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国际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对周边亚洲国家的认识却相当片面。由于殖民地历史和西方媒体的影响,香港人对英美的了解远较对日本、南韩和东南亚诸国为佳。事实上,大专院校本科学生要在港找一本认识亚洲邻国的入门书籍也不容易。
2004年开始陆续出版的「认识东亚及东南亚系列」,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鼓励市民,特别是大专学生,多了解本港周边的亚洲国家,其中包括日本和东盟的十个成员国。
鉴于反应不错,第二阶段扩展为「认识亚洲系列」,计划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韩、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亚洲每一个国家。而由于东南亚各国近年发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认识东亚及东南亚系列」丛书亦决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补充各国近年政经各方面的发展外,亦会併入「认识亚洲系列」。
丛书以浅白的文字,辅以大量有趣的资料及图片,每一本书针对一个国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绍,让大专学生、工商界人士、游客、以至有兴趣的市民,对该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认识。
作者简介
何伟杰
现为澳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曾任职公共图书馆、税务局及民政事务署等香港政府部门,也曾在中学、高级文凭课程及大学讲授世界历史、中国简史、香港史、澳门史、港澳关系史、澳门社会专题研究及美国史等课程。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Macao Through American Diplomats' Eyes:The Role of United States Consuls in Macco,1849-1869”(2008年12月)、《革命与启蒙在澳门──濠镜公众阅书报社》(2009年)等。有关香港古蹟的普及作品多发表于香港政府刊物《香港文物》(Heritage Hong Kong:Newsletter of the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 Office)。现时主要从事澳门饮食文化、澳门旅游业史及澳门与香港关系史的写作。何伟杰亦对旅游研究、城市文化、电影及翻译感兴趣。
《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介绍性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作者的笔触,并非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充满了对澳门历史、社会、人文的深层探索。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对“身份认同”这一议题的探讨。在东西方文化的长期交织下,澳门人是如何塑造自己独特身份的?书中引用的许多访谈和故事,让我看到了这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既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有对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这种“既是,又不是”的状态,反而让澳门的文化显得更加独特和迷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澳门美食的描述,它不仅仅是关于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交流的缩影。葡国鸡、肉干、猪扒包,这些美食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作者的文字,仿佛让我闻到了食物的香气,也品尝到了历史的味道。此外,书中对澳门当代艺术和独立音乐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这表明,澳门的文化生命力不仅仅存在于历史遗迹中,更在不断地焕发新的活力。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老澳门”,而是积极地捕捉当下,展现了澳门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发展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创新的过程。澳门,正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与创新的城市。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魅力。
评分阅读《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却又富于故事性的方式,将澳门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澳门传统手工业的深入挖掘所吸引。从精美的木雕,到古老的酱料制作,再到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服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和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手艺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雕刻着手中的作品,感受到了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书中对澳门的民俗习惯和生活哲学的探讨,也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共鸣。这些习俗,虽然看似微小,却承载着澳门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我看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将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描绘得如此动人,让我对澳门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澳门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中,更存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和生活习惯之中。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第一次翻开《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纸醉金迷、浮华热闹的都市读物,然而,书页展开后,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却又更加迷人的澳门。它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纸醉金迷的景象,反而像是透过一层薄纱,让我窥见了这座城市深藏不露的灵魂。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细腻,一点点地剥离了“赌城”这个标签,将那些被淹没在喧嚣中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市井生活,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中葡文化交融的精彩论述所吸引,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独特的街区,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两种文明碰撞、融合、孕育出独特澳门风貌的活生生的证明。我仿佛能听到葡式瓷砖墙上回响着昔日华洋杂处的喧闹,也能感受到传统中式庙宇中弥漫着岁月的静谧。书中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节日庆典的描绘,更是让我对澳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情感和认同,勾勒出澳门人独特的生活哲学。我看到了那些在街头巷尾辛勤劳作的手艺人,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于这些人物的刻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澳门的多元与包容。这本书让我对澳门的认识,从一个二维的符号,跃升为一个立体、丰满、充满人情味的生命体。我不再仅仅看到那璀璨夺目的夜景,更能感受到那背后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它让我意识到,一座城市,绝不仅仅是其表象的繁华,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评分《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大段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和人物故事,将澳门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关于澳门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所深深吸引。这些故事,虽然带有奇幻色彩,却折射出澳门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我仿佛听到了古老的传说在耳边低语,感受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故事所带来的启迪。书中对澳门社区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人文关怀。这些组织,虽然规模不大,却在默默地为澳门的社会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我看到了那些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奉献社会的热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进步,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其社会结构的健康和人文关怀的普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串联成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让我对澳门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它让我看到,澳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繁华的景象,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蓬勃的社会活力。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或者一些关于政治经济的分析,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澳门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作者对于澳门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简直令人惊叹。我读到了关于老街区的市井生活,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店铺,那些热情好客的街坊邻里,它们共同构成了澳门温暖的人情味。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力量,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和乐观。我对书中关于澳门戏曲、音乐以及民间节庆的描写尤为感兴趣。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虽然不像赌业那样引人注目,却承载着澳门人最深沉的情感和记忆。我仿佛看到了粤剧在戏院里的精彩表演,听到了那些古老的民间歌谣,感受到了节日庆典时那种热闹而又温馨的氛围。作者的文字,将这些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澳门人民一同分享他们的喜悦和传承。书中对澳门社会福利、教育体制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视。这让我明白,一个健康的城市,不仅仅要有发达的经济,更要有温暖的社会肌理。这本书让我对澳门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旅游景点和经济符号,上升到了对一个完整社会生态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日常细节之中,隐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联系之中。
评分《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这本书,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宝盒,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珍宝。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不失学术性的视角,深入挖掘了澳门的多元文化景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澳门文学和电影的介绍所吸引。虽然澳门的电影工业不如香港发达,但书中对那些默默耕耘的电影人和文学创作者的介绍,却让我看到了澳门文化艺术的潜力与韧性。我看到了那些以澳门为背景的电影,它们用影像的方式,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我也读到了那些描绘澳门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们用文字的魅力,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下的创作与表达。作者对于澳门建筑风格的研究,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的建筑,本身就是澳门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他不仅仅描述了建筑的外观,更深入剖析了这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我仿佛走在澳门的街头,穿梭于不同的建筑之间,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变迁。书中对澳门社会学现象的观察,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奇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有机体,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不断涌现的文化创造力,在于其对过往历史的尊重,也在于其对未来的积极探索。
评分《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发现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我重新认识了澳门。我被书中对于澳门的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介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设计,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我看到了那些精心设计的公园、广场,感受到了澳门人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书中对澳门交通系统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便民和高效的重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线路,更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生命线。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逻辑,将这些看似枯燥的城市元素,描绘得引人入胜,让我对澳门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立体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文化的独特性,更在于其良好的城市建设和完善的公共服务。它让我看到了,澳门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它让我看到了,澳门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宜居、宜业、宜养的现代都市。
评分在阅读《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之前,我对澳门的印象,可能和其他人一样,停留在“赌城”这个标签上。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澳门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澳门传统节庆活动的详细描述,比如春节、妈祖诞、天主教的复活节等等。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凝聚了澳门人民情感和认同的重要载体。我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鞭炮声,看到人们虔诚的祈祷,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祥和。作者的文字,将这些场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让我对澳门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澳门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机构,不仅仅是收藏历史文物的地方,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向世界展示澳门文化的重要窗口。我看到了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珍贵展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澳门的过去;我也看到了那些正在进行的文化展览,它们展现着澳门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绝不仅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更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和文化机构中的点点滴滴。它让我对澳门的认识,从一个浅层的印象,升华到一个对这座城市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底蕴的全面认知。
评分在翻阅《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细节描写而陷入沉思。他对于澳门街头巷尾的生活细节,对于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澳门传统家庭生活和教育方式的描绘所打动。这些描绘,虽然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反映了澳门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澳门家庭的晚餐场景,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温馨互动;我也看到了孩子们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的样子,感受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书中对澳门教育体制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将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描绘得如此动人,让我对澳门人民的朴实、勤劳和乐观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往往就体现在那些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之中,体现在人们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之中。它让我看到了,澳门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中,更存在于每一个普通澳门人的生活之中。
评分读罢《澳门:赌城以外的文化内涵》,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关于“小城故事”的片段,它们不像大都市那样波澜壮阔,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根基。作者并没有回避澳门的经济奇迹,但他却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根本、更为持久的元素。他对澳门历史变迁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群体在此留下的印记。我读到了殖民时期留下的欧式建筑,它们与中国传统的岭南风格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别样的韵味。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澳门传统手工艺的细致描绘,从精巧的葡式蛋挞制作,到古老的丝线刺绣,再到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铜器制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这些技艺,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巷里,手艺人专注于手中的技艺,任由时光流淌。书中对澳门宗教信仰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天主教的教堂,还是佛教的寺庙,它们都在这座城市中和谐共存,反映出澳门人民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这些宗教场所,不仅仅是精神寄托之地,更是历史和艺术的宝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作者通过对这些细枝末节的关注,成功地将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澳门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金钱的汇聚地,更是一个文化交融、精神丰盈的独特存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宏大的艺术殿堂,也存在于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信仰和习惯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