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历史
  • 昭和史
  • 二战后史
  • 冷战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近现代史
  • 日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后」日本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天皇地位、佔领问题、黑市猖獗……
这个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

  在日本并没有「政府」。至少能够保证我们生存的政府,并不存在。既然如此,倚赖政府而饿死在巷子里的人,是傻瓜。……在经济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今天,保护我们生命的,就只有们自己的力量而已。 —— 石川达三  1945.11.9

  然而问题是……压制黑市交易的结果,粮食搜购和物资的大量上市,是否能按照政府所想的平静实施呢?马虎地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的政府,在不得不演出极端危险把戏的情况下,我想,责任十分重大。—— 小林一三  1946.2.17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佈无条件投降。自满州事变开始,被拉向战争的日本国民,终于获得解脱。遭到战争破坏后的日本,面临全新的考验。束手无策的政府,汲汲于求取一餐温饱的国民,拉开了「战后」昭和史的序幕。

  在麦克阿瑟的领导下,实际统治日本的盟军总部,朝着大刀阔斧改造的目标迈进。解除军备、天皇问题、战犯审判、制定宪法……在外在强力的推动下,日本逐步走向民主主义的道路。

  本书作者以讲论授课的方式,用浅白的文字,为读者们抽丝剥茧,理解战后昭和的历程,看人民如何在艰困中求生存,并开创出新的荣景。读历史的目的,不仅是在增广见闻,更是作为思考未来的基础。日本的这段历史,相信也会给台湾的读者们,带来许多的的思考与启发。

本书特色

  ◎荣获2006年「每日出版文化赏 特别赏」。

  ◎在日本热销30万部。

  ◎透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述说一段「真实」的昭和战后史。

作者简介

半藤一利

  一九三○年出生于东京。

  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社。

  历经《週刊文春》编辑长、《文艺春秋》编辑长、专务取缔役(总经理)等职,现为专门作家。

  主要着作有《日本最长的一日》、《是漱石先生呦》正、续篇(文艺春秋,一九九二。获得新田次郎文学赏)、《诺门罕之夏》(文艺春秋,一九九八。获得山本七平赏)、《来谈战争与和平》(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二○一○)、《昭和与日本人的失败本质》(新讲社,二○一一)等多部作品。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

  译有:《住宅巡礼》、《意中的建筑》上下(以上左岸文化)、《镜像下的日本人》、《罪恶的代价》、《隐私不保的年代》(以上博雅书屋)、《昭和史 第一部 1926 ~ 1945》(玉山社)等多部作品。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图书简介 内容概述 本书是洞察日本战后历史进程的恢弘巨著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自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直至1989年昭和天皇驾崩这一横跨近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昭和后期”历史。它不仅仅是一部时间轴上的编年史,更是一部深入剖析日本如何在废墟中重建,如何融入国际社会,又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狂潮中,最终迈向泡沫经济破裂前夜的复杂社会、政治与文化变迁录。 本卷上册的叙事脉络,紧密围绕战后初期到高速成长期(约1945年至1970年代初)的关键转折点展开。历史的开端,是盟军的军事占领(GHQ时期)带来的结构性变革。作者细致描绘了道奇路线的财政紧缩、土地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新宪法的制定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日本的政治哲学与国民意识。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与冷战的阴影 (1945-1955) 战败的创伤是理解战后日本的起点。本部分详述了战败国民在物质匮乏、精神迷茫中的挣扎。从《波茨坦公告》的履行到东京审判的尘埃落定,日本的“去军事化”和“民主化”进程并非坦途,充满了盟军指令与日本传统政治力量之间的张力。 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 占领政策的转向: 随着美苏冷战的爆发,占领政策从“惩罚”迅速转向“扶植”,为日本的“逆转”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的爆发如何意外地为日本工业注入了强心剂,开启了“特需景气”。 主权恢复与安全保障: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但也使其在冷战格局中站队,并催生了日本战后政治的基石——“55年体制”的酝酿。国内关于和平宪法第九条的争论日益激烈。 政治格局的固化: 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成立及其一党独大的政治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吉田茂内阁如何确立了“经济优先、安全依附美国”的基本国策? 第二部分:高速增长的引擎与社会变迁 (1955-1970) 这是日本经济腾飞、国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一奇迹的深层机制。 经济奇迹的动力: 分析了诸如产业结构升级、企业间相互持股制度、终身雇佣制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如通产省的作用)如何共同构建了高效率的资本积累模式。钢铁、汽车、家电等支柱产业的崛起过程被详尽梳理。 政治风云与“安保斗争”: 1960年的《日美安保条约》修改引发的全国性抗议运动,不仅是冷战背景下日本政治光谱两极分化的体现,更是战后一代对国家命运和安全政策思考的集中爆发。岸信介内阁的命运与此次事件紧密相连。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与生活水平提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大众消费文化开始萌芽。从黑白电视到三種の神器(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日本社会正在经历从战后恢复期向现代物质社会的跨越。 国际舞台的回归: 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新干线的开通,不仅是国家形象的重塑,也是日本向世界宣告“我们已经恢复”的重要信号。日本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和对亚洲事务的影响力也在悄然增强。 第三部分:阴影中的繁荣与矛盾的积累 (1970年代初) 本书上册的收尾部分,聚焦于经济奇迹即将达到顶峰,但深层矛盾开始显现的时期。 环境问题与“公害病”: 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副作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浮现。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等公害事件的爆发,迫使政府和企业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代价,并催生了早期的环境法规。 政治的动荡与“洛克希德事件”的阴云: 战后被视为稳固基石的政治体制开始显露出腐败的裂痕。对政治献金和密室交易的质疑,预示着“55年体制”向未来衰退的转折点。 写作特色与历史视角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张力,作者擅长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穿插个体命运的微观观察。它不仅关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更关注普通日本民众在集体主义的重建、物质欲望的膨胀以及对个人自由追求之间的复杂心态变化。通过对大量一手档案、政府报告及媒体资料的梳理,本书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内在张力的战后日本形象,为理解日本当代社会提供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读物。它清晰地展示了日本如何从一个被战败国标签化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在经济和技术上令世界瞩目的超级大国,并为即将到来的泡沫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版序
序 章 始于天皇—麦克阿瑟会谈的战后
第一章 束手无策的政府,强制提出的严苛佔领政策
第二章 因饥饿而丧失「精神」的日本人
第三章 左右为难的宪法修正
第四章 人间宣言、免除公职、放弃战争
第五章 第二圣断:「自身作为象征即可」
第六章 到「东京审判」判决为止
第七章 令人恐惧的总司令部向右转……
第八章 韩战=神风?

图书序言

台湾版序

  本书能获得许多台湾的读者青睐,真的很光荣,同时觉得很愉快。遗憾的是,从我出生以来一步也未曾踏上台湾的大地,然而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竟然对台湾有种亲近感。

  其中一个理由是,与其说是日本职业棒球,吾宁可以说是世界职业棒球的英雄王贞治先生的存在吧。事实上,在王先生的孩提时代,我们住在同一町内,感情很好,还一起玩相扑游戏。由于年龄有十岁的差距,以日本流的说法,我是个孩子王,所以对于仍是三、四岁的王先生,不如说是因疼爱他而玩在一起,或许这样的说法比较正确也说不定。总之,两人感情很好,一同玩相扑,在原野上弄得浑身都是泥巴。

  而后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东京遭受大空袭,我和王先生同样经历了住家遭焚燬,为烈火浓烟所逐的、九死一生的危险状况。那天早上,我站在满目苍凉的焦土上,遇到了王先生的母亲,确认他的安然无恙,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由于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对于台湾人自然感到一股亲近之感吧。

  本书透过容易明白的故事,尝试说明烧得不剩一草一木而投降的日本,如何重生,如何开辟复兴之路,然后获致成功的经过。本书当然也根据了我本身在十五岁那时面对国家败亡之日的体验,所以它并非小说,而是实录。然而,撰写现代史是非常困难的事,至于写得有多成功,并不知道,而且就算达到了若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吧。

  因此,本书能让台湾的读者读得多愉快,又能够被理解多少,并没有太大的自信。而且即使了解了其他国家如何克服苦难的历史,也没什么意义吧。不过,如果站在广大的人类立场上,知道某个民族如何能让遭到彻底破坏的国土复活起来,或许对于思考自己国家的未来会有点帮助也说不定。因为活在地球上的我们,绝非外星人,而是同样地思考,同样地感到烦恼、愉快的人。或许本书在某些地方也是有用的,这是身为作者所希望的。

二○一一年五月 半藤一利

图书试读

一亿,泪滂沱

因为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八月十五日白天的天皇广播,太平洋战争这段悲惨的历史大致上结束了。不过,日本向全世界昭告投降的日子,其实是日本时间的十四日。职是之故,就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来说,对日战争胜利是在八月十四日。日本将日子延后,那是因为在听到天皇的广播之后,全体国民才知道这件事。有许多书,譬如在大冈昇平的小说《俘虏记》中,收容在菲律宾战俘营里的大冈先生,这样写道:「十四日晚上美军欣喜若狂地庆祝胜利。」不过,我们在日本所知道的却是,陆军仍然进行着各种抵抗,直到八月十五日接受《波兹坦宣言》后,战争才结束。当时的我是中学三年级生。

战后经过相当的时间之后,回想当时,有许多人松了一口气,或者觉得总算结束了,或许只有极少数的人真正有那种感觉,然而我本身的体验,与其说是「太好了—」之类的心情,不如说首先来临的是,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或者是砰一声,脑袋受到巨大的冲击后茫然自失的感觉。然后泪眼滂沱。那是种悲哀的眼泪,抑是后悔的眼泪呢?我想,因人而异吧。无论如何,就算说是「一亿国民泪滂沱」不也可以吗?

由于这个原因,写于战后的回忆,虽然也有非事实的部分,不过当时有很多人写日记,从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时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收听天皇的广播。让我们试读几则看看。

当时五十六岁的作家内田百闲,写道:

「天皇陛下的声音,虽然出自录音,却成为战争终结的诏书。止不住热泪双垂。我自己无法想像这滂沱的眼泪究竟是怎样的泪水。」

作家广津和郎(当时五十三岁),记载自己不知为何而哭:

「因为战争期间,无法修理收音机,声音太小,所以很难听清楚。/然而我不能停止滂沱的泪水。」

实业家小林一三(当时七十二岁),「正午,继国歌演奏之后,聆听陛下的广播,不禁潸然泪下。一时之间,只茫茫然静坐而已」,接着写下:「谨奉圣旨,开拓未来的国运,这才是一亿国民的义务,我如此祈祷。」果然是伟大的实业家,立刻重新站起来,兴起为国运而再次努力的斗志,不过,像这样的人好像不太多的样子。

前东大教授、政治学者矢部贞治先生,当时四十二岁,写道:

「……垂首聆听天皇本身异例的诏书广播,悲痛的眼泪滂沱不止。/尽管觉得很委屈,依然接受《波兹坦宣言》,无条件投降。我们的艰苦从这一天开始。虽然不知道所等待的是怎样的命运,却想以振兴国家的先驱者、以志士仁人的身份活下去。」

文中叙述了他自己的决心:有如勤王志士一般地成为此后日本的国家先驱者。由于是相当有岁数的人们,尽管抱着遗憾,却仍思考着前途、祖国未来如何变化,并且连自己将如何自处也一併考虑了进去吧。然而,我想这只是极少数人。至于多数人,吾宁说只会咬牙切齿而已。

和歌创作人斎藤茂吉先生(当时六十三岁),正是这类人的代表:

「正午,广播天皇陛下的诏书,起初下定『一亿人玉碎』的决心,而穿上礼服聆听,结果却是宣布大东亚战争结束的诏书。啊,尽管如此,我等臣民永远效忠天皇,誓言挽回这份怨恨、这个耻辱。」

即使今天看来,那副切齿扼晚的模样,真的只差没说「报仇」二字罢了。我想这是真实的情绪吧。每个日本国民彷彿在战争失败的瞬间,被混杂着悲哀感、失望感、绝望感,以及遗憾的情感沖垮似的。

作家山田风太郎(当年二十三岁)的日记也很有趣:

「天皇将如何呢,虽然看起来退位是必然的,或者甚至发生比这个更严重的事情也难说。据报载,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天皇仰天长叹说:『朕一旦想到国家将化为焦土,无论如何也不在意朕的身体将会变得如何了。』全体阁僚放声痛哭。凭天皇这一句话,不知那个人说道,如果天皇有什么万一,不管联合国的态度如何,我们固然微不足道,但也有建造『昭和神宫』的义务。」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对近代史感兴趣的人来说,《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1945年,标志着二战的结束,也开启了日本战后漫长而复杂的历程。而1989年,则是昭和时代的终点,一个时代的谢幕,也为接下来的经济调整埋下了伏笔。这四十四年的时间跨度,是日本从一个战败国,经历经济高速增长,最终成为世界重要经济大国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对日本战后政治体制的演变充满兴趣,特别是其民主化进程的曲折与成就。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日本是如何在盟军占领下进行政治改革,又是如何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政治体制?从经济层面,我希望能看到对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和腾飞的深入分析。例如,日本是如何确立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在关键产业,如汽车、电子等方面,是如何取得领先地位的?以及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理解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逻辑。此外,我也对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文化变迁非常好奇。在战后物资匮乏、思想解放的背景下,日本社会是如何演变的?国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是否会有详细的描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昭和日本,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政治经济事件。从书名来看,《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似乎是一次对那段关键历史的深度梳理,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并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我对日本历史的着迷,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战后惊人复苏和经济崛起的探究。《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精准地概括了我最渴望了解的那个时代。1945年,战败的阴影笼罩,日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即将破裂,一个辉煌时代的顶点。这四十四年,是日本现代史中最为戏剧性的篇章之一。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读日本战后政治改革的复杂性,包括其和平宪法的制定、天皇制度的转型,以及这些改革如何塑造了日本的政治格局。在经济方面,我迫切地希望了解日本是如何在资源有限、国家满目疮痍的情况下,一步步重建工业体系,并最终实现“经济奇迹”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其产业政策、技术引进、以及国民的勤奋和创新精神?我期待它能提供对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入洞察。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生活图景。从战后初期的物资短缺,到改革开放后的消费繁荣,日本民众的生活是如何变化的?他们的家庭观念、教育体系、以及文化娱乐生活,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百态。从《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次对日本战后至经济繁荣期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并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日本战后历史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昭和时期,尤其是1945年之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感兴趣,但市面上能找到的中文资料总感觉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当我看到《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时,我的心就一下子被提了起来。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转折点,从战败的废墟中,日本是如何一步步重建,又如何崛起成为经济大国的?这段历史充满了太多值得探究的细节,包括政治上的改革、经济上的复苏、社会文化的变迁,甚至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书名中的“上”字,更是勾起了我极大的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梳理并呈现这段长达四十多年的复杂历程。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绝非一本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对一段历史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战后初期,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的占领政策对日本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比如那些民主化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如何在日本人心中生根发芽。同时,日本经济如何在战后迅速恢复并最终腾飞,这其中必然有无数的故事和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书中对于“1945-1989”这个时间段的界定,也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这涵盖了日本从战后重建到泡沫经济破裂前夕的整个黄金时期,是理解现代日本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看到那个时代日本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社会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应仅仅罗列事实,更应该有温度,能够触及读者的内心,引发思考。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潜力,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和精神的洗礼。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当下,必须回溯其历史。《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也标志着日本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启。而1989年,则是昭和时代的落幕,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前夕,一个辉煌时代的顶点。这四十四年的时间,是日本从战败国走向经济强国,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阐述日本战后政治改革的历程,包括其民主化进程、政治体制的构建,以及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经济领域,我渴望了解日本是如何在战后实现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其产业政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以及国民的勤奋与创新精神?我期待从中找到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也关注那个时代日本的社会文化变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自身传统文化的融合下,日本是如何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文化?大众传媒、流行文化、以及国民的消费习惯等方面,是否会有详细的描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昭和日本,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大事件,更能捕捉到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温度和人情味。从书名来看,《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似乎是一次对那段关键历史的深度梳理,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对日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内容上可能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深刻见解。1945年到1989年,这四十四年,是日本从一个战败国,经历了经济奇迹,最终走向“失落的十年”前夕的关键时期。我一直觉得,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特别是东亚地区,日本在这一时期的角色和发展轨迹是绕不开的一环。书中“第二部”的定位,让我猜测它可能是在对昭和早期历史有所铺垫之后,将重点放在这个充满戏剧性转折的阶段。1945年,原子弹的阴影、国家的战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面改组,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仅仅过了几十年,日本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导致这种“奇迹”的深层原因,例如教育体系的重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国民精神层面的凝聚力?我尤其好奇,在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下,日本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养分,形成了独特的战后社会形态。从书名上看,作者似乎有着宏大的视角,试图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昭和日本。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史实陈述,更能穿插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社会现象的细节描绘,这样才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及战后日本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兴起的?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变化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有哪些具体的改善或挑战?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一个时代最生动、最直观的窗口。《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就好像一个沉甸甸的宝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藏着多少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

坦白说,我对日本战后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被其“经济奇迹”所吸引。从战败国的地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叙事。《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精确地捕捉到了我最想了解的那个时间段。1945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而1989年,则是日本经济进入调整期之前的巅峰时刻。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日本完成了如此惊人的蜕变?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导致这一“奇迹”的深层原因。是有效的国家政策?是国民坚韧的精神?还是得益于特定的国际环境?书中对于战后初期的政治改革,比如如何处理战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如何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我希望能有详尽的解读。同样,在经济领域,我对日本如何从一个工业基础被摧毁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感到好奇。这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技术引进、产业升级、以及国民的勤奋付出。我期待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更能深入到微观,描绘出那个时代日本人民的生活图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娱乐方式,以及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担忧,这些细节往往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刻板印象,去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我看到了对一段关键历史的聚焦,相信它能够满足我对日本战后发展轨迹的好奇心,并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历史。《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好奇点。1945年,日本战败,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而1989年,则是昭和时代谢幕的年份,也是日本经济走向调整期的前奏。这四十四年,是日本从废墟中站起,创造经济奇迹,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日本战后民主化的历程,包括其政治制度的建立、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这些变革对日本国民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我迫切地想知道,日本是如何在战后实现快速的经济复苏和持续的高速增长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其产业政策、对外贸易策略、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要素。同时,我也关注那个时代日本的社会文化变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自身传统文化的孕育下,日本是如何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文化?流行文化、大众传媒、以及国民的消费观念等方面,是否会有详细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历史事实堆砌,更能捕捉到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温度和人情味。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梦想。从书名来看,《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就代表着一次对日本近代史上极为关键时期的深度探索,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对日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深入、系统地解读一段历史的著作。《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1945年,那个特殊的年份,预示着日本战后新篇章的开启;而1989年,则是昭和时代走向尾声,日本经济经历高速增长后的重要转折点。这四十四年的跨度,是日本现代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也是理解当代日本绕不开的一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日本在战后如何进行政治转型,建立起新的民主体制,以及这些政治变革如何影响了其社会结构和国民意识。在经济领域,我非常想了解日本是如何在战败的废墟上,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其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以及国民经济的运作模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深刻见解。更令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描绘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战后初期的物资匮乏,到经济繁荣期的消费升级,日本民众的生活是如何演变的?他们的家庭生活、教育观念、以及文化娱乐方式,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图景。从《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我感受到这是一次对日本战后至经济繁荣期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考察,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并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战后的断壁残垣,然后是逐渐复苏的城市,再到充满活力的街道,以及最终闪耀着经济光辉的日本。1945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日本战后历史的全新篇章。而1989年,则是昭和时代的落幕,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尾声的标志。这跨越四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日本而言,无疑是一段极其辉煌又充满挑战的岁月。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日本是如何在战后的政治重塑中,建立起新的民主体制,以及这些政治变革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经济层面来说,我非常想了解日本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政策引导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书中会不会提及那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比如,日本是如何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又是如何通过出口贸易,将“日本制造”推向世界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关注政治和经济的大事件,更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出那个时代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教育、家庭、文化娱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些微观的视角,往往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进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详实的研究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昭和日本。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所描绘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转折时期。《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1945年,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它代表着一场空前战争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民族新的开始。而1989年,则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前夕,一个时代的落幕。这四十四年的跨度,足以让一个国家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勾勒出日本在战后如何从一片废墟中崛起,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这其中涉及到的政治体制的变革,例如废除军国主义、推行民主化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如何被国民接受和适应,都将是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从经济层面来说,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日本战后产业政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形成、以及“日本制造”如何走向世界的详细阐述。书中会不会提及那些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企业家、经济学家,他们的决策和远见是如何影响了日本的命运?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超越枯燥的数字和政治事件,去展现那个时代普通日本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洗礼和重塑?战后的物资匮乏、教育的普及、家庭观念的变化,这些微观的细节,往往能折射出宏观的历史潮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故事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力量。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对日本战后至经济繁荣期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梳理,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发展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