
以传统笔墨为表现(历代绘画用笔用墨的技巧)
以纯粹东方为追求(以东方绘画传统格式纸、墨、毛笔)

廖文潭精笔山水作品赏画提示
纯粹性的创作((如喝黑咖啡不加奶精、糖,慢慢品味纯咖啡),细细玩味……
画作创作于过去与未来之间每一笔皆是当下,每一划皆是画家生命的片刻存在的一个点。
当你欣赏画作时,将是你我生命的接触点,在里面你会找到自己,注意觉察内在感受,那是你找到自己,而非画作给予,它只是一面镜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艺术画册,不应该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而《廖文潭山水画集》,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用心,每一幅画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并且配有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说明。我尤其欣赏廖老先生在描绘山石时的功力。他能够通过不同的皴法,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年代感,让画面充满了厚重感。而他对云雾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能够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让画面充满了想象的空间。我注意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一种“静”的氛围。即使是描绘奔腾的瀑布,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宁静和致远。这种“静”的力量,在我看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我曾尝试着去模仿他的一些笔法,但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才能做到。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每次翻开《廖文潭山水画集》,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土地的温度和力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廖老先生的山水画,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的整体设计非常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传递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纯粹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山水之间光影的描绘。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墨色和笔触,表现出光线在山体、水面、树叶间的穿梭,那种温暖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光影,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而他笔下的水,更是活泼灵动。无论是奔腾的瀑布,还是静谧的溪流,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水声的潺潺。我发现,廖老先生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他对生活、对情感的一种寄托。那些画面中看似简单的笔触,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我常常在这些画作中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山路,曾经看过的风景,那种熟悉感,让我觉得廖老先生仿佛与我的生活有着某种奇妙的连接。这本画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台湾的艺术爱好者,我一直对本土的山水画发展颇为关注。《廖文潭山水画集》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深入了解一位当代山水画家的独特视角和艺术追求。书的整体风格非常沉稳大气,不像一些当代画作那样追求表面的浮华,而是更注重内在的韵味和笔墨的功底。我特别欣赏廖老先生在处理空间感方面的能力,他的画作往往能营造出一种深远辽阔的意境,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山河之中,能够感受到天地之大,而人自身之渺小。这种对“大”的把握,在我看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同时,他也并非一味地强调宏大,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山间的一草一木,或者溪边的一块石头,都充满了生命力和趣味性。我注意到他对于笔墨的运用非常灵活,既有传统的皴法,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使得画面既有厚重感,又不失灵动。尤其是在描绘水面的时候,他所使用的墨色变化丰富,能够表现出水面的不同质感和光影效果,这一点让我非常着迷。我曾尝试着模仿他的一些笔法,但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领悟。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启迪。

评分

初次翻开《廖文潭山水画集》,心脏就好像被一股熟悉的山风吹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雨后的清凉。虽然我从未亲身踏足过廖老先生笔下的每一寸山水,但那种亲切感却是油然而生的。画册的装帧设计就如同踏入一处幽静的山林,厚实的纸张传递着岁月的沉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心。目录翻页时,那细致入微的描绘,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看到云雾缭绕。我尤其喜欢他对山石纹理的刻画,每一笔都像是用指尖抚摸过粗糙的岩石,那些嶙峋的石块,那些蜿蜒的山脊,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经过了亿万年的风雨侵蚀,才有了如今的模样。而树木的描绘更是生动,老松的遒劲,嫩竹的秀逸,每一棵都仿佛有了自己的故事,在山水之间默默生长。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笔触,也蕴含着深厚的功力,让人不禁猜测,廖老先生在创作时,是否真的置身于那片山林,感受着万物的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片属于心灵的风景。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看到了久违的宁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反思了自己身处繁华都市中的渺小与浮躁。这是一种深刻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与自然的连接,也让我对廖老先生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相信,好的艺术品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廖文潭山水画集》,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动不已的作品。我最先被吸引的是画册封面的设计,一种素雅的色调,一种淡淡的墨香,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些宁静的午后,独自一人在山间漫步的日子。当我翻开第一页,那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让我仿佛听到了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看到了云雾缭绕的山峦。廖老先生的山水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没有刻意去追求那些奇险的山峰,或者繁复的景致,而是选择了他眼中最纯粹、最动人的自然之美。那些笔触,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他对于墨色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能够表现出山峦的层次感和空间的深度。我尤其喜欢他对光影的处理,即使是在最简单的画面中,也能感受到光线穿透云层,照耀在山体上的那种温暖。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他对自然深刻理解的体现。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一次与艺术的深度交流。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本土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充满好奇。《廖文潭山水画集》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并且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不是说画面有多么复杂,而是说它所蕴含的笔墨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形成的。我尤其欣赏廖老先生在处理山石纹理方面的功力。他所用的皴法,既有传统的痕迹,又充满了个人特色,使得画面中的山石既有质感,又不失灵动。而且,他对于墨色的运用也非常到位,层次分明,能够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我常常在一幅画前反复观看,试图从中捕捉到他用笔的轨迹,感受他下笔时的心境。与许多当代画作追求的“新意”不同,廖老先生的作品更注重“意境”的营造。他笔下的山水,总是那么宁静、悠远,仿佛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画面中看似不经意的留白,这些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云雾的飘渺,或者山间的空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与自然和艺术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艺术评论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但《廖文潭山水画集》带给我的震撼,却是我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它,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画册的封面设计就极具考究,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一种古朴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非凡旅程。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眼前的景象立刻把我拉入了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世界。他笔下的山,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堆砌,而是充满了骨骼和灵魂。你可以感受到岩石的厚重,可以想象山体的巍峨,甚至能体会到山峦之间风的流动。而水,更是他画中不可或缺的灵魂。无论是奔腾的瀑布,还是静谧的溪流,亦或是浩渺的烟波,他都能捕捉到水的灵动与生命。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仿佛听得见轰鸣声;那蜿蜒的小溪,仿佛能看到水珠在阳光下闪耀。我常常在一幅画前驻足良久,试图从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我开始思考,在廖老先生的心中,山水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人内心的情感寄托?我更倾向于后者。他的画,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他对人生、对情感的一种抒发。那些云雾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它们时而遮掩山峦,时而又巧妙地勾勒出山体的轮廓,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我一直相信,好的艺术作品,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能够带来启迪和思考。《廖文潭山水画集》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感共鸣的书。我并非专业人士,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普通读者,但这本画册的魅力,却让我无法抗拒。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其整体的风格——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廖老先生笔下的山,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险峻,而是透露着一种安详和稳重,仿佛经过了亿万年的沉淀,才有了如今的从容。而他对于水墨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浓淡相宜,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极具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对云雾的描绘,它们时而缠绕山腰,时而又飘渺无踪,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诗意。每次翻阅,我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感受。有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壮丽,有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世界。它让我反思自己身处现代社会中的浮躁,也让我更加珍惜与自然连接的时刻。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山水画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那些画作离我太过遥远。直到我遇到了《廖文潭山水画集》,我才真正开始领略到山水画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里面承载着的是一份厚重的艺术。翻开画册,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画面所营造出的意境。廖老先生笔下的山,不是孤立的山,而是与水、与云、与树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他对于笔墨的运用非常讲究,每一笔都仿佛是用心在经营,既有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又融入了他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我特别留意到他对水面的描绘,那流畅的线条,那丰富的墨色变化,仿佛真的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水流的动态。而且,他笔下的树木,也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充满了生命力,或苍劲,或挺拔,或秀逸,都与山体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这本画册里,我找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台湾山景的影子,那种亲切感,让我对廖老先生的作品产生了更深的共鸣。这本画册,让我看到了台湾山水之美,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

对我而言,一本真正触动人心的艺术画册,应该是能够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对生活、对自然的思考。《廖文潭山水画集》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炫技,却透露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真诚。我尤其喜欢廖老先生笔下的山峦,它们虽然没有极尽的险峻,却有一种踏实的厚重感,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而他对于墨色的运用,更是巧妙绝伦,层次分明,能够营造出深邃的空间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我注意到,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对于光影的处理非常到位,即使是简单的山石,也能在光影的 interplay 下显得生动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廖老先生的山水画中,总有一种“静”的力量。这种“静”,不是死寂,而是生命的宁静,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喘息,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画册,让我对台湾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它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