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忆往:家国与近代外交史学

八十忆往:家国与近代外交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外交史
  • 中国近代史
  • 回忆录
  • 历史
  • 家国情怀
  • 史学
  • 八十忆往
  • 个人经历
  • 回忆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李恩涵(海涵)回忆其故乡风物、求学历程,及其进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后潜心探索近代中国史事的经历,并详细叙说他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所)、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新加坡(国立)大学诸学府,得英才而教之的乐趣与心得。

  书中简述了作者多年讲授「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外交史专题研究」、「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华人史」等课程的主要内涵。作者认为他一生教学研究的近代外交史学,系以探索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前期系以清季(1840’s-1911)为主,后期则着重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撤废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革命外交」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华所犯各项暴行、罪行问题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恩涵(海涵)

  1930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夏威夷大学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所)合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英制A.P./Reader,略如副主任)、代主任。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客座教授、兼任教授。着有《曾纪泽的外交》、《晚清收回矿权运动》、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 1904-1911、《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日本军战争暴行之研究》、《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东南亚华人史》、《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等书十一册及中、英文研究论文九十余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缘起
第一章 家世与早年教育
第二章 青岛四年学生生活─市中初中部与省立青岛临中高中
第三章 南来台湾的成长奋斗
第四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生涯
第五章 赴加州大学(U. C. Santa Barbara)攻读博士学位(1968-1971)
第六章 返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后期) 第七章 执教新加坡(国立)大学(1973-1990)
第八章 新加坡政治、经济的发展(1959-1973-1990) 第九章 返台参加诸学术研讨会与担任台湾师大客座教授一年
第十章 休假赴伦敦大学访问研究/全家欧陆六国之旅/访问美东耶鲁与重访哈佛及美西柏克莱加州大学(1986 年3 月/10 月) 第十一章 参加〈蒋中正与现代中国研讨会〉/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与〈国家建设会议〉 第十二章 恆儿读获柏克莱加大电机系博士与第一次返回中国大陆探亲(1989 年 5 月/6 月) 第十三章  国立政大外交系客座一年与返回新加坡国大办妥退休(1989 年 10 月/1990 年 7 月)
第十四章 重返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专任十年(1990 年 8 月/2000 年 7 月)
第十五章 中央研究院退休后出版着编三种(《东南亚华人史》,2003/《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2004/《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2007)
第十六章 回顾与前瞻
附录 李恩涵教授简介(李仕德、周琇环)

图书序言

缘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蓦然回首,我竟然已到八十岁古稀高龄之年了,不禁为之惊骇震盪。记得在我七十岁(2000 年 7 月)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时(那已是我的第二次退休了,第一次退休为 1990 年 8 月,自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六十岁退休),曾明白说过:「虽然事实上我早已是多病缠身之人,但因我平时总是服膺当代旅美小品文作家刘墉所说的,『不回头,不回头,不是不想回头啊,只是一回头,我们就再也往前踏不了半步了』」。所以,即使我当时已届七十「古稀」与已到了所谓「随心所欲不踰矩」之年了,但我仍然勉力在此后的两年之内,写出了我的《东南亚华人史》(台北:五南文化出版,2003;915 页)一书。这是一册适用于大学本科之综论性通识性的教科书,为我在新加坡大学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与其后身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大学二、三年级生以英文讲授东南亚华人移民过程与其问题一课时,经过了十七年之久,所汇集起来的中、英、日文资料,并对诸问题分别所做的综合与分析;其撰成与出版已因我在 1990-2000 年的十年期内,全力沈□于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期间 (1931-1937-1945) 日本在中国与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内之战争罪行与暴行而延宕了很久很久了。因此,我不能不集中精神全力综合起这些我原有的教学资料,与 1990 年之后所搜集与涉猎的一些新资料,予以消化、综析而撰写出来。2003 年《东南亚华人史》出版之后,我更打铁趁热,集合起我过去七、八年内与近数年所写有关中国外交、内政与外交史方法论的一些研究论文,出版了《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482 页)一书。此外,我又将我评论时事与阐释现代史事的数篇「半学术性」的文章,汇编为《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台北:海崃学术出版社,2007;223 页)一书,作为我对中文学术界与东亚国际政治界的一些另外贡献。

  时至今日,当此 2010 年新春肇始之日,站在我八十初度的高度,我更深深感觉到我过去八十年之久的生活历程,实际相当可以代表一个完整时代的变动,具有某些典型性的意义的。这八十年不只概括了从抗日战争之前华北(山东)小、中城市蜕变的过程,从我的故乡诸城,到济南、青岛,都可以在在看出这种蜕变的痕迹。此后,经过了日本占领下的苦难岁月,到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期间山东城乡全民鼎沸的切肤之痛与我所经历的艰苦日子;也包括了我自 1949 年 3 月经历了中国大变动的大时代,依附联勤军用被服工厂南渡台湾后之暂获安宁,以及我坚定地奋斗向前的金色之梦的年代。我在台湾六十年来的成长与壮年的历程中,从毫无凭借地考取了大学,接受了无须支付学费与任何生活费用的师范大学教育,以至此后之出而任事、作学术研究与从事大学教学工作,以及与吴艳玲女士结婚、生子(长儿柏恆、次儿柏毅),并幸运地考取了或申请到美国大学研究院攻读的全额奖学金的机会,分两个梯次,在五年内完成了我一向向往的获取最高博士学位(Ph.D., 哲学博士)的素志。我的记述,虽是以我所服务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我合聘兼任教职的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为重心,实际它却代表文史学术界在一个时代中的蜕变过程。稍后,我更携家带眷应聘南下新加坡大学担任教席十七年之久。后才在老友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教授的大力协助下重新返回了中研院近史所续任专职研究工作十年,写出了我多年来潜心钻研的《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1993,中研院,近史所)一书。八十年代中期后,我更加强努力,利用我过去学习过日文七年半之久与英文的背景,连续十四年奔走于台湾、美国加州与大陆数大图书馆,搜阅其中、日、英文中有关战时日本在华暴行的原始资料、回忆记述与近人论着,予以综合研判,写出了《日本军战争暴行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与《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两本书。合之我前此所出版的《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1963)、《曾纪泽的外交》(1966)、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1977)、《近代中国史事研究论集》(两册,1982、1987)与近十余年所出版的五册书,合计已经有十二册的总量了。前台湾师大文学院院长、师大老同学李国祁教授常常对我说:「恩涵兄是一员福将。」我自己仔细想想,国祁兄给我的「福将」之名,虽非「高度赞许」之辞,也确是一种不毁之誉吧!不过,他话中并未表明的一点是,我一生之中,一贯所显示的一种楔而不舍的意念,心志专定,总期能用全力予以完成。这也是我做人处世、爱人服务的基本精神之一吧!在我行年八十岁的关键时刻,我多么热烈地希望将我的前尘往事,忠实地原原本本的纪录下来,也许它对于当代与后世的国族社会,有些相当借鋻的效用吧-这便是我奋笔写下我过去八十年来脉动往事的主要目的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学养深厚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却又饱含着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同情。他/她对于近代外交史的梳理,力求还原事实真相,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书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的分析,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战略考量,也有微观的策略运用,让人叹服于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些史料的解读,常常能够发人深省,例如某次谈判的失利,并非仅仅因为实力悬殊,更可能源于沟通的障碍,或者对对方意图的误判,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而“家国”这一概念,在书中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既是个人情感的归属,也是集体认同的基石,这种双重性在近代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对于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研究,并非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经济以及民间交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他/她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梳理,例如在条约签订前后,双方官员的私下沟通,民间舆论的微妙变化,甚至是一些生活化的场景,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复杂的世界。通过这些细节,我不再只是看到冰冷的外交条文,而是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所面临的抉择,他们的忧虑与希望。书中对“家国”概念的解读也十分独到,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使得历史人物的行动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的驱动。这种叙事方式,让历史变得充满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甚至觉得,读完这本书,自己对“民族复兴”这个词的理解,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近代外交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中国精神”的探寻。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展现了近代中国人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努力维系自己的家国尊严,如何在曲折复杂的外交舞台上,寻找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无奈,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是对“家国”二字的多维度解读,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体的情感和集体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交织,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锻造。他/她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中国近代外交的艰辛历程,以及在这些历程中,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代史”这一宏大命题,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深邃的蓝色调与烫金的书名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往昔。我本来是抱着对近代史略知一二的心态翻开的,但书页展开后,我立刻被作者那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他/她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宏大的家国叙事巧妙地编织进具体的历史人物命运和外交事件的细节之中。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能够感受到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如何与时代洪流碰撞,又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被塑造。特别是一些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能够深刻体会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整本书的逻辑流畅,时间线清晰,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理解近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是如何形成的。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外交交涉过程的还原,更是鞭辟入里,那些文字中蕴含的力量,足以让我们反思当今国际关系的本质。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那些发生在庙堂之上的高层博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探讨了近代中国的家国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外交行为。我惊讶于书中对于一些看似边缘的史实的挖掘,例如当时的留学生群体、海外华人的活动,甚至是一些文化交流的细节,都与宏大的外交事件息息相关。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近代中国。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例如在某次外交危机中,国内舆论的导向,以及民间力量的参与,都让我对“外交”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政府层面的运作,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种“大历史观”的运用,使得整本书显得尤为深刻和独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