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夏

自由之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oug McAdam
图书标签:
  • 青春
  • 成长
  • 校园
  • 爱情
  • 治愈
  • 友谊
  • 阳光
  • 励志
  • 现实
  • 选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荣获1988年Gustavus Myers中心颁发美国非暴力议题最佳书籍奖。

  「每一天发生的每样事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资讯不断轰炸着我,经验不断轰炸着我……而我衰微的精神状态几乎要失控了。」

  「你感觉自己将参与这历史性一刻;在一区域中,整体生活模式里很深刻的某项东西即将要转变……你正在……创造……历史。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全然无私无我的,但(你)也同时发现了自我。」

  「它让我欣喜若狂……第一次这些片段碎块嵌合在一块……感觉像我自己……我认为透过它,我们不但成就了些事,也是实现我个人的救赎。」

  「它是我人生中最长的梦魇:三个月──一九六四年的六月、七月、八月。」

  本书即是详述这个撼动美国六○年代,历时不到三个月的「自由之夏」运动(Freedom Summer)。这段期间,超过一千人聚集至美国密西西比州,共同居住在「自由之家」,或寄住在当地不惧种族隔离主义者威胁的黑人家庭中。计划期间,难以缓解的恐惧、令人苦恼的贫困,以及间或发生的暴力事件,都困扰计划的进行,最后造成四位自愿者被殴打致死、八十位自愿者受伤、一百位自愿者被逮捕,并有六十七间教堂、房屋及商店被砸毁或焚烧。这个夏天是每位参与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经验,他们的生命被改变,进而撼动整个世代。

  「自由之夏」是美国社运的重要转捩点,透过它所引发的文化与政治效应,孕生了日后其他重要运动,包括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学生运动等。自由之夏不仅为六○年代众多行动主义的尝试提供了组织基础,同时也关键性地推动这个时代茁生的反文化思潮发展。

作者简介

道格.麦亚当(Doug McAdam )

  现任史丹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教亚历桑那大学社会学系,着有《1930-1970年间的政治过程与黑人叛乱的发展》(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 1982)、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与John D. McCarthy、Mayer N. Zald合着,1996)、Social Movements: Readings on Their Emergence, Mobilization, and Dynamics(与David A. Snow合着,1997)、Making Connections for Africa: Report from a Constituency Builders' Dialogue(与Imani Countess、Loretta Hobbs、William Minter、William Minter合着,1997)、Dynamics of Contention(与Sidney Tarrow及Charles Tilly合着,2001)、Silence and Voice in the Study of Contentious Politics(与Ronald R. Aminzade、Jack A. Goldstone、Doug McAdam、Elizabeth J. Perry、William H. Jr Sewell、Sidney Tarrow、Douglas McAdam、Charles Tilly合着,2001)、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Voluntary Youth Service: The Case of Teach for America(与 Cynthia Brandt合着,2010)。编有How Social Movements Matter(与Marco Giugni、Charles Tilly合编,1999)、Social Movements and Networks: Relational Approaches to Collective Action(与Mario Diani合编,2001)、Social Movement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与Gerald Davis、W. Richard Scott及Mayer N. Zald合编,2005)、Readings on Social Movements: Origins, Dynamics, and Outcomes(与David A. Snow合编,2009)。

译者简介

黄克先

  西北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着有《原乡、居地与天家:外乡第一代的流亡经验与改宗历程》(稻乡出版,2007),译有《泰利的街角》(群学出版,2009)、《社会资本》(与黄惠茹合译,巨流出版,2008)、《客人?外人?迁移在欧洲(1800~)》(巨流出版,2006)、《上帝有个梦》(雅歌出版,2005)。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迷雾之城》的图书简介,与您提到的《自由之夏》完全无关,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迷雾之城》 类型: 蒸汽朋克/悬疑/都市奇幻 作者: 埃莉诺·凡·德·维尔德 出版社: 乌鸦之翼书局 出版日期: 永恒历 1889 年 秋季 序章:永不散去的硫磺之雾 在这片被时间遗忘的土地上,坐落着宏伟而腐朽的“新亚特兰蒂斯”——一座被永恒的、带着金属锈味的硫磺浓雾所笼罩的城市。这里的每一条街道都铺设着磨损的黄铜板,高耸入云的齿轮塔楼发出低沉的轰鸣,它们是城市的心脏,也是束缚灵魂的枷锁。 《迷雾之城》并非讲述一个英雄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破碎的信仰、失落的记忆以及在机械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编年史。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场席卷上城区知识精英阶层的“静默瘟疫”展开。 第一部:发条师的遗产 故事的引子,由一位名叫塞拉斯·科尔文的底层机械师拉开。塞拉斯生活在被称为“管道区”的底层贫民窟,他的世界由油污、蒸汽和永不熄灭的炉火构成。他毕生都在追寻一个早已失传的古代技艺——“生命之流校准”,传说这是一种能让最复杂的机械拥有短暂“自我意识”的古老工艺。 塞拉斯的平静生活被一封来自他疏远的叔父——上城区著名发明家、皇家科学院院士奥古斯特·科尔文的遗嘱彻底打破。奥古斯特院士在“静默瘟疫”爆发初期神秘死亡,他的遗产不仅是一笔可观的合金储蓄,更是一份足以颠覆新亚特兰蒂斯社会结构的蓝图——“阿卡迪亚引擎”的最终设计图。 这份设计图被藏在一个由活体电路和时间锁构成的保险箱内,只有塞拉斯才能解读其中隐藏的家族密码。然而,这份遗产也引来了城中最黑暗势力的关注。 第二部:幽灵列车的追逐 塞拉斯带着他唯一的伙伴——一个经过高度改装、外形酷似猫头鹰的侦查型自动机械体“赫米斯”,被迫踏入了光怪陆离的上城区。上城区的天空被巨大的气球飞艇和快速穿梭的单轨列车占据,而地面则充斥着穿着考究、眼神空洞的贵族。 他很快发现,“静默瘟疫”并非单纯的疾病。受害者在大脑皮层完全休眠的同时,他们的记忆和个性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抽取,然后被注入到城市核心的巨大计算网络中——“全视之眼”。 在调查中,塞拉斯遇到了伊薇特·雷诺兹,一位表面上是自由撰稿人,实则隶属于地下反抗组织“铁砧之声”的调查记者。伊薇特热衷于揭露城市统治者“执政官议会”的腐败与秘密实验。她怀疑奥古斯特院士的死并非意外,而是与议会对“阿卡迪亚引擎”的争夺有关。 两人组成的临时同盟,踏上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他们必须在执政官议会派遣的“执法者”部队——一群装备着液压动力铠甲的精英士兵——的围捕下,解开阿卡迪亚引擎的真正用途。 第三部:核心的低语 随着线索的深入,塞拉斯发现他的叔父并非仅仅在制造一台动力源,而是在尝试创造一个“人工灵魂容器”。阿卡迪亚引擎的设计蓝图指向了城市的起源,新亚特兰蒂斯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建立在一座古老文明的能源核心之上,而“静默瘟疫”正是这个核心在超负荷运转时产生的副作用——它在无差别地“收集”人类的精神能量。 核心的秘密在于: 城市的运转效率是建立在牺牲个体的自由意志之上的。 塞拉斯和伊薇特必须潜入城市的心脏地带——沉睡在硫磺雾下三千英尺的“原初熔炉”。这是一段充满机关、陷阱和扭曲逻辑的旅程。他们不仅要面对机械的物理威胁,更要对抗熔炉散发出的精神干扰,这些干扰会放大他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和渴望。 在熔炉深处,他们遭遇了最终的阻碍:“看守者”。这不再是单纯的机械体,而是一个由数十个被抽取记忆的“静默者”的大脑连接而成的、半生物半机械的集合意识体。看守者向塞拉斯展示了奥古斯特院士留下的最后信息:阿卡迪亚引擎如果被激活,将彻底抹除新亚特兰蒂斯所有人的独立思想,实现“绝对的和谐与效率”——一个冰冷而高效的永恒统治。 结局的抉择:齿轮的停顿 最终,塞拉斯必须在两个毁灭性的选择之间做出决断: 1. 启动引擎, 成为新亚特兰蒂斯新的“仲裁者”,以牺牲所有人的自由为代价,换取城市的暂时稳定,同时保留家族的荣耀。 2. 摧毁引擎, 释放被困的能量,这将使城市陷入大规模的能源瘫痪和混乱,但同时也赋予了市民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迷雾之城》探讨了科技进步的伦理边界,以及在高度依赖系统的社会中,个体灵魂的价值。蒸汽的轰鸣声中,是压抑的低语,还是即将爆发的抗争?这座城市,终将在迷雾中迎来一个未知的黎明,或是一个永久的沉寂。 本书包含了精美的手绘蒸汽机械图解、新亚特兰蒂斯社会阶层分布图以及详细的科尔文家族谱系图。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译本序 道格.麦亚当
序:本书对台湾社会(学)的启示 王甫昌

序  幕  寻找志工
第一章  自由之夏发生前的美国
第二章  参与运动的个人生命故事根源
第三章  自由的高潮:夏季,一九六四
第四章  盘点收获:自由之夏的立即影响
第五章  应用密西西比所学
第六章  恍若隔世:七○年代及其后
跋      尽情照亮

附录
原书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中译本序

道格.麦亚当(Doug McAdam)

  按: 《自由之夏》成书于我在亚历桑那大学任教之初。当时, 我曾与许多有才华的学生一同做研究, 王甫昌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在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九年间于该大学攻读其博士学位。甫昌于一九八九年取得博士学位后, 随即返台在中央研究院内任职。从那时起,他将大多数的研究精力投注在分析台湾自一九八○ 年代起在政治及文化上发生的鉅变, 开启了令人瞩目的研究生涯。由于他研究关注的议题及长期投入的渊源, 所以当群学出版社邀请我为《自由之夏》的中译本撰写序言时, 我脑中立刻浮现了甫昌的名字。我提出了与他一同合作的构想, 希望先由我简要回溯本书的历史及摘录其中的主要命题后, 再由甫昌把这些命题应用到台湾近年来的历史。我很感谢出版社同意了这个较不寻常的提议,同时也谢谢甫昌慨然允诺共同撰写这序言。

  我想研究一九六四年自由之夏计划的想法是来自我的第一本书《1 9 3 0 — 1 9 7 0 年间的政治过程与黑人叛乱的发展》(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一九八二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我撰写该书的动机有二。首先,深信当代的民权运动乃是美国历史上一项重要分水岭的我,很想了解它的源起及后来的发展,乃至于最后如何划下句点。其次,我希望借由这个实例能发展出一个社会运动的一般性理论,也就后来我所谓的政治过程论。然而,在从事研究的同时,第二本书的构想却开始在我心中成形。在研究民权运动的时候,我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后来在该时期的各种运动(例如女性解放运动和反越战运动)内担任要角的领导者,都是在民权运动中经历了他们的社运初体验。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种情况竟是如此普遍。我自问,想了解美国在一九六○年代及七○年代初社运百花齐放的现象,关键是否就在理解这群在民权运动中变得基进化的人后来如何把在其中学到的应用到他们认为相关的各类议题上(如美洲原住民、西裔美国人、女性、男女同志及残障人士的权利)?我便决定在下一个研究计划里探讨这个问题。

  当时面临的挑战是该如何找到能有系统地研究该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我当然可以找到一群曾在民权运动中受过训练而后成为其他运动要角的人,但这不过告诉我们,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事实罢了。我需要找一个更具系统性的经验事实来做为这个仍在构思之计划的出发点。这就是为何锁定自由之夏计划的原因。

  原本简称为「夏日计划」的自由之夏运动,发生在一九六四年。在那个夏天,有将近一千名, 主要是白人北方大学生组成的志工被招募到密西西比州,从事黑人选民登记、在「自由学园」内任教及──最重要的是──将非裔美国人一直被拒绝享有基本民权的事实给戏剧化地呈现出来。最终, 该计划在整个夏季成为了全美国各地的头条新闻。三名担任志工的学生在计划开始的第一週就被绑架并谋杀,几个月后尸体才被找到。总共有四名志工在夏日期间丧命,另有八十位身受重伤。整个夏日期间,有一千位参与计划的人被逮捕,总共有六十七所黑人教堂、住家及商店被焚烧或炸毁。在这一个充满不少值得一书的事件的十年期间,自由之夏算是其中最戏剧化的一个。

  但是,我之所以选择夏日计划并不是因为它这种极具戏剧张力的特质,而是是因为它是许多白人大学生进入社运过程中最早的一段经验。因此,该计划即成为了研究民权运动及稍后各项社运之间连结的绝佳起点,但前提是我得先找到一份上头列有在一九六四年参与该计划人士的名单,更乐观的期盼是,这份参与自由之夏者的名单上头最好也能列出他们当时就读的大专院校。我计划透过这些学校的校友联谊会取得志工们目前的住址。不过要能进展到这一步,前提是得先找到那样的名单。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与收藏民权运动或新左派文献资料的各大图书馆或档案库连系。然而,每个单位给我的回覆都是如此:当初这个计划结束的很仓促,所以来不及集结出一份志工的完整名单。当时, 我几乎要放弃寻找这份遍寻不着的名单的希望,然而,还是决定到南方进行最后一趟研究行程,拜访最后几个当地的研究机构。我的第一站是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马丁路德金恩纪念中心(Martin Luther King, Jr. Center)。那里给我的答覆基本上与其他地方大致一样,只有一点是不同的。中心的图书及档案库的主任库克(Louis e Coo k)告诉我在后面的房间内还放有一些未汇编的原始资料,欢迎我去看一看。在那里, 我找到了比我遍寻的梦想名单更完美的东西: 志工们在夏日以前所填写的原始申请资料,以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成一叠档案。更理想的是,除了当初参与计划的志工的申请资料外,我还发现了另一叠同样以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申请资料, 这些申请者当初提出参与计划的申请,也被计划负责人审查通过,但最后因为某些因素而未前往密西西比。事实上, 我竟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浑然天成的自然主义实验设计:五页的「实验前」的资料,包含了志工本身以及另一群可被当成理想控制组的未现身者。日后, 在仔细检视过两群人的申请资料后,我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其实在夏日之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异,但一群人经历了自由之夏,而另一群人没有。一个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很有意思的问题便浮现出来:参与或未参与这个计划如何形塑志工及未现身者的生命?

  如今,眼下的研究问题变为两个。除了我原先想了解的当代社会运动之间的连结之外,另一个新的关注点则在参与社会运动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影响。然而,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这两个表面上看来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却是紧密地相互关连着。问卷调查及访谈资料都证明了志工们日后的生命历程中明显承载了自由之夏经验的痕迹。他们的生命在夏日之前与未现身者看来并无差异,但在之后却明显分道扬镳。事实上,夏日计划变成了志工们社运上的「基础训练」。这群志工在离开密西西比之际已有所改变,同时因着在该州的经验而变得极为基进。

  然而,以上只是我在《自由之夏》中所畅述之故事的一半。把他们在密西西比学到的付诸实行的同时,志工们也积极地捍卫自身权益,改变周遭的情况。诚如本书中详细记载的情况那样,志工们协助美国所谓的六○年代现象遍地开花。他们所做的事中首推在那个年代其他的新左派运动里扮演主要的领导角色。一些回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学生决定要继续支持在密西西比的运动,于是他们在校园里摆起了摊位来募捐支持该州运动的善款。校方却威胁学生说如果再继续这么做就要逮捕他们; 于是, 言论自由运动应运而生,并成功地催生了全国各地的学生运动。自由之夏计划结束还不到三个月,有两位女性参与者写下了一份匿名的意见报告书,批判了在夏日期间她们所见证到的各种性别歧视现象。这份文件批判的对象正是这群以男性为主的读者,他们阅读后莫不报以讪笑及轻蔑。这二位女性──金(Mary King)与海登(Casey Hayden)──对这些反应甚感愤怒,于是又写了一篇立论更明确且篇幅更长的文章来反击在运动中的性别主义,这次她们更明确署名。据此,女性解放运动应运而生。最后, 由于密西西比的经验使得志工们觉察到种族主义无所不在,不少志工回到北方后将分析种族问题的视野带入了勃兴的反战运动内,更激化原本对越战不满的怒火。有位志工曾这么说:「(在密西西比之后)我记得曾这么想过,黑人为了白人的利益去打亚洲人,但同时他自己的兄弟却在家乡被杀害,这样的战争实在不值得去支持。」(本书英文页码 172)

  一般对六○年代历史常见的解读是将蓬勃之学生运动的滥觞追溯到一九六四年的秋天,然而很多史家却没有发现这股风潮与自由之夏计划之间的关联。这群返回北方的志工就是失落的连结。基本上,他们开启了后来美国新左派全面的发展。总结来说,微观层次的个人转变以及鉅观层次的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连结,正是统合自由之夏这个故事两条轴线的关键所在。只是,这样的故事在这个时期并非仅发生在美国。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社会与政治产生巨变的时代来临时,你可以想见我们也将发现见证个体转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紧密连结的证据。分析到最后,人不但是变迁下的产物,也是缔造变迁的行动者。美国在六○年代及七○年代初期见证了这种连结,而台湾也在九○年代及其后经历了十分类似的情况。六○年代之于美国一如九○年代及二○○ ○年后十年之于台湾,是一个针对台湾社会根本的政治与社会结构进行不断且影响深远之辩论的年代。本序言的下一部分正是想将《自由之夏》的分析架构应用到一九九○年后台湾经历的政治变迁与个人转变上。

麦亚当(Doug McAdam),二○○九年十月,帕罗奥多市,加州

本书对台湾社会(学)的启示∕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麦亚当在《自由之夏》一书中所传递的最重要的两个信息,是一九六四年「自由之夏」计画的学生参与者,在参加该运动之后,终生在个人生命轨迹上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这些参与者后来继续参与的几种社会运动(包括「妇女运动」、「反战运动」、及「民权运动」),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本着作清楚地说明了,当年这些参加运动的学生并非只是出于「年少轻狂」,而是有相当的自由主义精神为动机;参与之后,也不是「船过水无痕」,反而对他们的生命发展的路径造成永远的改变。这项活动经验给予他们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二是他们结识了一群曾经一起共患难、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两项特质在他们在回到原有生活环境以后,逐渐对他们后来的生活走向发生影响。

  为了坚持其理想, 许多运动参与者选择了比较非传统性的就业型态, 包括担任社会运动团体的工作人员、较晚进入就业市场、也选择「人文社会」或助人的行业与工作。由一般世俗的角度来看,他们似乎继续在为理想付出个人的代价。当然,也有不少参与者将最初对于人权运动理念的坚持,转移到其他的社会运动,进而成为这些后起的社会运动之核心领导者。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主要在于反驳当时美国大众传播媒体上,经常刻意强调这些当年的学生运动参与者,在十多年后多半都已经回到社会主流或体制内的角色扮演,以凸显他们当年因为「年轻的叛逆」而参与运动的诠释或定位。这种诠释的重要暗示在于:这些运动参与主要是在解决参与者个人的心理问题,不论是疏离、叛逆,或是代沟,因此其所宣称或支持的「反体制运动」目标本身并不重要。本书指出这种主流媒体的印象过于刻板化,而且往往忽略了参与者在运动过程受到的启发与改变。这或许是一般多半专注于探究社会运动的「崛起」,而较少注意运动(或参与者)「发展」的议题,这样的研究取向,很容易产生的联想。

  更重要的是,透过对于四百多位当年参与者在活动结束二十年之后,所做的有系统性的追踪访问(此项研究进行时,受访者已经散居全美各地,其难度可想而知),再和当年他们在申请参加活动时,所填写的申请表与政治态度问卷表相比较,本书提供了比凸显若干个案的新闻报导更为全面而有力的反驳证据。诚如何希特(Michael Hechter,当年也是亚历桑那大学社会系教授)在推荐这本书时所说的:「我们终于有了一本讨论六○年代政治的书籍,是根据扎实的资料,而非只是内省或理论性的猜想而已。」

  过去我在开授「社会运动」的课程时,每次都将这本重要的着作,列为讨论「社会运动的发展: 参与运动对个人的影响」这个主题时,主要的参考着作。我在回台湾任教后,一九九○ 年春季在政大社会系第一次开授这门课时,正逢「三月学运」期间,台湾大学生在中正纪念堂静坐抗议的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当时修课的学生有将近半数前往中正纪念堂参与静坐和观察; 最后我也在课堂中,特别针对这次的学生运动,让同学分享与讨论其参与的经验与感想。当时我就已经透过阅读麦亚当教授这本书,知道美国有些北方菁英大学的白人学生,参加民权运动到密西西比州经历了「自由之夏」的洗礼后,对其人生的传记产生的影响。我也借着介绍麦亚当教授的这些研究成果,提醒修课的同学,特别是运动参与者,不妨开始构思如何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后,追踪研究这些一九九○年学运参与者的生涯发展。

  在往后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也有一些当年的「学运世代」参与者陆续成为我的学生,其中更有不少走入学术圈,成为学界、甚至是同单位的同事。另外,也有些运动参与者在因缘际会的情况下,走入政治界,成为耀眼的新星。因此,每次在「社会运动」课程中谈到这个主题时,我也一定会举当年参与三月学运的「学运世代」的案例,做为介绍了麦亚当的研究发现之后,一个可资对比的潜在研究题材。虽然由于个人的主要研究兴趣不在学生运动,一直没有对这个研究题目进行探究,但是基于教学与研究兴趣,仍然相当注意这个主题的相关着作或讨论。不过,到目前为止,有关「三月学运」的着作,主要仍然围绕在这个广泛引起社会瞩目的学生运动崛起之背景与过程的讨论, 而少有涉及后续发展的着作(例如,何金山等着,1990;林美挪编,1990;邓丕云,1993;范云编,1993;硕士论文则有:孟繁忠,1991;林仁杰,2004;郭凯迪,2007)。

  唯一的例外,是何荣幸在三月学运十年后,追踪访问当年的四十二位参与者而写成,在二○○一年出版的《学运世代:众声喧哗的十年》。这本在二○○一年台湾中央政权首度政党轮替的背景下,「学运世代」逐渐在台湾政治圈崭露头角后,由中国时报编辑鼓励作者写就的书,对于这群人第一个十年的生命史,以「众声喧哗」来描述其「嘈杂喧闹、活力奔放、成长转变、多元异质、苦闷焦虑」的整体面貌(何荣幸,2001: 15)。

  虽然何荣幸在该书中清楚定义了学运中的四层人:「学运领袖」(各校学运领导者及核心干部)、「学运份子」(各校学运社团活跃份子)、「学运群众」(参与静坐的学生)、「学运气氛感染者」(同上引,页12)。但是,局限于该书的性质,书中访谈的对象,大致上仍集中于人数最少的第一层「学运领袖」。这些少数的菁英,当然对于后来的社会与政治变迁有影响力,但是他们毕竟不足以代表整个「学运世代」;如果要真正评估「三月学运」参与的后续影响, 可能不能忽略人数更多的第二层「学运份子」后来的发展。尤其是学运世代成员往往默默地在目前台湾各类社会运动组织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并未受到传播媒体青睐与报导。在转型后的民主化社会中,这些倡议型的社会运动组织对于台湾社会变迁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投身抗争型政治运动的工作者。但是,要完成这项评估的工作,可能就需要进行类似麦亚当教授在《自由之夏》这本书中,所完成的广泛而深刻的追踪访问及资料分析了。

  不过,前面提到过去研究重视运动的「崛起」多于注意其「发展」的问题,亦出现在讨论或研究台湾更早的学生运动的着作中。一九九○年的「三月学运」,通常被认为是一九八○年代台湾大学校园学生运动发展的最终阶段(邓丕云,1993;范云,1993)。但是,台湾大学校园内的学生运动并非由一九八○年代才开始。一九五○年代台大校园出现的「再展开新文化运动」、一九六○年代的「青年自觉运动」,以及一九七○年代的「保钓运动」,都曾经掀起校园的风潮(参见丘为君等编着,1979)。其中前两者属于自我反省性的运动,对后来社会发展影响较小。影响较大者,当推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二年的「保钓运动」,以及随后因为一连串的外交挫败事件(退出联合国、台日断交、台美断交等)引发的「革新保台」运动。后者成为台湾政治民主改革运动的前身或先锋(陈少廷,1993: 4)。

  一九七○年代台大学生运动的核心领导者洪三雄在一九八七年解严、一九九○年国会全面改选后, 所目睹的反对政治民主化、本土化之力量崛起后,将一九七○年代初期台大校园内追求民主、以及反对改革的对抗势力之间的角力过程,出版成《烽火杜鹃城:七○年代台大学生运动》(1993)一书记录下来。书中提到的学生运动参与者或是反对者,在一九九○年代以后,有不少都渐渐成为台湾台面上引领风骚的主要政治人物,但是也有不少自此销声匿迹,或再也不投入政治领域或公共事务。这些当年的当事者,目前所留下的各种文献,多数仍然集中在纪录与介绍当年运动崛起到消失的过程,而较少谈到这些参与的经验,对于他们个人所造成的影响。而这一群被台湾社会学者萧阿勤称为「战后世代」的人,由当年参与保钓运动开始, 到后来因为民族主义的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在一九八○年代以后台湾的民主与政治转型中,在不同的位置上竞争与互斗,更成为台湾政治与社会变迁中重要的一环(萧阿勤,2008)。不过,这一段一九七○年代学生运动的往事,除了上述当事人的一些记录之外(洪三雄,2003;丘为君等编着,1979),当代的研究者较少注意(比较值得一提的例外是萧阿勤,2008;与汤志杰,2009)。更重要的是,尽管这些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影响力极大,但是一般很少去探究当年的学生运动参与(或不参与)对于他们现在的生涯发展有何种影响。

  以上这些,都是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台湾社会与社会运动研究的启示。我在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九年期间于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社会学系唸书期间,最初几年麦亚当教授刚好正在进行这本书的研究工作。几次在系里的演讲中,听他侃侃而谈,叙述这个研究的缘起,尤其是他提到在「马丁路德纪念馆」意外发现当年「自由之夏」参与者的原始申请表那一段时,听众总会发出一阵赞叹声(「你这个幸运的家伙!」)。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个有创意而深刻的研究,也以担任他的助理为傲。后来他担任我博士论文的口试委员,也给了我最多的建议。返台任教后,因为长年开授「社会运动」这门课, 几乎每年都会重读他的几本着作,而《自由之夏》一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本书。二○○五年夏天,我有机会和台大社会系合作邀请麦亚当来台访问与演讲,并负责担任其作品的导读。当时我已经毕业十六年了,多年后再度与麦亚当教授在台湾相聚,当年研究生生涯的记忆一时之间涌上心头,也才渐渐明白自己在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生涯上,受到当年几位老师言教与身教多么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麦亚当教授,更是我学习的主要对象。那次在介绍完他的着作之后,我提到自己在亚历桑那大学念书那几年所受到的震撼与影响,包括对于台湾社会与社会学研究的重新认识,就彷彿那些当年参与「自由之夏」的大学生在密西西比州所受到的冲击一般。在某种意义上,出国留学那五年,就是我的「自由之夏」。

  很高兴这本书的中文本终于问世。希望读者透过这本书,也能像我一样幸运的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之夏」。

王甫昌, 二○一○年一月五日,南港

图书试读

序幕 寻找志工
每一天发生的每样事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资讯不断轰炸着我,经验不断轰炸着我⋯⋯而我衰微的精神状态几乎要失控了。

你感觉自己将参与这历史性一刻; 在一区域中, 整体生活模式里很深刻的某项东西即将转变⋯⋯ 你正在⋯⋯创造⋯⋯历史。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全然无私无我,但(你)也同时发现了自我。

在我生命中, 就社会改革的愿景来说,它是我将经历过最有可能成真的经验⋯⋯就参与历史来说, 它也是我将拥有的经验里最棒的一次, 但是它⋯⋯也让我付出了代价⋯⋯(情绪上)它让我受挫⋯⋯(幸运地是) 我的身体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因此,至少就肉体层面来说,我⋯⋯活了下来。

(它)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的意思是,我觉得整件事情⋯⋯开始去思考身为一个女性,我该怎么做,还有⋯⋯我该怎么过我的人生。我要成为一位专业人士吗?我要去读法学院吗?⋯⋯如今的我,有太多必须回溯到它。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有太多必须回溯到我对那段时期的回忆。

它让我欣喜若狂⋯⋯第一次这些片段碎块嵌合在一块⋯⋯感觉像我自己⋯⋯我认为透过它,我们不但成就了些事,也是实现我个人的救赎。

它是我人生中最长的梦魇: 三个月──一九六四年的六月、七月、八月(Sell ers, 1 973 : 94)。


以上所有人口中所谓的「它」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共同经历,让这么多人产生了如此分歧却又深刻的反应呢?这个我们所关注的事件就是一九六四年密西西比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运动, 或依当时为人所知的名称, 叫做夏日计划(Summer Project)。

由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tudent Non-Vio 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以下简称SNCC)领头的这项计划,历时不到三个月,自六月初至八月底止。在这段期间,有超过一千人──绝大多数是北方白人大学生──启程前往南方,到当地执行计划,整个运动由四十四个这样的子计划组成。在密西西比的日子里,这些志工共同居住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s),或寄住在那些不惧种族隔离主义者暴力威胁的当地黑人家庭中。平时他们得担负许多任务,主要是为黑人选民进行登记,以及在所谓的自由学园(Freedom Schools)里任教。

在以上的概述中,略而未提的部分, 就是那难以被缓解的恐惧、令人苦恼的贫困, 以及间或发生的暴力事件,这些都再再困扰计划的进行;其加总的效果,也让这个夏天成为几乎每位参与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经验。有三位参与者──钱尼(James Chaney)、古德曼(Andrew Goo dman)及史维纳(Michael Schwern er)──甫加入计划才十天,就被一群由密西西比执法人员带头的种族隔离主义者绑架, 三人被痛殴至死。随后搜索他们行踪的行动,把许多联邦调查局探员及数百名记者引到该州。尽管有他们的出现,暴力事件仍层出不穷。另一位志工在夏季接近尾声之际丧命,还有数百人遭受炸弹攻击、被殴打或逮捕。这些志工接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跨种族的人际交往、共同居住的生活、更开放的性关系──新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批判美国的崭新观点,据此他们经验了一种自由解放的意识。总而言之,它是这群杰出的年轻人所拥有的一段非凡夏日,其影响持续不辍,不论是对这些志工,或整个国家。

夏日计划初期,它充分反映美国六○年代早期那种典型自由派理想主义色彩;尽管仍存在某些紧张与矛盾,但这个计划确实体现了构筑该时代进步愿景的部分理想,包括跨种族主义(interracialism)、非暴力及自由/左派联盟(liberal / left coalition)。因此,我们也从这些志工身上看出这些理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已经读完了,虽然书页已经有些泛黄,封面上的插图也有些模糊,但那些故事依然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我当初是被它那略显古朴的书名吸引的,总觉得里面藏着某种怀旧的情绪,或者一段被遗忘的时光。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沉甸甸的文字,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带着一种生活的质感。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不是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革命者,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有着自己的小烦恼,也有着自己的小确幸。他们会在炎热的午后,躲在屋檐下,对着来往的行人指指点点;他们也会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围坐在炉火旁,分享着简单的食物和更简单的快乐。我常常在读到他们某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时,会心一笑,然后忍不住开始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相似场景。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它更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让你在其中慢慢品味,品味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情感和记忆。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往往来自于那些不曾被宏大叙事所记录的,细微而真实的生活片段。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醒沉睡记忆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像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被遗忘的角落。我记得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某个宁静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刻意去营造某种气氛,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笔触,将那些往事娓娓道来。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欢笑或流泪的瞬间,都在此刻重新浮现。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虽然和我的生活背景可能有所不同,但那种情感的共鸣却是无比强烈的。我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喜悦、失落,仿佛这些情感都曾在我身上发生过。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时光荏苒,很多情感却是共通的,它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启示,但它给我留下了一种淡淡的温暖和深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生活中的种种不易。

评分

初次拿起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一种辽阔而自由的景象,仿佛能听见风吹过麦浪的声音。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笔下的世界,虽然我从未亲身经历,但却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那些人物,他们身上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仿佛天生就对束缚和压抑有着天然的抗拒。我喜欢看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地去闯,去拼,即使跌倒了,也会拍拍身上的灰,然后重新站起来。书里那些关于探索、关于突破的描写,总能激起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和他们一起,感受那种冲破一切阻碍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感染力,他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细节的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传达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坚定,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我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仿佛是作者在用一种近乎于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某种特定时光的剪影。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以及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境遇中,但他们都拥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那种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寻找生活意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读到某些章节的时候,甚至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那些场景就发生在我的眼前。作者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力,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词语,勾勒出最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直接的道理,它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的情感旅程。我喜欢它所传达的那种淡淡的忧伤中带着希望的基调,这种基调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涤,仿佛所有的杂念都被清空,只剩下对生活最纯粹的感悟。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那充满意境的书名,当时我并不知道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某些题材的作品已经有了固定的看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他没有选择直接切入主题,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一点点地将读者引入故事的核心。我尤其喜欢他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一个角色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有缺点,有烦恼,但同时也有着闪光点,有着各自的坚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完美,而在于那些经历过风雨,依然能够保持善良和勇气的品质。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思考,如果在书中我会如何选择,又会如何行动。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但它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直接教导你,而是通过故事,让你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