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国际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对周边亚洲国家的认识却相当片面。由于殖民地历史和西方媒体的影响,香港人对英美的了解远较对日本、南韩和东南亚诸国为佳。事实上,大专院校本科学生要在港找一本认识亚洲邻国的入门书籍也不容易。
2004年开始陆续出版的「认识东亚及东南亚系列」,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鼓励市民,特别是大专学生,多了解本港周边的亚洲国家,其中包括日本和东盟的十个成员国。
鉴于反应不错,第二阶段扩展为「认识亚洲系列」,计划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韩、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亚洲每一个国家。而由于东南亚各国近年发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认识东亚及东南亚系列」丛书亦决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补充各国近年政经各方面的发展外,亦会併入「认识亚洲系列」。
丛书以浅白的文字,辅以大量有趣的资料及图片,每一本书针对一个国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绍,让大专学生、工商界人士、游客、以至有兴趣的市民,对该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认识。
作者简介
陆瑾
1963年2月生。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德黑兰大学,获波斯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註伊朗公司。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社会及文化室副研究员,从事伊朗问题研究。陆瑾着有波斯文专着《利玛窦〈中国纪〉波斯文本研究》,该书荣获2009年「第九届伊朗国家手抄本保护者奖」,并发表过《伊朗:「向东看」的战略举措及影响》、《当代伊朗公民社会状况探析》、《中伊友好关系和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等多篇学术论文。
张立明
河南镇平人,1967年12月生,1989年7月毕业于洛阳外国语学院波斯语专业。1996-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赴伊朗留学,2004年获德黑兰大学波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洛阳外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副教授,主要从事波斯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前言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古称波斯,是中东地区一个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重要国家。伊朗北濒海,东接中南亚,西通欧洲,南接波斯湾和阿曼海,扼守霍尔木兹海崃,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有「欧亚大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伊朗是一个能源大国,截至2008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384亿桶,佔世界总储量的12%,居世界第二位;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国,日产原油达430万桶,出口260万桶。天然气储量28.13万亿立方米,佔世界总储量的18%,仅次于俄罗斯,亦居世界第二位。
伊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延绵五千多年文明史就造就了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早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大帝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后虽经受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蹂躏,近代又遭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奴役,但波斯文明如同中华文明一样,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没有中断文明发展进程的国家。在这片国土上孕育出了阿维森纳(Avicenna)、菲尔多西(Ferdowsi)、海亚姆(Omar Khayyam)、萨迪(Saadi)、哈菲兹(Hfez)等世界一流的文人学者,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13世纪的波斯苏菲诗人莫拉维(Moulavi)在21世纪依然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诗人」。
伊朗是一个地区强国,领土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有七千多万人口。在中东地区,伊朗的人口仅次于埃及,领土面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2008年伊朗是世界第16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居亚洲前四位,在中东地区居首位;钢铁总产量1,580万吨,位居中东第二;石化产量2,970万吨,是中东地区第三大石化产品生产国。伊朗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伊斯兰革命前,作为冷战的前哨和美国的波斯湾支柱之一,美国大力武装伊朗,使其成为首屈一指的波斯湾军事强国。
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国力遭到巨大的损耗,加上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及伊拉克的制衡,昔日的波斯湾强国江河日下。然而,911事件之后,尤其是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朗重新崛起的形势日益明显。美国的中东新战略是要将反恐战争与「民主改造」融为一炉,企图借战争手段将伊拉克改造成亲美民主政权,进而成为遏制伊朗、展现美国中东霸权的前沿阵地,彻底建造一个「新中东」。但布殊政府没有想到的是,萨达姆政权被打垮的同时,伊拉克的安全秩序也被彻底打乱,使美国长期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伊拉克非但不能成为遏止伊朗的哨所,反而迫使美国为缓解伊拉克局势而不得不求助伊朗。美国在伊拉克推行民主选举,使佔据伊拉克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力量应时而起,并使中东隐然出现了一个伊朗—伊拉克—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的「什叶派新月地带」,由此为伊朗崛起提供了潜在盟友和广阔的缓冲地带。由于没有地区力量制衡,伊朗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国际油价不断提高,使伊朗不仅从中获益不浅,而且对国际能源格局乃至政治格局的影响力也不断上升。
伊朗是国际热点。早在70年代末,在伊斯兰复兴的国际大背景下,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带领伊朗人,推翻了巴列维政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政府,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伊斯兰革命胜利后,由于人质危机及美伊断交,而激进的「输出革命」外交政策,又使伊朗与近邻交恶。自伊斯兰政权建立之日起,美国从未停止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政治孤立和军事威胁。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推行自己的大中东改造计划,控制全球的能源,然而在中东地区遭遇来自伊朗强而有力的挑战。2003年伊朗核问题浮现以来,美国多次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以期遏制伊朗的核技术开发进程。伊朗则坚持自己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双方遂围绕核问题展开明争暗斗。美国不断加强对伊朗的打压力度,并推动国际社会一起孤立和制裁伊朗,先后以破坏中东民主进程、支援国际恐怖主义、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称伊朗为「暴政前哨」、「邪恶轴心」、「无赖国家」等,视伊朗为其心腹大患。然而,伊朗伊斯兰政府并没有屈服于压力,伊朗的核技术在外界压力下仍不断实现突破。迄今为止,伊朗的强硬核政策使其明显处于攻势,并牢牢控制核谈进程的主导权。美伊双方围绕核问题的博弈仍在进行。
中伊关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丝绸之路曾将亚洲东西部两个文明古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入近代,两国均遭受殖民主义的欺辱和压迫。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领域有共同的立场。因此两国有较为良好的政治关系。近年来,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能源进口的消费大国,而伊朗丰富的能源对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双方在经济领域有很强的互补和合作潜力,并在经贸领域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作为国际大国,中国人对国际事务担负起愈来愈多的责任。而美伊关系则不可避免地对中伊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如何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在伊朗核问题上採取适当的立场,需要外交智慧和胆量。
而要处理好对伊关系,必须先全面了解和掌握伊朗国情。21世纪以来,伊朗核问题渐渐升温,伊朗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中国大陆先后有数部关于伊朗的专着出版,这些着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本书也是一部全面、客观介绍伊朗的专着。两位作者长期在伊朗留学和生活,回国后在中国大陆从事伊朗问题研究、波斯语言教学、科研等工作,对伊朗国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作者利用自己通晓该国语言的优势,大量运用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领域全方位解读伊朗这个国家;致力于为外事工作者和从事伊朗问题研究的学者提供一部比较全面的参考手册。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力求以公正的态度客观描述事实,一般不发表个人的观点,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宗教话题。行文尽量做到流畅朴实,以期达到雅俗共赏。作者亦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资料。按照本书的体例,为了方便普通读者,书中的引文一般不注明出处,只在书末附上参考文献。在此,对书中引用其研究成果的各位学者致以挚诚的谢意。
陆瑾
2011年7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