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不过是樱花、茶道、动漫、潮流、日剧、AV女优……,彷彿日本就在一夜间诞生,诞生之日起,日本就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是如今这副繁华、现代、时尚,一如既往风月无限,一切皆宛如梦幻。
然而,对亚洲许多年迈的老人而言,日本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场痛苦的战争记忆让许多国家远远不能从伤痛中拔身出来,而这不过就发生在短短的六十多年前。
虽然伤了许多国家民族,但历经战争后的日本也是满目疮痍,一片颓城。可弹丸之地如何成为今日耀眼之强国?在砲灰中隳灭,如何又能在砲灰中再度崛起?大和民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它那复杂多变、曲折莫测的轨迹,究竟所自何处?
正因如此,了解日本的前世今生,了解其民族性格的多面性,体察对方的精神本质,才能真正吸取到其发展强盛的经验教训,才能知晓日本的真相……
编者简介
赵丽
读的是新闻,爱的是历史,对神祕的世界充满好奇。相信世间皆有因果,任何事情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人心自己所创造的结果。着有《惊世预言──人类大浩劫》、《神出鬼没──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现象》。
前言
第一章 上古时代:创世纪
1.传说中的扶桑、富士、黑齿国
2.日本民族神秘起源
3.独特地理、交往人群
4.旧石器时代
5.绳文时代
6.弥生时代
第二章 中古时代:贵族时代
1.古坟时代
2.飞鸟时代
3.奈良时代
4.平安时代
第三章 近古时代:武士盛衰,英雄血泪
1.镰仓时代
2.南北朝时代
3.室町时代
4.安土桃山时代
5.江户时代
第四章 近代:明治中兴
1.明治维新
2.第一任首相
3.侵占琉球
4.甲午之战
5.朝鲜陷落
6.日俄之战
7.据台五十年
第五章 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殇
1.关东大地震
2.二二六兵变
3.扶植「满州国」
4.全面侵华
5.偷袭珍珠港
6.东京大轰炸
7.广岛、长崎核弹爆炸
8.「投降」与「终战」
第六章 现代:战后复兴
1.审判战犯
2.驻日盟军总部
3.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4.战后经济复兴
5.坚忍的人民
6.东京奥运会
第七章 现代:「衰退」的世代
1.泡沫经济
2.坂神大地震
3.奥姆真理教事件
4.政坛更迭
5.历史教科书
6.钓鱼台之争
前言
三千年孤悬海外,三千年蓬莱岁月,其实倒是三千年无惊无扰、自成一家。中国古史对日本有记载以来,日本这个日出之国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日本六千八百多个岛屿不过是区区弹丸之地,三千年风雨岁月里有着怎么样的纷纷扰扰,我们却淡然无知。
事实上,谈到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不过是樱花、茶道、动漫、潮流、日剧、AV女优……,彷彿日本就在一夜间诞生,诞生之日起,日本就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是如今这副繁华、现代、时尚,一如既往风月无限,一切皆宛如梦幻。
然而,对亚洲许多年迈的老人而言,日本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场痛苦的战争记忆让许多国家远远不能从伤痛中拔身出来,而这不过就发生在短短的六十多年前。
这样的记忆不能淡忘,历史的宿怨总得化解。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彼时,战后日本也是满目疮痍,一片颓城,可弹丸之地如何成为今日耀眼之强国?在砲灰中隳灭,如何又能在砲灰中再度崛起?从中华汉唐承继到了崇尚忠诚、谦卑的品性,却为何又同时如此暴力和残忍?大和民族复杂多变的性情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民族基因?菊花与刀是如何风雅地结合到一起的?如樱花般烂漫,又如刀锋般冷峻的日本历史又是如何开卷到今?
这个与亚洲大陆在精神上时聚时离、充满暧昧的岛国尤其值得我们冷静、客观地细细把玩,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日本这个国家始终以自身独特的进取方式不断抒写着辉煌与奇蹟,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提问:
「大和民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它那复杂多变、曲折莫测的轨迹,究竟所自何处?」
正因如此,了解日本的前世今生,了解其民族性格的多面性,体察对方的精神本质,才能真正吸取到其发展强盛的经验教训,才能知晓日本的真相。
为了彻底了解日本这个美丽的群岛之国,就让我们抛开成见,穿越日本民族千古历史,观望彼时岁月无限,去一探当年金戈铁马,真切感受日本古代与现代的契合点,用心剖析和解读,深挖出隐藏在日本民族骨髓里的神秘密码吧!
读这本书,我总会忍不住联想到当下世界的一些变化,因为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日本的帝国大梦”,这个带着浓厚历史色彩的词汇,却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日本在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矛盾的描绘。例如,军队内部的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文官政府的软弱,以及民间对战争的态度等等。这些内部的撕裂和不确定性,最终都成为了这个“大梦”走向破灭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揭示了日本帝国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在各种力量的博弈和拉扯中前进的。这种对内部复杂性的关注,让我对日本的崛起和衰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更在于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制度的韧性。当一个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再宏大的“帝国大梦”,也可能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终结。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任何时代,理解一个国家,都需要从其内部的运作机制入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帝国大梦”,这个听起来就充满着时代洪流感的名字,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股洪流中捕捉那些个体的命运。是那些在幕后策划的政治家和军官,他们的权谋和决策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还是那些身处前线的士兵,他们的血汗和牺牲又是如何被编织进这个宏大的叙事中?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例如,在描述某位重要领导人的决策过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纯粹的野心家,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所处的政治环境、面临的压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考量。这种多维度的描绘,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整个历史事件的解读更加 nuanced。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普通人的视角,比如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百姓,或者是在海外殖民地过着艰辛生活的普通日本人。这些个体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了历史的脉络,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由无数个体的命运所构成。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壮阔感,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历史教我们的事:日本的帝国大梦”。我一直对日本近代史,尤其是它在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那段时期的崛起和扩张充满了好奇,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加入了我的待读书单。我对“帝国大梦”这个词非常感兴趣,它似乎暗示着一种宏大的叙事,关于野心、扩张、以及最终的幻灭。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日本在那个时期是如何形成如此庞大的帝国梦想的,这其中涉及哪些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潮?是单纯的军事野心,还是受到西方列强崛起的刺激,亦或是国内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我想了解那些曾经支撑起这个“大梦”的理念和动机,它们是如何被灌输到国民心中的,又是如何驱动着整个国家走向既定的目标。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个“梦”的破灭过程,是将其归咎于外部压力,还是深入挖掘其内部的不可持续性?历史研究往往会揭示出一些我们不曾想到过的联系和原因,而“帝国大梦”这个主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让人期待作者能在这方面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日本为何会走上那条道路,以及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日本和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评分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回响”。“日本的帝国大梦”,这个宏大的叙事,在我看来,并非已经结束,而是以某种形式,继续影响着当下。“历史教我们的事”,这句话也体现在书中对日本在战后发展中,如何处理其帝国历史遗留问题的探讨。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日本在战后如何进行“去帝国化”的描写,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例如,如何处理战争赔偿问题?如何处理在海外的殖民地遗留?这些问题,虽然在表面上已经解决,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矛盾和民族情感,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的帝国历史视为一段已经被埋葬的过去,而是试图去挖掘其对当下日本社会、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这种对历史“回响”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研究,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它让我思考,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像是一个巨大的回声室,过去的事件和决策,总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再次被听到。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其对“民族复兴”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日本的帝国大梦”,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作者在书中,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如何通过引入西方技术和思想,同时又试图保留和发扬自身的民族特性,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既要西化,又要本土化”的纠结,贯穿了日本近代史的发展。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是如何被引导和利用,最终成为支撑“帝国大梦”的意识形态的。书中对日本教育体系、媒体宣传,以及民间社会团体在塑造这种民族认同过程中的作用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系统性地构建其国民的集体意识。它让我思考,当一种被极度推崇的民族复兴的愿景,与对外扩张的野心相结合时,会产生多么强大的驱动力,又能将一个国家带向多么危险的深渊。这种对意识形态构建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日本帝国大梦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对“民族复兴”的追求,都应该警惕其潜在的危险性。
评分这本书对于“帝国大梦”的解读,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的扩张视为一种纯粹的侵略行为,而是尝试去理解那种“被压迫民族需要解放”的宣传口号是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下产生影响的。作者在书中对日本对外宣传策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意识形态在构建国家认同和推动对外政策中的强大作用。它揭示了日本是如何试图将自己的扩张行为“合理化”,并试图争取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支持,尽管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种分析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层面,更需要深入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作者对这些宣传文本、官方声明的细致解读,让我得以窥见当时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是如何构建并传播他们的“使命感”和“优越论”的。同时,书中对日本在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的描述,也让我思考,当一个国家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强加于他人的时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种对意识形态的深入剖析,使得这本书在探讨“帝国大梦”时,具有了更深的理论深度和批判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的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日本的帝国大梦”,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但我更愿意相信,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机遇所塑造的。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尽管日本的扩张似乎有着某种“必然性”,但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决策,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例如,在某个时期,日本是否应该发动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某个领导人的一句话,是否就决定了另一个国家的命运?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捕捉,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和不可预测。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力量的强大,而是深入剖析了日本自身在战略、外交和军事上的失误。这种对“内部原因”的强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它让我思考,即使是看似强大不可阻挡的“帝国大梦”,也可能因为内部的决策失误和战略短视而走向瓦解。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其背后深刻的教训。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与“扩张”之间的界限。“日本的帝国大梦”,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关于国家崛起的史诗,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日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外扩张来维持其经济发展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的扩张描绘成纯粹的贪婪,而是尝试去理解那种在生存压力下的焦虑和野心。这种理解,并不等于认同,而是试图去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它让我思考,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于对外扩张和资源掠夺时,会产生怎样的恶性循环。书中对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剥削,以及对当地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帝国大梦”背后阴暗的一面。这种对历史的全面呈现,让我不禁反思,任何形式的“大国崛起”,都应该以人道和可持续性为前提。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警示我们,当发展被狭隘的国家利益和野心所裹挟时,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克制。“日本的帝国大梦”,这个主题很容易让人陷入简单化的道德评判,但作者却选择了一种更具分析性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面临的复杂地缘政治和战略选择的分析。例如,日本为何会在某个时间点,选择与某个国家结盟?又为何会在另一个时间点,选择与该国为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决策归咎于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国内政治博弈,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这种对历史的细致梳理和多角度分析,让我看到了日本帝国大梦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妥协。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迂回和曲折。这种审慎的态度,也让我对作者的观点更加信服,因为他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非黑即白的日本帝国,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多面,并且充满着矛盾的历史实体。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便是那些穿着军装、眼神坚毅的日本士兵,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踏上广袤的亚洲大陆,又是在怎样的信念驱动下,将“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强加于人。作者在书中对日本近代以来社会思潮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与排斥,到陆军强大的国家主义宣传,再到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革新。这种梳理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日本帝国大梦并非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孕育过程。特别是书中对于“民族魂”、“武士道精神”如何在帝国扩张中被重新诠释和利用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其根源往往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日本精英阶层是如何构建并传播一种能够支撑其野心的思想体系的。它让我思考,当一种被高度推崇的国家认同感与对外扩张的欲望相结合时,会产生多么强大的力量,又能将一个民族推向多么危险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复杂心理和社会动态的描绘,比单纯的战役记录更具穿透力,它触及了历史最深层的驱动力,也让我反思,每一个时代的“大梦”,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