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年前,荷蘭末代颱灣長官揆一率領1韆餘名荷蘭守軍,苦守熱蘭遮城9個月,頑抗2萬5韆名鄭成功襲颱大軍的激戰實況
本書特色
350年前,颱灣島上爆發首次政權攻防戰
1661年4月底,中國國姓爺(鄭成功)在滿清朝廷重重剿殺下,率領兩萬五韆大軍渡海襲颱,荷蘭末代颱灣長官揆一不甘屈服,憑藉手頭僅有的一韆餘名荷蘭守軍,苦守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頑抗,雙方激戰、談判又激戰,對峙瞭九個月,揆一纔在必敗無疑的形勢下獻城投降,颱灣從此脫離西方商業殖民勢力,被捲入至今難以拔脫的中國內戰漩渦。
韆夫所指的揆一,忍辱寫下這本颱灣答辯書
揆一率領部眾返迴巴達維亞後,立即遭起訴,被判處死刑、財産充公,最後改判終身監禁在僻遠小島Ay,在島上度過八年悲苦的流放歲月後,纔在親友奔走下獲得特赦,返國前夕(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齣版本書,替自己背負的喪失颱灣之罪名,提齣最鏗鏘有力的答辯書,更為這場決定颱灣命運的關鍵戰役,留下不朽的曆史見證。
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獻,再現荷蘭殖民當局的苦惱與應對
本書是第一手文獻中唯一以這場戰役為主題的專著,從交戰一方荷蘭統帥揆一的角度,完整敘述戰爭爆發前夕的整體情勢,以及雙方交戰的實際經過,透過這一敘述,讀者不僅可以清楚瞭解島上荷蘭當局所麵臨的睏難與決策過程,也能跳脫習慣上從中國鄭成功角度所看到的「收復」颱灣,改從島上荷蘭長官的立場來認識鄭成功「攻颱」的始末。
藉揆一之筆,我們窺見颱灣先祖的隱約身影
站在當時島上最高統帥揆一身旁,我們隨著他的眼光四下梭巡,看見早期颱灣人的身影:兵荒馬亂下,富裕、有名望的漢人移民各自選邊站,有人嚮荷蘭長官密告,有人對國姓爺通風報信,沒錢沒勢的漢人移民則隨風飄蕩,或是逃迴中國,或是留下來拚命保全畢生心血;原住民則在威脅利誘下,淪為島上強權的馬前卒,時而幫荷蘭人鎮壓漢人起義,時而替漢人攻打落難的荷蘭人,颱灣最初主人的地位與尊嚴蕩然無存。
曆久彌新的經典,唯一流通的漢文譯本
本書目前有德、法、日、英、漢等語的譯本;其中,英譯本有三種,日譯本也有三種,漢譯本則有四種。今年適逢1662年荷蘭人撤離福爾摩沙、國姓爺攻佔颱灣的350周年,前衛齣版社特推齣《被遺誤的颱灣》的第五種最新漢譯本,並委請中央研究院颱史所研究員許雪姬教授撰寫導讀,以彰顯本書的不朽經典地位,讓這本與颱灣命運密切相關的書籍,得以漢譯本的麵貌重新在島上流通。
作者簡介
C. E. S.
學界認定係指Coyett et Socii,即揆一(Frederic Coyett, 1615-1687)及其同僚。
揆一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最後一任長官,中文文獻稱作「揆一王」或「夷酋揆一」,齣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貴族世傢,另一說則謂齣生於南尼德蘭(今荷蘭南部、比利時之間)。
揆一在1643年以上席商務員身份來到東印度,1645年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升為高級商務,同年,揆一與荷蘭世傢齣身的蘇珊娜(Susanna Boudaen)結婚,和第八任颱灣長官卡隆(Francois Caron, 任期1644-1646年)成為連襟,似乎也因這層關係而被任命為颱灣評議會議員。1647-48年及1652-53年,揆一兩度齣任日本齣島商館館長。1648-1652年,揆一來到颱灣,任上席商務員兼副長官,期間與第十任颱灣長官富爾堡(Nicolas Verburch, 任期1649-1653年)産生衝突。1654年,揆一被任命為本島地方官,1656年成為第十二任颱灣長官。
揆一在颱灣長官任內,鄭成功攻颱風聲不斷,為加強颱灣防備,遂求助於巴達維亞總部,但遭時任東印度評議員的富爾堡不斷掣肘,讓他難以施展手腳。1661-62年間,大員的熱蘭遮城遭鄭成功圍攻,揆一在孤立無援下,苦守九個月後被迫投降。揆一迴到巴達維亞後,立即遭起訴,被判處死刑、財産充公,但處死時刻遲遲未能決定,最後改判終身監禁在今印尼班達附近的一個叫Ay的小島,在島上度過八年。後來由於親友極力奔走,揆一纔在荷蘭親王威廉三世特赦下,於1674年搭船返迴荷蘭。
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在阿姆斯特丹齣版《被遺誤的颱灣》,不僅替自己及大員評議會所背負的喪失颱灣之罪名,提齣最鏗鏘有力的答辯書,也為這場決定颱灣命運的關鍵戰役,留下不朽的曆史見證。
譯者簡介
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英譯)
蘇格蘭格拉斯哥人,隸屬於英國長老教會。甘牧師在颱灣傳教長達46年(1871-1917年),是除瞭巴剋禮牧師外,在颱最久的傳教士。曾獲日本政府頒發「勛五等雙光旭章」、「勛四等瑞寶章」,以及加拿大多倫多納剋斯(Knox)神學院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宣教之外,甘牧師也潛心著述,齣版眾多以颱灣為主題的作品。在早期颱灣史方麵,有翻譯自荷蘭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沙》(本書即譯自其中的第三部份「中國人徵服福爾摩沙」),重印荷治時期的《新港語馬太福音》、《虎尾壟基督教教導》,以及《颱灣佈教之成功》。在教會羅馬字方麵,有名著《廈門音新字典》(甘字典)、《聖詩歌》以及《治理教會》。在教會史料方麵,則有經典的《颱南教士會議事錄》。另有專著《中國的盲人》、《闢邪歸正》、《播道論》等。
林野文(漢譯)
颱灣雲林人,農村傢庭齣身。崙背國校、虎尾初中、虎尾高中,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閤作經濟係畢業。曾任高職教師,稅捐稽徵處稅務員,因不慣官場酬酢文化,也不想同流閤汙,自願去職,轉任某大紙廠業務開發經理,後自行經商,身經百戰。今已退休。自幼熱愛鄉俚野史,愛看布袋戲、歌仔戲、新劇、電影,也愛舞文弄墨,發抒所感,嘗自命「田莊郎君野文客」,平生記述觸景生情片斷,間續錄有《野文百感集》,準備帶往天國。著有《二十年颱商一場夢》(前衛,2010),譯有《被遺誤的颱灣》(前衛,2011)。
導讀者簡介
許雪姬博士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專書《清代颱灣的綠營》、《龍井林傢的曆史》、《闆橋林傢林平侯父子傳》及論文八十餘篇。
口述曆史作品有《日治時期在「滿洲」的颱灣人》、《莊淑旂迴憶錄》、《霧峰林傢相關人物訪談紀錄》(頂厝篇、下厝篇)、《柯颱山先生訪問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中、下)、《藍敏先生訪問紀錄》、《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2 》、《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二二八事件專號》等。
曾修纂的方誌包括《續修澎湖縣誌》、《鹿港鎮誌:宗教篇》、《續修颱南市誌:捲七選舉誌》、〈續修高雄市誌捲——社會誌二二八事件篇〉等。
導讀
漢譯者序
【捲一】
敘述中國人入侵福爾摩沙的意圖與準備,
以及荷蘭當局在防禦作為上的疏忽與無能
1. 國姓爺的處境
2. 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
3. 國姓爺覬覦福爾摩沙的各種徵兆
4. 揆一來到福爾摩沙
5. 何斌抽稅事件
6. 三月月圓日,國姓爺來襲時?
7. 福爾摩沙進入全麵警戒
8. 巴達維亞當局的態度
9. 範德蘭率領遠徵軍前來
10. 範德蘭執意徵伐澳門
11. 派齣使者,一探虛實
12. 暫緩遠徵澳門
13. 範德蘭的報復
14. 誰弄丟瞭福爾摩沙?
【捲二】
中國人攻擊福爾摩沙,圍攻熱蘭遮城,
以及圍城期間雙方的攻守過程
1. 國姓爺全麵來襲
2. 大員當局三路反擊
3. 荷蘭人遣使求和
4. 故弄玄虛的交涉經過
5. 談判破裂,血旗高掛
6. 國姓爺首度攻城
7. 荷蘭守軍發動突擊
8. 揆一長官遭撤換
9. 巴達維亞急忙籌組救援艦隊
10. 卡烏率領救援艦隊前來
11. 荷蘭守軍的最後反擊
12. 卡烏臨陣脫逃
13. 烏特勒支碉堡最後攻防
14. 荷蘭守軍獻城投降
15. 揆一長官成為替罪羔羊
若乾重要事項的補述:
中國人對於福島上的荷蘭牧師、教師及其他人員所為的暴行紀實
1. 中國人的暴行
2. 慷慨赴義的漢布魯剋牧師
3. 論東印度公司職員
導讀
許雪姬(中研院颱史所研究員)
“Neglected Formosa”一書,由C.E.S所著,主要在說明荷蘭最後一任颱灣長官Frederick Coyett(揆一)如何麵對與因應鄭成功進攻颱灣的種種消息;而當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又如何在幾無援軍的情況下,奮力抵抗,最後和談,投降退齣颱灣的經過。全書無疑地是在為Coyett辯護,說明其並未失職,之所以會失去颱灣,是因為不論Zeelandia城、Utrech堡、Provintia城的防禦工事早有先天不足的問題,麵對鄭成功的襲擊,即使要加強防禦工事,也已經是緩不濟急。其次,本書指齣Batavia的領導階層,在Nicolas Verburg(富爾堡)的唆弄下,不僅不能體會Coyett所麵臨的睏境,還一味指責Coyett,對颱灣的救援,也是緩其所急,急其所緩,即使前後派齣Jan van der laan(範德蘭)、Jacob Caeuw(卡烏)也無濟於事。第三,以Coyett手下的兵力,實無法抵抗國姓爺所率領的25,000名兵力,何況這批軍隊,並不像傳聞的中國兵般衰弱,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勇士。第四,鄭成功對待荷蘭人種種暴行,以及一個投誠的逃兵Radis,將荷蘭守軍的虛實透露給鄭軍,皆使荷人喪失瞭繼續作戰的信心。雖然鄭成功方麵也曾麵臨糧食短缺、人船逃亡等問題,但Coyett最後隻能認清現實投降,方能保障荷蘭人身傢財産,這是不得不的做法。
本書(被遺誤的颱灣),可說是當事人說明鄭成功和Coyett(鄭方與荷方)自1646年起交手的經過,有關1646-1662年間這段曆史,雖有清代官員的奏摺文書,也有楊英的《從徵實錄》記載,更有Batavia、Zeelandia留下的種種檔案,但都無損於本書由Coyett觀點來現身說法的價值。尤其為瞭徵信於後世,並為揆一辯誣,引用35件議事錄,如:長崎商館議事錄(第1號);Batavia評議會緻大員長官的決議錄(如第2號);大員長官緻Batavia評議會的信函(如第4號);大員長官的決議錄(如第5號);或Zeelandia城決議錄(如第7號);摘自大員日誌(如第11號)的資料;還有漢人寫的信件(如第12、13號)……等等。第36號則是公證人的Solicitor’s Act和兩萬五韆荷盾的保證金。由這些引證的文件,讓讀者適時地瞭解大員長官(即颱灣長官)麵對的問題,以及其決策,對瞭解鄭、荷間的對峙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被遺誤的颱灣》一書,最早在1675年,於荷蘭之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齣版,作者C.E.S據稱是揆一及其同僚,因距1662年荷蘭人退齣颱灣纔十多年光景,故史料價值極高。幾個與此段史實有關的國傢,莫不迻譯,以下筆者舉齣截至目前為止的日、英、中譯本,加以介紹。日治時期有兩個日本譯本及一個英文譯本,亦即日治期間,颱灣總督府聘請荷人Pierre Martin Lambach(朗白漢)所譯的英文版,但未齣版。1930年榖河梅人以上述英譯本譯成《閑卻□□□颱灣》,由颱灣日日新報社齣版,但非全譯,而是摘譯本;第二個日譯本是由平山勛所譯,採用William Campbell(甘為霖)的英譯本直譯,收入《颱灣社會經濟史全集》中。戰後,1988年有生田滋教授根據荷蘭文原本加以譯注的《閑卻□□□□□□□□□》,收在岩波書店的大航海時代叢書第II期,但刪掉許多附錄的證據資料。
英譯本除前述朗白漢之外,還有Inez de Beauclair所譯之“Neglected Formosa: a translation from the Dutch of Frederic Coyett’s ‘t Verwaerloosde Formosa”,由San Francisco的Chinese Materials Center於1975年齣版;另一個版本則是William Campbell(甘為霖)所編譯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一書的第三部分,他將之改稱為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中國人徵服颱灣),且並非全本,而將C.E.S原著中的第一捲有關颱灣的略記,以及附錄:鄭成功的部下對荷蘭牧師所做的暴行刪除。
至於中譯本,最早是以榖河梅人日譯本為底本的魏潤庵譯本,分載於《颱灣通誌館館刊》(創刊、2、3 號)。其次是李辛陽、李振華聯手譯成,書名是《鄭成功復颱外記》,此本是以甘為霖譯本為主,但將甘為霖刪除的第一捲,以朗白漢的英文譯本重譯補足,全書由中華齣版事業委員會在1955年齣版,這個版本也非僅僅在第一捲用朗本,而是甘本與朗本「所敘事實間有齣入者,即於行間詳加夾註,甘本或有細微刪節之處,亦會依朗本予以補充。」。另一中譯本由周學普所譯,譯名為《被遺誤的颱灣》,本書以朗本為英譯底本,收入颱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颱灣文獻叢刊第34種《颱灣經濟史三集》中,於1956年齣版,比前書僅晚瞭一年。中國方麵,在1962年齣版(1981年再版)以甘為霖英譯本為底本的廈門大學鄭成功曆史調查研究組譯本,收錄在《鄭成功收復颱灣史料選編》之中,此譯本為節譯本。
林野文2011年的譯本,是颱灣在前述中文譯本後的56年,纔又齣現的新譯本,因此彌足珍貴。他以甘為霖英譯本為翻譯底本,以甘本原有的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分成三部分,1. Preliminary Events(P.383起),2. Arrival and victory of Koxinga(P.412起),3. Authentic Proofs(P.459起),加上甘本也一併刪除C.E.S原本的捲末,有關鄭軍暴行的史料記敘。這部分,Inez de Beauclair譯的“Neglected Formosa”一書中,則有收錄,篇名為“Addition of some considerable facts touching the true cause of the Chinese cruelties and tyranny committed upon the pastors, Schoolmasters, and the Netherlanders there”,因此,林本與C.E.S原版相較,僅少瞭甘本未譯的,有關颱灣風土民情的捲一部分。林本的內容包括,捲一敘述中國人入侵福爾摩沙的意圖與準備,以及荷蘭當局在防禦作為上的疏忽與無能;捲二中國人攻擊福爾摩沙,圍攻熱蘭遮城,以及圍城期間雙方的攻守過程;第三部分是若乾重要事項的補述:中國人對於福爾摩沙上的荷蘭牧師、教師以及其他人員所為的暴行紀實。
迻譯者麵對史書(亦可稱史料),最大的睏難在於書中的人名、官名、專有名詞的翻譯,如何精確地符閤史實。其次是書中原譯敘述錯誤,如何忠於原書翻譯,又在註中加以糾正,這一點譯者也盡量做到瞭,如第1號摘自1646年11月11日長崎商館議事錄,其中談到明朝皇帝和一官(鄭芝龍)已被逐齣福州,譯者加註為「明朝皇帝被一官逐齣福州」;又如介於第2號、第3號中的一段,談到國姓爺對中國情勢尚未絕望,計畫未到可執行的情況下,島上漢人的行動是太過倉促,並且對國姓爺計畫認知有誤。譯者即加註,此指郭懷一事件,以此來提供更清楚的資訊給讀者。第三,譯者發現語意不正確,在確認甘本所譯有誤之下,也參考瞭Beauclair的英譯本,予以修改,如頁30註22、註23。
不過譯者雖然盡力瞭,但仍有一些缺憾,就個人認為,如果要再譯C.E.S的原書,應自荷文迻譯較佳,目前已齣版的《熱蘭遮城日記》就是如此,而非如今日中文本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是轉譯自日文版。然而,國內有能力自古荷文譯成中文的學者,不會超過十人,而這少數的學者並無法有充份的時間來迻譯,更可嘆的是,我國一嚮不注重翻譯事業,翻譯成果並不併入「研究成果」中,試問有人願意從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嗎?
導讀者一嚮不是研究荷治時期的曆史者,原本應該婉拒這項差事,但林文欽社長拿著本書的稿件到颱史所來拜託,我乃不好意思拒絕。原本想請翁佳音副研究員協助,也因他說看瞭胃痛,乃不得不硬著頭皮讀下去,並將譯者認為有問題,用紅筆畫齣幾十處地方,請我的助理蔡函縈、鬍芷嫣、徐淑賢閤作,一一做調整,我要特彆謝謝他們。我認為這本書對一般讀者瞭解鄭、荷雙方攻防戰的曆史會有助益,但做為研究者,要研讀C.E.S的書,最好看荷文本,否則直接看英譯本,我還是期望,有朝一日,學界能有人發願由荷文直譯為中文。
2011/09/04
關於本書
1661年4月底,做足情報工作、使盡欺敵戰術的國姓爺鄭成功,算準東北季風即將停歇,颱灣的荷蘭殖民政府很難再嚮三、四韆公裏外的巴達維亞總部求援,也探知早先派來的救援艦隊與島上荷蘭當局不和,已忿懣不平地駛離颱灣,終於齣兵颱灣,親率2萬5韆名大軍渡海東徵。當時荷蘭第十二任、也是最後一任颱灣長官揆一(Frederic Coyett),手頭僅有一韆餘名兵力,堅守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頑抗,雙方對峙瞭九個月,最終在新派的援颱艦隊臨陣脫逃,國姓爺又浴血攻剋烏特勒支碉堡,荷蘭守軍必敗無疑的形勢下,纔被迫獻城投降,結束荷蘭在颱三十八年的統治。
本書就是這位末任長官親筆寫下的颱灣淪陷實錄,說明巴達維亞高官們如何忽視、遺誤掉寶貴的颱灣。捲一敘述國姓爺徵颱前夕的整體情勢:國姓爺盡管虛與委蛇不斷,依舊掩飾不住侵犯颱灣的意圖與準備,但巴達維亞總部對於揆一所發的警告卻置諸不理,反而責備、乾涉揆一所做的必要防禦工作,從而導緻颱灣處於難以防備的狀態。捲二敘述荷鄭交戰的實際經過:國姓爺一來襲,鏇即奪下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開始圍攻頑抗的熱蘭遮城,經九月圍城,荷蘭人終於齣降。行文之間,揆一引述多達36份的重要文件,絕大部分齣自決議錄、議事錄、日誌、官方信函,用以佐證書中所言絕非虛誑,而是有充分堅實的證據。
透過本書,我們對350年前在颱灣島上所爆發那場震驚東西的曆史大戰有瞭第一手的認識,當時的情景彷彿重現眼前:荷蘭殖民當局費心籌謀,試圖保住他們視作金雞母的颱灣,但遠方的巴達維亞總部卻錯估形勢,打錯算盤,最終喪失颱灣;國姓爺在情勢所迫下,不得不攻佔颱灣,麵對不可小覷的荷蘭守軍,以孤臣孽子自居的國姓爺,也展現齣兵不厭詐的政治手腕及殺雞儆猴的凶殘麵目;兵荒馬亂下,富裕、有名望的漢人移民各自選邊站,有人嚮荷蘭長官密告,有人對國姓爺通風報信,沒錢沒勢的漢人移民則隨風飄蕩,或是逃迴中國,或是留下來拚命保全畢生心血;原住民則在威脅利誘下,淪為島上強權的馬前卒,時而幫荷蘭人鎮壓漢人起義,時而替漢人攻打落難的荷蘭人,颱灣最初主人的地位與尊嚴蕩然無存。
做為第一手文獻中唯一以這場戰役為主題的專著,本書不僅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記錄下颱灣脫離西方商業殖民勢力掌握,被捲入中國內戰漩渦的曆史轉捩點,更對後世颱灣人揭示瞭深刻的曆史教訓:外來侵略者總會以甜言蜜語來掩飾其備戰行動,「捕鳥人在誘捕小鳥時,會吹齣溫柔的簫聲」!
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颱灣曆史的書籍,總是在圍繞著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或事件展開,而“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對於“前因後果”的認知空白。它不僅僅是關於“決戰”,更是關於“決戰”之前的漫長鋪墊。書中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細緻地勾勒齣瞭當時颱灣的政治版圖和各方勢力之間的錯綜關係。我原本以為,17世紀的颱灣,似乎隻有荷蘭人和鄭成功兩大勢力在角逐,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在那片土地上,還存在著原住民各部族,以及一些零星的漢人移民和海盜勢力。這些力量雖然不一定能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主角,但它們的存在,無疑影響著整個局勢的發展。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建立殖民地的動機、擴張手段,以及其內部的權力鬥爭,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而鄭氏集團的崛起,也不是憑空齣現的,書中詳細敘述瞭鄭芝龍的傢族背景、他的海洋貿易帝國,以及鄭成功如何繼承和發展其父的事業,並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瞭颱灣。這種對曆史背景的細緻梳理,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荷鄭之間的這場決戰,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它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當時整個東亞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變動下,一個必然的結果。這種“追根溯源”式的敘事,讓我對整個事件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讀完“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解讀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我原本以為,這場荷鄭之間的決戰,無非是兩個軍事集團的較量,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然而,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這場決戰背後更為復雜的民族、文化、以及地緣政治的博弈。書中對荷蘭殖民者統治下,颱灣原住民的處境的描述,讓我感到非常沉重。他們是如何在這種殖民體係中生存的?他們的土地、文化、生活方式又遭受瞭怎樣的衝擊?書中對原住民抵抗運動的描繪,雖然篇幅可能不詳盡,但足以讓我感受到他們不屈的精神。而鄭氏集團的到來,對於原住民而言,又意味著什麼?是另一種形式的徵服,還是一個新的希望?書中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去思考不同族群在這個曆史洪流中的交匯與碰撞。此外,書中也提到瞭明朝末年,中國大陸政局動蕩對颱灣局勢的影響。鄭氏集團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為瞭延續明朝的正朔,對抗清朝的統治。這種政治背景的交代,讓這場颱海之間的決戰,染上瞭更深的政治色彩。我開始意識到,颱江決戰並不僅僅是颱灣本土的事件,它更是中國大陸政治格局變動的一個縮影,是東亞地緣政治復雜性的一個體現。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多角度、多層次去審視曆史事件,而不是簡單地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評判。
评分我想說,“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情感的共鳴。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為瞭信念而奮鬥的人物,充滿瞭敬意。書中對鄭成功和他麾下將領們的刻畫,讓我感受到瞭他們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那個時代,他們麵對的是強大的西方殖民者,擁有先進的武器和技術,而鄭氏集團則是在一片混亂中崛起,資源相對匱乏。然而,他們卻敢於挑戰權威,敢於為瞭心中的目標而付齣一切。書中對他們在戰前動員、戰場上的呐喊、以及戰後的反思,都進行瞭生動的描寫,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們身上那種悲壯而又堅定的力量。而我更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神話般的人物,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凡人,所麵臨的睏難、挫摺,以及內心的掙紮。這種“接地氣”的人物塑造,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當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些普通士兵的命運時,我更是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傷。他們也許並不關心什麼政治抱負,隻是在戰爭中默默地付齣,成為曆史的犧牲品。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事件背後,隱藏著無數普通人的命運。這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關注,讓這本書充滿瞭人道主義的光輝。
评分我必須承認,“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史書”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為,曆史寫作就應該闆著麵孔,用一套固定的學術語言去敘述,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生動、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尤其是鄭成功和他麾下的將領們,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他們的雄心壯誌,也能看到他們的猶豫不決;我能體會到他們的英勇無畏,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疲憊與掙紮。書中對人物對話的描寫,雖然是基於史料的閤理推測,但卻充滿瞭真實感,仿佛我能聽到他們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裏,為瞭同一個目標而激昂陳詞,或是低聲商議。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鄭成功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復雜性。他對權力、對復國的渴望,對部下的信任與猜忌,都得到瞭細緻的展現。而我更喜歡的是,書中也給予瞭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士兵、百姓,甚至是失敗者的故事空間。他們雖然不是曆史的主角,但他們的命運,同樣是這場宏大敘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以人為本”的曆史敘事,讓我更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更能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人性掙紮與情感糾葛。我仿佛與書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段動蕩歲月的悲歡離閤。
评分“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 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對那段被曆史洪流衝刷、卻又深刻影響瞭颱灣命運的歲月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颱灣早期曆史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瞭今日颱灣麵貌的關鍵時刻,總覺得它們被主流的敘事所忽略,仿佛是隱藏在時間長河深處的珍寶,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當我在書店偶然翻開這本書,被這個充滿故事感的書名吸引住時,心中便湧起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可能是一扇通往真實曆史的窗戶。我對“荷鄭颱江決戰”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欲望,它暗示著一場決定性的衝突,一場發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間(颱江)的、涉及兩個重要勢力(荷蘭和鄭氏)的殊死搏鬥。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場決戰之前,颱灣的局勢是如何形成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何會選擇在颱灣建立據點?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鄭成功又是如何崛起,並最終將目光投嚮這片土地的?曆史的齒輪是如何一步步轉動,最終將這兩個力量導嚮一場不可避免的碰撞?書名中的“始末記”三個字,更是許諾瞭詳盡的敘述,讓我期待著能夠瞭解到這場決戰的前因後果,以及它在整個颱灣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更可能是一場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博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被輕易帶過的背景信息,那些推動曆史發展的深層原因,那些隱藏在宏大事件背後的個體命運。我期待著,不僅僅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更是那些在幕後運籌帷幄的智者,以及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的故事。總而言之,這個書名本身就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去探尋一段被“遺誤”的、卻至關重要的颱灣曆史。
评分“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對戰爭細節的呈現。我一直對軍事史頗感興趣,但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戰術分析,或是兵力對比,卻鮮少有能讓我身臨其境的描寫。“始末記”這三個字,果然名不虛傳,它詳細地梳理瞭這場決戰的整個過程,從前期的戰略部署,到中期的攻防轉換,再到最後的結局。書中對火器、冷兵器在戰場上的運用,對兵種協同作戰的描述,都非常到位。我能夠清晰地想象齣,當荷蘭人的火炮轟鳴,鄭軍的刀槍如林時,戰場上的慘烈景象。而更讓我覺得這本書齣色的地方,在於它不僅關注瞭宏大的戰役場麵,更關注瞭戰役中的一些關鍵的、甚至是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書中對當時雙方軍隊的後勤補給、士氣狀況、甚至是對戰場地形的利用,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明白,一場戰爭的勝負,絕不僅僅是雙方兵力的簡單對比,而是涉及到方方麵麵,錯綜復雜的因素。而對於“颱江”這個地理空間的描述,更是為這場戰爭增添瞭獨特的色彩。颱江作為天然良港,在當時對於雙方的戰略意圖都至關重要。書中對颱江水文、潮汐、以及島嶼分布的描寫,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為何這裏會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以及雙方為何會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展開殊死搏鬥。這種對戰爭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本生動的戰史報告。
评分“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我一直認為,曆史應該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的輝煌,也暴露其醜陋的一麵。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對於荷蘭殖民者在颱灣的統治,不僅僅是記錄其貿易成就,更是毫不避諱地揭露瞭他們為瞭鞏固統治而采取的剝削、壓迫手段,以及對原住民文化造成的傷害。我讀到書中關於“大員”(今颱南)作為荷蘭殖民中心的描寫時,感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殖民氣息,以及當地居民在夾縫中生存的無奈。而當鄭氏集團齣現時,雖然他們被很多人視為“驅逐外來者”、“光復颱灣”的英雄,但書中也展現瞭鄭氏統治下的一些負麵因素,比如其對颱灣原住民的統治方式,以及其內部的權力鬥爭。這種對曆史真相的尊重,不迴避任何一方的“斑點”,讓這本書顯得尤為真實和可信。它提醒我,曆史的進程往往是充滿矛盾和鬥爭的,沒有哪一方是絕對的“正義”或“邪惡”。隻有理解瞭這種復雜性,我們纔能更深刻地認識曆史,吸取曆史的教訓。書中關於“決戰”的描寫,也並非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而是包含瞭對戰爭的倫理反思,以及對曆史走嚮的深刻洞察。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颱灣的曆史,尤其是早期與海洋勢力互動的那段時期,都有一種模糊的認知,總覺得其中缺失瞭什麼重要的環節。“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就像一本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曆史的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颱灣的經營策略的深入剖析。我之前隻知道他們建立瞭熱蘭遮城,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龐大的商業帝國在颱灣的野心勃勃。書中詳細描述瞭VOC如何通過貿易、殖民擴張、甚至利用當地原住民來鞏固其在颱灣的統治地位,以及他們在推動蔗糖種植、發展對外貿易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對殖民者經濟活動的細緻描繪,讓我對當時颱灣的經濟形態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也毫不避諱地展現瞭VOC統治下的壓迫與剝削,以及由此引發的反抗。而當鄭氏集團齣現時,書中對其政治格局、軍事實力、以及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戰略考量,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鄭成功個人及其部下的分析,他們是如何從一個海盜式的領袖,逐漸成長為能夠與歐洲殖民者抗衡的強大勢力。這種成長過程的描繪,充滿瞭戲劇性,也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講述瞭“戰”,更重要的是講述瞭“決戰”之前的“始”和“末”,以及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復雜動機和深刻影響。
评分“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颱灣”這個概念的形成過程。我一直以為,颱灣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和政治實體,是近現代纔形成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在17世紀,這片土地上就已經發生瞭決定性的曆史事件,這些事件,深刻地塑造瞭今日颱灣的麵貌。書中對“颱江”的描寫,讓我明白,這裏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著曆史記憶的空間。它見證瞭荷蘭人的到來,也見證瞭鄭氏的崛起,更是見證瞭這場改變颱灣命運的決戰。書中對決戰前雙方的軍事部署、外交斡鏇、以及對民眾心理的影響,都進行瞭細緻的描寫。這讓我意識到,一場關鍵的曆史事件,是如何將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人們捲入其中,並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曆史力量。而“被遺誤”這個詞,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試圖將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被曆史塵埃所掩埋的人物和事件,重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讓我明白,曆史的解讀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挖掘、去反思。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過去有瞭更深沉的理解,也對颱灣的未來有瞭更多的思考。
评分天啊,我簡直要為“被遺誤的颱灣:荷鄭颱江決戰始末記”這本書裏的細節描寫而驚嘆!我一直以為,曆史書寫要麼是宏大敘事,要麼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在描述颱江這個地理空間時,不僅僅是簡單地交代地點,而是用一種近乎寫實的筆觸,勾勒齣瞭當時颱江的水文、地形、植被,甚至連空氣中彌漫的氣味似乎都能被讀者感受到。當我讀到書中關於荷蘭人在熱蘭遮城(Zeelandia)建造工事的段落時,我仿佛看到瞭工匠們揮汗如雨的身影,聽到瞭他們手中工具碰撞發齣的聲音,感受到瞭那種為瞭鞏固統治而付齣的努力。而當視角轉嚮鄭成功一方時,書中對軍隊集結、船隻調動的描繪更是細緻入微。我能夠清晰地想象齣,在那些風雨飄搖的日子裏,戰士們是如何操練、如何籌備,他們的臉上寫滿瞭堅毅與希望,也帶著對未來的迷茫。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對於荷鄭颱江決戰的描寫,既有戰略戰術的分析,又不乏對戰場上血與火的刻畫。那些刀光劍影,那些慘烈的犧牲,那些在絕境中的掙紮,都被作者用一種冷靜而又不失人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混亂的時代,親曆著那場決定命運的戰役。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曆史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鮮活的、觸手可及的現實。它讓我明白,每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都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細節串聯而成,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