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

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荷郑战争
  • 台江决战
  • 台湾历史
  • 郑成功
  • 荷兰殖民
  • 台湾研究
  • 军事史
  • 历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350年前,荷兰末代台湾长官揆一率领1千余名荷兰守军,苦守热兰遮城9个月,顽抗2万5千名郑成功袭台大军的激战实况

本书特色

  350年前,台湾岛上爆发首次政权攻防战 

  1661年4月底,中国国姓爷(郑成功)在满清朝廷重重剿杀下,率领两万五千大军渡海袭台,荷兰末代台湾长官揆一不甘屈服,凭借手头仅有的一千余名荷兰守军,苦守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顽抗,双方激战、谈判又激战,对峙了九个月,揆一才在必败无疑的形势下献城投降,台湾从此脱离西方商业殖民势力,被卷入至今难以拔脱的中国内战漩涡。

  千夫所指的揆一,忍辱写下这本台湾答辩书

  揆一率领部众返回巴达维亚后,立即遭起诉,被判处死刑、财产充公,最后改判终身监禁在僻远小岛Ay,在岛上度过八年悲苦的流放岁月后,才在亲友奔走下获得特赦,返国前夕(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出版本书,替自己背负的丧失台湾之罪名,提出最铿锵有力的答辩书,更为这场决定台湾命运的关键战役,留下不朽的历史见证。

  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献,再现荷兰殖民当局的苦恼与应对

  本书是第一手文献中唯一以这场战役为主题的专着,从交战一方荷兰统帅揆一的角度,完整叙述战争爆发前夕的整体情势,以及双方交战的实际经过,透过这一叙述,读者不仅可以清楚了解岛上荷兰当局所面临的困难与决策过程,也能跳脱习惯上从中国郑成功角度所看到的「收复」台湾,改从岛上荷兰长官的立场来认识郑成功「攻台」的始末。

  借揆一之笔,我们窥见台湾先祖的隐约身影

  站在当时岛上最高统帅揆一身旁,我们随着他的眼光四下梭巡,看见早期台湾人的身影:兵荒马乱下,富裕、有名望的汉人移民各自选边站,有人向荷兰长官密告,有人对国姓爷通风报信,没钱没势的汉人移民则随风飘荡,或是逃回中国,或是留下来拚命保全毕生心血;原住民则在威胁利诱下,沦为岛上强权的马前卒,时而帮荷兰人镇压汉人起义,时而替汉人攻打落难的荷兰人,台湾最初主人的地位与尊严荡然无存。

  历久弥新的经典,唯一流通的汉文译本

  本书目前有德、法、日、英、汉等语的译本;其中,英译本有三种,日译本也有三种,汉译本则有四种。今年适逢1662年荷兰人撤离福尔摩沙、国姓爷攻佔台湾的350周年,前卫出版社特推出《被遗误的台湾》的第五种最新汉译本,并委请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研究员许雪姬教授撰写导读,以彰显本书的不朽经典地位,让这本与台湾命运密切相关的书籍,得以汉译本的面貌重新在岛上流通。

作者简介 

C. E. S.

  学界认定系指Coyett et Socii,即揆一(Frederic Coyett, 1615-1687)及其同僚。
揆一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最后一任长官,中文文献称作「揆一王」或「夷酋揆一」,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贵族世家,另一说则谓出生于南尼德兰(今荷兰南部、比利时之间)。

  揆一在1643年以上席商务员身份来到东印度,1645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升为高级商务,同年,揆一与荷兰世家出身的苏珊娜(Susanna Boudaen)结婚,和第八任台湾长官卡隆(Francois Caron, 任期1644-1646年)成为连襟,似乎也因这层关系而被任命为台湾评议会议员。1647-48年及1652-53年,揆一两度出任日本出岛商馆馆长。1648-1652年,揆一来到台湾,任上席商务员兼副长官,期间与第十任台湾长官富尔堡(Nicolas Verburch, 任期1649-1653年)产生冲突。1654年,揆一被任命为本岛地方官,1656年成为第十二任台湾长官。

  揆一在台湾长官任内,郑成功攻台风声不断,为加强台湾防备,遂求助于巴达维亚总部,但遭时任东印度评议员的富尔堡不断掣肘,让他难以施展手脚。1661-62年间,大员的热兰遮城遭郑成功围攻,揆一在孤立无援下,苦守九个月后被迫投降。揆一回到巴达维亚后,立即遭起诉,被判处死刑、财产充公,但处死时刻迟迟未能决定,最后改判终身监禁在今印尼班达附近的一个叫Ay的小岛,在岛上度过八年。后来由于亲友极力奔走,揆一才在荷兰亲王威廉三世特赦下,于1674年搭船返回荷兰。

  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被遗误的台湾》,不仅替自己及大员评议会所背负的丧失台湾之罪名,提出最铿锵有力的答辩书,也为这场决定台湾命运的关键战役,留下不朽的历史见证。

译者简介

甘为霖牧师(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英译)

  苏格兰格拉斯哥人,隶属于英国长老教会。甘牧师在台湾传教长达46年(1871-1917年),是除了巴克礼牧师外,在台最久的传教士。曾获日本政府颁发「勋五等双光旭章」、「勋四等瑞宝章」,以及加拿大多伦多纳克斯(Knox)神学院授与名誉博士学位。

  宣教之外,甘牧师也潜心着述,出版众多以台湾为主题的作品。在早期台湾史方面,有翻译自荷兰文的《荷据下的福尔摩沙》(本书即译自其中的第三部份「中国人征服福尔摩沙」),重印荷治时期的《新港语马太福音》、《虎尾垄基督教教导》,以及《台湾佈教之成功》。在教会罗马字方面,有名着《厦门音新字典》(甘字典)、《圣诗歌》以及《治理教会》。在教会史料方面,则有经典的《台南教士会议事录》。另有专着《中国的盲人》、《辟邪归正》、《播道论》等。

林野文(汉译)

  台湾云林人,农村家庭出身。崙背国校、虎尾初中、虎尾高中,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合作经济系毕业。曾任高职教师,税捐稽征处税务员,因不惯官场酬酢文化,也不想同流合污,自愿去职,转任某大纸厂业务开发经理,后自行经商,身经百战。今已退休。自幼热爱乡俚野史,爱看布袋戏、歌仔戏、新剧、电影,也爱舞文弄墨,发抒所感,尝自命「田庄郎君野文客」,平生记述触景生情片断,间续录有《野文百感集》,准备带往天国。着有《二十年台商一场梦》(前卫,2010),译有《被遗误的台湾》(前卫,2011)。

导读者简介

许雪姬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着有专书《清代台湾的绿营》、《龙井林家的历史》、《板桥林家林平侯父子传》及论文八十余篇。

  口述历史作品有《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庄淑旂回忆录》、《雾峰林家相关人物访谈纪录》(顶厝篇、下厝篇)、《柯台山先生访问纪录》、《高雄市二二八相关人物访问纪录》(上、中、下)、《蓝敏先生访问纪录》、《民营唐荣公司相关人物访问纪录,1940-1962 》、《林衡道先生访问纪录》、《二二八事件专号》等。

  曾修纂的方志包括《续修澎湖县志》、《鹿港镇志:宗教篇》、《续修台南市志:卷七选举志》、〈续修高雄市志卷——社会志二二八事件篇〉等。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被遗忘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任何信息: --- 《赤帆往事:风暴下的闽南故土》 一部关于南明覆亡与海商崛起的史诗 本书带领读者重返十七世纪的东南海疆,这不是一个关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简单叙事,而是一幅复杂交织的、关于生存、贸易、信仰与权力更迭的宏大画卷。故事的焦点集中在明清易代之际,闽南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在这一历史洪流中,那些依附于海洋而生的家族与群体所经历的剧变。 一、 时代背景:大航海时代的阴影与机遇 十七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理空间。一方面,是日益严酷的清廷统治与南明朝廷的苟延残喘;另一方面,是西方贸易势力的深入渗透,以及日益繁荣的私人海上贸易网络。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巨大商机的“风暴之眼”。 我们考察了明末清初的海禁与开禁政策对沿海社会的影响。士绅阶层的政治困境,与底层渔民、船工阶层在生存压力下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朝的“迁界禁海”政策,在试图巩固其对大陆的统治的同时,无意中为私商与走私集团提供了真空地带,也间接催生了庞大的“海上游民”群体。 二、 闽南商帮的兴衰:丝绸、茶叶与白银的流动 核心章节聚焦于当时活跃于厦门、漳州、泉州一带的闽南商帮。他们不同于以官方身份介入贸易的巨贾,而是依靠家族网络、宗族联系以及灵活的商业手腕,在官府与海盗之间游刃有余的“中间人”。 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商帮的运作模式: 1. 贸易航线与商品: 不仅是传统的中国丝绸、瓷器,更深入分析了“漳州货”——即地方特色手工业品(如铁器、纺织品)如何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茶叶贸易的兴起,如何改变了商帮的资本积累速度。 2. 金融网络: 探讨了当时在福建与吕宋(菲律宾)之间建立的秘密汇兑系统,揭示了民间金融在官方金融体系薄弱时期的强大生命力。 3. 社会阶层流动: 揭示了通过商业成功而跻身上流社会的案例,以及这些新兴财富如何试图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南明政权更迭期间,他们对不同阵营的摇摆与投资。 三、 信仰与认同:妈祖、王爷信仰与海外社群 海洋的变幻莫测,使得宗教信仰成为稳定人心的重要支柱。本书特别关注了妈祖信仰和王爷信仰(瘟神信仰)在闽南社群中的作用。 妈祖: 不仅仅是渔民的保护神,更是海上贸易者寻求安全保障的精神契约。书中记录了数次重要妈祖庙的重修,反映了商帮对共同信仰的投入,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构建。 王爷信仰: 在瘟疫与战争频发的年代,王爷信仰代表了对自然和未知灾祸的集体恐惧与安抚。本书通过对特定庙宇祭典的文本分析,探讨了这种信仰如何超越地域界限,成为海外闽南移民群体维持文化认同的纽带。 四、 地方精英的挣扎:士绅、宗族与地方防卫 南明政权的衰落,使得地方士绅的传统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一方面需要维持儒家士大夫的体面,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与海上的武装力量打交道。 本书通过对地方志、族谱以及私人信函的解读,描绘了地方精英在面对强权更迭时的“骑墙”艺术: 1. 地方武装的构建: 探讨了乡绅如何出资、组织民团进行地方防卫,以及这些地方武装与官方军队(无论是南明还是清军)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武装力量往往在和平时期充当治安力量,在战乱时期则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海盗的庇护者或反对势力。 2. 教育与科举: 在政治动荡中,科举制度的效力减弱,但儒家教育依然是士绅维系其社会地位的工具。分析了在这一时期,地方精英如何通过资助地方教育来巩固其在宗族中的领导权,以对抗外部的政治冲击。 五、 跨越海峡的社群:吕宋与台湾的闽南足迹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任何单一的殖民势力,但它详细追踪了闽南移民在东南亚的足迹,特别是他们如何在吕宋和台湾岛的早期开发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这些移民并非单一的“受害者”,他们是主动的行动者,用自己的商业头脑和坚韧的生命力,将故乡的文化、技术和商业模式移植到新的土地上。本书旨在揭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无数普通人为了生存和繁荣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与非凡创造。 《赤帆往事》是一部扎根于档案、重现历史肌理的力作,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官方史书所忽略的、关于贸易、信仰与日常挣扎的细节之中。它描绘的不是一座被占领的岛屿,而是一片在风暴中努力航行的故土。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读
汉译者序

【卷一】
叙述中国人入侵福尔摩沙的意图与准备,
以及荷兰当局在防御作为上的疏忽与无能
1. 国姓爷的处境
2. 东印度公司在福尔摩沙
3. 国姓爷觊觎福尔摩沙的各种征兆
4. 揆一来到福尔摩沙
5. 何斌抽税事件
6. 三月月圆日,国姓爷来袭时?
7. 福尔摩沙进入全面警戒
8. 巴达维亚当局的态度
9. 范德兰率领远征军前来
10. 范德兰执意征伐澳门
11. 派出使者,一探虚实
12. 暂缓远征澳门
13. 范德兰的报复
14. 谁弄丢了福尔摩沙?

【卷二】
中国人攻击福尔摩沙,围攻热兰遮城,
以及围城期间双方的攻守过程
1. 国姓爷全面来袭
2. 大员当局三路反击
3. 荷兰人遣使求和
4. 故弄玄虚的交涉经过
5. 谈判破裂,血旗高挂
6. 国姓爷首度攻城
7. 荷兰守军发动突击
8. 揆一长官遭撤换
9. 巴达维亚急忙筹组救援舰队
10. 卡乌率领救援舰队前来
11. 荷兰守军的最后反击
12. 卡乌临阵脱逃
13. 乌特勒支碉堡最后攻防
14. 荷兰守军献城投降
15. 揆一长官成为替罪羔羊

若干重要事项的补述:
中国人对于福岛上的荷兰牧师、教师及其他人员所为的暴行纪实
1. 中国人的暴行
2. 慷慨赴义的汉布鲁克牧师
3. 论东印度公司职员

图书序言

导读

许雪姬(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员)

  “Neglected Formosa”一书,由C.E.S所着,主要在说明荷兰最后一任台湾长官Frederick Coyett(揆一)如何面对与因应郑成功进攻台湾的种种消息;而当郑成功登陆鹿耳门,又如何在几无援军的情况下,奋力抵抗,最后和谈,投降退出台湾的经过。全书无疑地是在为Coyett辩护,说明其并未失职,之所以会失去台湾,是因为不论Zeelandia城、Utrech堡、Provintia城的防御工事早有先天不足的问题,面对郑成功的袭击,即使要加强防御工事,也已经是缓不济急。其次,本书指出Batavia的领导阶层,在Nicolas Verburg(富尔堡)的唆弄下,不仅不能体会Coyett所面临的困境,还一味指责Coyett,对台湾的救援,也是缓其所急,急其所缓,即使前后派出Jan van der laan(范德兰)、Jacob Caeuw(卡乌)也无济于事。第三,以Coyett手下的兵力,实无法抵抗国姓爷所率领的25,000名兵力,何况这批军队,并不像传闻的中国兵般衰弱,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第四,郑成功对待荷兰人种种暴行,以及一个投诚的逃兵Radis,将荷兰守军的虚实透露给郑军,皆使荷人丧失了继续作战的信心。虽然郑成功方面也曾面临粮食短缺、人船逃亡等问题,但Coyett最后只能认清现实投降,方能保障荷兰人身家财产,这是不得不的做法。

  本书(被遗误的台湾),可说是当事人说明郑成功和Coyett(郑方与荷方)自1646年起交手的经过,有关1646-1662年间这段历史,虽有清代官员的奏折文书,也有杨英的《从征实录》记载,更有Batavia、Zeelandia留下的种种档案,但都无损于本书由Coyett观点来现身说法的价值。尤其为了征信于后世,并为揆一辩诬,引用35件议事录,如:长崎商馆议事录(第1号);Batavia评议会致大员长官的决议录(如第2号);大员长官致Batavia评议会的信函(如第4号);大员长官的决议录(如第5号);或Zeelandia城决议录(如第7号);摘自大员日志(如第11号)的资料;还有汉人写的信件(如第12、13号)……等等。第36号则是公证人的Solicitor’s Act和两万五千荷盾的保证金。由这些引证的文件,让读者适时地了解大员长官(即台湾长官)面对的问题,以及其决策,对了解郑、荷间的对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被遗误的台湾》一书,最早在1675年,于荷兰之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出版,作者C.E.S据称是揆一及其同僚,因距1662年荷兰人退出台湾才十多年光景,故史料价值极高。几个与此段史实有关的国家,莫不迻译,以下笔者举出截至目前为止的日、英、中译本,加以介绍。日治时期有两个日本译本及一个英文译本,亦即日治期间,台湾总督府聘请荷人Pierre Martin Lambach(朗白汉)所译的英文版,但未出版。1930年谷河梅人以上述英译本译成《闲却□□□台湾》,由台湾日日新报社出版,但非全译,而是摘译本;第二个日译本是由平山勋所译,採用William Campbell(甘为霖)的英译本直译,收入《台湾社会经济史全集》中。战后,1988年有生田滋教授根据荷兰文原本加以译注的《闲却□□□□□□□□□》,收在岩波书店的大航海时代丛书第II期,但删掉许多附录的证据资料。   

  英译本除前述朗白汉之外,还有Inez de Beauclair所译之“Neglected Formosa: a translation from the Dutch of Frederic Coyett’s ‘t Verwaerloosde Formosa”,由San Francisco的Chinese Materials Center于1975年出版;另一个版本则是William Campbell(甘为霖)所编译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一书的第三部分,他将之改称为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中国人征服台湾),且并非全本,而将C.E.S原着中的第一卷有关台湾的略记,以及附录:郑成功的部下对荷兰牧师所做的暴行删除。

  至于中译本,最早是以谷河梅人日译本为底本的魏润庵译本,分载于《台湾通志馆馆刊》(创刊、2、3 号)。其次是李辛阳、李振华联手译成,书名是《郑成功复台外记》,此本是以甘为霖译本为主,但将甘为霖删除的第一卷,以朗白汉的英文译本重译补足,全书由中华出版事业委员会在1955年出版,这个版本也非仅仅在第一卷用朗本,而是甘本与朗本「所叙事实间有出入者,即于行间详加夹註,甘本或有细微删节之处,亦会依朗本予以补充。」。另一中译本由周学普所译,译名为《被遗误的台湾》,本书以朗本为英译底本,收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所编,台湾文献丛刊第34种《台湾经济史三集》中,于1956年出版,比前书仅晚了一年。中国方面,在1962年出版(1981年再版)以甘为霖英译本为底本的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译本,收录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之中,此译本为节译本。

  林野文2011年的译本,是台湾在前述中文译本后的56年,才又出现的新译本,因此弥足珍贵。他以甘为霖英译本为翻译底本,以甘本原有的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分成三部分,1. Preliminary Events(P.383起),2. Arrival and victory of Koxinga(P.412起),3. Authentic Proofs(P.459起),加上甘本也一併删除C.E.S原本的卷末,有关郑军暴行的史料记叙。这部分,Inez de Beauclair译的“Neglected Formosa”一书中,则有收录,篇名为“Addition of some considerable facts touching the true cause of the Chinese cruelties and tyranny committed upon the pastors, Schoolmasters, and the Netherlanders there”,因此,林本与C.E.S原版相较,仅少了甘本未译的,有关台湾风土民情的卷一部分。林本的内容包括,卷一叙述中国人入侵福尔摩沙的意图与准备,以及荷兰当局在防御作为上的疏忽与无能;卷二中国人攻击福尔摩沙,围攻热兰遮城,以及围城期间双方的攻守过程;第三部分是若干重要事项的补述:中国人对于福尔摩沙上的荷兰牧师、教师以及其他人员所为的暴行纪实。

  迻译者面对史书(亦可称史料),最大的困难在于书中的人名、官名、专有名词的翻译,如何精确地符合史实。其次是书中原译叙述错误,如何忠于原书翻译,又在註中加以纠正,这一点译者也尽量做到了,如第1号摘自1646年11月11日长崎商馆议事录,其中谈到明朝皇帝和一官(郑芝龙)已被逐出福州,译者加註为「明朝皇帝被一官逐出福州」;又如介于第2号、第3号中的一段,谈到国姓爷对中国情势尚未绝望,计画未到可执行的情况下,岛上汉人的行动是太过仓促,并且对国姓爷计画认知有误。译者即加註,此指郭怀一事件,以此来提供更清楚的资讯给读者。第三,译者发现语意不正确,在确认甘本所译有误之下,也参考了Beauclair的英译本,予以修改,如页30註22、註23。

  不过译者虽然尽力了,但仍有一些缺憾,就个人认为,如果要再译C.E.S的原书,应自荷文迻译较佳,目前已出版的《热兰遮城日记》就是如此,而非如今日中文本的《巴达维亚城日记》是转译自日文版。然而,国内有能力自古荷文译成中文的学者,不会超过十人,而这少数的学者并无法有充份的时间来迻译,更可叹的是,我国一向不注重翻译事业,翻译成果并不併入「研究成果」中,试问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吗?

  导读者一向不是研究荷治时期的历史者,原本应该婉拒这项差事,但林文钦社长拿着本书的稿件到台史所来拜託,我乃不好意思拒绝。原本想请翁佳音副研究员协助,也因他说看了胃痛,乃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并将译者认为有问题,用红笔画出几十处地方,请我的助理蔡函萦、胡芷嫣、徐淑贤合作,一一做调整,我要特别谢谢他们。我认为这本书对一般读者了解郑、荷双方攻防战的历史会有助益,但做为研究者,要研读C.E.S的书,最好看荷文本,否则直接看英译本,我还是期望,有朝一日,学界能有人发愿由荷文直译为中文。

2011/09/04

关于本书

  1661年4月底,做足情报工作、使尽欺敌战术的国姓爷郑成功,算准东北季风即将停歇,台湾的荷兰殖民政府很难再向三、四千公里外的巴达维亚总部求援,也探知早先派来的救援舰队与岛上荷兰当局不和,已忿懑不平地驶离台湾,终于出兵台湾,亲率2万5千名大军渡海东征。当时荷兰第十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台湾长官揆一(Frederic Coyett),手头仅有一千余名兵力,坚守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顽抗,双方对峙了九个月,最终在新派的援台舰队临阵脱逃,国姓爷又浴血攻克乌特勒支碉堡,荷兰守军必败无疑的形势下,才被迫献城投降,结束荷兰在台三十八年的统治。

  本书就是这位末任长官亲笔写下的台湾沦陷实录,说明巴达维亚高官们如何忽视、遗误掉宝贵的台湾。卷一叙述国姓爷征台前夕的整体情势:国姓爷尽管虚与委蛇不断,依旧掩饰不住侵犯台湾的意图与准备,但巴达维亚总部对于揆一所发的警告却置诸不理,反而责备、干涉揆一所做的必要防御工作,从而导致台湾处于难以防备的状态。卷二叙述荷郑交战的实际经过:国姓爷一来袭,旋即夺下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开始围攻顽抗的热兰遮城,经九月围城,荷兰人终于出降。行文之间,揆一引述多达36份的重要文件,绝大部分出自决议录、议事录、日志、官方信函,用以佐证书中所言绝非虚诳,而是有充分坚实的证据。

  透过本书,我们对350年前在台湾岛上所爆发那场震惊东西的历史大战有了第一手的认识,当时的情景彷彿重现眼前:荷兰殖民当局费心筹谋,试图保住他们视作金鸡母的台湾,但远方的巴达维亚总部却错估形势,打错算盘,最终丧失台湾;国姓爷在情势所迫下,不得不攻佔台湾,面对不可小觑的荷兰守军,以孤臣孽子自居的国姓爷,也展现出兵不厌诈的政治手腕及杀鸡儆猴的凶残面目;兵荒马乱下,富裕、有名望的汉人移民各自选边站,有人向荷兰长官密告,有人对国姓爷通风报信,没钱没势的汉人移民则随风飘荡,或是逃回中国,或是留下来拚命保全毕生心血;原住民则在威胁利诱下,沦为岛上强权的马前卒,时而帮荷兰人镇压汉人起义,时而替汉人攻打落难的荷兰人,台湾最初主人的地位与尊严荡然无存。

  做为第一手文献中唯一以这场战役为主题的专着,本书不仅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记录下台湾脱离西方商业殖民势力掌握,被卷入中国内战漩涡的历史转捩点,更对后世台湾人揭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外来侵略者总会以甜言蜜语来掩饰其备战行动,「捕鸟人在诱捕小鸟时,会吹出温柔的箫声」!

图书试读

1. 国姓爷全面来袭
国姓爷在鞑靼人的勐烈追击下,必须寻找一个鞑靼势力所不及的安全处,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危机。鞑靼人缺乏船只,又不具航海知识和技巧,故没有渡海作战的能力。

  福尔摩沙看来最符合他的理想,因为他可以在那里维持自身的安全与自由。尤其目前又出现一个绝佳的攻击时机:范德兰已率领军官回到巴达维亚,救援舰队的船只又被派往不同地方。因此,目前增援的兵力不超过六百人,即使加上原有的驻军,荷兰当局还是无力保卫福尔摩沙这块广阔的殖民地。另一重要因素是,东北季风快要停歇,所以福尔摩沙若遭攻击,也几乎没有船只能开往巴达维亚求援。国姓爷确信,只要他对福尔摩沙发动攻击的消息传不到巴达维亚,巴达维亚就不会派出任何兵力;由于东北季风即将结束,这点看来不成问题。

  现在东北季风已经结束,国姓爷抓住这个时机,率领数百艘战船,在1661年4月30日拂晓现身福尔摩沙海面,热兰遮城已近在眼前。舰队上载着约两万五千名士兵,这些士兵因长年与鞑靼人交战,深具实战经验。

  国姓爷的主将名叫马信,精于作战,是一名倒戈归降的鞑靼人。这位将领以其南京帆船为前导,率领整支舰队冷不防地进入北方诸小岛间的鹿耳门水道。该水道距离热兰遮城约一哩,水面颇宽,可容许约二十艘帆船并排通过(但各船须相互紧靠)。马信通过水道后,便将旗下诸战船散布于大员和福尔摩沙本岛间的广濶海湾(即台江内海),并开始登陆士兵。数千名汉人前来迎接马信,并用货车及其他工具协助他们登陆。因此,不到两个小时,大部分敌军都进入了我们的海湾,数千名敌兵已完成登陆,而大批敌船就停泊在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之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史书”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历史写作就应该板着面孔,用一套固定的学术语言去叙述,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郑成功和他麾下的将领们,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雄心壮志,也能看到他们的犹豫不决;我能体会到他们的英勇无畏,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疲惫与挣扎。书中对人物对话的描写,虽然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但却充满了真实感,仿佛我能听到他们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激昂陈词,或是低声商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郑成功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复杂性。他对权力、对复国的渴望,对部下的信任与猜忌,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而我更喜欢的是,书中也给予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士兵、百姓,甚至是失败者的故事空间。他们虽然不是历史的主角,但他们的命运,同样是这场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叙事,让我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更能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挣扎与情感纠葛。我仿佛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段动荡岁月的悲欢离合。

评分

读完“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我原本以为,这场荷郑之间的决战,无非是两个军事集团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这场决战背后更为复杂的民族、文化、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书中对荷兰殖民者统治下,台湾原住民的处境的描述,让我感到非常沉重。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殖民体系中生存的?他们的土地、文化、生活方式又遭受了怎样的冲击?书中对原住民抵抗运动的描绘,虽然篇幅可能不详尽,但足以让我感受到他们不屈的精神。而郑氏集团的到来,对于原住民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是另一种形式的征服,还是一个新的希望?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去思考不同族群在这个历史洪流中的交汇与碰撞。此外,书中也提到了明朝末年,中国大陆政局动荡对台湾局势的影响。郑氏集团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延续明朝的正朔,对抗清朝的统治。这种政治背景的交代,让这场台海之间的决战,染上了更深的政治色彩。我开始意识到,台江决战并不仅仅是台湾本土的事件,它更是中国大陆政治格局变动的一个缩影,是东亚地缘政治复杂性的一个体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审视历史事件,而不是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评判。

评分

“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 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那段被历史洪流冲刷、却又深刻影响了台湾命运的岁月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台湾早期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面貌的关键时刻,总觉得它们被主流的叙事所忽略,仿佛是隐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珍宝,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本书,被这个充满故事感的书名吸引住时,心中便涌起一种强烈的预感:这可能是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窗户。我对“荷郑台江决战”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它暗示着一场决定性的冲突,一场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台江)的、涉及两个重要势力(荷兰和郑氏)的殊死搏斗。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决战之前,台湾的局势是如何形成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何会选择在台湾建立据点?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郑成功又是如何崛起,并最终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的?历史的齿轮是如何一步步转动,最终将这两个力量导向一场不可避免的碰撞?书名中的“始末记”三个字,更是许诺了详尽的叙述,让我期待着能够了解到这场决战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在整个台湾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可能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博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被轻易带过的背景信息,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那些隐藏在宏大事件背后的个体命运。我期待着,不仅仅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是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智者,以及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的故事。总而言之,这个书名本身就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寻一段被“遗误”的、却至关重要的台湾历史。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历史,尤其是早期与海洋势力互动的那段时期,都有一种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其中缺失了什么重要的环节。“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就像一本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台湾的经营策略的深入剖析。我之前只知道他们建立了热兰遮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庞大的商业帝国在台湾的野心勃勃。书中详细描述了VOC如何通过贸易、殖民扩张、甚至利用当地原住民来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以及他们在推动蔗糖种植、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殖民者经济活动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当时台湾的经济形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VOC统治下的压迫与剥削,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抗。而当郑氏集团出现时,书中对其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战略考量,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郑成功个人及其部下的分析,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海盗式的领袖,逐渐成长为能够与欧洲殖民者抗衡的强大势力。这种成长过程的描绘,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战”,更重要的是讲述了“决战”之前的“始”和“末”,以及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深刻影响。

评分

天啊,我简直要为“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里的细节描写而惊叹!我一直以为,历史书写要么是宏大叙事,要么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描述台江这个地理空间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交代地点,而是用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勾勒出了当时台江的水文、地形、植被,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气味似乎都能被读者感受到。当我读到书中关于荷兰人在热兰遮城(Zeelandia)建造工事的段落时,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手中工具碰撞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了那种为了巩固统治而付出的努力。而当视角转向郑成功一方时,书中对军队集结、船只调动的描绘更是细致入微。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战士们是如何操练、如何筹备,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希望,也带着对未来的迷茫。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对于荷郑台江决战的描写,既有战略战术的分析,又不乏对战场上血与火的刻画。那些刀光剑影,那些惨烈的牺牲,那些在绝境中的挣扎,都被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又不失人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混乱的时代,亲历着那场决定命运的战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现实。它让我明白,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细节串联而成,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

评分

我想说,“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情感的共鸣。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为了信念而奋斗的人物,充满了敬意。书中对郑成功和他麾下将领们的刻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那个时代,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西方殖民者,拥有先进的武器和技术,而郑氏集团则是在一片混乱中崛起,资源相对匮乏。然而,他们却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付出一切。书中对他们在战前动员、战场上的呐喊、以及战后的反思,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悲壮而又坚定的力量。而我更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神话般的人物,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凡人,所面临的困难、挫折,以及内心的挣扎。这种“接地气”的人物塑造,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当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些普通士兵的命运时,我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他们也许并不关心什么政治抱负,只是在战争中默默地付出,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让这本书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评分

“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台湾”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我一直以为,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和政治实体,是近现代才形成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17世纪,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塑造了今日台湾的面貌。书中对“台江”的描写,让我明白,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空间。它见证了荷兰人的到来,也见证了郑氏的崛起,更是见证了这场改变台湾命运的决战。书中对决战前双方的军事部署、外交斡旋、以及对民众心理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让我意识到,一场关键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将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人们卷入其中,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力量。而“被遗误”这个词,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试图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人物和事件,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明白,历史的解读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去反思。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深沉的理解,也对台湾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我一直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的辉煌,也暴露其丑陋的一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对于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不仅仅是记录其贸易成就,更是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他们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剥削、压迫手段,以及对原住民文化造成的伤害。我读到书中关于“大员”(今台南)作为荷兰殖民中心的描写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殖民气息,以及当地居民在夹缝中生存的无奈。而当郑氏集团出现时,虽然他们被很多人视为“驱逐外来者”、“光复台湾”的英雄,但书中也展现了郑氏统治下的一些负面因素,比如其对台湾原住民的统治方式,以及其内部的权力斗争。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不回避任何一方的“斑点”,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真实和可信。它提醒我,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没有哪一方是绝对的“正义”或“邪恶”。只有理解了这种复杂性,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书中关于“决战”的描写,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包含了对战争的伦理反思,以及对历史走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台湾历史的书籍,总是在围绕着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或事件展开,而“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对于“前因后果”的认知空白。它不仅仅是关于“决战”,更是关于“决战”之前的漫长铺垫。书中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细致地勾勒出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版图和各方势力之间的错综关系。我原本以为,17世纪的台湾,似乎只有荷兰人和郑成功两大势力在角逐,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还存在着原住民各部族,以及一些零星的汉人移民和海盗势力。这些力量虽然不一定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主角,但它们的存在,无疑影响着整个局势的发展。书中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建立殖民地的动机、扩张手段,以及其内部的权力斗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郑氏集团的崛起,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书中详细叙述了郑芝龙的家族背景、他的海洋贸易帝国,以及郑成功如何继承和发展其父的事业,并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台湾。这种对历史背景的细致梳理,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荷郑之间的这场决战,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时整个东亚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下,一个必然的结果。这种“追根溯源”式的叙事,让我对整个事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被遗误的台湾:荷郑台江决战始末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战争细节的呈现。我一直对军事史颇感兴趣,但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战术分析,或是兵力对比,却鲜少有能让我身临其境的描写。“始末记”这三个字,果然名不虚传,它详细地梳理了这场决战的整个过程,从前期的战略部署,到中期的攻防转换,再到最后的结局。书中对火器、冷兵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对兵种协同作战的描述,都非常到位。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当荷兰人的火炮轰鸣,郑军的刀枪如林时,战场上的惨烈景象。而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关注了宏大的战役场面,更关注了战役中的一些关键的、甚至是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当时双方军队的后勤补给、士气状况、甚至是对战场地形的利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明白,一场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是双方兵力的简单对比,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因素。而对于“台江”这个地理空间的描述,更是为这场战争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台江作为天然良港,在当时对于双方的战略意图都至关重要。书中对台江水文、潮汐、以及岛屿分布的描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何这里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以及双方为何会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展开殊死搏斗。这种对战争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本生动的战史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