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少年游】
少年需要游经典。
经典需要少年游。
●先出版一百种中国经典,共分八个主题系列:诗词曲、思想与哲学、小说与故事、人物传记、历史、探险与地理、生活与素养、科技。
●一个主题系列,按时间顺序来选择代表性的经典书种。每一个主题系列,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顾问,提供从选题到内容的建议与指导。
●孩子读完一个系列,可以掌握这个主题的完整体系。读完八个不同主题的系列,可以不但对中国文化有多面向的认识,更可以体会跨界阅读的乐趣,享受知识跨界激盪的乐趣。
●每一种书,都包括两个部分:「绘本」和「读本」。
●绘本在前,是感性的、图像的,透过动人的故事,来描述这本经典最核心的精神。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阅读。
●读本在后,是理性的、文字的,透过对原典的分析与说明,让读者掌握这本经典最珍贵的知识。小学生可以自己阅读,或者,也适合由家长陪读,提供辅助说明。
2012年8月,首先推出【诗词曲】主题,共十五种书。由叶嘉莹教授(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审阅。
一栋茅草屋,一块田,一壶酒,几朵菊花,
这就是诗人陶渊明的生活。
他不喜欢当官,不想为五斗米折腰。
他最喜欢的生活就是早上出门耕作,
遇到邻居时问候一下「您种的桑麻如何啊?」
空闲的时候看看书,写写诗,跟朋友喝点酒,开心就大睡一场。
阅读陶渊明的诗,走进他的田园,
我们也能一同享受关于他的,最美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原典改写∕唐香燕
东海大学中文系毕,历任中学国文教师、汉声杂志编辑、格林出版社编辑,担任中国时报开卷评审、新闻局小太阳奖评审。着作有《阿牛与我》(张老师出版)、彩虹纹面(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草地郎入神仙府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译作有《神奇的地方》、《思索与观察--知识故事丛书》。
绘者简介
黄雅玲
台中教育大学美术系毕业。自2010年迄今担任「中央研究院-海洋科普计画」绘者,并于2009年举办「搞不清楚-插画三人联展」。曾获2011年全国学生图画书创作奖大专组第一名,及2008年全国学生图画书创作奖大专组第二名。绘作有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出版《邮筒树》、小鲁文化出版《鬼表哥:不是故意吓你》。
与陶渊明相关的--
24人物26时间28事物30地方
走进原典的世界
32归园田居(之一) 36归园田居(之二) 40归园田居(之三) 44读山海经(之一)
48和郭主簿(之一) 52移居(之一) 56移居(之二) 60饮酒(之五) 64饮酒(之七)
编后语
68 当陶渊明的朋友 69 我是大导演
相关的人物
陶渊明的个性清高,连大文豪苏轼都推崇他的高风亮节。
陶渊明有什么家人与好友?又被后世哪些人物所推崇呢?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是东晋的文学家,又名陶潜、五柳先生。他的曾祖父和父亲都曾当过官,他自己则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他归园田居的二十多年内,诗的主题多半都是田园生活,所以又被称为「田园诗人」。图为明代画家王仲玉画的陶渊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陶侃
「陶侃搬砖」那个故事里有名的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名臣,曾在朝廷中担任侍中、太尉、大将军。陶侃虽然位阶高高在上,握有重权,但始终勤于职守、从不怠慢,为人清廉又很懂得自律,保持良好的气节,为后人所推崇。
颜延之
颜延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当时的诗坛上声望很高,和谢灵运齐名,被人合称「颜谢」。颜延之也是陶渊明的好朋友,陶渊明逝世后,颜延之还为他作了一篇诔文〈陶征士诔〉(「诔」是哀悼死者的文章)。
箫统
萧统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又称昭明太子,他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爱不释手,不仅为陶渊明编了《陶渊明集》,收录了一百二十多首诗,还有其他的散文、辞赋等作品。萧统还亲自作序,写了〈陶渊明传〉。而他所编的《文选》也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
五个儿子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陶渊明曾用幽默的笔法写下〈责子〉这首诗,说他们「懒惰故无匹、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不过陶渊明并没有因此而真正责备他们,反而是说了一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认为既然是上天注定的事,那就不作强求,还是痛快喝酒。
高僧慧远
慧远是一位南北朝时期的高僧,隐居三十几年,从不下山,送客都以虎溪桥为界线。慧远十分景仰陶渊明淡泊的情操,当他在庐山与贤明人士组织白莲社时,还邀请陶渊明参加,两人经常相约畅谈,十分痛快。右图为傅抱石以慧远为陶渊明及庐山道士陆静修送行的故事,所绘〈虎溪三笑〉图。
苏东坡
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他在看透人生之后的晚年,体悟到陶渊明诗的高妙和他人格的伟大,因而爱上陶诗。苏东坡认为陶渊明的诗都是珍宝,不仅反覆吟颂他的诗,还写了〈和陶诗〉来唿应陶渊明的诗作。由于他的大力推崇,提升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走进原典的世界
原典
归园田居(之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2中,一去三十年。
羁3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4远人村,依依墟里5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6。
户庭无尘杂,虚室7有余闲。
久在樊笼8里,复得返自然。
注解
1.韵:气质、性格2.尘网:尘世之网,此指官场3.羁鸟:被束缚的鸟4.暧暧:隐蔽的样子
5.墟里:村落6.巅:山顶7.虚室:没有特意装饰的房间8.樊笼:樊,指藩障;樊笼喻为官场
一直以来,陶渊明的诗歌给我的印象是“淡如菊”,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诗歌中蕴含的“韧”。我之前可能更关注他诗歌的意境,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种意境与诗人的性格、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对《拟挽歌辞》的解读,我第一次感受到在诗歌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死的坦然。这种坦然并非麻木,而是一种经历过痛苦后的通透。作者没有避讳陶渊明生活中的一些清贫和困苦,反而通过这些细节,更加凸显了他精神的富足。我特别喜欢书中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陶渊明诗歌中的一些“反叛”精神,他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警示意义。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关于陶渊明诗歌流传和接受的历史,让我看到了这位“田园诗人”是如何穿越千年,依然能够打动人心。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他诗句中那种朴素却深刻的哲理,感觉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让我对陶渊明的理解,从“田园”走向了“人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思考。我一直觉得陶渊明的诗歌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力量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固执,而是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坚守,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书中通过对陶渊明辞官回家的过程和回乡后的生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内心的自由。我喜欢书中那些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他如何打理自己的田园,如何与家人相处,这些朴实的生活场景,却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陶渊明诗歌中“自然”二字的理解,那是一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一种顺应天道的自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田园”的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上的归宿。
评分我带着一种略带怀旧的情绪来读这本书,毕竟陶渊明诗词中的那份淡泊,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陶渊明的作品,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他的诗歌融入了他的人生轨迹。读到关于他辞官回家的那一段,我感触很深。书中没有回避他曾经在官场上的不如意,甚至是一些无奈和妥协,但最终笔锋一转,落到了他回到家乡后,那种卸下重负的轻松和喜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饮酒》组诗的分析,那种“泛若不系之舟”的自由,以及“心远地自偏”的豁达,通过作者的解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在自家院子里,对着落日余晖,一杯酒下肚,所领悟到的生命真谛。书中还对比了陶渊明与一些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强调了他独特的“真”和“自然”。这种对比分析,让我更加明确了陶渊明“田园诗人”称号的含金量,以及他为何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归隐”的意义,它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评分这本《诗词曲 陶渊明:田园诗人》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陶渊明的诗词,特别是那些描绘田园生活的篇章,有一种独特的宁静和力量。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关于他隐居生活场景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意境,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深入浅出地展现了陶渊明那份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书中对“田园”二字的解读,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乡村,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归宿。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归园田居》几首诗的赏析,作者不仅解释了诗句的字面意思,更挖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对官场腐败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他如何从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士人,转变为一个心甘情愿耕读自足的隐者,这个心路历程的刻画非常细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这让我更能理解陶渊明选择隐居的时代原因,以及他的选择在当时是多么的“特立独行”。我仿佛能看到他卸下官袍,拿起农具,在田垄间播撒汗水,在月光下吟诵诗篇的画面。这种将诗歌与人生、历史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太擅长解读古诗词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指路明灯”。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陶渊明的诗歌和他的人生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陶渊明“归隐”前后心境变化的描写。从初入仕途的意气风发,到官场失意的彷徨,再到最终回归田园的释然,整个过程的刻画非常细腻,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对《桃花源记》的解读,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乌托邦,更承载着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某种期许和对现实的批判。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比如他自己动手耕作,和儿子一起读书,这些平凡的画面,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陶渊明诗歌的“人情味”,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为何能够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陶渊明诗歌背后那份“静水流深”的力量。我一直觉得他的诗歌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哀愁背后的“超脱”。书中对陶渊明《咏贫士》组诗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以及他对正直品格的坚守。我喜欢书中那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有真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仿佛能看到陶渊明,在简陋的居所里,对着窗外的月光,吟诵着那些发自肺腑的诗句。书中还探讨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强调了他语言的朴素自然,以及意境的深远辽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桃花源”的另一种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国,更是诗人对现实的一种“善意的嘲讽”,一种对美好生活永恒的追寻。这本书让我明白,陶渊明之所以能成为“田园诗人”,是因为他用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曾远去的精神故乡。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陶渊明的诗词,更是对他整个精神世界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陶渊明“隐”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对自由和尊严的捍卫。书中详细阐述了陶渊明辞官回家后的生活细节,那些关于耕种、饮酒、访友的描写,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读山海经》的解读,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原始生命力的赞叹,都通过诗人的笔触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陶渊明诗歌中那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获,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位诗人,需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一般的诗集那样,只是提供文本和注释,而是深入挖掘了陶渊明的生活哲学和他的人格魅力。书中对“乐”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陶渊明所谓的“乐”,并非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与自然的契合。我从书中感受到,他通过耕作和饮酒,找到了与天地万物对话的方式,这种“乐”是内生的,是与世俗功利无关的。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其他史料和学者的观点,对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桃花源”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国,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声的反抗”。这本书让我明白,陶渊明之所以被称为“田园诗人”,不仅仅因为他写了多少关于田园的诗,更因为他真正践行了田园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提炼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这本《诗词曲 陶渊明:田园诗人》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越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陶渊明从一个遥远的文学符号,变成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陶渊明诗歌中“愁”与“乐”的辩证关系的阐释。他并非全然的快乐,也曾有过失意和忧虑,但最终,他选择了一种超脱的方式去面对。书中对《杂诗》的赏析,让我看到了诗人对人生虚幻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内心平静的执着追求。我喜欢书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解读那些意境深远的诗句,没有过多的卖弄,只有真诚的分享。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他描绘的那个山林之间,感受着那份淳朴而宁静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陶渊明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的结晶。它教会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评分我一直对陶渊明的诗歌情有独钟,觉得他的诗有一种独特的“空灵”之美。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这“空灵”背后的“厚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陶渊明诗歌中“饮酒”意象的深入解读。这里的饮酒,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更是他排遣愁绪、体悟人生的一种方式。书中通过对《饮酒》组诗的细致分析,展现了陶渊明在酒中获得的豁达与超脱,以及他对生命本真的深刻体悟。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作者并没有将陶渊明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陶渊明生活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让他的诗歌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对这位诗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陶渊明之所以能成为“田园诗人”,不仅在于他笔下的自然景物,更在于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