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次看懂自然科学》、《一次看懂社会科学》之后,
刘炯朗要让大家重新爱上国文课!
.古代也有流行歌曲?而且,就跟现今的歌曲一样,同一首曲子可能填了不同的歌词,喜欢唱歌、听歌的你一定要懂「填词的学问」。
.你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跟曹操有关吗?而且,人称乱世枭雄的曹操除了懂得带兵打仗,他作的诗也是一流的?
.跟周杰伦合作多年的方文山,除了写过脍炙人口的「发如雪」、「青花瓷」等歌词,他还创作了许多精彩的小诗喔!
.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原来替诗仙李白磨过墨!而且,李白还作了好几首诗,来形容她的美貌。
.你听过武松打虎,但你知道武松不止打虎吗?他还打了……还有,打虎的人可不止武松,历史上打虎的人还有……
作者简介
刘炯朗
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并兼任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助理副校长,1998年回台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作育英才无数;并以资讯工程之国际学术声望,于2000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近年更悠游于写作、广播、演讲等领域,幽默的谈吐及丰富的学养深得学生及阅听大众喜爱。
2011年荣获卡夫曼奖(Phil Kaufman Award),该奖项被认为是电子设计自动化界的诺贝尔奖。
在时报出版的作品:
▲《一次看懂自然科学》
2010年开卷好书奖最佳青少年图书
2011年第35届金鼎奖图书类非文学奖科学类
马英九总统推荐2011年暑期青年阅读好书
2011年第33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一次看懂社会科学》
2011年第33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20不惑──大学校长亲授33堂生涯必修课》
99年度台北县国中小优良图书
2011年第33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序:情感是丈量世界最适合的刻度
早自习:语言的最优化──诗词
日本的俳句
音节与押韵很重要
中文诗词的特色
古代的流行歌曲
第一堂:国文课里没教的爱情
倾国倾城
江山美人的真实版本
江山美人的文人版本
诗仙李白与贵妃
只见新人笑
绝代有佳人
上山采蘼芜
女人的命运
被遗弃的妻子
大头菜和萝卜
抱着布匹来换丝
第二堂:国文课里没教的英雄
乱世枭雄曹操
步出夏门行
献刀
捉放曹
华容道
望梅止渴
煮酒论英雄
鸡肋
发如雪,意不衰
短歌行
青青子衿
乎干啦
横槊赋诗
大江东去
将进酒
River of No Return
临江仙
念奴娇.赤壁怀古
爱国诗人陆游
仕途受挫
沈园情事──钗头凤
第三堂:国文课里没教的浪漫
谈相思
以物寄情
先有词,后有曲
先有曲,后有词
忆旧梦
似曾相识
人面桃花
赠卫八处士
如梦令七首
1
2
3
4
5
6
7
第四堂:国文课里没教的想像
花影
影子的趣味
写情书也有影
黄昏时的花影
张三影
与影子共舞
咏梅
梅花的影子
梅花的伴侣
梅花的香气
梅花的幽雅
梅花的俏丽
梅花的清新
梅花的豪放
思古幽情
尧舜的逸事
娥皇女英
好事的文人
脍炙人口的妙句
午休时间:国文课里没教的方文山
按谱填词的传统
素颜韵脚诗
谈过去
爱情是一种魔法
听一曲东风破
圆舞曲之王
是谁发如雪
青花瓷
书法篆刻入词
刀马旦
开始用左手写字
四季入词
第五堂:国文课里没教的趣味
俗搁大碗的幽梦影
什么梦?什么影?
从「影」到「施与受」
朦胧的梦
四大奇书
张潮看水浒
不枉在生一场
酒肉和尚鲁智深
武松打虎
武松不止打虎
不止武松打虎
倚马可待
文君当炉
比谁名气大
第六堂:国文课里没教的爽快
登徒子好色赋
注重格式的体裁──赋
美男子宋玉
谁才好色
不好色也有层次
风赋
雄风与雌风
地位不同,感受不同
时空不同,心境不同
不亦快哉
怪才金圣叹
不亦快哉的妙用
不亦快哉的翻译问题
天凉好个秋
我找到了!
第七堂:国文课里没教的政治
纵囚论
纵囚的疑虑
修身克己的唐太宗
文学家看纵囚
朋党论
欧阳修的立场
朋党的正反面例子
今日看朋党论
第八堂:国文课里没教的孔子
君子有三戒
三戒的字面意思
戒之在色
色的更多意思
了解人性的孔子
戒之在斗
斗的更多意思
什么是血气方刚
戒之在得
不要贪心
懂得放手
汝安则为之
不想收还是收了的乳猪
不想收就不收的地
不想当的官
不想守的丧
什么是原则
由良知做见证
前言戏之耳
当个真实的人
《国文课没教的事》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场景,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文学故事。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国文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国文就是关于文字的规范和古人的作品,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国文背后更广阔的天地。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分享着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我特别喜欢他对“文学中的幽默感”的分析。在很多严肃的文学作品中,幽默感往往是被忽略的元素,但作者却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的幽默,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文字的另一面魅力。例如,他对某个古代名篇中讽刺手法的分析,就让我忍俊不禁,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阐释,它还可以是轻松愉悦的,甚至是带有某种“玩味”的。此外,作者对于“文学的时代局限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他并没有回避一些作品在当下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评价它们,让我们看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去衡量。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关于国文的“深度游”,它带领我走进了文字的内心世界,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评分初见《国文课没教的事》,我被它那不落俗套的书名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速食”知识包围,而“国文”这个词,在许多人眼中,或许只意味着背诵古诗词、分析句子结构。这本书,恰恰挑战了这种固有的认知。它不是枯燥的教材,也不是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一次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探索。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语言却异常平实,没有丝毫的卖弄,仿佛一位智者在低声耳语,分享着他多年的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考古”精神。他会深入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证作者的生平经历,甚至会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融入分析之中,让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学作品,瞬间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印记。例如,书中对某位古代文人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位文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比单纯地分析其遣词造句,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此外,作者对于语言的敏感度也令人赞叹。他对一些常用词语的细微差别,对同义词的微妙区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们意识到,语言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国文”学习,并非止于字面的理解,更在于对文字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在于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探寻,在于对语言艺术的品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国文的认识,也让我对阅读和写作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在我眼中,《国文课没教的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宝典”。它不像学校的课本那样,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考试大纲,而是像一个充满惊喜的盲盒,每一次翻开,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生活气息,他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那些看似“高深”的国文知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文学的留白”的论述所打动。作者认为,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内容,在于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他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分析,让我们看到,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描写,是如何激发读者的思考,是如何让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的。例如,他对某个古代小说结局的解读,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开放性和多重可能性的结局,它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欣赏,也体现在作者的叙述风格中。他并不总是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权衡,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明白,国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已经固定的知识,更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对未知保持好奇心的态度。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留白”空间,去想象那些未被描绘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说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位引导者,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评分《国文课没教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启发”。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国文的丛林中穿梭,发现那些隐藏的宝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语言的陌生化”的讨论。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语言往往是透明的,我们关注的是意义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作者却能让我们注意到那些“不寻常”的语言表达,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唤醒我们的注意力的,是如何让我们重新审视语言的。例如,他会分析一些诗歌中奇特的句式结构,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不合常理的词语搭配,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制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的。这种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让我意识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文学,就是对这种艺术的极致运用。这本书让我明白,国文学习,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更是要去体会文字的“形”和“神”,要去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模仿作者的分析方式,去留意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那些“特别”的语言表达,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用意。这种主动的、探索式的阅读,让我对国文的热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拿起《国文课没教的事》,我便被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知识所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国文世界。我尤其喜爱书中对“文学中的象征意义”的解析。在学校里,我们可能更多地学习了直接的比喻和象征,而这本书则深入探讨了那些更隐晦、更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象征手法。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象征意义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可能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他对“龙”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就让我对这个古老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此外,作者对于“作者意图”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简单地认为作者的想法是读者唯一需要追寻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同时,也要尊重读者自身的解读权。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睿智的语言,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回顾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所有热爱国文、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的绝佳礼物。
评分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第一次与《国文课没教的事》相遇。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在书店里游荡,一本封面朴素的书吸引了我。书名“国文课没教的事”瞬间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心想,在学校里学到的国文,似乎总有些“千篇一律”,或者说,那些更具个性和深度的解读,似乎从未被提及。迫不及待地翻开,我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用那种刻板的说教式语言,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奥的文学道理,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巧妙的比喻。我尤其被他对于词语情感色彩的分析所打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记住词语的含义,却忽略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底蕴。作者却能通过考究词语的演变,引申出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倾向,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微妙之处。例如,他对某个古代常用词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我过去对它的理解过于片面,而作者的分析,则揭示了那个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用法和情感色彩,着实令人惊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它鼓励我们跳出课本的局限,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故事,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领悟语言的魅力。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陷入沉思,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在脑海中将这些观点与我读过的其他书籍和文章进行对比。这种跨越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也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它在不经意间,点亮了我对国文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手捧《国文课没教的事》,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解密”的色彩,它暗示着我们所熟悉的国文课堂,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广阔、更神秘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作者的笔触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却又带着艺术家的温情,他细致地剖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含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意境”的解读。在学校的国文课上,我们可能更多地被要求去理解字面意思,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们去感受文字所营造的氛围、所传达的情感,甚至是作者希望带给读者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味道”。他通过对不同篇章的比对,对不同作家处理同一主题的差异,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创作的千变万化,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魔力。书中对于一些“冷门”知识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作者会介绍一些已经失传的古代文字用法,或者是一些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的古代习俗,这些都为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背景信息。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但不同的是,它没有冷冰冰的理论,也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的感染力。它让我意识到,国文不仅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活生生的、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宝藏。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地回味作者的观点,并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印证。这本书,无疑为我的阅读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一本厚实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却暗藏深意,当我拿到《国文课没教的事》时,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充满好奇,总觉得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下,似乎总有些细微之处被忽略,或者说,它们的美感和力量,恰恰隐藏在那些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的角落。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一种亲切而又引人深思的语调,作者似乎是一位饱读诗书却又不拘泥于陈规的老友,用一种闲适甚至有些俏皮的方式,拉开了这场关于“国文”的探索之旅。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某些经典篇章的重新解读,他没有生硬地去解构,而是通过引入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轶事,甚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让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仿佛拥有了新的生命。比如,他对某一首古诗的分析,我过去仅仅将其视为情景描写,但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其中潜藏的政治隐喻、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甚至是对当时社会阶层矛盾的微妙影射。这种层层剥离、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放慢阅读的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转折。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乏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技巧的讨论,这些并非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作家如何运用比喻、象征、反讽等手法,来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拿出笔来,将这些技巧记录下来,试图在自己的文字中模仿和运用。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它不仅仅是对国文知识的梳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以往对文学的认知,拓展了视野,也激发了对阅读和写作更深层次的热爱。
评分《国文课没教的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彻底颠覆了我过往对国文的认知。我一直觉得,学校的国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一种“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规范我们的思维,而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鼓励我们进行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解读。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教”我们什么,而是通过分享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过程,引导读者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学批评”的探讨。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批评理论,而是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他的分析更加立体、更加深刻。例如,书中对某个著名小说情节的解读,就引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人物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潜意识驱动,让我对这个熟悉的角色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对于“语言的边界”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他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词语用法,或者是一些在特定语境下才能理解的俚语,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文化和语境而不断演变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国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一种思维训练,一种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度探索。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与作者进行“对话”,思考他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并尝试从自己的角度去反驳或者补充。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成效。
评分初次接触《国文课没教的事》,便被其“另辟蹊径”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国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管中窥豹”的局限性,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定论”的文学经典,重新赋予了新的生命。他并没有对传统进行颠覆,而是通过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广阔的联系,让我们看到了文字背后更丰富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学与人性的关联”的探讨。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百态。他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作家,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欲望和困惑,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情感的载体,是如何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们产生共鸣。例如,书中对某个古代诗人作品的解读,就深入剖析了这位诗人在面对失意时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如何通过诗歌来寻求自我慰藉。这种对人性深层次的洞察,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国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理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经历,思考书中人物的处境,并从中获得启示。这本书,无疑是提升我人文视野的一本绝佳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